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筱版越劇《梁祝》精選片段
{交匯點.昆蟲記 }
久違了!絕跡舞臺六十年的
竺筱版越劇《梁祝》終於回來了!
「三載同窗情似海,山伯難捨祝英臺,相依相伴送下山,又向錢塘道上來……」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觀眾們不約而同小聲哼唱起來。7月16日晚,闊別舞臺近六十年的竺筱版《梁祝》滿載著南越人和南京戲迷的回憶在荔枝大劇院上演,95後青年越劇演員的動情表演,讓全場觀眾和南越老藝術家們看到了經典劇目的青春傳承,感動滿滿。
晚上七點,距離開場還有半個小時,急切的南京戲迷早已三五成群、結伴而至。時隔半個多世紀,他們終於等到了姍姍遲來的南越竺筱版《梁祝》的回歸首演。受到疫情影響,這場演出從今年2月14日推遲到7月16日才得以與觀眾見面,大家十分期待,票房也是一票難求。
南京越劇團《梁祝》老劇照
竺水招飾演梁山伯、筱水招飾演祝英臺
「我曾於1961年4月8日,在南京人民大會堂觀看了竺、筱、商合作演出的《梁祝》。那時我是南京工學院四年級學生,學院發給我的一張票,真是特別興奮,會堂內座無虛席,竺大師的表演真是完美至極!竺、筱的樓臺會特別動人,讓人潸然淚下。」憶起當年,戲迷老王依然興奮不已。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竺水招、筱水招、商芳臣三位藝術大師的通力合作下,這部《梁祝》曾引爆全國、一時間萬人空巷。竺水招唱腔穩重大方,她所飾演的梁山伯儒雅端方,書生氣十足,筱水招扮演的祝英臺也與眾不同,乖巧溫婉中透出伶俐聰穎。商芳臣飾演的祝公遠,既是嚴親又是慈父,唱念吐字堅實、噴口有力。
遺憾的是,斯人已去,這部經典劇目僅有舞臺實況錄音留存於世。為此,南京市越劇團於去年底啟動了復排計劃。此次首演,該團最年輕的新生代演員——裘賽琳、莊涵婷、蔡琦琦,三個95後的小姑娘分別以竺派小生、筱派花旦和商派老生應工,挑起了竺筱版《梁祝》的大梁。「你們聽,南越那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從小看著媽媽的《梁祝》長大,腦海中依然印象深刻,如今又看著自己的學生表演,竺小招老師顯得尤為激動。
大幕拉開,音樂聲起,一身紅衣的祝英臺帶著侍女銀心歡快出場了。觀眾們的心一下子隨著英臺的身姿滿臺飛舞,忽而左,忽而右。生動有趣的撲蝶身段,將一位俏皮靈動的少女形象展示得淋漓盡致。「風和日麗花似景,女扮男裝出遠門,避開鄰裡親和戚,瞞過路上相識人……」短短幾句唱,已令觀眾感受到筱水招的影子。「其實對我來說,最難的部分就是開頭這段表演,導演要求演出囚鳥出籠的感覺,還有祝英臺的俏皮。」莊涵婷告訴記者,她在練習時就不斷地琢磨,怎樣才算俏皮,又要如何表現囚鳥出籠的感覺。「唱腔方面,袁小雲老師給了我很大幫助,她幾乎是一字一句幫我摳唱,從咬字到發音再到小腔的處理。」莊涵婷表示,自己很榮幸剛畢業進團就能主演《梁祝》這一經典大戲,但同時也很緊張。
同樣也很緊張的是飾演梁山伯的竺派小生裘賽琳。作為竺派最小的弟子,她表示能主演太先生的經典代表作而倍感壓力。經過半年多時間,跟著竺小招老師學戲摳戲,她對竺派藝術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也對梁山伯這個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十八》是全劇頗為出彩的一段,這段講述了梁山伯經師母做媒得知同窗三載的祝英臺,竟是女子裝扮,故而欣喜萬分,急匆匆離開書院,往祝英臺府上拜訪求婚。為了表達梁山伯內心的歡喜和行路的急切,導演特意新編了幾個「小動作」,全部藉助水袖和臺步來表現。舞臺上,梁山伯一圈一圈跑著圓場,又驚又喜地回憶著當初:三年來他與英臺朝夕相處,發現她有女子才有的耳環痕,卻沒想到她真是個女孩子;十八相送時祝英臺說了那麼多比喻,自己卻像呆頭鵝一樣都沒聽懂,實在是可笑。此時的梁山伯,水袖翻飛,步履急切,那種恨不得肋生雙翅飛到心上人身邊的心情,呼之欲出,讓觀眾忍俊不止。
裘賽琳在《樓臺會》《山伯臨終》兩場戲中的大段唱腔聲情並茂、一氣呵成,竺派韻味十足,令人稱道。就連竺小招老師也誇她「大有進步,表演和唱腔都上了一個臺階」。竺老師說,團裡對裘賽琳等年輕演員寄予厚望,疫情期間,雖然越劇團不能演出,但正好給她們一個磨練的機會,使她們在臺上的呈現更加嫻熟。
另一位以唱腔徵服了全場觀眾的就是飾演英臺父親的老生演員蔡琦琦。祝公遠甫一開嗓,那韻味醇厚的商派,就立刻博得了全場喝彩。商派蒼勁有力的聲腔特色,在越劇老生流派中具有很高的辨識度,蔡琦琦在南越商派高徒的點撥下,將這位既是嚴親又是慈父的祝公遠演繹得大方得體,惟妙惟肖,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楊慶錦說:「將六十年前的經典劇目傳承下來,由年青人演出,我們充分考慮了如何適應當下觀眾的審美需求,在舞美、燈光、服裝、造型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創新,但是唱腔和劇情依然堅持繼承經典。」觀眾們發現,由南藝教授謝子華改編設計的唱腔,不僅有傳統韻味,還很時尚動聽。尤其是他原創的幕間伴唱部分,充分體現出南越一貫的悅耳風格,且十分貼近劇情,起到了烘託氛圍,帶動情節起承轉合的作用。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下來,青年演員們將最具南越特色的流派唱腔原汁原味地傳承再現,又以青春本色出演,收穫了滿場感動。戲迷知秋說:「坐在劇場裡,聽著老腔老調,我有一種久違了的親切感。這是南越的《梁祝》,是屬於南越特有的聲音!」
— END —
圖文鳴謝:高利平
本期編輯:東方笑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