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整編第74師

2021-01-19 中國文明網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發揚敢打必勝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孟良崮進行了一場山地運動殲滅戰,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74師,一舉扭轉了華東戰局。

  毛澤東的幾封關鍵來電

  1947年3月,國民黨開始實施「黃河戰略」,3月19日胡宗南部佔領延安,毛澤東開始轉戰陝北。在山東方向,國民黨軍的兵力達24個整編師,總計45.5萬人;我軍華野共9個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總計27萬人。

  5月3日華野電報中央,準備派3個縱隊(第1、6、7縱)分兵南下。毛澤東歷來重視集中兵力。5月4日,毛澤東復電華野:「敵軍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機,處置甚妥。只要有耐心,總有殲敵機會。」不到200字的回電中,毛澤東三次強調「忍耐」「耐心」。

  5月6日,毛澤東再次電告華野:「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

  5月10日,面對解放軍再次主動後退,國民黨判斷華野「攻勢疲憊」,湯恩伯立即發布命令,以張靈甫第74師、黃百韜第25師為主攻,限令12日直取華野總部所在地坦埠。5月12日,毛澤東來電:「敵5軍、11師、74師均已前進。你們須聚精會神選擇比較好打之一路,不失時機發起殲擊。究打何路最好,由你們當機決策,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

  5月13日,粟裕決心集中主力殲滅第74師,當晚開始行動。14日華野全線發起總攻。當日,毛澤東致電華野:「殲擊74師極為正確。」正是毛澤東上述重要及時來電,反覆叮囑不要分兵,集中兵力,忍耐待機,充分信任「不遙制」,使得陳毅、粟裕臨場決斷,放手一搏,最終全殲第74師。

  奇正用兵孟良崮

  5月10日,國民黨軍推進到萊蕪、新泰、蒙陰一線。敵軍在24個師中,集中了17個師進攻魯中山區,目標直指華野總部坦埠。其中,第74師居中,稍稍突出,第25師居左,第83師居右。

  粟裕認為國民黨軍採用中間突破的方式,直接攻擊華野總部,來勢兇猛。雖然總體上我軍仍處劣勢,但74師正處於我軍正面,不需過多調整我軍即可在局部對74師形成5∶1的兵力優勢。數月來苦尋戰機竟在眼前。粟裕決定採用「猛虎掏心」的戰法,出其不意,用中間突破對中間突破打掉第74師,即以陶勇和許世友的第4、第9兩個縱隊正面攻擊;以葉飛的第1縱隊插入第74師左翼,切斷74師與25師的聯繫,阻擊第65師,從左側後攻擊第74師;以王建安的第8縱隊插入第74師右翼,切斷其與第83師的聯繫,從右側後進行攻擊;隱蔽在魯南的王必成第6縱隊,晝夜飛兵急馳130公裡山路,北上襲佔垛莊,堵敵南逃,完成合圍。

  陳毅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就是要有從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粟裕命令各縱隊「集中力量殲滅74師,寧可放走25師全部,不能放走74師一個連」。

  只有強大的對手才能造就出更強大的勝利者,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舍弱打強,體現了戰場上強弱雙方的辯證哲學,這是唯物辯證法的真諦。華野跟第74師一直是死敵,全軍上下對該敵早有滅此朝食的強烈想法。在蘇北時粟裕就曾兩次考慮圍殲第74師未果。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到孟良崮粟裕把他從國民黨軍進攻集團中「剜」出來打,已經是第三次了。

  戰後一直有人說張靈甫棄路上山,犯了兵家大忌,否則可以突圍逃生。實際上無論是否上山,面對智將粟裕、面對眾志成城的華野將士,還有百萬沂蒙百姓的捨命相助,張靈甫和他的第74師終究逃脫不了覆滅的下場。戰後葉飛總結認為,第74師上山出乎粟裕預料,幹擾了粟裕的原定部署,第74師因此多支撐了兩天,否則按原定計劃,華野將運動中沒有防禦陣地的第74師壓在孟良崮以北山谷下切割,居高臨下衝擊圍殲,最多不會超過5小時。

  一夜之間,華野5個縱隊像洶湧的怒濤一樣將第74師淹沒在重重圍困之中,而在外圍,國民黨軍又以10個整編師(軍)包圍著華野,孟良崮戰場上呈現出不同尋常的態勢。如果華野不能在預定的短時間內殲滅第74師,則有被國民黨軍圍殲的巨大危險。15日13時,華野各部下定最大決心,從四面八方向74師展開潮水般猛烈壓縮攻擊,由於是仰攻,攻擊部隊打得十分慘烈。在最後總攻時刻,為了快速應變,粟裕命令前方各縱隊統一交由葉飛指揮。16日18時許,華野終於攻克大崮頂,擊斃張靈甫。經過3天激戰,華野全殲第74師和第83師一個團,總計3.2萬人。5月17日,毛澤東特發賀電:「殲滅74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

  用兵之法,要在應變。孟良崮戰役中,粟裕以中央突破對敵之中央突破,以攻對攻,選第74師祭旗,大出敵軍所料,最終出奇制勝。孟良崮大捷震動全國。新華社特表《祝蒙陰大捷》的評論,孟良崮戰役一舉扭轉了我山東解放區面對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不利局面。一名被俘的第74師營長說「74師被殲滅了,以後就沒有任何(國民黨)部隊能抵抗解放軍了。」蔣介石哀嘆:「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蒙山高,沂水長

  在孟良崮隨處可以聽到《沂蒙頌》,曲調悠揚,歌詞字字謳歌著沂蒙精神。孟良崮戰役中,車輪滾滾,擔架如林,沂蒙人民組成浩浩蕩蕩的支前民工大軍,民工人數與部隊人數之比達到3.7:1。出現了「沂蒙紅嫂」用乳汁救傷員,「沂蒙母親」撫養革命後代,沂蒙婦女勇架火線橋,「最後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後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後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後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的動人場面。陳毅曾深情感嘆:「我就是躺在棺材裡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臨沂時指出:「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要不斷結合新的時代條件發揚光大。」

  歷史告訴我們,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歸、民力所聚,人民軍隊就能無往不勝、無敵於天下。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力量,正是人民軍隊銘記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永遠不變的軍魂,牢記兵民是勝利之本,萬眾一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最終取得了孟良崮戰役的偉大勝利。

相關焦點

  • 孟良崮戰役:粟裕百萬軍取上將首級,全殲了國軍王牌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粟裕指揮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全殲了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中堪稱頭號主力的整編第74 師(實際上就是一個軍的編制擁有3.3萬餘人的龐大兵力),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的囂張氣焰,不僅鼓舞了其他戰場上我軍廣大指戰員的戰鬥士氣,而且讓我軍高層看到了未來戰勝強大的蔣介石集團的希望。
  • 孟良崮戰役——華野吃掉了整編七十四師(下)
    (接上篇)距離孟良崮不遠的整編83師增援整編74師的勢頭,遠遠不如整編25師。究其原因: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跟張靈甫一直不對付,兩人同為黃埔畢業生,又同是第74軍軍長王耀武的得力幹將。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整編時,兩人暗地裡競爭整編74師師長的位置,按照慣例,第74軍的師長,一般由51師師長接任,結果時任74軍58師師長張靈甫因深受原第74軍兩任軍長俞濟時和王耀武的支持而把時任74軍51師師長的李天霞擠了下去,李天霞對此一直懷恨在心。
  • 整編74師有三團一營未上孟良崮,究竟算不算被全殲?三個硬性指標
    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殲」?軍史學者家和愛好者們始終存在爭論,支持者認為該整編師兩級軍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沒有出現成建制戰場突圍成功的情況,那就應該是全殲!孟良崮戰役華野共斃傷俘敵32676人(斃傷13000餘人),其中包括了順帶消滅的整編第83師的一個團,按該團2000人左右計算,實際消滅整74師的兵力數字應為30600餘人。以該師參戰兵力32000人核算,華野消滅敵人的比例高達96%,其實已經超過了90%的標準。
  • 孟良崮戰役——華野吃掉了整編七十四師(中)
    (接上篇)陳毅、粟裕下定了打張靈甫整編74師的決心。1947年5月12日,華東野戰軍指揮部召開了各縱隊司令員(缺六縱司令員王必成)參加的作戰會議,決定由第一、第四、第六、第八、第九縱隊以及特種兵縱隊擔任圍殲敵整編74師的任務,由第二、第三、第七、第十縱隊擔任阻擊打援任務。
  • 孟良崮戰役後,為何對整編74師俘虜一個不放,還全部提高一級待遇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悍然撕毀國共兩黨籤訂的「停戰協議」,發動了全面內戰,解放戰爭由此開始。在華東地區,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和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於1947 年1月合併改編為華東野戰軍,先後多次迎戰來犯的國民黨軍,戰果輝煌,僅俘虜兵總數就多達261395人。
  • 傳奇性的孟良崮戰役
    1947年5月,在國共內戰的山東戰場上,把爆發了二十世紀中國戰爭史上最具傳奇性的經典戰例——良崮戰役,而此次戰役我軍的總指揮就是被譽為「戰神」的粟裕將軍的傑作。
  • 47年孟良崮戰役,整編74師本想攻擊哪個戰略要地?為何又決定上山
    歡迎閱讀史源史詩第897期。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期的一場大捷,華野在我軍實力、地盤、心氣都還沒實現對國軍反超的情況下,硬生生吃下了國軍頭號王牌整編74師,成績之大自不必說。但是孟良崮是座山,一旦被圍就面臨絕境,張靈甫作戰經驗豐富又熟諳兵法,怎麼會非要把自己的部隊帶上山呢?
  • 整編74師為何在孟良崮全軍覆沒?老蔣八個字說出了原因,一針見血
    當時在山東的國軍共25個整編師約45萬人,其中包括了張靈甫的整編74師、胡璉的整編11師和邱清泉的整編第5軍等王牌主力。此時華野的兵力有多少呢?共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人,比敵軍少了整整18萬人。儘管佔據了明顯的兵力優勢,但吸取了萊蕪戰役教訓的陳誠這次格外小心,嚴厲要求所部「穩紮穩打,滾筒前進」。陳誠的這種打法雖然拖慢了行進速度,但效果卻不算差。
  • 孟良崮戰役後,蔣介石聽聞張靈甫戰死沙場,作出了什麼決定
    張靈甫率領國民黨王牌軍隊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全軍覆沒之後,蔣介石聽說後十分惱火,大罵娘希匹。 要知道整編第74師是國民黨軍王牌中的王牌,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師的番號,但是加上整編二字效果就不一樣了,在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的一個整編師就是之前的一個軍,整編第74師的前身是74軍。
  • 濟南戰役,華東野戰軍陣亡的最高將領是誰?死因與孟良崮戰役有關
    1947年5月,國民黨中央軍第一王牌整編74師被全殲於孟良崮。但是全殲指的是敵人主要作戰兵力被我軍消滅,而不一定是全部兵力。孟良崮戰役華野五個縱隊一共殲敵、俘虜32000餘人,但其中包含了國民黨軍一部分支援74師的友鄰部隊,實際上74師真正被殲滅人數不足3萬人。
  • 孟良崮戰役,74師到底有多強悍?華野五大虎將上陣,仍傷亡慘重!
    1947年3月,蔣介石眼見其有生力量被解放軍一點點消滅,轉而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實施了重點進攻。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靈活機動,忽打忽停,尋機殲敵,但因敵軍高度集中,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便於5月上旬率主力轉至蒙陰、新泰、萊蕪以東隱蔽集結,尋找戰機。
  • 第74師官兵一向驕橫,孟良崮戰役被俘後,為何能夠迅速教育轉化
    整編第74師作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屬於嫡系中的嫡系,加上是「五大主力」中最早被殲滅的部隊,所以俘虜教育轉化的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抓獲了近 2萬高素質俘虜兵 孟良崮戰役中,我軍以傷亡1萬2千人的代價全殲整編第74師3萬2千餘人,繳獲各種口徑火炮近
  • 漣水戰役:74師血拼戰勝解放軍,卻老兵傷亡殆盡引發孟良崮覆沒
    自1946年6月起,國民黨軍集中數十萬人,向我蘇中、蘇北解放區發動猛攻,先後奪取淮南、淮北和蘇中地我,企圖實現壓縮江蘇解放區並全殲我華中野戰軍的戰略目的。 當時抗戰結束不久,我華中野戰軍實力僅有數萬人,而國民黨軍有10倍以上的數量優勢,再加上國軍裝備、後勤都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故而我軍幾次作戰都很艱難。
  • 王牌大PK:東野第1縱隊與國軍整編74師,哪一個戰鬥力更強
    在孟良崮戰役中被解放軍全殲的整編74師,是位列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之一的頭等精銳,一直都被認為是全副美械裝備,但事實並非完全如此,本文就來全面詳盡介紹整編74師的裝備、兵力和火力,看看74師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 孟良崮戰役,國軍為何救不下張靈甫,老蔣忽略了一個致命細節!
    可是1947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卻並不是如此,這一次戰役雙方都知曉對方的意圖,蔣介石想用74師當魚餌,吸引解放軍主力,然後四面合圍,伺機消滅。而解放軍方面的目的是集中力量,消滅這支國民黨的王牌部隊——整編74師。這是一場在開戰前就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硬仗,雙方的指揮官都是沙場名將。
  • 孟良崮戰役,黃百韜距張靈甫僅3公裡,為何不用炮火支援?
    1947年在粟裕、陳毅的指揮下,我軍在孟良崮殲滅敵軍的五大主力整編74師,這場戰役是典型的運動殲滅戰,它從戰鬥規模、殲滅人數上來說,都不是最多的,然而在戰後卻一舉扭轉華東戰局,我軍由此進入戰略反攻局面。
  • 整編74師重建,中野六個縱隊沒打過其一個旅,差點被其中心開花
    整編74師,也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革命軍74軍,這支部隊組建於1937年淞滬會戰時期,首任軍長俞濟時,但卻是在第二任軍長王耀武的手中發展壯大的。和五大主力中其他部隊不同,這支部隊完全是靠著強悍的戰鬥力一仗一仗打出來的,讓日軍聞風喪膽。
  • 國軍五大主力,四個在三大戰役中全軍覆沒,只有整編74師例外
    抗戰結束之後,74軍被改編為整編74師,軍長為張靈甫。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74師被全殲,張靈甫本人被擊斃。之後南京軍委會又以整編74師留在後方的1000餘傷殘人員為骨幹,重建了第74軍,軍長為邱維達。
  • 孟良崮戰役,戰鬥力彪悍的華野一縱,一個縱隊硬抗國軍三大主力
    1946年,國民軍事委員會對全國的國民黨軍進行整編,同時根據各部隊在抗戰時的表現,評選出了五支戰鬥力強悍的部隊,他們分別是74軍,18軍,第五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支部隊是抗戰時期的勁旅。74軍是當時各部隊中戰績最好的部隊,號稱是五大主力之首,蔣介石的御林軍。
  • 在蔣介石「五大主力」中,為什麼偏偏只有七十四師是「整編師」?
    很多了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蔣介石的中央軍有「五大主力(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十八軍、整編第七十四師)」。不過奇怪的是,其他四大主力都是「軍」,為什麼只有七十四師是「整編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