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宗記】三論宗 初祖 吉藏 嘉祥寺 祖庭(下)

2021-02-08 芷蘭齋

後來吉藏的父親也出家了,法名為道諒。道諒對修行也很虔誠,《續高僧傳》上說他:「精勤自拔,苦節少倫,乞食、聽法以為常業」,道諒經常帶著吉藏聽高僧講經,其中他們就去聽過三論宗大師法朗講經。在吉藏7歲的時候,他就跟著法朗出家了,這也就是吉藏精研三論宗的起因。但是吉藏並不只是看三論宗的經典,因為法朗告訴他:「專學雖多,兼該者寡」,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專研一經的專家多,能夠通多經的多能者卻很少。吉藏受到了法朗的影響,於是廣泛地研讀不同的經典,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餘少弘四論,末專習一乘」。


正是因為吉藏兼習其他的經典,這使得後來的其他宗派也把吉藏拉入他們的體系中。唐道宣的《續高僧傳》中有《唐天台山國清寺釋灌頂傳》,這本是天台宗祖師的傳記,然而此段中也提到了吉藏:「有吉藏法師,興皇入室,嘉祥結肆,獨擅浙東,聞稱心道勝,意之未許,求借《義記》,尋閱淺深,乃知體解心醉,有所從矣,因廢講散眾,投足天台,餐稟《法華》,發誓弘演。」



秦望山


這段話說的有意思,先是說吉藏在嘉祥寺弘法很有名氣,但是後來讀到了天台宗方面的著作,大感契心,於是不再弘三論宗之法,而遣散聽眾,投入了天台宗的法門。這樣的說法肯定是出自天台宗僧人,三論宗的人肯定不這麼看。可惜的是,三論宗在吉藏之後就慢慢衰落了,而天台宗卻能一直弘法到今天,因此三論宗的人雖然對這種說法不滿意,但也無從辯解了。


但是吉藏的確對《妙法蓮華經》很有研究,因為他確實也開講過《法華經》,並且還組織人抄寫了2000部《法華經》。這樣說來,他確實對天台宗也有一定的傾向。但是如上所說,吉藏從小就不專研一經,對不少的經他都有深入的了解。如前文所說,在吉藏的那個時代,中國的佛教正處於建立宗派的初期,究竟是三論宗是中國的第一宗,還是天台宗為第一宗,至今尚有爭論,總之,這是中國建宗最早的兩個宗派,而在建宗的萌芽期,這些祖師們分別學不同的佛法,這應當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


因為從吉藏開始,才真正創立了三論宗,所以有必要在這裡談談此宗的三部根本經典。既然叫三論宗,就是因為這個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為宗經。這三部經都叫論,合起來簡稱為三論。而這三部經都是由鳩摩羅什所譯,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使得後世視鳩摩羅什為三論宗的初期開創者。



寺院門前


這三部經典,當然佛理深刻,我在這裡也就不要展開論述了。總而言之,這三部經典的主體思想在學界稱為「中觀論」,而中觀論的整體概念就是「一切皆空」。比如中論,開篇即是「八不中道」,又稱「八不緣起」,我把這八不引用如下:「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從這「八不」即可看出,三論宗是用「不」這個否定詞來解釋「空」,因為空是很難用語言形容出的一種概念。


但是,如果將空絕對化,就便得一切無從解釋,如果連佛法都成了空,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中論》中的《觀四諦品》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空是不可解說的,因為說到了空,就等於不空,但不空也不能解說,因為說不空,就等於有不空這個事實存在,「不空」就成為了事實上的不空。因此,《中論》的概念就是一切皆空,但是,如果一切皆空了,就等於說苦、集、滅、道也變得不存在。


但《中論》的作者龍樹菩薩認為就應當如此,他認為一切皆空才能使得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悉能成就:「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這種說法有類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確實不易理解,然而這對聰明絕頂的吉藏,當然不構成問題。吉藏說:「實相本亡言息慮,不可以目之,強名為空。」他強調「實相」和「空」,其實是「不可說」。



壽聖寺山門


其實三論宗還有很多相關的哲學命題,如果細讀這些經典,也足夠費腦筋的。《中國佛教百科全書》中說:「三論宗的思想駁雜多端,與法相唯識宗的細密煩瑣,並稱為中國佛教史上的難治之學。」可能是這個原因吧,只有哲學學的好的人才適合修煉三論宗,這使得該宗脫離了勞動人民,有可能這正是它很快失傳的原因。但吉藏所在的隋朝,似乎三論宗是一個很大的宗派,其中的原因大約有兩個。一是吉藏的個人魅力,因為他有著雄辯的口才,而第二點,則是他廣為著述,使得相關的思想得以流傳。


吉藏在年輕的時候,就有了較大的名氣。當年楊廣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就把吉藏請到了揚州的慧日道場,這段經歷可能對吉藏很重要,後來楊家奪得了天下,建立了隋朝,楊廣就成了後來的隋煬帝。楊廣前往長安時,就請吉藏同行,把吉藏安排到了長安的日嚴寺。因為吉藏跟皇帝的關係密切,這對弘法是個很有利的條件。吉藏來到京城長安之時:「既初登京輦,道俗雲奔,觀其狀則傲岸出群,聽其言則鐘鼓雷動。」這樣的熱烈歡迎場面,絕對可以用喜大普奔來形容了。



壽聖寺院景


還有一件事讓吉藏在京城贏得了更大名氣。隋大業五年,齊王楊暕把吉藏請到了家中。這位楊暕大有來頭,因為他是隋煬帝楊廣的次子。楊暕把吉藏請來,不是喝茶學道,因為他在家中組織了一場辯論會。那個時候,在長安名氣最大,也是口才最好的僧人,乃是僧粲。楊暕把僧粲也請到了家中,同時還請來了60多位聽眾,或者說叫觀戰人,楊暕是讓吉藏跟僧粲進行一場大辯論。這件事在道宣的《續高僧傳》中有詳細的記載,我摘選精彩片斷如下:「時沙門僧粲,自號三國論師,雄辯河傾,吐言折角,最先徵問,往還四十餘番。藏對引飛激,注贍滔然,兼之間施體貌,詞彩鋪發,合席變情,赧然而退。」


這場辯論吉藏大獲全勝,可是這個結果卻令楊暕覺得不過癮,竟然讓這場辯論又延續了兩日。楊暕讓其他人僧也跟吉藏進行辯論,然而卻「皆莫之抗也」,於是楊暕就轉而拜吉藏為師,並且贈送大量的財物給吉藏。自此之後,有很多人開始給吉藏捐獻財物,這使得三論宗在京城長安廣泛地流傳開來,從而確定了吉藏成為一代名僧的地位。



坐在這上面出恭,還真需要些勇氣


對于吉藏這種雄辯的本領,呂澂先生在《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中有如下的評價:「結合吉藏的一生來看,他從小(七歲到十九歲)即在義學爭論的環境中成長,所以養成一種好辯的脾氣。當他創宗的時期(大業四年前後),對於一代的地持論師、十地論師、攝論師諸家,都是毫不容情地縱橫破斥。」吉藏的口才對三論宗的創立當然很重要,因為其他宗的一些學術觀點都被他駁了回去,但好的習慣換一個角度來看,可能也會是缺點,故呂澂又評價道:「卻是在小節上,任性不拘,所以後人批評他是愛狎風流,貞素所譏。」


後來李家滅掉隋朝,成立了唐朝,仍然對吉藏很是敬重,將吉藏任命為統轄全國僧侶的十大德之一。可惜吉藏晚年多病,即使如此,皇帝對他也多有眷顧。唐高祖曾「勅賜良藥」,但吉藏還是在武德六年六月五日圓寂了。


吉藏在臨終之前寫了部《死不怖論》,此文中有這樣的話:「略舉十門,以為自慰。夫含齒戴髮,無不愛生而畏死者,不體之故也。夫死由生來,宜畏於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見其初生,即知終死。宜應泣生,不應怖死。」


吉藏圓寂之後,三論宗也迅速衰落了下來,但是因為他的名氣,使得吉藏弟子眾多,其中有一位名叫灌頂的弟子,乃是高麗僧人,他回國之後,奉高麗王之命,在唐武德八年,前往日本,住在飛鳥元興寺來宣講三論,人此開創了日本三論宗學派,而慧灌則成為了日本三論宗的初祖,同時慧灌所創立的日本三論宗,也成為了日本佛教史上的第一個宗派。


吉藏的一生總計寫出了50多部佛學著述,其中流傳至今者,還有26部。正是因為他的推動,使得中國的佛教由小乘佛教轉為了大乘佛教。有的資料上說,吉藏使中國的大乘佛教走向了興盛,將大乘佛教推向了高潮,然而他創宗的祖宗——嘉祥寺卻毀於會昌法難,自此之後,就使得這座名寺湮沒無聞了。好在這裡還有遺址可尋,希望我有一天能夠親睹它的存在。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藏書家韋力的古書之媒


相關焦點

  • 講法| 三論宗及其脈流
    但從宗教的角度而言,三論宗的歷史要遠在鳩摩羅什之前的古印度,按照佛教史的排序,鳩摩羅什僅是中國三宗論的初祖。       劉常淨在《三論宗綱要》中,加以高度概括:「三宗論源導於釋迦、文殊,創始於龍樹、提婆,傳譯於羅什、僧肇,弘通於僧朗、僧詮,大成於法郎、嘉祥吉藏。」       湛然大師言:「自宋朝以來三論相承,其師非一,並稟羅什。」
  • 紹興這三座廟,座座名天下!
    二、三論宗祖庭嘉祥寺與吉藏大師    佛教特指開創各大宗派的祖師即初祖所居住、弘法布道的寺院為祖庭。洛陽白馬寺是我國佛教的祖庭,同時我國佛教又分為八大宗派,故有相應的八大祖庭。他們分別是:淨宗祖庭——廬山東林寺(初祖慧遠大師於廬山東林寺創立弘揚淨土宗);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初祖達摩祖師於嵩山少林寺創立弘揚禪宗);律宗祖庭——終南淨業寺(初祖道宣律師於終南山淨業寺創弘揚律宗);天台宗祖庭——天台國清寺(初祖智者大師於天台山國清寺創立弘揚天台宗);慈恩宗祖庭——長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師及弟子窺基大師於長安大慈恩寺創立弘揚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識宗);華嚴宗祖庭——長安華嚴寺
  • 【佛教常識】三論宗 概念及傳承
    三論宗又作空宗、無相宗、中觀宗、無相大乘宗、無得正觀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破相宗、法性宗。傳承:鳩摩羅什——僧肇——僧朗——僧詮——法朗——吉藏——碩法師——元康。三論宗在印度以中觀學派的名稱廣泛傳播,由鳩摩羅什法師於弘始三年迎請到長安時,翻譯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以後,逐漸形成為中國三論思想。
  • 天台宗才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上篇)
    而王亞榮先生主編的《陝西:中國漢傳佛教祖庭研究·序言》中提出「三論宗是中國佛教第一宗派」論斷。如果從一般佛教歷史的發展而言,智者大師早于吉藏大師。 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仍有爭議。如果從各自的思想正式形成的時間看,三論雖形成于吉藏大師,而天台則實質上形成於智者大師的弟子章安大師。從此意義看,實際上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而且也正是由於三論宗的形成,促使了後來各家立宗興派以發揚自己學術思想,從而形成了中國佛教宗派的興起。
  • 三論宗與棲霞山學術研討會圓滿 中國社科院專家為何高度評價?
    三論宗的研究是以「三論」而而得名的,「三論」又是印印度佛教中觀宗的根本經典,所以三論宗與印度的中觀宗有密切的聯繫,但是「三論宗」是不是「中觀宗」呢?我覺得很有必要拿出來加以討論,我自己認為「三論宗」不等於「中觀宗」,雖然它們之間有密切不可分的聯繫,而且三論宗所宗的都是中觀宗的根本經典,但是三論宗是在中國土地上出現的佛教宗派之一,其所討論與研討的題材和內容,除了繼承印度的中觀學之外,還有不少與中國學術聯繫的思想,例如有學者提交的論文中提到的三論思想與禪宗思想的交匯,與華嚴宗的交集,三論思想與道教老莊和重玄說的影響等等,說明了中國佛教界人士在學習與研討中觀思想時
  • 漢傳佛教歷代祖師大德-吉藏
    因為祖先來自於安息國,所以又被稱為胡吉藏,又因為曾經待過嘉祥寺而有「嘉祥大師」的稱號。其名為真諦所取。7歲從法朗出家,有穎悟譽,具戒之後,聲聞轉高,19歲替法朗復講經論。隋平定江南後,到會稽(今浙江紹興)住嘉祥寺,宣講三論,聽眾常千餘,被尊稱為嘉祥大師。後受隋煬帝敕命,住揚州慧日寺,長安日嚴寺,並於長安完成三論註疏,創立了三論宗。此期間曾與當時三藏論師僧粲辯論且獲勝。
  • 吉藏大師年譜
    亦由幾代帝室之推崇,三論得以代成實而復興,臺宗亦得以興布於江南,中國佛教最早形成的兩大宗派俱創於此時。由此可見,佛法之興盛亦頗有賴於帝室、權貴之護持。吉藏逢此亂世,於此自當深有感觸。顧其興化之時,常與隋、唐帝室過從繁密,此非求名利,實以宏法為務也。公元575年 陳宣帝 太建七年,北周武帝 建德四年吉藏27歲。秋,九月,智者率弟子離開金陵,入天台山修止觀。
  • 佛教常識 | 三論宗
    以及研習修學者的增多,遂而各宗發揮光大,且有系統的研究,確在中國,在唐代有十三宗,後多歸併,至今日以顯密大小分之,尚有十宗。宗派的成立主要原因有三:(一)教理闡明,獨闢蹊徑;(二)門戶見深,入主出奴;(三)時味說教,自謂承繼道統。佛法大部,可分顯密二教,而顯教中又有大小乘之分。
  • 十一月十五日華嚴宗初祖杜順大師圓寂日
    杜順大師(557—640),中土華嚴宗初祖,雍州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出生於陳武帝永定元年,出家後法號法順。大師是宰相杜如晦家族中的族長,因俗姓杜,所以稱為杜順大師。又世稱文殊菩薩化身、帝心尊者、敦煌菩薩。
  • 律宗祖庭,寶華山隆昌寺,有999間半殿宇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為十宗。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
  • 中國最著名的的八大寺廟,佛教八大門派的祖庭
    3、華嚴宗發源地──長安縣華嚴寺華嚴宗,又稱賢首宗,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所依,故稱為華嚴宗。以唐之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雲華智嚴法師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
  • 中國佛教大乘八宗指哪幾宗?
    佛教從漢代傳入中國以後,到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翻譯講學、從萌芽到成熟的階段,當時的派別就有十一種;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計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將小乘的俱舍歸入法相宗,成實歸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 羅學成:尋宗覓跡天台山
    境內不僅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更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是佛教天台宗的發祥地,道教南宗的發源地,五百羅漢的修道場,詩僧寒山子的隱居地,活佛濟公的出生地,遊聖徐霞客的首遊地以及唐詩之路的目的地。 國清寺 國清寺位於天台山南麓,距天台縣城約3公裡,始建於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後取「寺若成,國即清」,改名為國清寺,是中國天台宗祖庭。2006年,國清寺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摸象佛普43 | 言簡意深地介紹賢首宗(華嚴宗)、律宗和密宗(真言宗)
    一是三論宗又名法性宗【陝西戶縣草堂寺為祖庭,以南京棲霞寺為江南的三論宗祖庭祖庭】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三是天台宗【祖庭台州天台山國清寺】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祖庭西安華嚴寺】五是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為】六是淨土宗【祖庭江西廬山東林寺及西安香積寺】
  • 天台宗祖庭:當陽玉泉寺
    天台宗祖庭:當陽玉泉寺(圖片來源:資料圖) 有悠久歷史的玉泉寺,是中國最早的古剎之一,既是湖北佛教的淵藪,「荊楚叢林之冠」,又是隋代中國佛教「天下四大叢林」之一。天台宗創立者智者大師曾在此生活過,禪宗大師神秀也在此說法,它既是天台宗祖庭,又是禪宗祖庭,一身兼跨兩宗,因此玉泉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歷史地位非常高。 玉泉寺位於湖北省當陽市城西南12公裡的玉泉山東麓,玉泉寺大雄寶殿為我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
  • 深切緬懷法幢宗初祖心道法師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心道法師於1922年四月初八日在湖北松滋大悲寺天圓老和尚座下剃度,取法名源福,號心道,時年他才18歲。同年在湖北古剎章華寺淨月上人座前受具足戒。之後的幾年中,心道法師在淨月上人的鼓勵和支持下,隻身外出,遊歷參學,精心修禪,潛心學習佛教的大、小乘經典,博通三藏,顯密兼容,為他日後樹宗立說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中佛協《法音》2016年12期重磅長文: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實際立宗人
    公元222年,月支優婆塞支謙譯出《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公元249年,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出《佛說無量壽經》。   初祖慧遠,雁門(山西代縣)人,禮道安大師出家,於廬山建東林寺,集眾結蓮社,倡導念佛求生西方。慧遠主張以禪智為宗,「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禪無以深其照;」這是禪觀念佛的特色。
  • 淨土宗祖師——簡介
    淨土宗第一祖: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俗姓賈,山西雁門人。是我國淨土宗初祖,廬山白蓮社的創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