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日,當年死於孟良崮戰役的國民黨高官張靈甫依舊死因成謎,各種說法眾說紛紜,最重要的是,這些說法每一種看起來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即便如今的中國民眾對於那一段歷史不再像從前那般高度注意,可一提到十分有歷史意義的孟良崮戰役 ,人們還是會不禁想起張靈甫這位風雲人物,畢竟,他當時在國民黨實力最強的主力軍中也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說起張靈甫,一位本該成為歷史學者的人陰錯陽差進入黃埔軍校歷練之後成為了國民黨軍官,而後開啟了他的風雲一生。而從他戎馬一生的從軍軌跡來看,在戰死沙場之前,張靈甫也算得上是一位常勝將軍,無論是淞滬會戰還是之後的徐州會戰、上高會戰等等,他帶領的部隊都取得了不可小視的戰績,這也奠定了張靈甫在此之後的軍中地位。要知道,在淮陰之戰開始時,國民黨整編的74師更是清一色的美械裝備與受訓於美國顧問,實力強悍位列國民黨部隊五大主力之首,而張靈甫正是這支軍隊的師長之一。
歷史記載,張靈甫死於孟良崮戰役,屍體在被人發現並進行身份確認後也確認了是被子彈擊斃的死因,可對於是在怎樣的情況下使得張靈甫被擊斃也就成為了很大的謎團,這也才出現了後人口中張靈甫的身亡謎團,後人從多方留下的蛛絲馬跡中總結出了三種說法:「自殺成仁說」、「頑抗被斃說」、「降後擊斃說」。
而對於張靈甫的身份而言,在當年,涉及到了兩黨之間的政治鬥爭,很多後人更是從自身的政治立場出發對他的死因發表見解,如今看來,我們或許可以拋下個人偏見以及其他的政治因素,以理性的方式來看待這三種死因說,或許,這樣也可以獲得更加理性且貼近真實的答案。
首先,當年的國民黨也比較傾向於認為張靈甫死於自殺,更是一種殺身成仁的寫照。相傳,在張靈甫死前曾留下遺書發往臺灣,其中內容表達的也是張靈甫臨危不懼、甘願在危難之時繼續維護黨國的豪言壯志,而這封遺書在後來也被國民黨大肆宣揚,尤其在推翻很多人公認蔣介石是獨裁武夫的論斷上,張靈甫的行為也被當成了很好的佐證。而相對於痛恨國民黨統治的中國國民來說,國民黨口中的英勇就義也就顯得尤為的刺耳。
其次,便是傳說張靈甫最終被擊斃與其所在的指揮山洞中,算是戰爭中的正常死亡,也是他帶領部下堅決頑抗到底的結果。在當時的孟良崮戰役中,張靈甫帶領的軍隊實力的確超群,就算在國民黨軍已經開始大勢已去之時,他依舊很是決絕地帶領著軍隊有計劃地在孟良崮一帶佔領著至高點,不過,最終的堅持依舊沒有敵過解放軍的頑強阻擊。或許是出自一位軍人一生「馬革裹屍」的最高夢想,張靈甫帶領軍隊奮戰到最後一刻時也和他人一樣命喪孟良崮。
第三,便是政治色彩極為濃重的「降後擊斃說」,當然,想想看解放初期兩黨水火不容的態勢,那高官之死大做文章來互相拉攏政治支持也不是不可能的。相傳,張靈甫並沒有在孟良崮戰役中犧牲,而是成為了解放軍的俘虜,要知道,能夠俘獲官位如此之高的國民黨高官,在當時也是十分振奮人心的事情,再加上解放軍及人民對於國民黨當時的痛恨,也就有了俘獲張靈甫或隨即選擇將其擊斃以告慰天下的說法。
後人對於張靈甫的死因也都是各有各的見解,而且,在對於史實的論證中,光是邏輯完整還不行,一定也是要有真實的證據加以佐證才能站得住腳。可惜的是,在第一種說法中,張靈甫遺書的真實性始終沒有得到公認,這也就導致這一說法懸而未決,而第二種與第三種說法同樣缺乏目擊者以及可以實錘的證據,由此,多年來人們對於張靈普的死因也僅僅只能停留在邏輯推理之上。
可理性地來分析這件事,畢竟,張靈甫的確死於孟良崮戰敗之後,而從戰爭實際的情形出發,我們可以想像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張靈甫不大有可能安穩地將遺書發送出去,而且,解放軍有史以來都秉持著「優待俘虜、繳槍不殺」的原則,所以,心頭再是憤恨,也沒有太大的可能性以擊斃張靈甫來告慰天下。所以,很多人更加傾向於認為張靈甫的死就是正常的戰爭死亡,即便他是國民黨高官,在敵我雙方直面戰場之時,他所受到的人身危險與其他官兵也是一樣的。
當然,這三種說法也都各自存在合理性,只不過,無論如何,張靈甫被擊斃一事是的確存在的,而對於他死因的三種謎團說法,我們目前也真的只能採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處理方式吧,但願有一天,歷史的真相可以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