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差距越來越大,窮人家的、特別是從農村裡面來的孩子,越來越缺少與城市孩子競爭的能力。而高考是唯一能與其他人公平競爭的舞臺,高考可以說是寒門學子逆天改命的龍門。
在孔孟之鄉,最近爆出了赤裸裸地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事件,像陳春秀、苟晶這些寒門學子,本來是可以通過高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然而卻被他人給頂替入學了,這一切直到現在才得以讓全國人民所知曉。更加觸目驚心的是,就山東省內的自查,類似頂替上大學的竟然有200多例,這應該還只是冰山一角。
現在事情的處理還不知道會是怎樣,但參考以前類似事件的處理,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最近網絡上對這事兒的期望僅僅是取消一些涉事人員的待遇而已,顯然這是不能讓人信服的。這事要是放在古代,那處理可就嚴重多了,這可以定性為明目張胆的考場舞弊窩案,不僅僅是取消待遇、撤職的問題,嚴重點兒是會掉腦袋的。
明朝丁丑年間,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因為涉嫌考場舞弊,前屆狀元張信被凌遲,當屆狀元陳安當上狀元才20多天就被車裂,85歲主考官被流放邊境,涉案被處理的官員600多人。
陳安是閩南人,天資聰穎,年少詩文出眾,在閩南當地很有名氣,與其他九人被人們稱為「閩南十才子」。洪武30年春,陳安憑藉過人的文採,毫無懸念地通過的鄉試、會試,在殿試中被朱元璋欽點為當科狀元,一時間,狀元郎陳安紅袍白馬,春風得意馬蹄疾,錦繡前程指日可待。
可是令陳安沒有想到的是,一些落第的北方學子卻將主考官劉三省、白信蹈給告了御狀。理由是當科錄取進士52名,竟然全部是南方人,沒有一個是北方人。而劉三省和白信蹈也是南方人,北方學子認為這兩名主考官偏袒南方學子,搞地域歧視,有營私舞弊之嫌,於是北方學子開始遊街叫屈、聯名上疏喊冤。
這事兒很快就傳到朱元璋的耳朵裡面,這種大事還得了!朱元璋下令嚴查,還派了張信重新閱卷。20多歲的張信是上屆科考狀元,學識淵博,深得朱元璋喜愛。
張信領命後不敢怠慢,立即親自開展重新閱卷工作,並且由原主考官劉三省和白信蹈以及當科狀元陳安在一旁監督。經過張信認真地覆核考生的試卷,認為劉三省等人並不存在徇私舞弊的情形,北方學子最好的成績也只能排在53名,堅持原榜沒有什麼問題。
但朱元璋考慮的是南北要平衡,本意是想讓張信調整部分北方學子進榜。那裡料到張信人太年輕,沒有領會到朱元璋的意圖。而北方學子在得知張信的覆核結果之後,認為張信等人是收了賄賂,故意為之,一時北方學子群情激憤,連帶一些北方官員也上疏認為這裡面有問題。
由此,朱元璋大怒,下令刑部將張信、劉三省、白信蹈、陳安等人抓起來嚴刑審問,並且屈打成招,坐實了這場科舉案的舞弊性質。
張信等人被凌遲處死,劉三省因為已經85歲高齡,免於一死但流放充邊。最慘的是當科狀元陳安,先是被污衊為舞弊被判處流放充邊,但北方學子不依不饒繼續鬧事,為了平息北方學子的怒氣,朱元璋改判陳安車裂處死,可憐新科狀元才當上20多天,竟然被處酷刑冤死。
隨後,朱元璋廢除這次科考的皇榜,增錄了61名北方學子,重新組織了殿試,並欽點北方學子韓克忠為狀元,這場科考風波才平息了下來。而朱元璋也意識到了南北方學子的學業差異,自此以後南方和北方分開考試,也就形成了明朝特有的科考「南北榜」。
這場幾百年前的科考舞弊案是不是真的有舞弊行為,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朱元璋用嚴刑重典來處理這種事情,說明了他對於國家選拔人才的重視,是不容許有任何營私舞弊的行為的。從某種角度來看,陳春秀、苟晶等學子高考被頂替的性質比科舉舞弊還要嚴重。
您對苟晶她們被頂替有什麼感想?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