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浙江遂昌滿城盡唱牡丹亭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浙江遂昌滿城盡唱牡丹亭

    在4月7日至10日舉行的2012年遂昌文化節期間,遂昌市民駐民觀看即將舉行的遂昌民間藝術巡展。 包月仙 攝

  中新網麗水4月8日電(記者 童靜宜 實習生 包月仙)「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優美而熟悉的唱詞,這些天又縈繞在浙江遂昌這個400年前湯顯祖寫就傳世名著《牡丹亭》的浙南小城。與以往不同的是,此番卻是崑曲、越劇、贛劇、婺劇等多劇種輪番上演,可謂是滿城盡唱《牡丹亭》。

  湯顯祖,世界文化名人、明代偉大文學家、戲劇家。他任浙江遂昌知縣5年內,仁政惠民,借俸著書,創作了世界名著《牡丹亭》,它與《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臨川四夢》。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最為經典的代表作品,四百年來歷演不衰,並被譯成多國文字。

  近年來,遂昌縣依託「湯顯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崑曲世界文化遺產」這三大世界文化品牌,大力傳承和弘揚湯顯祖文化,並通過舉辦湯顯祖文化節來不斷擴大提高遂昌的知名度。

  4月7日,伴隨著湯顯祖——莎士比亞文化交流合作新聞發布會的開始,這場由浙江省文化廳、浙江省旅遊局、中國戲曲學會湯顯祖研究分會、中共遂昌縣委、遂昌縣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文化盛宴拉開序幕,各種精彩活動也輪番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節上,各劇種《牡丹亭》輪番上演,江蘇省蘇州崑劇院、江西省贛劇院、江西省撫州市採茶歌舞劇院、浙江崑劇團、麗水學院文學院話劇團、遂昌縣越劇促進會、遂昌縣婺劇促進會帶來了崑曲、贛劇、採茶戲、話劇、越劇和婺劇版《牡丹亭》,可謂是滿城盡唱《牡丹亭》。

  此外,在此次文化節期間,2012中國縣域旅遊經濟論壇遂昌峰會、湯顯祖文化講壇、以祭春、鞭春、開春為內容的「班春勸農」典禮、遂昌民間藝術巡展都將一一進行。(完)

相關焦點

  •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牡丹亭》集體回遂昌
    崑曲越劇贛劇輪番上演 《牡丹亭》集體回遂昌 2012年04月09日 14:39:10   浙江日報遂昌4月8日電「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今天上午,優美而熟悉的唱詞再次縈繞在遂昌——這個400年前湯顯祖寫就傳世名著《牡丹亭
  • 越劇《牡丹亭》的戲曲化追求
    浙越改編演出《牡丹亭》,似乎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新世紀以來,《牡丹亭》的改編、上演機率相對其他明清傳奇劇目來說更為頻繁,僅崑曲版本,既有全本戲,也有折子戲;既有大師版、青春版,也有南昆版、北昆版、永昆版,且風格各極其妙,氣質迥不相侔,更不用提地方劇種如贛劇、粵劇、婺劇、黃梅戲等演繹過的不同版本。
  • 越劇《牡丹亭》:讓傳統在時尚中秀美
    《牡丹亭》 劇照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張素芹) 昨晚,浙江越劇團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上演經典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這部在戲曲舞臺上傳唱了四百多年的湯顯祖經典之作在越劇的演繹下,別具風採。今晚即將上演的是「演到哪裡催淚到哪裡」的大型現代越劇《我的娘姨我的娘》,這是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該劇改編自「最美浙江人」的真人真事,講述紮根海島四十餘年的女醫生的高尚情懷。前晚,浙江越劇團在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和廣州戲迷觀眾面對面,分享交流兩部作品的藝術特點,以此開啟了2018年度新一輪的全國巡演。
  • 郭梅:越劇舞臺上的《牡丹亭》
    2005年11月27日,浙江越劇團推出由俞克平導演,周育德、呂建華等策劃的越劇《牡丹亭》,在湯顯祖曾擔任知縣的浙江遂昌首演。在劇中,袁派旦角李沛婕飾演杜麗娘,陸派小生廖琪瑛飾演柳夢梅。  三個月後的2014年12月12日晚,由汪世瑜擔任藝術總監、陶鐵斧改編兼導演的浙江越劇團的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首演。該劇由陸派小生廖琪瑛、呂派花旦謝莉莉主演。  2016年,福建芳華越劇團由王永慶執導,將國戲版《牡丹亭》更名重排。
  • 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首演 經典名劇秀出時尚
    《牡丹亭》演出劇照。  浙江在線12月13日訊(浙江日報記者 劉慧)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12月12日晚,浙江越劇團和遂昌縣政府打造的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在省人民大會堂首演——這齣集詩、畫、音、舞、光、聲為一體,力求歸回戲曲本體的新戲,將中國古典與時尚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濃濃詩意浸透觀眾的心。
  • 越劇音樂詩畫劇——《牡丹亭》
    -06-04 13:41:04 來源: FUN昆明 舉報   演出介紹  越劇音樂詩畫劇
  • 旅圖|浙江遂昌:鐵路助力邁入下一個黃金時代
    今年9月27日衢寧鐵路全線通車,浙江遂昌人期盼的旅遊業將有望邁入下一個黃金時代,而遂昌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各種原生態的農副產品,以及充滿遂昌特色的文創企業、餐飲、酒店、民宿、農家樂等,各行各業都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 中式大美|京劇、越劇、崑曲、黃梅戲……12類戲曲劇種及代表作
    包括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以及崑曲、粵劇、秦腔、川劇、梨園戲、花鼓戲、皮影戲等等。一、京劇有「國劇」之稱,因形成於北京而得名。二、越劇中國第二大地方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也稱紹興戲,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 崑劇牡丹亭
    我對傳統戲曲一直不太感興趣,僅有的幾次現場觀賞是粵劇《帝女花》、《梁山伯與祝英臺》,京劇《霸王別姬》而已。對崑曲昆劇的瞭解更是定居上海之後。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其中包括了崑曲藝術,入選的原因是昆劇作為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從那時候起我開始關注崑曲。
  • 良辰美景正好讀詩《還有詩和遠方》線上讀詩會上演詩歌版《牡丹亭》
    上一周,我們在線上詩會欣賞了《還有詩和遠方》「星空朗讀」晚會上對浙江詩路文化的別樣展示,從亦誦亦歌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到《匆匆》和單依純《像風一樣》的組合,都讓人大開眼界。本周,精彩內容繼續放送。浙江遂昌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的故鄉,有中國莎士比亞之稱的湯顯祖在這裡創作了中國古典四大名劇之一《牡丹亭》。在第一季《還有詩和遠方》遂昌站的節目中,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代表性傳承人沈世華老師曾給我們帶來過一段盪氣迴腸的《遊園驚夢》,至今難忘。
  • 它終於來貴陽啦,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28日上演!
    不聞牡丹亭下事,怎知崑曲好聲音。崑曲精美的服飾裝扮,美妙的唱腔和唱詞,都有著動人心魄的魅力。我們不需要擔心自己看不懂崑曲,因為這種美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中國人。  崑曲《牡丹亭》青春版  400年前,《牡丹亭》在湯顯祖手中孕育而生;400年後,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重新煥發生機。
  • 一座城400年,多情最是《牡丹亭》,跟隨湯公遊歷文化遂昌!
    幾百年前,湯顯祖和遂昌結下了不解之緣,在遂昌執政5年期間遊歷山水,獲得靈感創作了東方戲劇史上經典之作《牡丹亭》。翻開遂昌的書卷,俯首皆是湯公尋夢的蹤跡。多情最是《牡丹亭》跟著湯公遊歷文化遂昌線路:湯顯祖紀念館——獨山村——鞍山書院——關雎戲曲小鎮||湯顯祖紀念館— 一個人,一座城,400年湯顯祖紀念館
  • 首屆江南國潮節在上海青浦舉辦,長三角代表劇種輪番上演
    在古戲臺上,越劇、崑曲、滬劇、淮劇、黃梅戲、評彈等長三角代表劇種輪番上演。圖片來源:江南國潮節國潮節上,崑曲表演藝術家谷好好、評彈表演藝術家範林元、馮小瑛、滬劇表演藝術家朱儉、淮劇表演藝術家梁偉平、越劇表演藝術家趙志剛、京劇表演藝術家陳少雲輪番登臺獻藝。
  • 石榴哥攜百位網紅助力遂昌,尋味長情粽,續夢牡丹亭
    值此良機,由中共遂昌縣委宣傳部、遂昌縣農業農村局、遂昌縣經濟商務局、遂昌縣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遂昌縣大柘鎮黨委政府主辦,杭州珩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即將於2020年6月12日在遂昌縣車前村舉辦網紅直播帶貨活動。旨在宣傳遂昌本地特色農產品,助農增銷,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同時,通過網紅直播示例,建立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助農直播銷貨渠道。
  • 賞心樂事誰家院 崑曲《牡丹亭》庭院戲在泰州桃園上演
    交匯點訊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6月1日晚,泰州鳳城河景區桃園陳庵內的後花園怡園內傳來陣陣悠揚的崑曲聲,中國四大古典戲劇之一的《牡丹亭》「遊園」折子戲正在這裡演出,杜麗娘與丫環春香遊園的情景再現怡園。
  •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來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之作傳頌四百餘年的崑曲名作跨越生死的浪漫悽美愛情傳奇年輕人也能欣賞的崑劇經典《牡丹亭》真的值得你去看一看今生夢回牡丹亭
  • 萬人規模新崑曲演唱會將在滬上演
    萬人規模新崑曲演唱會將在滬上演 2018-03-20 19:21:1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史建磊
  • 青春的,牡丹亭.
    九歲時,在上海看了梅蘭芳與俞振飛聯袂出演的《牡丹亭》後,無言可喻的美,無處言說的夢就種在他心中。而這《牡丹亭》之夢,白先勇足足沉醉了一生。他精心打造崑曲《青春版牡丹亭》,與青年人互動,十餘年來,每場幾乎是座無虛席。甚至有那麼幾年,聽一場《牡丹亭》成為一種「時尚」。古老的崑曲之美,在今天這樣碎片化的時代被悄悄喚醒。
  • 中國傳統戲曲的隱喻翻譯——以許譯崑曲《牡丹亭》為例
    崑曲又稱崑劇,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種類之一,距今已有六百餘年歷史。崑曲藝術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的代表作崑曲《牡丹亭》在其面世的四百多年的時間裡,不僅受到了人們的喜愛,更是早在17世紀就出現譯文,開啟了其對外傳播之旅。崑曲劇本的翻譯雖然起步較早,但由於其語言的韻律嚴格、典故繁多、修辭手法運用頻繁等原因,全譯本並不多見。在這些譯本中,西方翻譯家和中國翻譯家的作品風格迥異,特別是在對原文一些修辭手法的翻譯處理上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