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改編《牡丹亭》難度很大。首先,完成從曲牌體到板腔體的跨越殊為不易,從55出的傳奇到兩個多小時演完的「大戲」,必須重起爐灶;其次,從崑劇的「至雅」到越劇的雅俗共賞更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可以說越劇改編《牡丹亭》比改編《紅樓夢》的難度大得多,甚至許多人認為《牡丹亭》是不能改編的。但幾代越劇藝術家知難而上,不斷刷新越劇改編《牡丹亭》的歷史。
首先,20世紀80年代,上海靜安越劇團推出由紅楓、李卓雲改編,戚派旦角周雅琴、畢派小生楊文蔚主演的《還魂記》。2008年12月,該劇被攝製成五集電視連續劇,主演是戚派旦角金靜和尹派小生王君安。
2004年5月26日,由新銳戲劇人劉平編劇並執導的中國首部小劇場越劇《牡丹亭》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首演,青年演員徐派小生沈倩兼飾柳夢梅和小倩,傅派花旦盛舒揚兼飾杜麗娘和揚揚。
2005年11月27日,浙江越劇團推出由俞克平導演,周育德、呂建華等策劃的越劇《牡丹亭》,在湯顯祖曾擔任知縣的浙江遂昌首演。在劇中,袁派旦角李沛婕飾演杜麗娘,陸派小生廖琪瑛飾演柳夢梅。
2010年7月24—25日,由林兆華等策劃、顏全毅編劇、周龍執導的小劇場實驗戲曲《還魂三疊》在北京文聯劇場彩排演出,後又作為國家大劇院2010年第三屆春華秋實藝術院校舞臺精品藝術展演周的展演劇目,於當年10月25—26日在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上演。在劇中,杜麗娘由越劇呂派花旦黃依群扮演。越劇和京劇等劇種同臺飈戲,風貌奇異獨特。2012年,該劇改為駐場演出版,更名《情問三疊》,在北京前門天樂園由年輕戲曲演員長期演出。
2011年,中國戲曲學院開辦越劇本科班,並在三年後推出由尹派小生陳麗宇、劉志霞和王派花旦王晴華、陳夢薇主演的畢業大戲《牡丹亭》。2014年9月16日,該劇在第三屆中國越劇藝術節上公演於溫州大學劇院。
三個月後的2014年12月12日晚,由汪世瑜擔任藝術總監、陶鐵斧改編兼導演的浙江越劇團的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首演。該劇由陸派小生廖琪瑛、呂派花旦謝莉莉主演。
2016年,福建芳華越劇團由王永慶執導,將國戲版《牡丹亭》更名重排。8月2—3日連續兩晚在福州芳華劇院上演新編越劇《柳夢梅》,主演是尹派小生陳麗宇和王派花旦張倩倩。
從對崑劇和原著亦步亦趨的「模仿」到有意識的解構和顛覆,從追求「原汁原味」,到在保持越劇傳統審美的前提下將現當代人的思考結合進去,服裝、舞美等亦與時俱進。可以說,越劇的《牡丹亭》改編演出史,折射出三十餘年來越劇劇種嬗變和發展的歷史,是越劇與時俱進,與時代、觀眾一起成長的歷史。
20世紀80年代,靜安版的《還魂記》,其中演杜麗娘的戚派傳人周雅琴曾得崑劇傳字輩老師方傳芸的親炙,在原有的戚派唱腔特色中融入崑曲、滬劇的某些元素,使唱腔更趨飽滿,可以說實現了越劇改編《牡丹亭》「零」的突破,開創之功,功不可沒。但戚派畢竟以悲旦著稱,似與《牡丹亭》的浪漫氣氛不甚契合。
呂建華版的浙越《牡丹亭》,在故事形態和主題呈現上與靜安版一脈相承。呂建華認為,《牡丹亭》的情節基本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正面矛盾衝突,這看起來是一個缺憾,實質上卻是一個特點和優點。湯顯祖擺脫了以往劇作家那種依靠外部衝突來建構故事的窠臼,而是將戲引向了人的內心深處,通過主人公內在的心理衝突來建構故事的手法,揭示了個性化的心靈歷程和人物的感情世界。杜麗娘的生生死死都是她內心衝突的結果,父母和陳最良沒有構成衝突的一方。換言之,《牡丹亭》要變革的是社會,而不是某些人,這就是湯顯祖的深刻之處。故而改編時儘可能保留了有關杜麗娘內心衝突的情節,並以此作為貫穿全劇的主線,同時又適當加強了有關柳夢梅的線索,唱詞也在保持原著風格的前提下儘量雅俗共賞,以適合劇種的特點。
相對於上述兩部大戲,小劇場越劇《牡丹亭》和《還魂三疊》顯然在藝術理念和藝術風貌上迥異其趣。小劇場越劇《牡丹亭》由802戲劇工作室和上海演出家藝術團聯合打造,它大膽突破傳統越劇的故事模式,結合話劇、電影、舞蹈中的多重元素,拋開原著的詞白,重新審視、解構與改寫,通過現代生活中一生一旦兩個越劇演員的視角,去親歷湯公筆下那個古典的浪漫傳奇,並由此反觀自己的生存現狀,感受現實與理想在普遍意義上的調和兩難,形成全新的結構與詮釋。全劇保留了原著中「遊園」、「驚夢」、「幽媾」等經典內容,又加以全新演繹,將現在與過去、現實與夢境等多重時空交織在一起,更大膽地添加了「七年之癢」,描述杜柳婚後七年間的婚姻生活,將這場完美愛情背後所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呈現在觀眾面前,頗發人深省。兩位演員時而穿上戲裝扮演柳夢梅和杜麗娘,演繹那一段流傳千古的生死愛情;時而脫下古裝,扮演化妝間裡的青年演員小倩和揚揚,訴說現代人對於生活愛情的思考和理解。毋庸諱言,該劇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的目光,也引發了學術界和其他各界的強烈爭議。
2010年首演的小劇場實驗戲曲《還魂三疊》取材於古典戲劇名作《紅梅記》《牡丹亭》和《水滸記》,擷取其中《救裴》《幽媾》和《活捉》三個經典的「還魂」摺子,以李慧娘、杜麗娘、閻惜姣三個女鬼因愛而歿、因愛還魂的情節為起點,展示三個女子的命運和情感歷程。因為是小劇場戲曲,更因為觀眾非常熟悉三個故事,所以,編劇顏全毅大膽擯棄了完整的劇情鋪墊和敘述,打破固有的戲曲劇本結構方式,既沒有「一人一事」的起承轉合與衝突懸念,也沒有男女主角和配角龍套的人物群像,而專心致力於在簡單的背景互串中突出三個主人公對於「還魂」這一核心動作的情感流露,在平行、交錯,獨立、交流的錯落髮展中,構成一個嶄新的「三疊」敘事框架——其中,三個還魂女性的「尋」和「敲門」是劇情的支點,「尋」是演員進入人物的過程,是人物從冥界進入人世尋找愛情的過程,而「敲門」則意味著「她」大膽面對愛情。其中,懷春少女杜麗娘是羞澀靦腆的,她的敲門是少女清純本性的自然流露,和陽間女子無甚區別。
2011年,中國戲曲學院開辦越劇本科班,並在三年後推出畢業大戲《牡丹亭》。編劇顏全毅表示,因為學員中小生最為出色,所以必須選擇以柳夢梅為主的角度重新演繹 《牡丹亭》。當然,僅僅將故事改成以柳夢梅為主的結構是不夠的,還必須將當下人的情感與思考附麗其上,才能引起觀眾的關注和共鳴。他強調:「女小生的纏綿細膩、一唱三嘆,是越劇這一劇種引人入勝的一大特色,越劇的唯美與經典的重構,構成國戲版《牡丹亭》的多重看點。」
2014年12月12日,浙江越劇團的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首演。該劇由汪世瑜擔任藝術總監,陶鐵斧任該劇的改編者兼導演,二位主創的崑劇背景奠定了這一版典雅詩意的藝術特質。這齣集詩、畫、音、舞、光、聲於一體的新戲大膽創新,用現代影視藝術手法演繹古代名劇,力圖在戲曲回歸本體和詩意浸透觀眾之間達到一種有效的平衡。
2016年8月,福州芳華越劇團推出根據國戲版更名重排的《柳夢梅》,其編劇顏全毅強調了這一版的「當下性」:「『這一個』柳夢梅固然是尋夢而來、為情痴狂的讀書人,也是在現實世界頻頻碰壁,捧著一顆熱心卻不斷涼卻的年輕人。他與杜麗娘,是因愛而衝破生死;同時,也是執著地傾聽到對方的聲音,在保守的時代裡尋找著共鳴力量的孤獨者……湯顯祖《牡丹亭》在愛情傳奇的背後,有著豐富的時代況味,而今天的演出,我們也努力給出自己的一種解讀。」
如果說,靜安版和呂建華版取得的是「越劇從此有了《牡丹亭》」的重要的突破性成功,那麼,兩部小劇場作品則在我國小劇場戲曲的緩慢發展潮流中應運而生,說它們是為年輕觀眾量身定製,或者說基本是符合年輕人審美需求的,大致不差。而作為當代一位非常有代表性的70後越劇編劇,顏全毅在《還魂三疊》小試牛刀取得成功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國戲版《牡丹亭》,並進而改成《柳夢梅》,雖屬「命題作文」,但他戴著鐐銬跳出來了讓觀眾眼前大亮的舞蹈。國戲版《牡丹亭》可以說是越劇改編 《牡丹亭》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式的作品,它讓越劇不再只是有了《牡丹亭》,而且是有了和崑劇完全不同的 《牡丹亭》,有了適合越劇女小生演繹的《牡丹亭》,也有了契合當下時代精神與觀眾審美需求且面向廣大觀眾的大戲《牡丹亭》。
也許,下一版的越劇《牡丹亭》,不是改編,而是重寫,即根據湯公原著,真正脫離崑劇的拘囿,用純越劇的手法演繹一個全新的完全姓 「越」的《牡丹亭》。換言之,就是在似與不似之間,化「昆」金為「越」金,創造出更新更美的越劇《牡丹亭》,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單位:杭州師範大學文創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