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葛文德:好好活到終老就是對生命的最好告別

2020-12-26 年青老頭兒

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的活到終老」。這是葛文德在經歷無數生死之間之人故事後,所感悟出來的生命真諦。這也是人們從開始記事起,最終極目標。

葛文德是一名哈佛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同時也是世衛組織病患安全挑戰項目負責人。他的身份就註定著在他的生命中,必須不斷的與生死之間的人打交道。他們的喜怒哀樂欲等等都在生命最後階段體現,也會是最真實的體現,因為在這個階段的人的行為就會接近人性的本質。老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這個道理。

從中國歷史發展方面來看,人們對於生死的認識,在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因為死亡是每個生命體無法避免的一件事。

在荀子《禮論》篇中講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意思是在說,出生是人生的開始,死亡是人生的結束。只有善始善終才是人生圓滿,才是真正實現了為人之道。

也就是說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認真思考生死的問題了,而且得到了最本質的答案。既生命有生命的意義,而死亡也應該被賦予以價值。就像司馬遷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而善始善終就是生命的本質所在,既好好活到終老,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告別。而在我們以最美姿態告別時,需要去理解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一、正確認識生命的有限性,才能理解真正的告別。

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中,從醫學的角度闡述了人類變老是一種宿命,是無法逆轉的,而死亡的威脅永遠懸在人們的頭頂。而人們在面對死亡時,是否會恐懼,這是需要每個人自身去正確認識衰老與死亡本身的。人們只有承認「年紀大了」,生命才能獲得自然,心中坦然,才能不再有負擔。

但是無論人類社會如何發展,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

部分古代皇帝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尋求長生不老,無論是先秦時期,還是明清時期,皇帝尋求長生的聲音在史書上可以說是不絕於耳。而事實證明,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不論你是販馬走夫,還是王公貴族,甚至皇帝,在面臨死亡時,金錢與地位是沒有用的,是無法改變即將死亡這個事實的。因為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就像人們喜歡定目標去追逐一樣,死亡就是生命的目標。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意思是生之後就會死亡,死亡之後就會是生。這是一種很高的看待生死的境界。就像在《至樂》中講的:「死生如晝夜」一樣,都是在在闡述同一個觀點,既生死是自然規律,人們是無法去改變這個事實的。既然如此,那麼在衰老與死亡來臨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坦然面對,正確認識它們的到來,也正確認識生命的有限性。

老子說過:「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連天地都不能夠長久,何況是人呢?這是對人之生命的有限性的最好佐證。

就像莊子所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每個生命體都有著屬於它本身的局限,因為是由物質而存在的有形體,而無形的東西也有著屬於它自身的特性。

正確認識生命的有限性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也是對社會發展最大的幫助。

二、正確認識醫學的局限性,才能坦然面對告別。

衰老可以導致死亡,但是死亡不僅僅是因為衰老。因為生命既堅強,也脆弱。堅強是因為有著瀕臨死亡而後復生的奇蹟,而脆弱是因為也有著許多不經意間的意外,導致突然死亡。但是總歸來說,大體上,死亡是由年齡與健康不佳導致的。

葛文德在書中講道:「隨著老人能力的衰退,而要使他們生活變得更好,往往需要警惕認為醫學幹預是必不可少的想法,抵制幹預、修復和控制的衝動。」

葛文德這樣說的本質是在說明醫學是有局限性的,不要想著什麼都可以依靠醫學實現,包含長生不老,至少到現在為止,醫學還無法阻止衰老與死亡這兩件事,但這也是醫學最終極的目標。

我記得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人患上了「中度惡性神經內分泌癌」,是屬於非典型性癌。在醫院會診之後,給出的答覆是無法治癒,只能維持。可是患者家人認為是該醫院水平不夠,醫生不夠優秀。於是轉院再會診,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家人還是不死心,再次輾轉。最終治療耽誤了,連維持都無法做到了。

這家人就是典型的對醫學局限性認識不夠,在目前的醫療條件下,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夠治癒。站在家人的角度,可以理解他們在面對家人生病,而自己無能為力時的無助,以及渴望患者能夠得到治癒的心情。但是凡事不可用強,執著與固執,這兩者還是有區別的。

我們可以希望著醫學不斷地進步,最終達到解決人類所有疾病的程度。但回歸當下的情形時,我們要徹底認清醫學有著屬於它的局限,因為到目前為止,醫學可以說是一門不夠完善的學科,還有著巨大的進步空間。

三、讓生命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在賦予死亡以價值,然後以最美的姿態告別。

我們大多數人,既除了那些整天渾渾噩噩的人外,都在追尋生命的意義。因為出生有人開始有了希望,既然有了希望,就渴望去追求更多與更美的東西。可是在追求的過程中,突然發現生命馬上走到盡頭了,於是就開始恐懼了,因為追尋的東西還沒有得到。

我記得以前有這樣一種說法:人生不應該留有遺憾。接著不知什麼時候就變成了這樣:留有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可是很少有人意識到,讓生命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在賦予死亡以價值。

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別》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輔助生活機構提出者之一的威爾遜,在他19歲那年,她母親傑茜因為中風而半邊永遠癱瘓,那時傑茜雖然55歲了,但是還沒有進入老齡階段。可實際情況是現在的已經她沒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了。當時的威爾遜還在上大學,沒有收入來源,而其他兄弟姐妹也過得不是很好,從而導致傑茜唯一的去處就是療養院。因為這件事,讓威爾遜對老年人產生了興趣。隨著她的畢業,以及在不同療養院輾轉工作期間,她總是把傑茜帶到靠近子女的療養院生活。但是威爾遜發現,她母親傑茜在經歷這麼多療養院之後,沒有一家是她認可的。後來傑茜告訴威爾遜說:她的要求很簡單,想要一間可以能夠鎖上門的房間,在裡面她可以想幹嘛就幹嘛,不需要聽從其他人的安排。

人們追求的東西不同,也就導致生命的意義不同,那麼死亡的價值也就不一樣了。這裡說的死亡價值不一樣,是不能用有形之物來衡量的。

儒家講究三大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身上有著有這樣精神烙印的人之死亡,對於社會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世上有偉人,但是平凡人更多,難道他們的死亡就沒有價值了嗎?站在追求理想的角度上來看,偉人的生命意義是在追求著「不朽」,而平凡的人也在追求自身的理想。無論是「不朽」,還是平凡理想,對於追求者來說都是一樣的,都是屬於追求者自身的生命意義,並無高下之別,優劣之分。

傑茜是在告訴威爾遜,哪怕是在生命最後的時間裡,她需要的依然是自由,儘管即將面臨死亡。

生命是寶貴的,但是再寶貴的東西,都會有貶值的一天。而我們需要認識到無論貶值到多少,哪怕是為零,或者最終消失,都無法磨滅他們在有價值時,存在的痕跡。這痕跡就是最終的意義。

葛文德就是在告訴我們生命最美的告別就是讓這些痕跡存在,既好好活到終老。

相關焦點

  • 葛文德《醫生三部曲》: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
    打開葛文德的檔案袋,你會發現,這位天才並非純正的美國佬,而是印度移民的後裔,從照片上看就是一個印度文藝青年的範兒。他的父母都是醫生,符合美國人「醫不三世,不服其藥」(講究醫學世家)的傳統。葛文德的書映射的是他的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在葛文德看來,醫學之美在於思維之花的綻放,從不思(老師教,學生練)到尋思,從淺思到深思,從順思到反思,從技術之思到哲理之思。
  • 「傾聽」最好的告別
    讀稿人語 戴維謝幕人生就是經歷一次次生離,但到了最後的告別,該怎麼個別法?如果生命是舞臺,最難演的就是這一出謝幕。兩年前,我寫過一個稿子,中國第一代廣告人邵隆圖病逝,臨終前親自寫訃告:「人生就是一段旅程,起飛是為了降落,出發是為了到達。這次,我已悄悄開啟另一段新的旅程了……」那是看透生命本質的灑脫和豁達,更是對在世者的善意和溫暖。本文題目《最好的告別》來自美國外科醫生阿圖·葛文德寫的一本書,講的是自己陪伴老父不失尊嚴地跨越生命的終點。
  • 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和死亡你要知道的常識
    如果你的家人即將停止呼吸,你希望一直靠插管和機械通氣維持生命嗎?如果手術之後,你不能自行進食,需要依靠鼻飼或靜脈注射營養,你能接受嗎?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麼?然而有一個事實是我們必須要面對和接受的,就是無論醫學如何進步,人類也永遠無法戰勝死神,生命的最後一課必定是衰老和死亡。外科醫生兼作家阿圖葛文德通過其著作《最後的告別》,講述了一個個傷感而真實的臨終故事,告訴了我們在生命即將走向盡頭時期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 1月,毅然轉身,換一段旅程,3星座好好活過,就是最好的告別
    人總害怕告別,不知道到了那一天會有多少遺憾與懊悔,又有多少眼淚,更不知道到時候是不是能舍?1月,毅然轉身,換一段旅程,三星座好好活過,就是最好的告別。1月,毅然轉身,換一段旅程,雙子座好好活過,就是最好的告別。金牛座金牛座的人表面上看上去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但是因為你沒有真正觸犯到他們,如果一旦碰到他們的底線,那麼他們爆發起來,也是沒人敢碰的。他們雖然在平日裡邊比較低調,但是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也從來不會退縮不會退讓,基本上想欺負他們的人都沒有好的下場。
  • 好好告別,好好開始,好好生活
    《莫失莫忘》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世間最大的遺憾是,我們能好好地開始,卻沒能好好地告別。」 這一生,每個人都要經歷無數次的相遇。戀愛再分開,也是常態。
  •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
    與生命做最好的告別,東莞安寧療護試點踏出重要一步!2020年12月15日 08:39 當死亡無可避免地即將來臨時,是痛苦地忍受折磨苟且多活一陣
  • 活在當下,不後悔,才是最好的活法
    所以活在當下,把握當下,才是最好的選擇。不畏將來,不念過去,活在當下,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人想要活在當下,就要學會告別,與親友告別,和曾經告別,跟遺憾告別,像自己告別。03 活在當下《了凡四訓》中說:「昨日之日,譬如昨日死,今日之日,譬如今日生。」
  • 書摘-《最好的告別》
    2.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現世的花紅柳綠、死亡過程的掙扎抗拒和對於來世的困惑迷茫都是死亡降臨時不可避免的糾結。
  • 「生不能由我,死一定要由我」:面對死亡,什麼才是最好的告別?
    從美國回到中國、剛剛結束了在廣州集中隔離14天的彭小華,終於見到了生命垂危的91歲老父親。在她開始隔離的第一天,父親就被下了病危通知書。她當時就向廣東、四川兩地申請提前解除隔離,但最終未獲批准。這位《最好的告別——關於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一書的譯者,此時說,在隔離等待的時間,她其實已在心裡完成了對父親的告別。「還能見到他,對我來說就是賺了,就是驚喜。
  • 七待丨告別昨天,告別悲傷,告別去往了天堂的父親
    告別攜手直面「死期將至」的歲月到了最後一家醫院,爸爸告訴我,就這裡吧,環境不錯,他想好好休息了。於是,爸爸就在這家醫院住了下來。他精神好的時候,我們就長時間聊天——聊家裡人,聊他年輕的時候騎車去九寨溝……讓我一直敬佩和驕傲的是,死亡的陰影和身體的疼痛從來不曾改變爸爸的冷靜和理智。
  • 豆瓣9.0,哈佛醫學院外科教授美版《人間世》——《最好的告別》
    在無數將人推入絕望的答案中有一條,淡淡的:有一本書名叫《最好的告別》,可以去看看。於是去看了,於是開始真正思考衰老、疾病與死亡。問:什麼是衰老?向著年輕人感慨:「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你能自己上衛生間。」問:什麼是疾病和死亡?
  • 《我在未來等你》:學會告別,才是彌補青春遺憾最好的方式
    1時光荏苒,第一批90後已悄悄邁進了「30歲」的關口,我也到了而立之年,自然對青春劇的熱愛已漸漸消退,過了青春的年紀,便少了對青春的憧憬。我以為踏入社會就意味著青春的結束,活在當下,努力工作,就能彌補年少的缺憾。
  • 《漫長的告別》: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短短六個字,卻有說不出的酸楚與思念,這個從他十九歲就一見鍾情的女人,為了她,三少從願意放棄整個世界到願意熱愛整個世界,還是沒能挽回愛人的生命。也是因為木子,日更寫作十幾年來,三少第一次斷更,這是一場相當漫長的告別,或許直至生命盡頭,三少也無法真正放下,無法真正說一聲再見。
  • 告別就是用盡全身的力量,活成你自己|直木獎成長小說《告別吧》
    認識西加奈子是從那本小小的《櫻》開始,到《魚河岸小店》,再到這本《告別吧!》,她的作品始終溫暖治癒。西加奈子是日本文壇備受期待的才女作家,出生於伊朗德黑蘭, 在埃及首都開羅和大阪府內長大,畢業於大阪府立泉陽高等學校和關西大學法學部,擔任過《ぴあ》雜誌的作者。
  • 胡先煦教你「成長是最好的告別」
    飾演小光的胡先煦在飛機上髮長文告別劇中飾演的角色時光。在接近殺青的時候,有一場哭戲,拍到最後,他已經完全融入人物,痛苦得不能自已,直到身邊的人來拍他、鼓勵他,這才好起來。如今胡先煦開始懂得「成長是最好的告別」,與以前的角色告別,與曾經的自己告別。‍
  • 原來,不說再見,才是和母校最好的告別
    四年前拉著行李箱走進校門,我想像過,四年後我會用怎樣的方式和這裡告別。四年後那一刻來臨時,這個書寫我四年青春的地方,在我的字典裡多了一個解釋:母校。叫母校的地方,都會有一條難忘的路。實習到很晚,一個人摸著黑走過沒有路燈的校道。畢業了,把母校的路再走一遍吧。拿到畢業證書的周末傍晚,一個人去了操場。母校的天空,沒有一天重複過。時常想起大一的午後,被一場滂沱大雨困在教學樓下的我。
  • 面對前任,這才是最好的告別方式
    其實對於上熱搜的新聞,網友帶著吃瓜的心態已經見怪不怪了,那麼多明星,偏偏就是他呢? 是呀,熱搜的爆點往往是和消息的突發性和明星的人氣有一定的聯繫的。原來的恩愛夫妻,最後出現在微博的時候稱呼是「室友」,突然地分手,猝不及防。
  • 人生是在不斷的告別,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善告別!
    我終於明白,所謂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最令人難過的是,我沒能好好的和他們道別。生命的旅程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孤獨與愛是我們一生要面對的功課。電影最難拍三大要素一水、小孩、動物,李安一次全拍了,水抽得真漂亮,聽說電腦特技中水的運算最複雜,李安就是想拍水,3D效果太美了,前半段壓抑繁瑣就是為了突出後半段綺麗,三觀又正,毋庸置疑年度最佳影片。
  • 奧德裡奧索拉告別拜仁:帶著冠軍離開是最好的告別方式
    賽後,奧德裡奧索拉更新了推特,發文向拜仁告別。之後,他將結束租借期,重回皇馬。奧德裡奧索拉在推特上曬出了自己手捧歐冠冠軍獎盃的照片,並這樣寫道:「向所有人說再見的最好方式,是帶著最好冠軍離開。現在我知道為何拜仁會是一家如此傳奇的俱樂部了,我從心底裡感謝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