她是中央紅軍30位女戰士之一,長徵中救了兩位中將,後官至正省級

2021-01-19 吊蘭書苑

1934年10月,有30位女戰士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徵,其中包括中央局婦女部長李堅真。她身高一米七五,是紅軍女戰士中,個頭最高的一位。

李堅真(右)

1907年1月11日,李堅真出生在廣東省豐順縣小勝鄉一個佃農家庭。出生才8個月,因生活所迫,便以8吊銅錢的身價(1個月1吊錢),被賣到該縣清溪村蕉頭窩朱家做童養媳。李堅真的養父母也是貧苦農民,心地善良,把李堅真當親生女兒一樣撫養。李堅真10歲那年,養父讓她帶小弟去讀書,並偷偷給教書先生多交了點學費,讓李堅真在私塾旁聽。

當時農民運動蓬勃發展,李堅真受著名農民運動領袖彭湃影響,接受了革命思想,並於1927年6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李堅真立即參加了中共東江特委和豐順縣委領導的農民武裝暴動,開展遊擊戰。1930年春,李堅真調往革命根據地閩西汀東縣任縣委書記,不久又調到長汀縣任縣委書記,配合主力紅軍,隨時打擊敵人進攻。

6月的一天下午,李堅真接到通知,去汀州福音醫院找時任閩西蘇維埃政府主席張鼎丞匯報工作。在該醫院的一座樓房裡,李堅真第一次見到了在此養病的毛澤東,雙方進行了工作交流,李堅真聽取了毛澤東對其工作的指導,很受啟發。

李堅真(中)

1933年10月,李堅真當選中共福建省委常委,並任省委婦女部長。在接受中央黨校學習後,李堅真被任命為中共蘇區中央局婦女部長。1934年10月,長徵出發時,李堅真被分配在中央直屬機關司令部,擔任民運科長,1935年2月調任幹部休養連政治指導員。

攻打婁山關之前,在紅三軍團擔任團長的姚喆在戰鬥中腿部負了重傷,包紮好後準備隨部隊撤走。但這時隊伍已撤離,組織上便準備好一些煙土和錢,準備將昏迷不醒的姚喆寄放在老百姓家裡,為了大局只能如此。但是,幹部休養連連長侯政和指導員李堅真不忍心看著一個同志陷入絕境,下決心違反紀律將他抬走。但怎麼抬呢,此時只剩下一個民夫、一個馬夫和姚喆的警衛員,而輪流抬至少得四個人。熱心腸的李堅真毫不猶豫地握緊了擔架槓,她讓侯政去帶部隊,她和馬夫、民夫和警衛員輪流抬姚喆。抬了幾十裡路之後姚喆甦醒了。又過了幾天,姚喆的腿傷好多了,便讓他騎著馬跟連隊前進。這事被領導發現了,批評侯政和李堅真沒有服從組織決定,但他們心裡卻很高興。1955年,姚喆被授予中將軍銜。

在長徵途中,幹部休養連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李堅真果斷地指揮警衛員還擊,突然她發現被鋸掉一條腿的團政委鍾赤兵坐在地上走不得。鍾赤兵在奪取婁山關的激烈戰鬥中,右腿被子彈打傷,到幹部休養連後,做了截肢手術。敵人的槍聲一響,負責抬他的擔架員驚慌失措,扔下鍾赤兵自己跑了。鍾赤兵喊警衛員把槍拿給他,他準備和敵人決一死戰。李堅真見狀奮不顧身,喊來一位警衛員,抬起鍾赤兵就跑。敵人在後頭不斷射擊,子彈從頭頂、身邊呼嘯而過,而她全然不顧。最後,他們跑進大深溝,才脫離了危險。此情此景,讓鍾赤兵這位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鋸掉腿都沒流一滴眼淚的硬漢子,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李堅真

新中國成立後,已是開國中將的鐘赤兵,一次,在解放軍某醫院住院,他拄著拐杖,在走廊裡突然看到當年的幹部休養連指導員李堅真,興奮地高喊:「李大姐,李大姐。」李堅真笑指著自己寬闊的肩膀輕鬆地說道:「老鍾,還記得嗎?長徵時我的肩膀讓你當路走了?」當時李堅真的肩膀都磨爛發炎了,虧得她拼死撐了下來。「記得,記得!」鍾赤兵再度眼含熱淚,緊緊握住李堅真的手說:「沒有你們的肩膀,就沒有我的今天啊!」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瓦窯堡,年底,李堅真和紅軍戰友鄧振詢在陝北瓦窯堡結婚。1943年7月,鄧振詢率領新四軍第四十六團轉移到蘇南橫山地區活動,8月3日,部隊在江寧縣馮潭莊宿營時遭遇敵情,在轉移過程中渡秦淮河時,鄧振詢不幸犧牲。突如其來的噩耗,使李堅真悲痛萬分。從此,李堅真再未婚嫁,並悉心把鄧振詢和前妻所生的獨子鄧東林撫養成人。

鄧振詢、李堅真

新中國成立後,李堅真歷任中共粵中(現佛山市)區委第一書記、廣東省委監委書記、廣東省委書記、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等職。她一生清正廉潔,在正省級職位上離休。

1992年3月30日,李堅真在廣州病逝,享年85歲。

相關焦點

  • 紅軍學員團是怎麼樣一個團,竟出了兩位大將,兩位上將,四位中將
    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踏上長徵之路,放棄經營已久的瑞金蘇區根據地。當時林總的紅一軍團擔任開路先鋒,而彭老總的紅三軍團護衛紅軍機關單位,董振堂的紅五軍團擔任紅軍後衛工作,以上這三個軍團算是紅軍途中的主力軍。然而,除了這三個軍團以外,在紅軍長徵過程中,還擁有一支紅軍幹部團。
  • 明星·天使:長徵中的女紅軍
    據相關統計,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女同志有蔡暢、鄧穎超、康克清、賀子珍等30人。紅二方面軍參加長徵的女同志有李貞、陳琮英、馬憶湘、蹇先任、蹇先佛等20多人。參加紅軍長徵的婦女,以紅四方面軍最多,有2000多名,曾編成婦女獨立師。參加紅25軍長徵的有周東屏、戴覺敏等7名女性,人們稱之為「七仙女」。
  • 女紅軍長徵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
    中央紅軍參加長徵的三十幾位女紅軍幹部,從出生地來看,有10人來自江西,6人來自湖南,4人來自廣東,其餘則來自福建、河南、湖北、江蘇、浙江等省,這些地方大都是蘇維埃根據地或臨近蘇維埃根據地,家鄉有革命組織或共產黨地下工作者和進步人士,這些地方的婦女易於接受革命的宣傳教育。
  • 108歲女紅軍劉文治:帶著弟弟走完長徵 用一塊鹽救了女兵排丨尋訪...
    【編者按】長徵,這一偉大歷史事件,是人類軍事史上的奇蹟,在中共黨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長徵途中的女紅軍,是一個特殊而偉大的群體,她們理想信念堅定,英勇頑強。長徵途中的川籍女紅軍,共約8000人,佔了整個長徵女紅軍的90%以上。在即將迎來建黨100周年之際,封面新聞從四川出發,尋找最後的女紅軍。
  • 生死關頭丨一個都不能掉隊:長徵中的女紅軍都經歷了些什麼?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8.6萬餘人被迫進行戰略轉移。既然是戰略轉移,就不可能把所有人都帶走。對於女同志參加長徵,中央當時規定了3個條件:一是共產黨員,政治可靠;二是有獨立工作能力,會做群眾工作;三是要身強體壯,能適應艱苦環境。
  • 【記者再走長徵路】元厚農婦聶永珍 赤水河下救紅軍
    元厚鎮位於赤水南緣的赤水河畔,鎮內有一渡口,80多年前,曾是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的主要渡口之一。在當地,普通農婦聶永珍不顧生命危險救助紅軍傷員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元厚紅軍渡口「當時我年僅17歲的舅媽冒著生命危險救治紅軍傷員,直到紅軍痊癒歸隊。新中國成立以後,舅媽才聽說,他當年救的那兩位紅軍戰士,其中一個是朱德的警衛員。
  • 親歷長徵的紅軍文藝女戰士王定國去世,享年108歲
    1934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三過雪山草地的兩萬五千裡長徵。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機要秘書,最高人民法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等職,是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016年12月入選「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候選人。
  • 【壯麗70年】記者再走長徵路 肖義伍:義務宣講紅軍故事34年
    7月13日,再走長徵路第33天,貴州赤水元厚鎮。       元厚鎮位於赤水市東南部,這裡是1935年1月中央紅軍一渡赤水的其中一個渡口,元厚紅軍渡紀念碑也是赤水河上第一座紅軍渡口紀念碑。       當我們抵達元厚紅軍渡的時候,一群小學生正在這裡上戶外實踐課,他們整齊地站在紀念碑前,聽講解員講四渡赤水的紅軍故事。
  • 中央紅軍為什麼選擇在於都出髮長徵?
    敵人調整部署,分六路向中央蘇區推進後,博古、李德又犯了防禦中的保守主義,也分兵六路全線抵禦,實行李德提出所謂的短促突擊,紅軍東堵西擊,窮於應付,到了1934年4月至5月,廣昌、筠門嶺及福建建寧等先後失守,中央蘇區的南北門戶大開。至9月底,國民黨軍隊步步緊逼中央蘇區,會昌、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相繼失陷,中央革命根據地日益縮小,打破敵人五次「圍剿」的希望最後斷絕,只剩下長徵一條路了。
  • 她曾在武漢戰鬥 | 長徵女戰士——張明秀
    是呀,她隨軍長徵,兩過雪山、三過草地,後來又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擔任長江局與湖北省委的地下交通員,還兼做機要文件發行工作,深受周恩來的讚賞。     張明秀(1918年2月6日-2011年6月13日)出生在四川廣元的一個富裕家庭,上學期間受進步教師的影響,逐漸接觸到新思想新文化,成長為一名追求進步的熱血青年。
  • 【不忘初心 致敬先烈】女紅軍戰士張明秀的故事(上)
    當1935年農曆2月,為西渡嘉陵江迎接中央紅軍,紅四方面軍在虎跳一帶開展渡江準備時,張明秀帶著妹妹張明蓮放棄了家庭、放棄了優越生活毅然參加了紅軍,成為紅四方面軍八千川女走上長徵路的一員。這一月,張明秀滿17歲。一路長徵,張明秀失去了很多,但得到了意志,成就了信仰。
  • 中央紅軍長徵開始後,為何這個軍團行軍方位一直未變,始終在後?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中央紅軍又稱第一方面軍,是中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主力之一。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撤銷軍一級建制,由軍團直轄師。第1軍團,轄第1、第2、第3師;第3軍團,轄第4、第5、第6師;第5軍團,轄第13、第14、第15師。
  • 他是湘江戰役少數倖存者之一,55年授中將,死後不進八寶山
    他是湘江戰役少數倖存者之一,55年授中將,死後不進八寶山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徵出發後最艱苦的一仗,英勇無畏的紅軍將士最終突破了敵人設防最嚴密的一道封鎖線,取得了勝利。
  • 八路軍最好的旅,走出了一位大將,五位上將,四位中將,兩位少將
    ——雨果 抗戰時期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是由土地革時期的紅軍改編而後,當時紅軍主要分為三個師,115師,120師,129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 該旅旅長就是大名鼎鼎的黃埔三傑之一的陳賡將軍,他可是我黨傑出的指揮家,軍事家,戰術家,而且他還是蔣介石的愛將,在東徵時期救過蔣介石的命,因此蔣介石很器重他,曾評價「十個胡宗南,抵不上一個陳賡」。
  • 賀龍之女賀曉明:傳承長徵精神要學做紅軍那樣的人
    他以「兩把菜刀鬧革命」,在舊軍隊中官至軍長;他在南昌起義中擔任總指揮,是人民軍隊創始人之一;他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授予元帥軍銜,為共和國體育事業嘔心瀝血……他,就是賀龍。1935年11月,時年39歲的賀龍率部長徵,歷時11個月,於1936年10月與紅一方面軍會師。出發時1.7萬人的隊伍至會師時仍有1萬多人,是三大主力紅軍中損失最少的部隊。
  • 勝利八十載|那些年長徵那些事兒
    婦女能頂半邊天 參加長徵的女紅軍是如何確定的 中國工農紅軍在遭受國民黨五次「圍剿」之後,正面臨著一道進和退的難題,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與此同時,紅軍中的女戰士們,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是隨主力紅軍一起走,還是留下來開展遊擊戰?
  • 挑著女兒走長徵的女中豪傑曾廣瀾,徐向前:有她就沒有幹不好的事
    上篇文章中講到蔡申熙將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中,不幸中彈犧牲。當時,蔡將軍的妻子曾廣瀾正在戰場鏖戰,聞訊悲痛欲絕,但戰事緊急,早已泣不成聲的她只能和紅軍戰士們一起含淚就地掩埋了這位傳奇將領。第四次反圍剿失利,紅四方面軍被迫撤出鄂豫皖,開始長徵。
  • 鄧六金:參加過長徵的女紅軍,丈夫是共和國部長,五個子女一個正國級三名少將
    鄧六金是中央紅軍長徵勝利到達陝北的24位女紅軍之一,也是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部長曾山的夫人,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的母親。
  • 弘揚偉大精神 || 「雲遊」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弘揚偉大長徵精神.
    紀念館基本陳列以長徵前夕中央紅軍在於都的主要活動以及中央紅軍長徵歷程為主線,充分體現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的歷史背景,紅軍在長徵途中氣吞山河、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偉大的長徵所凝聚的偉大的長徵精神。採用文字、圖表、照片、畫、實物模型等展示手法,實事求是地展現中央紅軍主力部隊領結於都出髮長徵的歷史。長徵精神,是指長徵途中的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
  • 長徵中的紅二十五軍:幾乎沒有18歲以上戰士,走出了97位開國將軍
    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