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唐人七絕壓卷之作並列的一首詩,格調昂揚,但作者卻成千古之謎

2021-01-09 老沙侃文化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是高度繁榮的朝代,國家長期統一,國力強盛,文化環境寬鬆……因此,唐文化的發展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一個高峰。在唐代文壇上,詩歌是最重要的文學樣式,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頂峰,其中邊塞詩作為傑出的詩歌流派,在唐詩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其時湧現出一大批邊塞詩人,其中有「七絕聖手」之稱的王昌齡就是代表之一。他的詩作中反應了盛唐時代的積極進取、自信豪放的精神,從各個側面反映了唐朝的宏大氣象,展現唐朝軍隊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這些作品在抒寫將士豪情壯志時,並沒有迴避戰爭的艱苦,而這種艱苦和戍邊將士的悲苦心情都被激昂慷慨、義無反顧的愛國主義精神所掩蓋,正所謂「悲而不傷」。而最能代表王昌齡邊塞詩成就的當屬他的《出塞二首》。

出塞二首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騮馬新跨白玉鞍

這兩首詩是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鍊明快。

對於第一首,人們都已經耳熟能詳了,但第二首,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今天我們來看第二首。第二首大意是: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鬥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悽涼的月色。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裡震蕩迴響,將軍刀匣裡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幹。

戰罷沙場月色寒

這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鬥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迴蕩,刀鞘裡的鋼刀血跡未乾。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配上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著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城頭鐵鼓聲猶震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鬥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鬥生活的畫面,戰鬥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鬥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乾」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並未因為戰鬥的結束而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詩人在這首詩中抓住戰鬥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匣裡金刀血未乾

《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也將這首詩錄入了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卻沒有這一首。因此關於這首詩的作者歷來有不同爭議。但不管如何,這首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浪漫主義精神的不朽之作,將永遠激勵著有志之士奮勇殺敵。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王昌齡的一首詩,大氣磅礴,氣象萬千,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與高適、岑參、王之渙齊名的「四大邊塞詩人」之一,是有著「詩家天子王江寧」美譽的「七絕聖手」,他的七絕在唐代無論質量還是數量堪稱第一。他也被稱之為「七絕聖手」他的一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這就是王昌齡的《出塞》。王昌齡的《出塞》有兩首,第一首最為有名: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前人評價很高,曾被明代詩人李攀龍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王昌齡早年曾北遊我國西北邊地,對邊塞生活有深入體驗。
  • 王維最經典的一首詩,曾被推為唐人七律壓卷之作……
    我們讀李白的詩,其中充滿昂揚的鬥志和溢出屏幕的狂傲,在杜甫詩中總能感受到對現實民生困境的同情,但在王維的詩作中,對現實基本是抱著一種「無可無不可」的漠不關心的態度,所以我們感受不到任何現實的情緒,讀王維的詩就像是聽一曲舒緩的音樂,心緒平靜,沒有起伏。有的只是對山水田園生活的熱愛。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 壓卷之作,七律第一,十二首備受好評的千古力作,人人必知必背
    正因為如此,後世文人從未停止對於唐詩的品評探究,很多學者從審美的角度試圖對它們分出高下,於是便有了「壓卷之作」、「七律第一」、「千古第一」等評價。雖然也有人認為不必角逐出桂冠詩作,比如明代鍾惺、譚元春就曾指出:「詩但求其佳,不必問某首第一也。」但是這些被評為第一的作品,當之無愧都是流傳千古的巔峰之作。下面就是被歷代詩評家極力推崇的千古力作,值得我們反覆品讀,反覆背誦。
  • 《出塞》,唐詩中七絕的壓卷之作,出自著名王昌齡邊塞詩人之手
    學古詩,重在積累,如果學有有餘力,就按照這3步來學,堅持下去,積少成多,會慢慢喜歡上古詩,對應的考題也不怯,反而成了加分項呢!★聊體裁《出塞》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是唐詩中最好的七絕,被稱為七絕的壓卷之作。前邊,通過這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來複習好好幾詩律詩和絕句,大家應該都能區分七律、五律、七絕和絕了。
  • 王昌齡的一首出塞,寫盡人生豪邁,被人推獎為七絕壓卷之作
    對於王昌齡來說,他的詩是大唐的一個異數,他的詩在所有的邊塞詩中獨佔風流。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他的一首邊塞詩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我們不是李將軍,我們或許也是王昌齡,我們或者又是站在虛空中讀詩的人。
  • 十首經典七言絕句,流傳千古
    這首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後世有評論家認為這首詩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 十首經典七言絕句,每一首都流傳千古
    這首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後世有評論家認為這首詩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
  • 十首「壓卷之作」,究竟哪首堪當引領唐詩風騷?
    南宋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寫道: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是對唐詩進行的最早海選。而《滄浪詩話》是宋代最負盛名、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詩論著作,這相當於給《黃鶴樓》的黃金廣告,對後人往往有先入為主之效。 除了嚴羽,很多人有自己的答案。
  • 唐朝有三首詩被譽為「七絕第一」,你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
    自唐代以來,七絕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今天要介紹三首唐詩七絕,他們都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即「七絕第一」,你來評判一下,哪一首更好呢?
  • 王維到別墅度假,寫下一首詩,被譽為「七律的壓卷之作」
    他還曾寫過一首《積雨輞川莊作》,被譽為「七律的壓卷之作」。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頷聯兩句是千古名句,詩人抓住水,田中的白鷺和林間的黃鸝,大作文章,將夏日山野的美景描繪得窮形盡相,給人一種富有生命力之感。布滿積水的田野裡,一行白鷺掠空而起;田野旁的林木中,傳來清脆婉轉的黃鸝聲。為何這兩句歷來為人所稱道。
  • 王昌齡被稱為什麼 為何被稱之為七絕聖手
    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存詩一百七十餘首,作品有《王昌齡集》。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
  • 李白不服唐人崔顥《黃鶴樓》,遂寫下了一首詩,千百年來難分優劣
    而說到黃鶴樓,唐人崔顥寫下的一首流傳千古的《黃鶴樓》則必然無法繞過。崔顥生在盛唐,早年間的詩作浮豔輕薄,後來他漫遊邊塞,詩風也因此一改穠豔,而多了些許風骨。這首《黃鶴樓》據說便是他漫遊到湖北武昌時所寫。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 王昌齡最有名的8首詩,讀後才知七絕聖手是這樣煉成的!
    王昌齡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其創作的七絕詩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因此也被稱為「七絕聖手」。
  • 一首描寫八月的千古絕詩,說的卻是冬天,堪稱邊塞詩壓卷之作
    八月本是炎炎夏日,但在有些地方卻有著不一樣的季節,在唐朝時期,有位詩人曾經寫過一首流傳千古的經典古詩,描寫了八月,但卻說的是冬天,這首詩背後的故事也令人感慨,其中有兩句詩歌也成為了描寫雪花的千古名句。這是怎樣的一首詩,詩歌裡訴說了怎樣的情感和故事?
  • 毛主席的這首詩,是兩百年來七言律詩的壓卷之作
    每個時代,總有一些詩歌,能站在整個時代的頂峰,比如唐詩中,我們經常會討論哪一首是七絕的壓卷之作,哪一首是七律的壓卷之作,這樣的討論,雖然未必產生共識,但能被討論的詩,必然就是這個時代最好的詩。
  • 王維寫了一首夏天的詩,被稱為全唐壓卷之作,卻有人說是「抄襲」
    說這首詩是王維在輞川莊寫下的生活片段,堪稱是他描寫夏天寫的最好的詩,這首詩寫出了夏天雨後人的悠哉、愜意,景的清幽、廣闊,字字句句都流露出了作者對山林生活的熱愛。在這首詩裡詩人表達了自己的心早就寄情這山林田園了,甘願做一位與世無爭的山野老人,官場的是是非非已與自身無關,海鷗為何還要猜疑呢?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歸隱之心。
  • 這首詩被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看看是否名副其實?
    唐詩,中華文化的璀璨星空;唐詩三百首,是璀璨星空中最耀眼的明珠;唐詩三百詩的壓卷之作,更是顆顆明珠中最為閃亮的一顆。都說壓軸出場的才是重頭好戲,那麼唐詩三百首壓卷之作,會超越其他唐詩出色作品嗎?然而,被一些人譽為唐詩三百首的壓卷之作,卻並非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
  •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家夫子」王昌齡
    塞外的大漠雪山,將士的浴血奮戰,化作了詩人筆下一首首的邊塞詩。王昌齡是盛唐時較早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體現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他對塞外風光和邊關戰場進行了細緻描繪,也能夠捕捉到將士們細膩的內心世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王維一首送別詩,最後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後世讚嘆不已,流傳千古
    在送別詩上,王維也絕對可以堪稱是造詣不凡的,比如說在他的好友元二離開渭城之時,他為好友所寫下的那首《送元二使安西》就成為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被後世無數之人引用。而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也是這樣一首送別詩,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的一大種類,幾乎但凡是能夠叫出名的詩人,都寫過與此相關的詩作,而王維這首詩在其中也絕對算得上是一篇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