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華東野六縱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我們都知道各路野戰軍的第六縱隊都是我軍的王牌戰隊,之所以選六是取六六大順之意。當然,各軍的第六縱隊也是不負眾望,在戰場上屢建奇功。頂級的戰士必然會讓一位頂級的戰將來統帥,華東野六縱的司令員便是戰將王必成。
說起華東野六縱,我們的腦袋裡會迅速地冒出"能打、敢打、會打"等等字眼。確實如此,華東野六縱有"虎軍"之稱,王必成將軍外號"王老虎"。打造一支"虎師"是十分不容易的,六縱的成長是從屍山血海當中建立起的累累功績。
一、初戰漣水,告捷
一支王者之師的成長,必然有一次刻骨銘心的失敗。很多時候,我們不太容易記住成功,因為成功總是帶有極大的相似性,勝利是帶來的喜悅和享受。次數多了,也就不那麼能夠刺激我們的興奮點了。但是,失敗則不同。時過境遷依然能夠想起失敗時的狼狽不堪和自己內心不斷湧出的不甘。正是基於對失敗的深刻記憶,才會激發血性,產生對勝利的極大渴望,形成強大的動力。品嘗失敗是一支優秀隊伍成長的必經之路。漣水戰役對於六縱而言,便是一塊很好的磨刀石。
1946年的冬天,大雪紛飛。王必成將軍率領的華中野戰軍第六師和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兩度交戰於漣水城。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此次戰役的大背景:解放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調集45萬大軍集結華東戰場,向蘇皖解放區大舉進攻。雖然我方積極備戰,但是,奈何實力懸殊,大片解放區淪陷,蘇北地區也僅僅剩下漣水、阜寧等四座縣城,我方戰線被逼收縮,艱難行進。
漣水城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屬於兵家必爭之地。漣水距離淮陰35公裡,距離淮安40多公裡,是蘇北的重要關口,更重要的是連接山東解放區和蘇中地區的紐帶,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
國民黨佔據絕對的優勢,當時制定了"避實擊虛"方針,企圖一舉將我軍徹底消滅在華東戰場,分四路向僅剩的四個縣城發起進攻。於漣水交戰的就是王必成和張靈甫。
這是一次命定的交鋒。張靈甫是李延年麾下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有"御林軍"的美稱,極為驍勇善戰。王必成是華野出了名的悍將。一山不容二虎,兩虎相爭則必有一傷。
當時,李延年命令第28師、第7師猛攻第17旅和第六師。雙方殺得天昏地暗,陣地被反覆爭奪。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王必成將軍沉著應戰,決定先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時,積極修建我軍的防禦工事,梯次展開戰鬥,把陣地修建得又深又長,慢慢地吃掉敵人的兵力。這一仗打了9天9夜,敵人未曾邁過漣水南面。
就這樣,漣水首戰告捷。這次戰役的勝利,是我軍浴血奮戰的結果。但是,這恰好中了張靈甫設下的圈套。
二、二戰漣水,六縱傷亡慘重
當我軍在南面和敵人站得難捨難分的時候,張靈甫動了!12月14日,天剛剛亮,74師主力部隊突然出現在城西,當天,第一道防線被攻破。傍晚,王必成看到已然到達廢黃河大堤的敵軍先鋒陡然明白過來:中計了!趕緊讓16旅進行回援,同時親自到城西指揮作戰。因火速回援,總算是擋下了這波攻擊。但是,張靈甫豈是好相與的。未等18旅回援漣水,直接發起瘋狂攻擊,集中兵力,勢必拿下漣水城。戰鬥到第二天中午,74師從西門、南門進了城。大勢已去,我軍不得不從漣水城分批撤退。
這次交戰,我軍傷亡6000多人,損失慘重。這次失敗也給了王必成迎頭一擊,這次教訓之深刻,讓將軍一輩子都難以忘記。當部隊從漣水城撤出之後,將軍回頭望著熟悉的漣水城,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在心中暗自發誓:不報此仇,誓不為人。同時,將軍向當時華野副司令員粟裕請戰:"若打七十四師,不要忘了六縱。"語氣懇切,十分冷靜。粟裕當即回復到:"打七十四師,一定少不了六縱。"
如何面對失敗?王必成將軍給了一個很好的回答。在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被失敗打敗,形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可是,王必成將軍不同,失敗只會激發他內心的鬥志。既然是七十四師打敗了自己,那這個場子,只有把七十四師打敗了才能夠找回來。也只有和七十四師再次交鋒才能報這仇。這也是六縱這支部隊成長的必經之路,走得太過於順風順水會使人忘記痛苦的滋味。這一次的失敗,會很好的磨礪六縱每一個人心性和品格。把那些浮在表面的東西全部洗掉,只留下沉澱在靈魂裡的韌性和血性,等待下一次的出擊,直接咬掉對手的喉嚨,來為自己加冕。兵敗如山倒?不存在的,對於王必成將軍而言,只會越挫越勇!
三、擊斃張靈甫,方可安睡
自漣水戰役失敗之後,王必成將軍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時時在心中推演若是再與張靈甫和七十四師應該怎麼辦,怎樣排兵布陣,怎樣奪得勝利。機會很快就來了。1947年4月,王必成將軍邊戰邊退到山東羊流店以南。戰局的殘酷並沒有留給將軍太多的思考時間。此時,三面受敵,是進?是退?將軍必須要拿出一個決斷。
其時,我軍已經準備好了孟良崮戰役,華野五個縱隊對七十四師形成了包圍之勢。想到這裡,將軍決定直接迎著敵人而去,前往魯南,藏在敵軍五十九師、二十師、六十四師之間,等待機會,突襲七十四師,以牙還牙。這個想法不可謂不大膽,直接藏到重重兵力之間,稍有不慎,便會全軍覆沒。但是,將軍直接選擇了最危險的地方。既是出於膽大,也是出於對大部隊的信任。
5月12日,將軍終於收到了上級的命令,飛兵北上,參加孟良崮戰役。接到命令的將軍喜不自勝,直接握拳,對六縱將士吼道:"報七十四師之仇,時機已到。"14日,將軍便到達孟良崮西南、青駝寺西邊的觀上、白阜。戰士們情緒高昂,根本不需要休息,將軍便直接命令:"十八師局中搶佔垛莊,以切斷七十四師唯一之退路;十六師強佔黃涯山,控制沂蒙公路;十七師展開牛頭山、大朝山一線,以阻擊敵人應援。"可見,這一仗,將軍等待良久,所有的過程都在腦海中演練了千百遍。同時,將軍對饒守坤、張雲龍、梁金華三位師長說道:"報七十四師之仇,就在今日,你們誰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其實,大家的想法和將軍是一樣的,漣水一戰,歷歷在目,大家都想報仇雪恨。
不僅如此,將軍還埋下了一支奇兵,六縱的特務團。從孟良崮戰役開始,將軍便一直壓著特務團,不讓其參戰。直到5月16日,華野各戰隊猛攻孟良崮主陣地,但是雙方一直僵持。將軍突然得到密報:張靈甫藏身在一個山洞裡。聽到這個消息,將軍大喜過望,說:"張靈甫小命完矣!報七十四師之仇,在此一舉。"
將軍便下令讓特務團突擊。從開戰以來,特務團一直在坐冷板凳,團長多次請戰,都沒有同意。這次,接到命令,全團情緒高昂,個個猶如猛虎出山直衝孟良崮頂峰而去。說來也奇怪,當特務團的將士突擊的時候,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天昏地暗,飛沙走石。但是,將軍拿起望遠鏡直直地盯著孟良崮主峰,任憑風雨吹打,紋絲不動。直到下午2點,大雨初歇,太陽露出了笑臉。同時,前方也傳來了捷報:"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被特務團官兵擊斃。"
聽到這個消息,將軍慢慢地放下瞭望遠鏡,深深地吐了一口氣。自漣水一戰至今從來沒有笑過的臉也露出喜色,控制不住激動之情,大聲說道:"大仇得報,可安睡也。"接著便走進指揮所休息,不一會兒便熟睡了。
王必成將軍率領六縱於漣水一戰敗於張靈甫之手,於孟良崮戰役在百萬雄師之中取下張靈甫首級,最終反敗為勝,成為了戰爭史上津津樂道的話題。
我們常說:"人在什麼地方付出,便會在什麼地方收穫。"將軍便是這樣的一個人,因為前一次的失敗,讓將軍更加嚴苛的地磨鍊自己,錘鍊六縱,才有了後來的勝利,也才寫下了六縱後來一個又一個神話,讓六縱這支虎狼之師威名遠播。從什麼地方跌倒就從什麼地方爬起來,這句話被將軍記在了心裡,也被六縱的將士記在心裡,成為六縱的一種傳統和軍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