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播:田珊 蔡逸萱
本期人物:二十四
手繪:蔡逸萱
無數的父母似乎都同樣邁著追趕兒女的腳步,只為努力贏得同他們相處得多一點點時間。已經記不清這一切從何時開始,也許是孩子遠離家鄉那一年,也許子女成家立室那一年,也許從他們開始害怕自己終將先一步離去的那一刻。
記憶流轉,剪影片片,我們也許要用一生才能學會告別。所以,在說出再見之前,珍惜吧,陪伴吧!
6月21日,即將迎來父親節。打一通電話或是回家看看吧!
2019年春節前夕,爸爸再次住進醫院。這次住院距離上次不過一兩個月,但情況看起來比之前更加糟糕——逐漸加重的呼吸窘迫,無法緩解的腸梗阻,發黃的皮膚和眼珠,一切都在指向一個事實——癌細胞已經無法遏止地全身擴散。
這個事實,醫生、家人,作為女兒的我很明白,甚至爸爸心裡也一清二楚,可是誰也不會說。死亡,向來是大部分人諱莫如深的話題,即便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天跟它來個正面交鋒。
確診癌症已到中晚期
爸爸確診癌症是在2017年末,在此以前我從沒想過意外或重病會降臨到至親身上。
接到爸爸電話,是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下午。爸爸說檢查結果不樂觀,可能要做最壞的打算,我下意識地阻止他說下去。就像在工作中遇到疏漏,我們只會想著接下來怎麼解決,也會寬慰自己說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於是,我們想盡一切辦法聯繫醫院,儘快將手術排上日程。當時爸爸還像健康人一樣,獨自往返醫院,排隊幾小時做著各種術前檢查,神採奕奕地跟病友們聊天。他用輕鬆無畏的態度,安慰著身邊的家人和他自己。
手術進行得還算順利,病灶被儘量清除。「但是」,醫生說,「腫瘤不小,至少已經是中晚期」。當時我並不太清楚這句話意味著什麼,也無暇多想,爸爸開始了讓人聞之色變的放化療。
復發被無情的「宣判」逼入絕境
整個化療過程我們都在完全遵照治療方案和對副作用的懼怕中猶疑,最後,在咬牙完成4次化療後,爸爸選擇暫時結束治療。等體力基本恢復後,他迫不及待去做了當時最想做的事——自駕旅遊。
最初兩三個月,爸爸狀態很好,幾乎回歸正常生活。但就在我們以為已經掙脫病魔鉗制的時候,癌細胞以更加猙獰的姿態猛撲回來。肺上的小結節迅速發展成難以忍受的背痛和呼吸困難,爸爸常常整夜無法入眠。到醫院複查,結果顯示肺部感染有積水,脊柱有陰影。
「復發」「擴散」,這些在腦海裡驅之不去的詞語把我們逼到了牆角,讓我們不得不去面對一個現實:爸爸已經承受不了新一輪的化療,所有治療都只能勉強緩解症狀。
最後一次入院前,我們跑了三家醫院。在最權威的那家醫院,經過專家會診後,急診科的醫生把我叫了進去。即使房內人聲鼎沸,他也沒有抬頭看我,迴避著我的眼睛,用低沉的語氣勸我放棄積極的治療。那一瞬間,我茫然不知所措,想拒絕聽清他的話,但這並不能改變現實。
告別攜手直面「死期將至」的歲月
到了最後一家醫院,爸爸告訴我,就這裡吧,環境不錯,他想好好休息了。於是,爸爸就在這家醫院住了下來。他精神好的時候,我們就長時間聊天——聊家裡人,聊他年輕的時候騎車去九寨溝……
讓我一直敬佩和驕傲的是,死亡的陰影和身體的疼痛從來不曾改變爸爸的冷靜和理智。他甚至毫不避忌地親口告訴我該怎麼聯繫殯儀館,怎麼處理他的骨灰。事無巨細的叮囑,仿佛他第一天送我上學一般。
唯一動容的一次是他告訴媽媽,以後只有辛苦她多多照顧我了。
最後的告別,是爸爸主動要求停了各種針藥,他對自己離開的狀態有清晰的想法。
也許爸爸很早之前就已經在開始思考,面對目前醫學已經無法治癒的病痛,冷靜去面對,珍惜所剩不多時間儘可能去實現更多的願望,會不會是一種更好的選擇?爸爸曾經跟我提過,如果再有一次的機會,他可能不會不經考慮就做出手術的選擇。
而我在爸爸離開以後也開始反思,面對生老病死,我們是想盡辦法戰勝它,還是承認現代醫學和人本身的局限性?面對像癌症這類無法治癒的疾病,作為親人我們比病人自己更難做出放棄積極治療的選擇。心頭那一份捨不得,讓我們常常一味把他們推上手術臺,卻忘了該冷靜下來傾聽他們對完整人生的期待,並和他們一起,在時日不多的情況下去完成一些心願?
這是爸爸離開後的第二個父親節,該如何釋然心中那份久久無法平復的悲痛,該如何傾訴爸爸生前未能表達的牽掛,該如何說出那句已經太晚的「父親節快樂」?我想,我還沒找到出口。
不過,生活還在繼續,我終究需要好好去告別,告別昨天,告別悲傷,告別去往了天堂的父親。而告別之外,我更要學會的是珍惜,珍惜能夠相依相伴的時光,珍惜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歲月。
面對親人的離世,我們又該如何告別呢?
☆父愛的存在,不僅僅只是提供家庭的經濟支持,更重要的是父愛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從0—3歲,這時候影響最深的是媽媽,給予足夠的愛,關注,這樣,孩子的安全感、無條件被愛、自我價值感就會被建立好。
從3—7歲,父親的作用則會更大的體現,父親的形象是勇敢者、果斷者、擔當者、謀智者,所以孩子受父親影響,父親鼓勵著孩子去探索、好奇、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危險、界限、群體的規則。
從12—18歲,孩子開始獨立,父親的角色會慢慢退後,成為孩子堅實的後盾,放手讓孩子自己充分體驗世界,而父親們也會引導孩子如何思考問題,放手讓他們自己決定,更加完善自我的人格。
從18—25歲,父親越來越像孩子的知心朋友,父親讓孩子知道,無論未來發生什麼事,父親都在,父親只需要默默的理解孩子,讓孩子充分展現自己。
從25—33歲,孩子完全獨立了,要走自己的道路,父親能做的只是給予孩子人生的啟發和勸告,並祝福孩子幸福快樂。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對於孩子來講,父親的角色都不可或缺,可是,我們的人生,父母的人生,時間總是不停做減法。
☆面對親人的離世,我們又該如何告別呢?
1、最能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時候,是我們失去的時候
面對親人的去世,生離死別,就像失去了自己的鎧甲,失去伴隨著疼痛,感受最為強烈,生命的流逝告訴著我們: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
2、給失去的摯愛一次最好的告別儀式感吧
將未完的話語、未完的思念、未完的遺憾、未完的祝福,化作最深的信,最好的墓地、最正式的探望,送給我們的摯愛,以最好的告別話下句號,以最希望的方式讓我們不留遺憾。
3、負重前行,帶著摯愛的期盼好好活著
試想一天,你也老去,白髮蒼蒼,也許很難想像,卻是我們每個人必經之路,設想那些走到生命盡頭的靈魂,覺得這一生沒有白活,也就足夠了。有幸相聚,成為親人,更是莫大的緣分,帶著你摯愛的親人那一份點惦念吧,負重前行。
黃茜 (律動心理諮詢師)
·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
·兩性關係、婚戀諮詢師
·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LGBT(同性)心理援助
人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也有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亦步亦趨,也難也易。
搜索「律動心理訂閱號」,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調整出一個最好的自己。
合作單位:律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