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人近黃昏之時,所需的不僅僅是醫藥,還有生活——有意義的生活,在當時情形下儘可能豐富和充分的生活。
2.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現世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扎抗拒和對於來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時不可避免的糾結。但是無論怎樣糾結,我們還是需要邁過那一道門檻,去遠方遨遊。如何安頓這顆不安的靈魂,是現代安寧緩和醫療的首要課題,也是每個凡人需要藉助靈魂修煉才能坦然面對的生命節目。
3.歷史的發展軌跡非常清楚:一旦人們擁有告別傳統生活方式的足夠的資源和機會,他們就會義無反顧地擁抱新生活。
4.醫生的工作是維護病人的生命質量。這包含兩層意思:儘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擾,以及維持足夠的活力及能力去積極生活。
5.高齡老人告訴我,他們最害怕的並不是死亡,而是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正如菲利克斯對我說的:「老年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喪失。」在小說《每個人》中,作家菲利普·羅思說得更加苦澀:「老年不是一場戰鬥,而是一場屠殺。」
6.對疾病和老年的恐懼不僅僅是被迫忍受對種種喪失的恐懼,同樣也是對孤獨的恐懼。當人意識到生命的有限,他們就不再要求太多。他們不再尋求更多的財富,不再尋求更多的權力。他們只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被允許保留塑造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生命故事的權利——根據自己的優先順序作出選擇,維持與他人的聯繫。
7.在「顧客永遠是對的」這一時代背景下,醫患關係越來越錯位了,醫生尤其不願意摧毀病人的期望,對過於悲觀的擔憂遠遠多於過於樂觀,而且談論死亡極其令人憂慮。
8.要在人的必死性方面謀求共識,並以生命尊嚴和保持有意義生活作為生存追求,醫患雙方都面臨著學習的任務,
9.勇氣是面對知道需要害怕什麼或者希望什麼時體現的力量,而智慧是審慎的力量。
10.在年老和患病的時候,人至少需要兩種勇氣。第一種勇氣是面對人終有一死的事實的勇氣——尋思真正應該害怕什麼、可以希望什麼的勇氣。這種勇氣已經夠難了,我們有很多理由迴避它。但是更令人卻步的是第二種勇氣——依照我們發現的事實採取行動的勇氣。問題在於明智的目標往往並不那麼明確。很長時間以來,我以為這只是因為不確定性。當我們很難知道會發生什麼時,我們就難以知道應該做什麼。但是,我認識到,更為根本的挑戰是:個人必須決定他所害怕或者希望的事項是否應當是最緊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