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貴含蓄,如果詩盡意盡,不留餘味,就不是好詩;反之,如果失之隱晦,使人讀後不知所云,似霧裡看花,也不會引起讀者共鳴。一首長詩能寫得起伏迭巖,已經不容易,而一首短短的律詩要做到這一點就更困難了。因此,從藝術上看,一首律詩如能做到詩意含蓄蘊藉,婉轉曲折,而又一氣貫注,就可以稱得起一首好詩了。宋人歐陽修的《戲答元珍》就是這樣一首好詩。
歐陽修(公元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他是北朵前期的文壇領袖,也是給宋代詩歌承開闢道路的人。宋仁宗三年(1036),歐陽修三十歲,時任館閣校勘。因支持改革朝政的範仲淹而得罪了保守派宰相呂夷簡,被貶為峽州夷陵縣(今湖北宜昌市)令。這首詩就是他到夷陵臺笫二年春所作。
當時,正處於壯年時期的歐陽修第一次遭到這樣的打擊,自然憤憤不平,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萎靡不振,而是泰然處之。因為他相信王朝的腐朽現實會有所改變,改革朝政的正義主張終究會有一天能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因此,雖處夷陵偏僻地,但由於他充滿了對事業的信心,也就不以貶謫為苦了。《戲答元珍》正是這種心情的表露和抒發。詩題中的元珍,即丁寶臣,字元珍,時任峽州判官,二人系同科進士,峽州州治在夷陵,所以二人時有詩酬答。
詩的首聯化用唐人王之渙《出塞》詩中「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意謂春天恐怕不會到這偏僻的山城來了。若不然,為什麼時至二月,這裡還不見春花的盛開呢?明為嘆春光之遲到,實則怨君恩之疏遠。
首聯是說春風不至,山城無花,頷聯則把筆鋒巧妙地一轉,寫出一實一虛的兩幅畫面:「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兩句詩,一是眼中所見,一是心中所想,實虛相生,勿勒出山城二月的淡淡春意。
殘雪象徵嚴冬即逝,桔子越冬而猶然在枝是生命力頑強的表現,,春雷是春光將至的信號,竹筍則暗示著蓬勃的生機。由此我們必然會聯想到詩中的這兩句景物描寫正反映了詩人對自己所經功的政治鬥爭的認識:腐朽勢力並未能把正義的力量摧殘淨盡,而正義的力量將伴隨著局勢的變化而準備著新的發展。
頸聯「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對於頷聯又是一宕,與首聯呼應,抒寫孤寂無聊和思鄉之感。這一聯,不象頷聯那樣注意上下兩句的詩意銜接,而是使兩種心緒互相對應,表現謫居僻地的心緒,由於寫得平實親切,很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果說,頸聯與首聯相呼應,那麼尾聯則和頷聯通聲息,在頸聯詩情下跌之後,尾聯又反轉過來。作者雖然思鄉、多病,但是根據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終於又堅定了對前途的信心。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是說自己曾在花園最多的洛陽住過,多少豔麗的名花都觀賞過,如今在這寂寞的山城,所能看到的雖然只有野花,而且遲遲未開,但也總算差強人意,也就大可不必為之嗟嘆不已了。這尾聯是全詩的收結,也是主旨之所在。
從《戲答元珍》中很能看出歐陽修詩歌的風格。在這首短短的律詩中,作者能夠巧妨地把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讀起來又是那麼清新自然,曲折有致,抒寫詩人的心潮起伏是那麼細緻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