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編第74師在孟良崮戰役中究竟算不算被「全殲」?軍史學者家和愛好者們始終存在爭論,支持者認為該整編師兩級軍事主官非死即俘,也沒有出現成建制戰場突圍成功的情況,那就應該是全殲!而反對者指出,整74師有三個建制團(第153、第169、第173)和師屬榴炮營並沒有參加戰役,只能算「基本被殲」,更重要的是,該整編師傷亡被俘總數遠遠未達到定員的90%,硬性指標不夠!
關於90%這個量化標準,出自百度百科關於「全殲」的詞語解釋,即指「敵軍全部或90%以上被殲滅」的意思。孟良崮戰役華野共斃傷俘敵32676人(斃傷13000餘人),其中包括了順帶消滅的整編第83師的一個團,按該團2000人左右計算,實際消滅整74師的兵力數字應為30600餘人。以該師參戰兵力32000人核算,華野消滅敵人的比例高達96%,其實已經超過了90%的標準。
至於軍事主官情況,整74師的師和旅兩級指揮官完全被一勺燴了,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傑斃命,參謀長魏振鉞和副參謀長李運良被俘;整編第第51旅旅長陳傳鈞、整編第57旅旅長陳噓雲被俘,整編第58旅旅長盧醒戰場自殺,另有絕大多數副旅長和團長陣亡或者被俘,漏網的只有在臨沂訓練新兵和掌握後方部隊的副師長邱維達,也就是後面重建的整74師師長。
戰役結束後,南京方面對戰場情況和整74師的損失細情並不完全了解,第一兵團總司令湯恩伯兀自大吹牛叉,5月17日還在要求其他各整編師全力增援孟良崮以期「中心開花」。期間逃回去的少量低級軍官、士兵因級別不夠,掌握的情況也不全面,所以蔣軍方面無法採信,直到5月19日一名副團長帶傷逃到臨沂,這才把情況說明白,也就是說,這個負傷的副團長已經是整74師戰場逃出的最高職銜者。
而華野繳獲的裝備包括:山炮野炮28門、輕重迫擊炮235門、輕重機槍987挺和長短槍9828支,以及大量彈藥物資。筆者查閱了一下整74師自南京投入作戰時的裝備明細,其中輕重機槍共1169挺(損失率為85%)、長短槍總數約16000餘支(損失率為62%),考慮到之前幾次戰役(比如兩戰漣水)的戰損,以及在孟良崮戰役中打壞的槍枝,損失比例應該也會突破90%,沒有繳獲美式榴彈炮也是準確的,因為那12門炮和配屬的戰車部隊留在了臨沂。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整編第74師在戰役中人員損失超過90%、武器裝備損失接近90%,團以上軍事主官無一漏網,到底算不算被「全殲」呢?筆者個人的看法是應該算的,因為這涉及到了部隊「編制」和「建制」的細微區別,所謂編制,是指一支部隊理論上的額定編成;所謂建制,則是指一支部隊實際投入戰鬥的作戰序列,它與編制經常會出現不完全一致的情況。
以當時的整編74師來說,它的編制在1947年4月下旬恢復為「三旅九團」的狀態,所以每個整編旅又增加了一個團的番號,也就是整編第51旅的153團、整編第57旅的169團和整編第58旅的173團。但是這三個新編團都是從後方剛剛接收的新兵,並且幾乎沒有配備重武器,是不具備立即拉上戰場的條件的,所以才在後方臨沂整訓。
換句話說,這三個團還沒有正式納入整74師的作戰序列,並不屬於其戰時建制,在孟良崮戰役中整編第74師的作戰序列只有師部(含直屬隊)、三個整編旅六個步兵團、以及臨時指揮的整83師一個團。而戰役結果是,師部和三個旅部被完全摧毀,所屬七個步兵團被全殲,沒有一個哪怕建制營或者連逃出戰場,至於漏掉編制中的一個榴炮營已經無傷大雅了。
因此總體而言,就是整74師所有參戰部隊全體覆滅,並且包括該師全部的旅、團級作戰單位,人員裝備損失也超過了90%以上,是妥妥的被「全殲」。南京方面的反應也證實了這一論斷,老蔣接報哀嘆:「74師的覆滅是無可補償的損失」,若非視為全殲,咋就無可補償了?王耀武則是數日茶飯不思夜不能寐,聲稱「74師之失,有如喪父之痛」,這都等於變相承認,那個曾經跟日本人打成1比1交換比的王牌軍已經不復存在了。
我方的表態則比較審慎,陝北致電華野:「殲滅74師,付出代價較多,但意義極大」,而粟裕將軍在戰後總結報告中指出:「這個傷亡代價是值得的,我們換取了在敵人重點進攻的高峰、在敵人密集的進攻隊形中殲滅其一個主力師的巨大勝利,砍掉了敵人一支最強的骨幹力量」。注意用的都是「殲滅」而非「全殲」字眼,但是無論這支部隊以後怎麼重建,軍魂都已經不在了。
全殲並非意味著斃傷率有多高,解放戰爭中一般斃傷敵人建制部隊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基本就已經解決戰鬥了,戰場更不是屠宰場,各部隊還等著用抓獲的俘虜補充兵源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