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越劇舞臺上的《牡丹亭》

2021-01-11 中國社會科學網

  越劇改編《牡丹亭》難度很大。首先,完成從曲牌體到板腔體的跨越殊為不易,從55出的傳奇到兩個多小時演完的「大戲」,必須重起爐灶;其次,從崑劇的「至雅」到越劇的雅俗共賞更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可以說越劇改編《牡丹亭》比改編《紅樓夢》的難度大得多,甚至許多人認為《牡丹亭》是不能改編的。但幾代越劇藝術家知難而上,不斷刷新越劇改編《牡丹亭》的歷史。

  首先,20世紀80年代,上海靜安越劇團推出由紅楓、李卓雲改編,戚派旦角周雅琴、畢派小生楊文蔚主演的《還魂記》。2008年12月,該劇被攝製成五集電視連續劇,主演是戚派旦角金靜和尹派小生王君安。

  2004年5月26日,由新銳戲劇人劉平編劇並執導的中國首部小劇場越劇《牡丹亭》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首演,青年演員徐派小生沈倩兼飾柳夢梅和小倩,傅派花旦盛舒揚兼飾杜麗娘和揚揚。

  2005年11月27日,浙江越劇團推出由俞克平導演,周育德、呂建華等策劃的越劇《牡丹亭》,在湯顯祖曾擔任知縣的浙江遂昌首演。在劇中,袁派旦角李沛婕飾演杜麗娘,陸派小生廖琪瑛飾演柳夢梅。

  2010年7月24—25日,由林兆華等策劃、顏全毅編劇、周龍執導的小劇場實驗戲曲《還魂三疊》在北京文聯劇場彩排演出,後又作為國家大劇院2010年第三屆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精品藝術展演周的展演劇目,於當年10月25—26日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上演。在劇中,杜麗娘由越劇呂派花旦黃依群扮演。越劇和京劇等劇種同臺飈戲,風貌奇異獨特。2012年,該劇改為駐場演出版,更名《情問三疊》,在北京前門天樂園由年輕戲曲演員長期演出。

  2011年,中國戲曲學院開辦越劇本科班,並在三年後推出由尹派小生陳麗宇、劉志霞和王派花旦王晴華、陳夢薇主演的畢業大戲《牡丹亭》。2014年9月16日,該劇在第三屆中國越劇藝術節上公演於溫州大學劇院。

  三個月後的2014年12月12日晚,由汪世瑜擔任藝術總監、陶鐵斧改編兼導演的浙江越劇團的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首演。該劇由陸派小生廖琪瑛、呂派花旦謝莉莉主演。

  2016年,福建芳華越劇團由王永慶執導,將國戲版《牡丹亭》更名重排。8月2—3日連續兩晚在福州芳華劇院上演新編越劇《柳夢梅》,主演是尹派小生陳麗宇和王派花旦張倩倩。

  從對崑劇和原著亦步亦趨的「模仿」到有意識的解構和顛覆,從追求「原汁原味」,到在保持越劇傳統審美的前提下將現當代人的思考結合進去,服裝、舞美等亦與時俱進。可以說,越劇的《牡丹亭》改編演出史,折射出三十餘年來越劇劇種嬗變和發展的歷史,是越劇與時俱進,與時代、觀眾一起成長的歷史。

  20世紀80年代,靜安版的《還魂記》,其中演杜麗娘的戚派傳人周雅琴曾得崑劇傳字輩老師方傳芸的親炙,在原有的戚派唱腔特色中融入崑曲、滬劇的某些元素,使唱腔更趨飽滿,可以說實現了越劇改編《牡丹亭》「零」的突破,開創之功,功不可沒。但戚派畢竟以悲旦著稱,似與《牡丹亭》的浪漫氣氛不甚契合。

  呂建華版的浙越《牡丹亭》,在故事形態和主題呈現上與靜安版一脈相承。呂建華認為,《牡丹亭》的情節基本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正面矛盾衝突,這看起來是一個缺憾,實質上卻是一個特點和優點。湯顯祖擺脫了以往劇作家那種依靠外部衝突來建構故事的窠臼,而是將戲引向了人的內心深處,通過主人公內在的心理衝突來建構故事的手法,揭示了個性化的心靈歷程和人物的感情世界。杜麗娘的生生死死都是她內心衝突的結果,父母和陳最良沒有構成衝突的一方。換言之,《牡丹亭》要變革的是社會,而不是某些人,這就是湯顯祖的深刻之處。故而改編時儘可能保留了有關杜麗娘內心衝突的情節,並以此作為貫穿全劇的主線,同時又適當加強了有關柳夢梅的線索,唱詞也在保持原著風格的前提下儘量雅俗共賞,以適合劇種的特點。

  相對於上述兩部大戲,小劇場越劇《牡丹亭》和《還魂三疊》顯然在藝術理念和藝術風貌上迥異其趣。小劇場越劇《牡丹亭》由802戲劇工作室和上海演出家藝術團聯合打造,它大膽突破傳統越劇的故事模式,結合話劇、電影、舞蹈中的多重元素,拋開原著的詞白,重新審視、解構與改寫,通過現代生活中一生一旦兩個越劇演員的視角,去親歷湯公筆下那個古典的浪漫傳奇,並由此反觀自己的生存現狀,感受現實與理想在普遍意義上的調和兩難,形成全新的結構與詮釋。全劇保留了原著中「遊園」、「驚夢」、「幽媾」等經典內容,又加以全新演繹,將現在與過去、現實與夢境等多重時空交織在一起,更大膽地添加了「七年之癢」,描述杜柳婚後七年間的婚姻生活,將這場完美愛情背後所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呈現在觀眾面前,頗發人深省。兩位演員時而穿上戲裝扮演柳夢梅和杜麗娘,演繹那一段流傳千古的生死愛情;時而脫下古裝,扮演化妝間裡的青年演員小倩和揚揚,訴說現代人對於生活愛情的思考和理解。毋庸諱言,該劇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的目光,也引發了學術界和其他各界的強烈爭議。

  2010年首演的小劇場實驗戲曲《還魂三疊》取材於古典戲劇名作《紅梅記》《牡丹亭》和《水滸記》,擷取其中《救裴》《幽媾》和《活捉》三個經典的「還魂」摺子,以李慧娘、杜麗娘、閻惜姣三個女鬼因愛而歿、因愛還魂的情節為起點,展示三個女子的命運和情感歷程。因為是小劇場戲曲,更因為觀眾非常熟悉三個故事,所以,編劇顏全毅大膽擯棄了完整的劇情鋪墊和敘述,打破固有的戲曲劇本結構方式,既沒有「一人一事」的起承轉合與衝突懸念,也沒有男女主角和配角龍套的人物群像,而專心致力於在簡單的背景互串中突出三個主人公對於「還魂」這一核心動作的情感流露,在平行、交錯,獨立、交流的錯落髮展中,構成一個嶄新的「三疊」敘事框架——其中,三個還魂女性的「尋」和「敲門」是劇情的支點,「尋」是演員進入人物的過程,是人物從冥界進入人世尋找愛情的過程,而「敲門」則意味著「她」大膽面對愛情。其中,懷春少女杜麗娘是羞澀靦腆的,她的敲門是少女清純本性的自然流露,和陽間女子無甚區別。

  2011年,中國戲曲學院開辦越劇本科班,並在三年後推出畢業大戲《牡丹亭》。編劇顏全毅表示,因為學員中小生最為出色,所以必須選擇以柳夢梅為主的角度重新演繹 《牡丹亭》。當然,僅僅將故事改成以柳夢梅為主的結構是不夠的,還必須將當下人的情感與思考附麗其上,才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共鳴。他強調:「女小生的纏綿細膩、一唱三嘆,是越劇這一劇種引人入勝的一大特色,越劇的唯美與經典的重構,構成國戲版《牡丹亭》的多重看點。」

  2014年12月12日,浙江越劇團的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首演。該劇由汪世瑜擔任藝術總監,陶鐵斧任該劇的改編者兼導演,二位主創的崑劇背景奠定了這一版典雅詩意的藝術特質。這齣集詩、畫、音、舞、光、聲於一體的新戲大膽創新,用現代影視藝術手法演繹古代名劇,力圖在戲曲回歸本體和詩意浸透觀眾之間達到一種有效的平衡。

  2016年8月,福州芳華越劇團推出根據國戲版更名重排的《柳夢梅》,其編劇顏全毅強調了這一版的「當下性」:「『這一個』柳夢梅固然是尋夢而來、為情痴狂的讀書人,也是在現實世界頻頻碰壁,捧著一顆熱心卻不斷涼卻的年輕人。他與杜麗娘,是因愛而衝破生死;同時,也是執著地傾聽到對方的聲音,在保守的時代裡尋找著共鳴力量的孤獨者……湯顯祖《牡丹亭》在愛情傳奇的背後,有著豐富的時代況味,而今天的演出,我們也努力給出自己的一種解讀。」

  如果說,靜安版和呂建華版取得的是「越劇從此有了《牡丹亭》」的重要的突破性成功,那麼,兩部小劇場作品則在我國小劇場戲曲的緩慢發展潮流中應運而生,說它們是為年輕觀眾量身定製,或者說基本是符合年輕人審美需求的,大致不差。而作為當代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70後越劇編劇,顏全毅在《還魂三疊》小試牛刀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國戲版《牡丹亭》,並進而改成《柳夢梅》,雖屬「命題作文」,但他戴著鐐銬跳出來了讓觀眾眼前大亮的舞蹈。國戲版《牡丹亭》可以說是越劇改編 《牡丹亭》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它讓越劇不再只是有了《牡丹亭》,而且是有了和崑劇完全不同的 《牡丹亭》,有了適合越劇女小生演繹的《牡丹亭》,也有了契合當下時代精神與觀眾審美需求且面向廣大觀眾的大戲《牡丹亭》。

  也許,下一版的越劇《牡丹亭》,不是改編,而是重寫,即根據湯公原著,真正脫離崑劇的拘囿,用純越劇的手法演繹一個全新的完全姓 「越」的《牡丹亭》。換言之,就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化「昆」金為「越」金,創造出更新更美的越劇《牡丹亭》,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文創學院)

相關焦點

  • 越劇《牡丹亭》的戲曲化追求
    越劇《牡丹亭》劇照 韓冰攝一月的京城舞臺上,又見《牡丹亭》,這次是浙江越劇團帶來的音樂詩畫劇,由陶鐵斧改編、導演,廖琪瑛、謝莉莉主演,屬於浙越近兩年盛大推出的新戲。他的藝術生涯始于越劇,曾在安吉縣越劇團工作多年,後師從崑曲巾生魁首汪世瑜學習崑曲表演藝術,巾生、冠生皆能在行,主演過《牡丹亭》《長生殿》《斷橋》等劇目,唱念兼擅,表演清新優雅,尤善飾演《拾畫叫畫》中的柳夢梅,灑脫俊雅,獨具風採,贏得行家的肯定和讚許。有意思的是,2009年他被調到浙江越劇團工作,又回到越劇圈內。對越劇和崑曲發展歷史和藝術特性的了解和熟稔,令他重新考量浙越的定位。
  • 越劇《牡丹亭》:讓傳統在時尚中秀美
    《牡丹亭》 劇照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昨晚,浙江越劇團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經典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這部在戲曲舞臺上傳唱了四百多年的湯顯祖經典之作在越劇的演繹下,別具風採。今晚即將上演的是「演到哪裡催淚到哪裡」的大型現代越劇《我的娘姨我的娘》,這是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該劇改編自「最美浙江人」的真人真事,講述紮根海島四十餘年的女醫生的高尚情懷。前晚,浙江越劇團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和廣州戲迷觀眾面對面,分享交流兩部作品的藝術特點,以此開啟了2018年度新一輪的全國巡演。
  • 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首演 經典名劇秀出時尚
    《牡丹亭》演出劇照。  浙江在線12月13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劉慧)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12月12日晚,浙江越劇團和遂昌縣政府打造的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在省人民大會堂首演——這齣集詩、畫、音、舞、光、聲為一體,力求歸回戲曲本體的新戲,將中國古典與時尚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濃濃詩意浸透觀眾的心。
  • 師承陸錦花主攻小生兼花旦,被譽為越劇舞臺上的「多面手」
    師承陸錦花主攻小生兼花旦,被譽為越劇舞臺上的「多面手」 越劇《牡丹亭》廖琪瑛 視頻來源於《戲相逢》欄目 越劇《雙珠鳳》廖琪瑛 感謝視頻上傳者:小迷道
  • 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
    -06-04 13:41:04 來源: FUN昆明 舉報   演出介紹  越劇音樂詩畫劇
  •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浙江遂昌滿城盡唱牡丹亭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浙江遂昌滿城盡唱牡丹亭     在4月7日至10日舉行的2012年遂昌文化節期間,遂昌市民駐民觀看即將舉行的遂昌民間藝術巡展。
  •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牡丹亭》集體回遂昌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牡丹亭》集體回遂昌 2012年04月09日 14:39:10   浙江日報遂昌4月8日電「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今天上午,優美而熟悉的唱詞再次縈繞在遂昌——這個400年前湯顯祖寫就傳世名著《牡丹亭
  • 在越劇舞臺上綻放光彩,不一定要從事越劇專業
    陳建男,出生於浙江台州,受家人影響喜歡越劇,因為身高太高,不得不放棄越劇專業,考進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影視表演專業。 圖片提供:陳建男本人提供 兒時聽的第一段越劇是那一段?
  • 越劇演員張宇峰為什麼離開舞臺?
    張宇峰作為越劇的青年人才,已經從上海越劇院辭職。前途看好的張宇峰為什麼離開舞臺?目前比較靠譜的有兩個說法: 張宇峰是曹銀娣的嫡傳弟子,曹銀娣是被稱為史上最漂亮越劇演員,她退下舞臺後,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培養學生上,作為陸派越劇的接班人,她精心挑選了張宇峰,花了四年功夫培養,並把她當做第三代陸派越劇傳人。在曹銀娣的培養下,在第二屆上海越劇新秀大賽上,張宇峰憑藉表演陸派難度極高的經典折子戲《珍珠塔跌雪》一舉奪魁,由此成為當代越劇領軍人物。
  • 陳夢睿:痴迷越劇舞臺的「00後」
    「陸文龍這個轉圈的動作要連貫,手勢要抬高一些,在表演時要注意臉部表情……」日前,在江南實驗學校的音樂教室裡,越劇老師湯淑梅正在對「小梨園」越劇團的學生陳夢睿進行越劇肢體表達及眼神的指導,並通過親身示範改正她的姿勢
  • 著名歌手白雪微博曝戲裝照 疑重返越劇舞臺
    網易娛樂1月19日報導 近日,著名歌手白雪在微博曝光了一組戲裝照,並在微博中寫道:「原來我可以扮演越劇小旦!」 據媒體報導,白雪早在12歲時考入浙江溫州樂清小百花越劇團,專業學過四年越劇,而後考入文工團開始歌手生涯。白雪曾憑藉《久別的人》、《千古絕唱》等作品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手。
  • 越劇畢派新秀鄭蒙蒙 一方舞臺演繹人生百態
    近日,已有50年歷史的杭州越劇院,將為觀眾們帶來傳統越劇精品劇目《碧玉簪》。在排練現場,越劇畢派傳人鄭蒙蒙在該戲中扮演顧文友,她扮相清麗,唱腔韻味十足,將角色演繹得渾然天成的。表演成熟老到的她,讓人看起來很是過癮。
  • 滬上越劇「黃金一代」將集結亮相
    明年年初,越劇藝術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將在申城舞臺完成「穿越時空的相聚」。圖為《家》劇照。 (上海越劇院供圖)  「越劇,不過百年歷史,但見證了時代的巨大變遷。從骨子老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到『網紅』《甄嬛》,觀眾欣賞到的不僅是經典故事,更是當代越劇敏銳、時尚、開放的視野與氣度。」
  • 回家、重聚、致敬,聽「黃金一代」講述他們和越劇舞臺最深的羈絆...
    演出劇目既有風靡幾代的經典版《紅樓夢》,又有經典回歸的袁範版《梁山伯與祝英臺》;既有象徵著上海越劇在越劇男女合演探索的《家》,又有近年來非常成功的新編戲《甄嬛》。這四部劇目既是藝術家們的舞臺聚首,更是向大師、經典的致敬。同時,也是越劇舞臺不同時期經典劇目一次「穿越時空的相聚」。
  • 竺筱版越劇《梁祝》回歸舞臺,這一等就是六十年
    竺筱版越劇《梁祝》精選片段 {交匯點.昆蟲記 }     久違了!絕跡舞臺六十年的 竺筱版越劇《梁祝》終於回來了!
  • 越劇迷有福了!第十八屆越劇大展演百萬門票線上直搶
    讓大愛驅散疫情,伴越音重聚舞臺
  • 一代越劇大師袁雪芬
    最初,袁雪芬曾與女子越劇早期名旦王杏花同臺,到1936年赴杭州演出時,袁雪芬首次掛上了頭牌。1938年,她隨越劇科班進上海,與同春舞臺的紹興大班演員同臺演出。上海被日軍佔領後,她又與小生演員馬樟花合演了3年有餘。當年上海灘的光怪陸離,並沒有令袁雪芬迷失,相反她在中西混雜的文化環境中,萌生出改革越劇的大膽念頭。
  • 北京小百花越劇團:傳承越劇經典 守護非遺瑰寶
    北京小百花越劇團演出的經典劇目《紅樓夢》劇照提起戲曲,我們的記憶裡就會響起那些耳熟能詳的唱段,比如京劇《秦香蓮》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上」,越劇《紅樓夢》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黃梅戲《天仙配》的「夫妻雙雙把家還」。
  • 青春的,牡丹亭.
    九歲時,在上海看了梅蘭芳與俞振飛聯袂出演的《牡丹亭》後,無言可喻的美,無處言說的夢就種在他心中。而這《牡丹亭》之夢,白先勇足足沉醉了一生。他精心打造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與青年人互動,十餘年來,每場幾乎是座無虛席。甚至有那麼幾年,聽一場《牡丹亭》成為一種「時尚」。古老的崑曲之美,在今天這樣碎片化的時代被悄悄喚醒。
  • 中式大美|京劇、越劇、崑曲、黃梅戲……12類戲曲劇種及代表作
    戲曲,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為平淡的歲月贈上一抹繞梁的餘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360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其中比較流行的著名劇種有五十多種。包括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以及崑曲、粵劇、秦腔、川劇、梨園戲、花鼓戲、皮影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