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賞析《孟子》選讀之三十九: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2021-02-13 賈陸英書屋

經典賞析||《孟子》選讀之三十九: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國家。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諸侯建國,要立壇以祭祀「社」、「稷」,後來就用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丘民:田野之民,引申為眾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變置:更立,改立。此指更立賢君)。犧牲既成(供祭祀用的牛、羊、豬已經肥大。犧牲,牛、羊、豬等祭祀品。成,飼養之期已足,長得肥碩),粢盛既潔(放在祭器裡的穀物都已潔淨。粢,音 zī,古代供祭祀用的穀物。盛,音 chéng,.把東西放進去),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盡心下》

 

譯文

    孟子說:「人民最貴重,其次是土神和穀神,君王為輕。因此得到民眾的擁戴,就可以當天子;得到天子的賞識,就可以當諸侯;得到諸侯的賞識,就可以當大夫。如果諸侯無道,危害到社稷的存在,就可改立賢君。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已經飼養得很肥大,放在祭器裡的穀物又都很潔淨,也按時祭祀了,但仍然發生旱災水災,就可廢棄那土神和穀神,重立新的。」

 

【評析】

 

    本章是孟子民本思想最鮮明、最集中的體現。他認為,為了社稷的利益,可以更立賢君;為了民眾的福祉,可以變置社稷。國君和社稷都不是絕對的,唯有民眾是不可更換的,他們才是組成國家的主體。所以,民眾最為貴重。

生活於戰國中期的孟子,對各國諸侯對內橫徵暴斂,對外幹戈不息的社會現實,有著切膚之痛,他的言論大都是針對現實政治問題而發。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民本為核心,以仁政為綱領,以王天下為最終目標,希望救民於水火之中,使民眾獲得福祉。

「民貴君輕」思想的要點是:

第一、民心向背決定君王政權的興衰。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大分化、大轉變的時代,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代,「百家爭鳴」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正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下,「以民為本」的民本主義思想獲得了大發展。《尚書》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名言;齊國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老子》主張愛民治國,「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孔子則從心性和社會兩個層面,對民本思想進行了深刻的闡述,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倫理原則和為政以德、博施於民的政治主張。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以「民貴君輕」為核心內容的「仁政」學說,成為先秦時期民本主義思潮的高峰。在心性層面上,他提出「仁義禮智根於心」(《孟子.盡心上》),認為人的道德行為的根源在於人心,從而深化和拓展了「仁」的觀念,強化和突出了儒家自我反思、自我修養、自我完善的道德實踐方法,這是他「仁政」學說的理論依據。在社會層面上,他提出「仁政無敵」(《孟子·梁惠王上》)、「國君好仁,天下無敵」(《孟子·離婁上》),認為社會興衰治亂的關鍵在於君王能不能施「仁政」。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公孫丑上》)所謂「不忍人之心」,就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認為,人的仁義禮智「四德」,就是由此「四端」萌發、擴充而來(《孟子.告子下》)。所謂「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孟子認為,「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離婁下》),「仁政無敵」的根本原因是可以贏得人心,「吾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孟子.梁惠王下》),就是說,君王如果實行仁政,百姓就會愛護他的上級,情願為他們而犧牲。他用夏、商、周三代的歷史證明,「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進而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歷史規律:「國之所以廢興存亡亦然。」這就是說,一個國家的興起和衰敗、生存和滅亡,根本原因在於能不能行仁政,得民心。「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孟子.離婁上》)

第二、君王實行「仁政」必須以民為本。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建立了國家以後,如何處理民眾、國家、君王之間的關係,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先秦眾多思想家中,孟子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名言,鮮明地提出了關於民眾、國家、君王之間關係的主張,成為我國民本主義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觀點。首先,「民貴君輕」思想突出了「民」的重要性。孔子講「仁」,重視的是人的生命。孟子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他關注的是人的生存狀態和權利。孟子說:「民事不可緩也。」(《孟子·滕文公上》)他尖銳地揭露和批判了苛政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呼籲統治者要「救民於水火之中」(《孟子·滕文公下》),要求統治者克制私慾,實行「仁政」,慎刑罰,薄賦斂,廣施恩澤以讓人民安居樂業。其次,「民貴君輕」思想要求統治者進行自我道德約束。孟子說:「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離婁上》)他認為,具有「仁」的道德修養,是天子、國君必須具備的品質。強調統治者應以「不忍」之「仁」設身處地為民著想,憂民之憂,樂民之樂。這就把民本思想升華到一個自覺的政治道德境界。其三,「民貴君輕」思想提出了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之間雙向的義務關係。在「君」與「民」的關係上,孟子強調君王要「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他認為,作為一國之主而不能「與民同樂」是不對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在「君」與「臣」的關係上,孔子要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孟子則更進一步,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這些含有民主性色彩的觀點,是中華民族走向文明的歷程中迸發出的極為寶貴的思想火花。痛惜的是,在秦以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君權愈益強化,以至於提出了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民主的思想火花也就被窒息了。

第三、對於失掉民心的天子、諸侯可以「徵誅」、「變置」。孟子雖然也認為君王的地位和威權是「天」授予的,但是,他只講「義理之天」,不講「主宰之天」。所謂「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萬章上》),就是說,天不說話,它是用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的。孟子說,天子是不能夠拿天下授予人的。因此舜得到天下,不是堯授予的,而是「天」授予的。堯把舜推薦給「天」,「天」不能直接表示它的意見,這就要看民眾是不是擁護他,民眾很滿意,都表示歸順他,這就叫「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下》)就是說,民眾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民眾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換句話說,「民意」就是「天意」,這正是孟子對於「天」的認識的閃光點。在他看來,天子之所以為天子,是因為得到民眾的擁護。孟子在論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時指出:「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丘民」就是民眾,孟子認為,只有得到民眾喜歡的人才能做天子,得到天子喜歡的人只能做諸侯,得到諸侯喜歡的人只能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要變換他。孟子在回答齊宣王關於「武王伐紂」是不是「臣弒其君」時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孟子.梁惠王下》)紂是商朝的暴君,周武王滅了商朝,誅殺了紂。在孟子看來,這不能算是以臣弒君。他認為,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就是「獨夫」。紂不合乎「為君之道」,是個「獨夫」,周武王討伐、徵誅獨夫紂,是「救民於水火之中」。

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關注的不是君王的威嚴,而是民眾的意志;不是統治者的權益,而是民眾的命運。它在政治上突出了統治者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在道義上肯定了民眾反抗、推翻暴君的正義性,在思想上打破了神權、君權至上的蒙昧迷思,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儘管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可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貫徹,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對統治者起了制約作用。


 

    

相關焦點

  • 經典有聲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所以得著百姓的歡心便做天子,得著天子的歡心便做諸侯,得著諸侯的歡心便做大夫。諸侯危害國家,那就改立。犧牲既已肥壯,祭品又已潔淨,也依一定時候致祭,但是還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 民為貴
    民為貴 民為貴,出自《孟子·盡心下》,指的是人民最為重要,國家其次,諸君王為輕。
  • 南師講述 : 民為貴的真義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孟子·盡心下》)
  • 《孟子》最經典的10句話,句句霸氣十足,影響中國千年!
    一路行來,我們讀過許多孟子的經典名句,今天,隱娘要分享《孟子》最經典的、流傳最廣的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希望能啟迪你的人生。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公孫丑上》【譯文】自我反省而發現正義在我,即使面對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感悟】雖然有千辛萬苦、千難萬阻,哪怕我只是瑩蟲之光,結局是粉身碎骨,身敗名裂,依然在所不辭、初心不改。
  • 水文化 | 孟子論水
    孟子通過向滕文公敘述堯帝治水,闡述他的治國理念:治國必先治水,唯有治水,才能使百業興盛,天下太平。孟子用「堯獨憂之」,說明堯帝作為聖明君主對治水的關切,希望滕文公也像堯帝一樣,以治水為己任,將治水作為安邦之要。孟子的這一思想在《滕文公》開篇就顯示出來:「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的話題不離堯舜。
  • 孟子之學提倡民貴君輕?不必閹割,篡改,為政現實中本為帝王之術
    孟子之學是先秦諸多流派中儒家學說的第二大流派,孟子之學雖在儒學範圍之內,但是卻與孔子之儒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孔子以仁作為天下之道,孟子則主張提倡民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核心政治理念,被很多人奉為圭臬。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裡,孟子大聲疾呼,君輕民貴,社稷次之。其內涵的邏輯與理論究竟是什麼?社稷自然指的是天下,但是這個天下是諸侯國的天下嗎?很顯然,但凡有點儒家倫理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一天下在封建君主專制時代,指的是整個國家,而在先秦時代,指的自然就是周天子的天下。
  • 【國家政治】「社稷」一詞最初的含義是什麼?
    【含義】一、「社稷」最初指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漢書·高帝紀下》:「又加惠於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二、後來用「社稷」來指國家。《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韓非子·難一》:「晉陽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
  • 2020屆高考「立德樹人」寫作素材之十一:《孟子》《荀子》30句
    《孟子》名句及釋義(中小學教材外的)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鄒國(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 3萬多字的《孟子》,講了兩個思想精髓,讀懂了才算理解儒家思想
    前面我們分享了《孟子》的全部七篇內容,《孟子》是儒家經典,是「四書」之一,那究竟《孟子》講了什麼內容呢?我今天為大家簡要回顧孟子一書的精華。孟子其實與莊子幾乎是同時代的人,但是不管是孟子,還是莊子的著作中,幾乎都很少提到對方。莊子的道家思想在《莊子》一書中表現得自由寫意,生動形象,當然也非常發人深省,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經典,而相比於《莊子》,《孟子》一書就要嚴肅認真很多。《孟子》一共七篇,每一篇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一共其實是十四篇。
  • 大丈夫孟子的5句話,一句比一句精彩
    011,推己及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022,仁義禮智《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
  • 孟子思想有何獨到之處?
    可是孟子在早先的時候並不是那麼受到文人所待見,甚至也有文人做出了一首打油詩來諷刺他。「鄰家焉有許多雞?乞丐何曾有二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在金庸的《射鵰英雄傳》說這句詩是黃藥師所著,實則卻是馮夢龍所寫的。前半句指的是孟子所說的一些話中的漏洞,後半句則是指出周天子當時仍然健在為何孟子要去輔佐諸侯國?這和儒家忠君愛國的思想不是並不相符嗎?
  • 《君子有三樂》:家庭平安之樂,心地坦然之樂,教書育人之樂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說:「君子有三種樂事,但稱王天下並不包括在內。父母都健在,兄弟無災無難,這是第一件樂事;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樂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並去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樂事。
  • 「口是心非、假仁假義」的孟子:被包裝成聖人的政客
    朱子柳挖苦黃蓉趴在郭靖背上的做法,有悖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的教導,黃蓉就說孟子是胡說八道,並舉例為證,「乞丐何曾有二妻?鄰家焉得許多雞?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乞丐有一妻一妾、有人每天偷鄰居家一隻雞,這是兩個寓言故事,有誇張之處情有可原。
  • 朱元璋刪《孟子》與政府淨化《三字經》
    朱元璋刪《孟》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幹了一件最有文化,也是最沒文化的事情,就是刪節《孟子》,居然膽敢跟亞聖叫板。第一,他終究是個農民,而且是小農經濟社會下靠天吃飯的赤貧農民,因為靠天吃飯,從基因中就有這種對天的敬畏之心,別人是不敢對他發脾氣的,但老天爺要發脾氣,他還是不能不在乎的。第二,他雖然貴為天子,唯闢作威,唯闢作福,誰也奈何他不得,可是,他再偉大,他再英明,他的命掌握在老天手裡的,閻王要你五更死,決不留你到天明。所以,這位本質上的農民,讓步了,撤消聖旨,總算讓孟夫子在祭孔時,可以有一盤冷豬頭享用。
  • 孟子:不,要做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事實上,無論是顏回、子路,還是子貢與曾子,都無法做到孟子的成就,因為他們的人格理想不同。孔子的弟子們大多是君子人格,而孟子卻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異類,他身上有孔子所說的狂狷之氣。孔子本人也是如此,他勤奮努力「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說話和風細雨韻味悠長讓人如坐春風;在國君面前孔子不卑不亢;一不開心二話不說就走人。而孟子卻像一個刺頭和鬥士,無論是面對王侯將相,還是一國之君,管你有什麼燻天的權勢富貴,孟子統統不放在眼裡。用曾子的話說,他有他的富貴權勢,我有我的道德文章,怕他作甚?
  • 讀後感範文:再讀《孟子》感悟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的思想將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他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民心向背關乎國家的治亂興亡,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也因此,《漢書》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
  • 自見之謂明〔修訂版〕
    楚莊王欲伐越,杜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亂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