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長安區東大村南,有一座不起眼的「靈應寺」。2010年10月10日,「張靈甫將軍陵園」在寺院的西側落成,使得這裡成為緬懷抗日名將的重要場所,但是卻一直伴隨著爭議——
靈應寺,原名財神廟,始建建於唐,位於秦嶺終南山圭峰之下。這裡東臨觀音禪寺,西望草堂寺,信眾在此拜佛非常靈驗,所以更名為「靈應寺」,因為距東大村五裡,村民俗稱其為「五裡廟」。
這座寺廟非常簡陋,除了一座三聖殿以外,看不到什麼像樣的建築。在宋朝的時候,這裡初具規模,佔地十餘畝,僧眾數十人,有正殿、山門、倉庫、膳食房、禪房數十間。可惜,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後才逐漸恢復,但是已經「今非昔比」了。
靈應寺的西側,坐落著東大村公墓。在公墓北面的入口處,張靈甫將軍陵園出現在路邊。所謂的「陵園」,不過是一片小廣場,這裡豎立著一塊《抗日名將張靈甫紀念碑》和一座不大的衣冠冢,以及一個簡單的宣傳欄。據說,修建這座「陵園」,只花費了兩萬塊錢左右。
墓碑修建在方形的臺基上,高約4.6米,寬約1.8米,正中書寫著「張靈甫將軍、邢勤英夫人合葬之墓」,碑額上有「中華」二字,由西安市楹聯學會和東大村村民聯合所立。旁邊簡陋的宣傳欄中,不僅介紹了東大村公墓的情況,而且張貼著紀念張靈甫的文章,向大家宣傳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傑出貢獻。
在墓碑最顯眼的位置,鑲嵌著張靈甫將軍和邢勤英夫人的照片。這個時候的張靈甫還非常年輕,戴著眼鏡,很是斯文。邢勤英是張靈甫的第一任妻子,當時張靈甫還在讀中學,乃名副其實的包辦婚姻。雖然兩人的婚姻名存實亡,但是邢鳳英一直在家裡照顧老人,並且為張靈甫生下了兒子張居禮。
張靈甫與夫人的合葬墓冢,外觀呈圓形,大約1米高。作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雖然在抗日戰爭中功勳卓著,但是在解放戰爭中成為「人民的劊子手」。1947年5月16日,張靈甫戰死於孟良崮,時年44歲。
在張靈甫死後,遺體下落不明。據說,華野特務團士兵將他埋葬在沂南縣一個叫野豬旺的地方,後來蔣介石命令將他的遺體移葬南京,並且在玄武湖畔為他修建起一座陵墓。
1903年8月20日,張靈甫出生於長安縣東大鄉東大村。他曾任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師長,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會戰、武漢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衢州會戰、常德會戰、衡陽保衛戰、上高會戰、湘西會戰等重要戰役。
2005年,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張靈甫的長子張居禮替父親領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一枚抗日紀念章。
我是申威隆,陝西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的「非優秀」畢業生,著名的90後「陝西文博一哥」。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的公眾平臺《關中拍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