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臺柳」這個典故說的是唐代詩人韓翃與他心上人柳氏的故事,在唐代孟棨《本事詩·情感》、尤袤《全唐詩話》中有記載可考。因為安史之亂的原因,韓翃與柳氏分別已久,韓翃曾寄詩詢問柳氏的情況:「章臺柳,章臺柳,往日青青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亦應攀折他人手」。「章臺柳」表面寫長條垂垂的青青柳枝,實指柳氏,以柳喻人,一語雙關。因為柳氏是一個大美人,後來就用「章臺柳」喻指美貌、身材窈窕的女子。如宋代柳永「英英妙舞腰肢軟,章臺柳,昭陽燕」,清代吳偉業「西州士女章臺柳,南國江山玉樹花」等。
說到「柳」,在古代詩詞中出現的頻率還是很高的。
《全唐詩》四萬多首,其中大約有四百多首詩是描寫「柳」的,《全宋詩》中大約有二百多首,宋詞中也有不少。而且,「柳」在古詩詞中表現得也是很多情的。
詩詞中的「柳」包含著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春天一到,「柳」就發芽吐綠了,春風到處,綠柳如碧。「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不勝枚舉,「柳」就是報春的使者。
詩詞中的「柳」包含著對女子的讚美之情。綠柳隨風搖曳,柳枝綿長柔軟,就像是美女的婀娜腰身;柳葉外形細長,顏色如黛,就如美女的眼睛。大詩人杜甫的「隔戶楊柳弱嫋嫋,恰似十五女兒腰」、白居易的「芙蓉花腮柳葉眼」等正是這種多情的例證。但感覺怎麼也想像不出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那般詩意。
詩詞中的「柳」包含著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春天來了,柳枝綠了,新的一年開始了,新的希望又出發了,人們也開始多愁善感起來,開始思念遠方的親人,你們還好嗎,你們那兒柳枝也開始發芽了嗎?這種思念之情很早就出現在了在古詩詞中。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之《詩經·小雅·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當時離家的時候,楊柳吐綠,依依惜別,故鄉的人現在還好嗎?如泣如訴,如畫如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詩詞中的「柳」包含著對即將遠行的朋友的送別之情。朋友你就要離開我們,去追求自己的詩與遠方了,離別之際,送什麼作為紀念好?鮮花嗎,太俗,容易枯萎。就送一枝故鄉的柳枝吧,青青綠柳,代表著生機,代表著希望。古代很早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時間大概可以追溯到漢代。如白居易《青門柳》「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描寫的就是戀戀不捨的別離之情。
詩詞中的「柳」還可以表示男女傾心的愛情。愛情不止花前月下,也不止是卿卿我我,在青青的柳色裡,唱一首愛情的詩歌吧。唐代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這在琳琅滿目的愛情詩詞中,也算是別有新意吧。
「柳」,多麼普通的一個樹種,在古代詩詞中卻如此多情、如此之美,這就是詩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