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肇:三論宗祖師

2021-02-19 南京三論宗研究會

1、東晉時代著名的佛教學者

僧肇(384—414),是東晉時代著名的佛教學者,京兆(今陝西長安市)人。少年以傭書為業,遂得歷觀經籍,亦愛好老、莊。他以為《道德經》於玄遠之道還未盡善,後來看到舊譯《維摩經》,披尋玩味,始知所歸,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

鳩摩羅什於晉隆安二年(398)到姑臧(今甘肅武威縣),他遠道往從學,為羅什最初的弟子,被法為「法中龍象」。

羅什於秦弘始三年(401)至長安,肇隨行。既而秦主姚興請羅什入西明閣及逍遙園翻譯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詳定,列席譯場,諮稟羅什,所悟更多。

弘始六年(404)《大品般若經》譯出後,他著《般若無知論》,凡二千餘言。羅什大加讚賞,說:「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挹。」其時他大約才二十三歲。羅什又譯出《百論》,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闡明一論的要旨。

弘始八年(406),《維摩經》譯出後,他又條記羅什的口義作為經的註解,並作序(此序已佚,現存《經注》,系糅合羅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註解而成)。

約在弘始十年(408)夏末,道生從關中回廬山,以《般若無知論》示隱士劉遺民,遺民讚嘆說:「不意方袍復有平叔」,因以呈慧遠,遠也以為「未嘗有」,於是一同披尋玩味。

第二年(409),劉遺民致書與他通好,並諮問關於「般若無知」的疑義。

又一年(410),他復書,告以關於佛法盛況,並附贈所作《維摩經注》一本;次述《般若無知論》的旨趣以答。他後來又著《不真空論》、《物不遷論》等。

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譯出《長阿含經》,他也列席譯場,並作序。他在羅什門下十餘年,被稱為什門「四聖」或「十哲」之一,又稱為「解空第一」。羅什卒後,他「追悼永往,翹思彌厲」;更博採眾經,著《涅槃無名論》,往復論辯,有九折十演。論成,表上秦王姚興,姚興備加讚許,即令繕寫,分發子侄。

弘始十六年(414)去世,年僅三十一歲(《傳燈錄》卷二十七說僧肇被秦主所殺,臨刑時說了四句偈,不足為據)。

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上述《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此外還有《宗本義》,始見於陳小招提寺慧達的《肇論序》所述。四論合而為一,稱為《肇論》,或即在此時。關於《肇論》的註疏現存的有晉惠達的《肇論疏》三卷(現闕下卷)、唐元康的《肇論疏》三卷、宋淨源的《肇論中吳集解》三卷、又《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宋遵式的《注肇論疏》三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師《夢廣和尚書釋肇論》一卷、元文才的《肇論新疏》、《肇論新疏遊刃》各三卷、明德清的《肇論略疏》六卷等。另外還有明道衡的《物不遷論辨解》一卷。又宋陸澄《法論目錄》《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所載)及隋法經《眾經目錄》(卷六)著錄有僧肇的《丈六即真論》一卷,已佚。又現存《寶藏論》一卷,題作僧肇注,但文義舛雜,不似出其手筆。

2、「三論宗」的祖師

僧肇雖生於玄學盛行之後,早年又曾受老莊的影響,但他的學問實得之於鳩摩羅什,以《維摩》、《般若》、三論為宗。

他以緣生無性(實相)立處皆真為中心思想以談體用動靜有無等問題,頗為學術界所稱賞。關於體用問題,當時學者有兩種不同的主張: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談般若(本無論),都貴無賤有;向秀、郭象釋《莊子》,支道林談《般若》(即色義),又崇有賤無,都不免偏執。僧肇破斥這些偏執,主張體用一如、非無非有、即靜即動之說,對於《般若》、三論的中道思想可說大大地發展了一步。

在他現有的幾種論文中,《宗本義》從緣生無性談實相,《不真空論》從立處皆真談本體,《物不遷論》依即動即靜談體用一如,《般若無知論》談體用的關係,都是有所發揮而互相聯繫之作。

首先《宗本義》中說:「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等的涵義是一樣的。宇宙萬法都由因緣會合而生,未生就無有。又因緣離散萬法就壞滅,可知並非真實有。以此推度,萬法雖現有而性常自空,所以稱為「性空」,性常自空即為「法性」,法性真實如是即為「實相」,稱為「本無」。「本無」是派生實相,超一切名言分別,故不能說它是有,也不能說它是無。

其次,《不真空論》中以《放光般若經》所說「諸法假號不真」作依據,立「不真空」義。當時的佛教學者,對於般若性空的解釋各出異義,紛紜不一。僧肇在這篇論文中歸納作「心無」、「即色」、「本無」三家,並且隨加破斥,然後陳述他自己的不真空義。他以宇宙萬法都屬虛假,依因緣生,即是不真,也即是空。既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萬事萬象都已經呈現,也不能說是無。非有非無,所以稱為不真空。但森然萬象雖非真實,而由真體起用,即用即體,所以說「立處即真也」。

《物不遷論》中更從即動即靜來論證體用一如的道理。論文首先引用《放光般若經》所說「法無去來、無動轉者」而解釋說並非舍動而另求靜,而是求靜於動,雖靜而不離動。由動靜的未始不同,而知宇宙萬法的不遷徙變易。又說:一般人所謂動,是因為從前的事物已經遷徙而去,而不靜止,所以說動而非靜。但從前的事物即停在從前,並不來到現在,所以論中說靜而非動。如此今昔的事物不相往來,「若動而靜,似去而留」,「言常而不住,稱去而不遷」;從而「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意思就是說法身本體,無去無來,所以常恆不變。蓋絕對的本體不可與相對的動靜等現象截然劃分,即動即靜,也正是在辨明即體即用的道理。

最後《般若無知論》中,依《放光般若經》所說:「般若無所知、無所見」,而說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為聖心無知,所以無所不知,不知之知才叫作一切知,所以聖人虛其心而實實照,「虛不失照,照不失虛」;「用即寂,寂即用」;這也是說明體用一如、動靜相即,與緣生實相立處皆真的理論一貫,而貫串了他的般若、三論空的中道思想。

後世的三論宗人很推尊僧肇,常常把他和鳩摩羅什並稱,有「什、肇山門」之語,以他的學說為三論宗的正系。 

本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高僧傳記】僧肇:三論宗祖師
    弘始十六年(414)去世,年僅三十一歲(《傳燈錄》卷二十七說僧肇被秦主所殺,臨刑時說了四句偈,不足為據)。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上述《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此外還有《宗本義》,始見於陳小招提寺慧達的《肇論序》所述。四論合而為一,稱為《肇論》,或即在此時。
  • 漢傳佛教歷代祖師大德-僧肇
    僧肇(384~414),中國東晉僧人。他寫的《般若無知論》,凡兩千餘言,深受羅什讚賞:「吾解不謝子,辭當相揖。」 隱士劉遺民讀後嘆道:」不意方袍復有平叔。「 他又推薦給慧遠,慧遠也以為像這樣的精闢文章「未嘗有」,他們一同批尋玩味。此時僧肇只有二十三歲。他曾在姑臧(今甘肅武威)和長安於鳩摩羅什譯場從事譯經,評定經論。他的名著是四論:《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和《涅盤無名論》。此四論合稱為<肇論>。
  • 明賢法師:僧肇大師
    鳩摩羅什大師繼承的中觀見來源於莎車王子,莎車王子比月稱論師早兩三百年。這一傳承來到中國,僧肇大師進行廣泛的應用。僧肇大師總結各路思想與各家所長,進行分析與料簡,著作《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這四部論被後人合稱為《肇論》,它確定了中國式的中觀見。在魏晉時期,《肇論》破除了中國當時般若體系的「六家七宗」,非常清淨地將中觀正見樹立在了中華大地上。
  • 【佛教常識】三論宗 概念及傳承
    三論宗又作空宗、無相宗、中觀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法性宗。傳承:鳩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詮——法朗——吉藏——碩法師——元康。三論宗在印度以中觀學派的名稱廣泛傳播,由鳩摩羅什法師於弘始三年迎請到長安時,翻譯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後,逐漸形成為中國三論思想。
  • 講法| 三論宗及其脈流
    《中國佛教通史》中關於三論宗的興起,有如下概括:「三論宗是中國較早形成的佛教宗派,由於此宗以《中論》《百論》和《十二門論》三部論為依據,所以世人稱之為『三論宗』。三論宗的形成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三論』最初由鳩摩羅什在姚秦弘治年間(公元399年—415年)譯為漢文,他的學生僧肇、僧叡等弘傳研究,初步形成了三論學派,開創了『三論』立宗的端緒。
  • 解讀——僧肇的《物不遷論》(一)
    他留下的肇論四篇是大乘空宗在中國的開花結果。僧肇獲得如此高的理論素養其機緣來自他跟隨鳩摩師的譯經,僧肇由此得以閱讀大量的般若經典,在充分消化原典的基礎上,僧肇寫了著名的四篇文章,在理論上探討大乘空宗的立論基石的可靠性。僧肇四論非常晦澀,很多學佛的專業人士看了也頭大。
  • 金陵高僧丨僧肇:魏晉佛學解空第一人
    弘始十六年(414)去世,年僅三十一歲(《傳燈錄》卷二十七說僧肇被秦主所殺,臨刑時說了四句偈,不足為據)。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上述《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此外還有《宗本義》,始見於陳小招提寺慧達的《肇論序》所述。四論合而為一,稱為《肇論》,或即在此時。
  • 僧肇丨魏晉佛學解空第一人
    僧肇如何超越玄學和名教的「有」「無」,直達心安處?我們先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魏晉時期的佛學大咖——僧肇!僧肇—京兆長安人,公元384—414年,終年31歲。被佛教四大譯經師為首的鳩摩羅什大師譽為「解空第一人」。其著有《般若無知論》、《不真空論》、《物不遷論》、《涅槃無名論》四篇,總編為《肇論》。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五祖:少康大師  少康大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唐代高僧,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七歲出家,十五歲受戒于越州嘉祥寺,廣誦經論。後於洛陽白馬寺讀善導西方化導文,遂決心專修念佛。將乞食所得之錢,令孩童念阿彌陀佛一聲,即與一錢,一年後凡男女見康,即皆稱念阿彌陀佛。
  • 僧肇大師:少年拜師深悟玄理 英年早逝名垂青史
    羅什大師卒後,他「追悼永往,翹思彌厲」;更博採眾經,著《涅槃無名論》,往復論辯,有九折十演。論成,表上秦王姚興,姚興備加讚許,即令繕寫,分發子侄。關於《肇論》的註疏,現存的有:晉惠達法師的《肇論疏》三卷(現闕下卷),唐元康法師的《肇論疏》三卷,宋淨源法師的《肇論中吳集解》三卷又《肇論集解令模鈔》二卷,宋遵式法師的《注肇論疏》三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師《夢廣和尚書釋肇論》一卷,元文才的《肇論新疏》《肇論新疏遊刃》各三卷,明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宗的傳承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談到宗的傳承,自然涉及三個環節──法脈、教判和祖師。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
  • 僧肇《物不遷論》詳釋
    《高僧傳·僧肇》記載:釋僧肇,俗姓張。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家境貧困,以傭書為業,遂因締寫,乃歷觀經史。志好玄微,每以《莊》、《老》為心要。後讀《維摩詰經》,歡喜頂受,遂出家從鳩摩羅什門下。學善方等(大乘經典之總稱),兼通三藏,20歲時,即名振關輔(京畿之地)。
  • 【覓宗記】三論宗 初祖 吉藏 嘉祥寺 祖庭(下)
    道諒對修行也很虔誠,《續高僧傳》上說他:「精勤自拔,苦節少倫,乞食、聽法以為常業」,道諒經常帶著吉藏聽高僧講經,其中他們就去聽過三論宗大師法朗講經。在吉藏7歲的時候,他就跟著法朗出家了,這也就是吉藏精研三論宗的起因。但是吉藏並不只是看三論宗的經典,因為法朗告訴他:「專學雖多,兼該者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專研一經的專家多,能夠通多經的多能者卻很少。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很多高僧大德從印度和西域來到中國,一葦渡江的禪宗祖師達摩即是其中最負盛名的。中國本土也是高僧輩出,影響力最大的當屬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曇鸞大師,南北朝時期北魏人,出生於山西雁門,毗鄰佛教聖地五臺山。大師從小就聽聞五臺山的種種神異傳說,心生嚮往。十四歲時便離家暢遊五臺,遍尋仙蹤遺蹟。不久即在佛光寺剃度出家。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本文先略說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的交涉,介紹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並談及《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等四句含意與片斷感想。運用老莊思想來說明般若思想的格義方法,而清談名士亦引用般若思想來豐富三玄理論。名士與名僧交往,形成玄談佛理共入一爐,演變成為後來的「六家七宗」,對般若思想不同詮譯的派別,此為「玄學化佛學」時期。
  • 從魏晉六家七宗出發,淺析佛教對「空」的多種詮釋
    一般認為本無宗、即色宗、心無宗三家最具有代表性,傳播得最遠。六家七宗雖對「空」有著不同的見解,但是它們又在相互否定之中得到了交流,從多角度去闡釋了「空觀」,促進佛教思想在中國的傳播。本篇文章就要試著從魏晉六家七宗出發,淺析佛教對「空」的多種詮釋。
  • 佛教常識 | 三論宗
    以及研習修學者的增多,遂而各宗發揮光大,且有系統的研究,確在中國,在唐代有十三宗,後多歸併,至今日以顯密大小分之,尚有十宗。宗派的成立主要原因有三:(一)教理闡明,獨闢蹊徑;(二)門戶見深,入主出奴;(三)時味說教,自謂承繼道統。佛法大部,可分顯密二教,而顯教中又有大小乘之分。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小時候到水邊玩,拿根三尺長的竹竿,水塘深度六尺,拿竹竿一探——很深,深不見底;再拿竹竿到湖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差不多深,反正都不見底」;再到海裡試試,也是深不見底。他都只能用「深不見底」幾個字來形容,因為竹竿只有三尺長。我們只有三尺長的小智慧,看哪位大師都是深不見底,善導大師也同樣是深不見底,「大家都差不多吧?」這是不知深淺。
  • 漢傳佛教歷代祖師大德-吉藏
    吉藏七歲時(一說十三歲)即從法朗出家,學習經論。十四歲時從法朗受學「百論」,十九歲時開始為眾複述,受到大眾的稱譽。吉藏大師(549年-623年),俗姓安,中國六朝與唐朝初期的佛教僧侶,是漢傳佛教三論宗的祖師與集大成者。因為祖先來自於安息國,所以又被稱為胡吉藏,又因為曾經待過嘉祥寺而有「嘉祥大師」的稱號。其名為真諦所取。
  • 天台宗 一心三覌法門的起源
    中國佛教的特色,是在於接受了龍樹般若的思想而普遍地成為各宗派的基礎理論,所謂非智不禪,然後依各自選擇的大乘經論而建立各宗的禪覌法門;天台宗二祖北齊慧文的依論立覌,可說是先驅者。文師的開悟是由龍樹的大論、中論,所建立的心覌也根據這兩部論,所以天台宗稱之為「天真獨朗」無師自悟的偉人。他的所師就是二論,二論的作者是龍樹,故天台宗尊龍樹為高祖,這是極自然而合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