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在不斷的告別,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妥善告別!

2020-12-23 易昕娛樂

深海中的小船和人生的命運何其相似?有太多的無能為力和意料之外,在歸途我們經過鏡海、飛魚、孤島、星河、如何劃清夢境與現實的界限?我終於明白,所謂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最令人難過的是,我沒能好好的和他們道別。生命的旅程不過是殊途同歸,而孤獨與愛是我們一生要面對的功課。

電影最難拍三大要素一水、小孩、動物,李安一次全拍了,水抽得真漂亮,聽說電腦特技中水的運算最複雜,李安就是想拍水,3D效果太美了,前半段壓抑繁瑣就是為了突出後半段綺麗,三觀又正,毋庸置疑年度最佳影片。直到故事結局,我仍舊在想故事裡那記者所提到的問題,這一切動物到底是不是真的,是男孩對應真實世界人物的臆想,船上的與男孩一起的還是真的動物。人類對人性探討,永不過時。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被孤獨吞噬更讓人抓狂!沒有一顆強大的內心,我們寸步難行。

真好看,太美了,看到最後老虎瘦得像只貓,乖巧如寵物,蹣跚走進叢林,都快熱淚盈眶,李安用「極端」的方式講了一個如夢如幻的成長故事,給了一個亦真亦假的結尾,實在妙。人活一世,不管是皈依宗教,還是遵從內心,不管愛讀書還是不愛讀書,總要有些信仰的東西,才能充盈坦然,見到人所未見流於視覺上的奇觀對我來說不甚有吸引力,無法銜接甚至展現第二故事,並賦予對整個故事其本具有的深刻反思。似乎體現了視覺語言相對於文學本身的局限性。細緻推敲,劇本改成這樣不讓人滿意,似乎迎合了商業可能性,而放棄這個故事真正寶貴的地方。

一次視覺盛宴,一次精神之旅,充滿符號、暗喻、明喻。有人看到了怎樣與心中的虎相處,有人看到了信仰的歷程.誠如李安所說,如果人們能讀解出他自己都不曾想到的層面,那麼作品就是成功的。

色彩明麗,有些視效令人印象深刻。情節人物簡單,對於宗教信仰、人與自然及動物關係的探究仍表面化。仍是李安風格,細膩,不溫不火,但中規中矩,甚至乏善可陳。此片考量到3D技術對於影像沿銀幕與觀眾間軸線的內外延展,做了一些有價值的嘗試。

通過少年派這部電影,我覺得李安導演站在世界電影大師的巔峰了。這個片現在至少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大製作裡可能是最喜歡的了,甚至超過了瓦力和蝙蝠俠。同時,科技推動藝術的飛躍,讓我感動生在這個時代。那些巨大的魔魅幻景只為經過和遇見而來,P覺得可惜沒有一個完美的告別可告別本身不具意義,在更為浩瀚的時間深海面前。老虎也許還在等待少年的哨音響起,但遲早它會消失在故事終點處。在某個時期它曾代表未知的恐懼,或者著代表著某個時期的自己。遇見終將是一場與自我的遇見,告別也是告別舊時的自己。

相關焦點

  • 上遊•互動丨都市熱報丨人生就是不斷告別昨天 - 馬亞偉
    人生就是不斷告別昨天馬亞偉偶然翻開一本學生時代的日記本。那時候的我,青澀單純,喜歡用文字記錄心路歷程,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即使平淡的日子,也有千迴百轉的曲折。那樣做過?有那麼多小心思?繼續翻動泛黃的紙頁,尋找字裡行間熟悉的蹤跡。可奇怪的是,越看越覺得陌生,要不是扉頁上「我的格言」提醒,我簡直要以為這是別人寫的了。那時候的我,青春而充滿活力,性格「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個矛盾體。而如今呢,我活成了一潭湖水,波瀾不驚。恍然明白,我早已不是當年的我。
  • 我們一生都在不斷遇見,不斷告別
    在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每一個人的出現,都會讓你懂得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每一次遇見,都是一份緣,每一次擦肩,都是命中注定,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見,不斷告別的過程,沒有人會一直陪伴你走到最後,所以,要珍惜每一次相遇,珍惜每一個給你生命中帶來溫暖的人。
  • 【獨家評論】我們不想告別,我們終將告別
    我討厭告別,但人生終是一場場告別。這一次,又是一次與科比的告別,此一別,即是永別。科比猝然離世,這個消息讓所有人都無法相信,難以接受。猝然,慌亂,沒有給我們一絲情緒反應的時間。怎麼會?怎麼可能?怎麼是這樣?直升飛機墜亡這種極其罕見的災難概率,為什麼偏偏就擊中了科比?
  • 人生就是不斷告別並接受告別吧!
    我說是華萊士,他說那我就是華萊士的粉絲。湖人一年打山貓兩次,過了許久他又問我一次:山貓隊的當家是誰? 搜了一圈微博,微博上和虎撲上很多球迷哭了!我沒哭,只是感覺很魔幻,2020年不到一個月,很多「這怎麼可能」的事發生了,緩了一下,我回駿少:很難過,但不知道說什麼!
  • 電影《漫長的告別》:人生很多時刻,我們甚至來不及好好告別
    看完日本電影《漫長的告別》,我哭得有點失控。這是一部適合萬家燈火的冬日一個人看的電影,電影講的患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在漫長的7年中,與妻子和兩個女兒告別的故事。7年時間,看似一個充足而漫長的告別,對於整個家庭來說,卻是度日如年,從一開始只是健忘瑣碎的日常小事,情緒起伏不定,到漸漸開始忘記身邊的親人,直至最後生活不能自理,意料之中,父親安靜的去世了。電影整個節奏很慢,典型的日式生活,一切都淡淡的,雖然面對的是生老病死,但是影片中感情的表達很克制,然後越是這種靜默的克制,越是沒有嚎啕大哭,越容易讓人感同身受。
  •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說一聲再見,就死去一點
    當馬洛拒絕與特裡最後去喝一杯螺絲起子,我們可以看到馬洛心中的深深絕望,也許他覺得已經變質的友誼無謂做任何留戀。錢德勒不斷描述和渲染兩人最後告別的場景,暗中預示著個人理想主義的幻滅。艾琳在絕筆信中寫道:人生的悲劇,並非英年早逝,而是日益老去且日益下賤下去。這是她對昔日人生的告別書,她也許追求的就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但在現實中卻頻頻遭到打擊,最後不得不帶著無盡的遺憾告別了這個世界。
  • 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猝不及防的告別
    每說一次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雷蒙德.錢德勒在《漫長的告別》1很久沒聽曉希了,然而就在剛剛打開喜馬拉雅,卻聽到一場猝不及防的告別。曉希要離開了。其實我們心裡都清楚,人生中的很多離別,不知道哪次說了再見就真的再也不見。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又抑或不願相信,我們已經見完了人生中的最後一面。剛來北京那年,我送別一些人離開,我們說過,一有機會就見面。可這些年,我們忙於各自的工作,各自的生活,不僅沒有見過面,連聯繫也漸漸失去了。
  • 《最好的告別》|葛文德:好好活到終老就是對生命的最好告別
    只有善始善終才是人生圓滿,才是真正實現了為人之道。也就是說在幾千年前,古人就已經認真思考生死的問題了,而且得到了最本質的答案。既生命有生命的意義,而死亡也應該被賦予以價值。就像司馬遷所說的:「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而善始善終就是生命的本質所在,既好好活到終老,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告別。
  • 人這一生,就是不停地告別
    人這一生,就是不停地告別。告別愛過的人,告別逝去的青春,告別以往的朋友,告別自己的親人,最後再與自己的身體告別。村上春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所謂人生,無非是一個不斷喪失的過程。說真的,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在緩慢的告別和失去裡,我們慢慢懂得很多東西只能暫時擁有,不可能擁有一輩子。只要想明白這一點,你會覺得人生突然開闊了。
  • 七待丨告別昨天,告別悲傷,告別去往了天堂的父親
    爸爸說檢查結果不樂觀,可能要做最壞的打算,我下意識地阻止他說下去。就像在工作中遇到疏漏,我們只會想著接下來怎麼解決,也會寬慰自己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聯繫醫院,儘快將手術排上日程。當時爸爸還像健康人一樣,獨自往返醫院,排隊幾小時做著各種術前檢查,神採奕奕地跟病友們聊天。他用輕鬆無畏的態度,安慰著身邊的家人和他自己。
  • 對不起,在這個流行告別的世界,我還是學不會告別
    這個是我覺得最可怕的一種不告而別,就是告不別,就是在形式上它告別了,在形式上、空間、時空、什麼都斷舍離了,但是你的心裡斷不了。聽到李莎旻子說這句話時,我好像和她產生了許多的共鳴。這是一個流行離別的世界,我們總是在不斷的分離,卻始終學不會告別,更不擅長告別。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遇見道別的過程,都是生命中必須經歷的體驗!
    很多人,一轉身就是一生。愛的時候飛蛾撲火,分開的時候情天恨海!一直問為什麼?現在也不知道原因,回憶總是想哭。同樣能想起過去的一點一滴,恍如昨日,而一切有切膚之痛在心裡。就像著作《徒然草》裡寫道:所有應該做而沒有做的,逐日侵蝕沉澱之後,貯滿淚水,就成為遺忘湖;所有不該做而又做了的,層層堆積重疊之後,暗影聳然,就成為悔恨。更像米蘭·昆德拉說過,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可是啊,告別才是人生常態。好好告別,才是對每一場相遇的尊重。
  • 清醒的中年人,都把人生調成了告別模式
    選擇了告別模式,就懂得了時間的寶貴。清醒的中年人,都把人生調成了告別模式就如那首《旅客》歌唱的那樣:走著走著,有些人不見了……人到中年,大都經歷過生離死別,有些人來不及告別,已經不在了。選擇了告別模式,不論金錢還是榮譽能拿得起能放得下。能接受,也能告別。凡事有交待,凡事有準備。做一個靠譜的人。不懼將來,不畏現在。清醒的中年人,都把人生調成了告別模式,人到中年更懂得了珍惜時間。
  • 告別就是用盡全身的力量,活成你自己|直木獎成長小說《告別吧》
    找到自己的信仰「能拯救人類的是什麼呢?並非宗教、金錢和成功,而是在與人的相遇中自己能抓住的東西。我們必須朝著那個方向前進,所以如此積極而有大能力的作品能得獎我覺得很欣慰。這作品(《告別吧!》)最大的魅力在於讀完後能覺得藍天變得更寬廣了。」
  • 真正的告別,沒留下一句話
    當離別來臨的時候,我們無法阻止什麼。只有那份認真的告別,會一直留在心底,陪我們走進下一段旅程。我們能選擇的,就是在相愛的時候好好珍惜,不負彼此;在轉身離開的時候,好好告別。他日山高路遠,也許不復再見,那麼就給這段感情畫上圓滿的句號。亦或山水萬重,久別重逢,也能夠坦然地說一句:別來無恙。
  • 《後會無期》告訴我們,所謂人生,其實只不過是一次次的告別
    要說主線,主線就是浩漢和江河兩人的沿途所見,本來還有個傻乎乎的朋友,可是在第一站的時候就跑丟了。要是談劇本,《後會無期》定然不是一部好的談論話題,說白了也只是兩位主角從中國的東方向西方前進的故事。但是做為一個隱喻的「成人童話」,《後會無期》又充滿了別樣的風景。每一次挺腳都像是一次人生,而每次起行都像是一場告別。也許,這就是韓寒想要告訴觀眾的人生意義吧。
  • 麥家新作《人生海海》:董卿含淚朗誦,一場告別感動了所有時間
    人生海海,與內心和解,尋找人生的豁達「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生活的創傷總會結了痂、再癒合,我們應該學會告別人生的心結,只留一份曠達。董卿說:「如果麥家帶著《人生海海》再上《朗讀者》,我希望主題是『告別』,或者理解成『和解』。我們總是和某一個過去做告別,和某一段時間的自己做告別。」這種告別的前提,是理解所有形式的愛,是不再為過去所累,是與內心和解,是人生的豁達。
  • 人生就是暫時停留!看《德魯納酒店》等韓劇,學習人生的告別課題
    原本以為死亡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直到我們熟悉的人永遠離開,才能慢慢明白死亡的課題一直都是我們人生必修的學分。其實,在許多的韓劇作品中,曾經探討生命的意義和生死的課題,其中《機智醫生生活》與生命拼死奮鬥、《哈囉掰掰,我是鬼媽媽!》
  • 電影《後會無期》:所謂成長,就是和過去告別
    事實上,在《後會無期》尚且沒有上映之前,就已經有了十分火爆的噱頭,比如韓寒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影響力,比如素來低調的樸樹都走了出來,專程為電影做了主題曲演唱。換句話說,僅僅是依靠情懷,電影就已經有了火爆的條件。更何況,還有馮紹峰、陳柏霖、鍾漢良、王珞丹、袁泉、陳喬恩、賈樟柯等一線大腕兒參演。
  • 《漫長的告別》: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
    短短六個字,卻有說不出的酸楚與思念,這個從他十九歲就一見鍾情的女人,為了她,三少從願意放棄整個世界到願意熱愛整個世界,還是沒能挽回愛人的生命。也是因為木子,日更寫作十幾年來,三少第一次斷更,這是一場相當漫長的告別,或許直至生命盡頭,三少也無法真正放下,無法真正說一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