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界瑞幸,尼古拉的狗血騙局

2020-12-17 汽車商業評論雜誌

撰文/ 馬曉蕾

編輯/ 塗彥平

設計/ 杜 凱

來源/ Fttimes,作者:Peter Campbell,Claire Bushey,Ortenca Aliaj

尼古拉(Nikola)的泡沫破了。

特雷弗·米爾頓在都靈展示了尼古拉的新型純電動和氫燃料電池卡車

新能源、高估值、股價飆升、愛發推特、打雞血般的創業熱情、用物理學家的名字為公司命名等等,這一系列的特徵與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簡直如出一轍,尼古拉(Nikola)的創始人特雷弗·米爾頓(Trevor Milton)因此被冠上了「下一個馬斯克」的稱號。

2019年9月尼古拉與依維柯的母公司CNH工業公司達成了2.5億美元的投資和卡車訂單;今年6月份通過反向收購上市,市值263億美元;9月份宣布與通用汽車達成20億美元的合作;9月10日在一份做空報告中被打上了欺詐的標籤,股價「自由落體」式下跌;9月21日創始人米爾頓辭職。這家電動卡車製造商經歷這一系列的大起大落僅僅用了15個月。

尼古拉的謊言被揭穿,創始人米爾頓走下神壇,被中國媒體戲稱為「從下一個馬斯克淪為了美版賈躍亭」。米爾頓這個名字是今年以來才逐漸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相比於馬斯克,大家都熟知他Paypal創始人、SpaceX創始人等其他角色,都認可他是一個歷史乾淨的神級創業者。而對於米爾頓的過往,人們似乎知道的並不多。

英國《金融時報》走訪了多位受訪者,包括米爾頓以前的僱員、客戶、投資人等等。通過十餘次採訪,收集了一些這位創業者的過往碎片,拼湊出來的是一個官司纏身的商業歷史,和大手大腳極其浮誇的個人生活作風。

那麼人們一定會問,為什麼投資者在給尼古拉瘋狂投錢之前不去了解一下這位創始人的過去?如今資本市場盲目跟風,足以見得鼓吹起來的新能源市場泡沫有多大。

9月份以來,米爾頓一定深刻地體會了一把什麼叫牆倒眾人推,不僅是事業上遭受重創,更要命的是網絡上接踵而來的對他個人生活的指控。

從左上順時針方向起尼古拉Two、現在廢棄的Badger、尼古拉Tre和加氫站的計算機輔助設計

特雷弗·米爾頓在創辦尼古拉之前,還曾創立過一家與卡車業務相關的企業,叫dHybrid Systems,這家公司後來被美國鋼鐵加工商沃辛頓工業(Worthington Industries)所收購。沃辛頓工業CEO在2014年對投資者說,「dHybrid Systems是壓縮天然氣燃料系統的領先製造商,具有巨大的增長潛力。」他特意強調了這家公司還擁有極具企業家精神的領導人。

他這裡指的領導人正是特雷弗·米爾頓。不過就在他這話說了沒幾個月,米爾頓就辭職創辦了尼古拉。

在外媒的描述中,米爾頓採用的是「傳銷式」的營銷方法,以極具洗腦的方式宣揚未來道路上滿眼都是氫動力卡車的畫面,並且每一輛卡車都來自尼古拉。通過與一家未命名的能源公司合作,創建了訂閱服務和加氫站網絡,尼古拉可以在未來實現每生產一輛售價30萬美元的汽車就可獲得100萬美元的收入。

尼古拉CEO馬克·羅素(Mark Russell)

與通用的合作,是米爾頓試圖顛覆行業的過程中獲得的又一次比較大的認可。但就在宣布合作關係的兩天後,尼古拉被曝出欺詐。該報告詳述了米爾頓職業生涯中一連串的商業失敗案例。報告稱,尼古拉誇大了自己的技術,將購買的部件冒充為自己的產品,有一次,甚至將一輛假卡車從山坡上滑下,以展示其產品「行駛中」的視頻。

該公司一開始強烈質疑該報告及其欺詐指控,但後來承認了對尼古拉的一些指控是真實的。

在報告公布之後的幾天裡,隨著尼古拉的股價直線下跌和個人指控在網上流傳,米爾頓辭去了執行董事長的職務。他仍然是該公司的最大股東。米爾頓否認有任何不法行為,他拒絕發表評論。

盡職調查失職

尼古拉董事長、前通用汽車高管史蒂夫·吉爾斯基

尼古拉的支持者們,包括董事長、前通用汽車公司高管史蒂夫·吉爾斯基(Steve Girsky),都堅持認為有一大批顧問在該公司上市前對其進行了盡職調查。現在由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在分別對圍繞該公司的指控展開調查後,對尼古拉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該事件引起了廣泛的反響。人們開始質疑那些通過所謂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而避開了首次公開募股這一更為嚴格的途徑上市的公司到底靠不靠譜,「尼古拉可以做更多的披露。」一位曾參與過多筆SPAC交易的銀行家說,「有人在這個問題上失職了。」

一位在上市前確實向尼古拉投入資金的人說,米爾頓的慷慨激昂對一些投資者來說曾是一個「黃旗」(危險信號)。

「很明顯,他是一個很難被管理的人。」他補充道,儘管有保留意見,這位投資者表示,他的公司沒有對米爾頓或他過去的商業企業進行盡職調查。相反,僅僅在權衡了米爾頓的激進和馬克·羅素(Mark Russell)(尼古拉CEO,2019年加入)的冷靜,最終選擇了注資。

劣跡斑斑的創業史

今年38歲的米爾頓大部分時光是在猶他州南部度過的。根據他在2019年接受貿易出版物Trucks.com的採訪,他的父親是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經理,他的母親在他十幾歲時死於癌症。

他在猶他谷州立學院學習了一個學期後就輟學了,然後在2003年搬到了猶他州的小城市聖喬治。根據他領英主頁上的一行介紹(現已刪除),他早期的創業項目包括一個失敗的家庭安全業務和一個與亞馬遜競爭、名為Upillar的電商網站。

做空報告中記錄了米爾頓所經營過的所有企業,其中不乏誇大技術和對客戶撒謊的指控。在幾個案例中,業務關係惡化幾乎都導致官司纏身。

2010年,DHybrid公司與亞利桑那州貨運公司Swift運輸公司籤訂了一份價值1600萬美元的合同,為800輛卡車安裝混合燃料系統。兩年後,斯威夫特提起訴訟

從小特雷弗·米爾頓就想革新卡車行業。他在2009年進入這個行業,當時他開始尋找投資者,為一家新企業dHybrid Inc(前面提到的dHybrid System的前身)籌集資金。該公司將建造混合柴油和天然氣系統,以改造以柴油為燃料的卡車。一位dHybrid Inc的前員工(以下稱為前員工A)說,米爾頓召集來了40多人,籌集了至少2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社會熟人或通過摩門教會的關係,並不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

根據亞利桑那州法院的記錄,該公司在2010年與亞利桑那州卡車運輸公司Swift Transportation籤訂了一份價值1600萬美元的合同,為其車隊的800輛卡車安裝混合動力燃料系統,此前,尼古拉首先在10輛卡車上進行了演示,證明該系統可以正常運轉。

DHybrid Inc還向佛羅裡達州的垃圾收集商Waste Pro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卡車運輸公司Birkmire Transportation Solutions出售燃料系統。Birkmire的所有者蒂姆(Tim Birkmire Sr)說,該系統比公司預期的耐用性要差,但指出米爾頓盡最大努力讓該系統滿足他們的工作需求。

dHybrid Inc公司的工人們為了兌現米爾頓對客戶的承諾,在美國各地輾轉奔波。其餘時間,當燃料系統出現故障時,員工們會對其進行修理。據三位知情人士透露,天然氣罐安裝在用螺栓固定在卡車上的支架上,螺栓很可以被輕易間斷,將罐子帶走。

「我負責修理燃料系統有兩年的時間。」第二位前僱員(以下稱為前員工B)說,「他們的設計存在缺陷。」

「與此同時,米爾頓告訴投資者,公司每月的運營成本超過10萬美元。」前員工A說,「米爾頓還是個很能花錢的人。他用現金買車就像買口香糖一樣。」前員工B補充道,「大多數創業的人都很節儉,他卻恰恰相反。」

米爾頓在2012年5月試圖以3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dHybrid Inc公司,但當時的買家——位於鹽湖城的可持續電力集團突然退出了交易,並在一個月後提起訴訟,稱該公司虛報了其技術實力和向美國環境保護局認證的進展。6個月後,該訴訟被駁回,但索賠人可在今後隨時重新提起訴訟。

一個月後,Swift(2010年與尼古拉籤訂了1600萬美元合同的卡車運輸公司)起訴。該卡車運輸公司稱,dHybrid Inc公司只安裝了5套系統,「事實上並不具備dHybrid Inc公司所代表的技術效率或能力」。訴訟還聲稱,該公司將200萬美元預付款中的一部分用於其或其他高管或董事的個人用途。Swift案在2015年被永久駁回,索賠人不得再次上訴。

尼古拉公司總部位於亞利桑那州菲尼克斯市

由於dHybrid Inc官司纏身,米爾頓的父親威廉於2012年10月成立了一家名為dHybrid Systems的新公司,該公司在法律上有別於dHybrid Inc,僅由威廉和米爾頓的兒子所有。一位前投資者表示,新公司使用了與dHybrid Inc相同的建築、工具、庫存和智慧財產權。

在與米爾頓會面幾個月後,羅素促成了沃辛頓工業在2014年以159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dHybrid Systems公司80%的股份,當時dHybrid Systems是這家石油供應商最大的客戶之一。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隨著時間的推移,沃辛頓工業最終將支付150萬美元的擔保費用,並最終將投資價值減記230萬美元,於2019年5月清盤。

根據前員工A的說法,在為dHybrid Inc籌集200萬美元的初始投資時,許多原始投資者就已經在這筆交易中賠的血本無歸。但似乎沒有任何後續法律訴訟的記錄,也沒有要求賠償。

現任尼古拉公司執行長羅素在10月份向《金融時報》表示,dHybrid Systems公司的失敗是因為柴油和天然氣之間的價格差距不存在了,讓市場風聲鶴唳。

在倒閉的時候,米爾頓已經離開了公司。在2014年收購後僅幾個月,他就走進了羅素的辦公室,並宣稱他要在一個新的企業中製造未來的卡車,也就是後來的尼古拉。

「如果你聰明的話,你會支持我,但無論哪種方式,我都會辭職。」羅素回憶米爾頓說的話。

好友的出賣

對衝基金ValueAct的創始人傑夫·烏本(Jeff Ubben)是尼古拉的早期投資者

尼古拉的一些投資者表示,由於支持該公司的幾位高管,包括對衝基金ValueAct的創始人傑夫·烏本(Jeff Ubben)和受人尊敬的汽車業高管吉爾斯基,都忽略了米爾頓的莽撞。烏本在做空者報告之後,大肆為尼古拉和米爾頓辯護,不過自從米爾頓辭職後,他大部分時候不再談論這個問題。

據三位人士透露,最終擊垮米爾頓的不是股價崩盤,也不是賣空報告中列出的一系列法律後果,甚至不是司法部對該企業的調查,而是一系列針對他個人的指控,在報告之後的幾天裡在網上流傳,導致他提出辭職。

大衛·貝特曼(David Bateman),軟體集團Entrata的執行長,他同樣來自猶他州,和米爾頓是熟人,9月份他在推特上發布了一些聊天記錄的截圖,聊天內容顯示米爾頓用金錢誘惑女性與他人發生關係,這些截圖至今仍留網站上。

米爾頓在10月對貝特曼提起的訴訟,稱這些聊天截圖是自己結婚前的,他們以誤導和不光彩的方式描繪米爾頓。訴訟要求為米爾頓提供補償性和懲罰性賠償。

今年4月份,就在尼古拉正在為上市做準備的時候,這些截圖就險些進入公眾的視線。當時米爾頓的一位好友喬尼·羅伯(Jonny Robb)威脅米爾頓要將這些截圖發布在自己Ins主頁上。根據米爾頓10月份對貝特曼的訴訟記錄,喬尼·羅伯曾向尼古拉創始人索要50萬美元。

隨後,喬尼·羅伯因敲詐被逮捕。獲釋後不久,喬尼就自殺身亡,據家人和朋友說,他一直患有精神問題。在他死後一個月,指控的全部內容仍未公開。尼古拉通過與VectoIQ的反向合併上市,鞏固了米爾頓作為億萬富翁的地位。

公開部分的訴訟顯示,通過在網上發布這些信息,貝特曼先生向公眾錯誤地描繪了特雷弗·米爾頓,將其描述成某種類型的連續性犯罪者,甚至暗示他對喬尼的自殺負有部分責任。

大衛·貝特曼在推特上發布的米爾頓與女性的聊天記錄

貝特曼沒有回應《金融時報》的幾次評論請求,他曾告訴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這起訴訟不會嚇到我」。

羅素拒絕就圍繞米爾頓的個人指控發表評論,只說他辭職的決定是正確的。

尼古拉的項目仍處於早期階段。其第一輛由依維柯製造的商用卡車要到2021年底才會投入生產。它曾希望在2020年底前宣布一個加氫站合作夥伴,但現在說可能要到明年才會實現。而本應在9月底完成的通用汽車的合作也被11月30日通用的氫燃料電池供應協議所取代。

投資者,尤其是那些在9月份宣布與通用的交易後扎堆進入的投資者,一直在思考是否要繼續支持該公司。自9月9日以來,尼古拉300億美元的估值已經下跌了一半以上。

儘管米爾頓的記錄不佳,但尼古拉還是差一點與世界第四大汽車製造商達成交易,用前員工B的話來說,就是荒謬。他補充說,尼古拉的結局不過是米爾頓此前三家公司的歷史重演。

相關焦點

  • 「汽車界瑞幸」被做空,氫能源汽車是一場騙局嗎?
    丨Hindenburg Research:尼古拉是一場騙局 今年9月8號,底特律老大通用汽車宣布與尼古拉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通用汽車會將自己的氫燃料電池技術應用到尼古拉的車裡,尼古拉的皮卡車將在通用的工廠生產,省下了自己建廠的錢。
  • 燒錢的瑞幸停牌了:是經營失敗還是資本騙局?
    與此同時瑞幸咖啡App/微信小程序全線崩潰,進去要麼顯示已無法正常點餐,要麼顯示「服務異常」、「遠程調用服務失敗」或內容顯示不全等問題。面對如此情形,甚至有消費者還十分認真地認為瑞幸這個公司真的是「民族之光」「國貨之光」,咖啡君也看到不少人甚至還在感情真摯地為瑞幸加油打氣,說一定要活下來,民族品牌不能倒,瑞幸加油!
  • 瑞幸咖啡可能從一開始就是一場騙局!
    第五,一連串的投資者索賠,索賠對象包括瑞幸以及一眾保薦機構和審計機構。這裡第四點是存疑的,因為中美之間沒有引渡條約,而瑞幸咖啡的一眾高管都在國內。所以,想給他們判刑難度有點大,只要他們後續不去美國,大概率判刑這一塊是不用擔心的。
  • 這人間尤物的「狗血大戲」,誰能抵擋得住?
    雙性戀,家暴女友,入獄,小三上位約翰尼·德普之後,又以狗血離婚收場…… 雖然個人經歷上讓她有了「美國版馬蓉」的稱號,但是有一說一,顏值和氣場上,可鹽可甜,可禁慾可放蕩,無論哪種形態都不能掩蓋她的美。
  • 瑞幸咖啡,復活了?怎麼做到的?
    而正當這令人豔羨的奇蹟「意氣風發」之時,背後財務造假的資本騙局被揭露,「奇蹟」一朝淪為泡沫,被資本及市場拋棄,無奈退市且面臨海內外大規模處罰。短短幾個月,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瑞幸咖啡究竟是怎樣從人人豔羨淪落到人人喊打,將「一手好牌」打爛的?
  • 瑞幸咖啡到底是怎麼做假帳的?
    如果我們能夠根據財報拆解這個巨大的騙局,無疑非常有利於指導今後的投資實踐。遺憾的是,找來找去,我也沒有這樣的文章;反而有財務專家說,瑞幸的報表其實沒有什麼問題,可見問題出在報表之外。真的沒有什麼問題嗎?於是,我決定自己用瑞幸公開的財務報表拆拆看。1.瑞幸財務概況
  • 瑞幸不死,最大的「政治正確」是什麼?
    有人聊它,說它是資本騙局,創始人僅投入14億元,就撬動了173億元的股權債權融資,巔峰時刻市值超850億元。也有人聊它,說它是零售新物種,創造了一個新的咖啡品類——網際網路咖啡,用短平快的流量打法,在短短幾年時間裡開出4000多家門店。而這些都是「此前」的話題。
  • 瑞幸咖啡承認作假!你這是要把連續劇拍成電影的節奏啊?
    瑞幸咖啡,你不玩了?你說,你說,是不是對美元不愛了?剛剛看到瑞幸咖啡承認虛假交易22億元的消息,瑞幸咖啡股票暴跌80%,股價從26.2元跌到不足5元。老易心中打了一個冷顫,耳邊飄過一首抖音神曲:「小朋友,你是不是有很多的問號?」是的,老易眼中有無數的問號,你扛過了2月1號的渾水造假指控,扛過了美國股市的四次熔斷,今天刮什麼風,自己招了?
  • 瑞幸不死,最大的「政治正確」是什麼?-虎嗅網
    有人聊它,說它是資本騙局,創始人僅投入14億元,就撬動了173億元的股權債權融資,巔峰時刻市值超850億元。也有人聊它,說它是零售新物種,創造了一個新的咖啡品類——網際網路咖啡,用短平快的流量打法,在短短幾年時間裡開出4000多家門店。而這些都是「此前」的話題。
  • 公關啟示錄3|瑞幸咖啡成為「民族之光」?公關解決不了價值觀難題
    瑞幸咖啡事件,可謂2020年度全球商業事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隻「黑天鵝」。 1月31日,做空機構渾水在Twitter上發布一份長達89頁的調查報告,直指瑞幸財務造假——「該公司從2019年第三季度開始捏造財務和運營數據,已經演變了一場騙局。」
  • 我市打造本土網上汽車城「享車界」
    我市打造本土網上汽車城「享車界」
  • 尼古拉-佩科維奇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尼古拉-佩科維奇尼古拉-佩科維奇(Nikola Pekovic)
  • 尼古拉-約基奇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尼古拉-約基奇尼古拉-約基奇(Nikola Jokic)根據球員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
  • 瑞幸咖啡還能翻身麼?瑞幸虛假交易22億事件來龍去脈等待瑞幸的是什麼
    4月2日,瑞幸咖啡的突發性公告以及隨即而來的多次熔斷和股價暴跌,戳破了自己的謊言。飛出「黑天鵝」被著名做空機構渾水公司狙擊兩個月後,瑞幸咖啡飛出「黑天鵝」。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初步調查確定的信息表明,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四季度,瑞幸咖啡虛增了22億人民幣交易額,相關的費用和支出也相應虛增。上述數字尚未經過特別委員會,其顧問或公司的獨立審計師的獨立驗證,並且可能會隨著內部調查的進行而改變。22億對瑞幸是什麼概念?
  • 瑞幸最後一夜
    隨後,瑞幸咖啡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稱,公司將於6月29日在納斯達克停牌並進行退市備案,但全國4000多家門店將正常運營。「碎鈔機」瑞幸瑞幸股價的劇烈波動不止發生在最後一個交易日。在4月初自曝財務造假後,瑞幸就變成了一臺開足馬力運作的「碎鈔機」。
  • 瑞幸「崩盤」始末
    2020年4月2日晚間,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LK.NSDQ)爆出「黑天鵝」事件,稱自查發現公司營運長(COO)劉劍財務造假,牽涉約22億元交易額。美國多家律所對其發起集體訴訟,控告瑞幸作出虛假和誤導性陳述,違反美國證券相關規定。「瑞幸造假」事件一出,不少網友急著再喝一杯1.8折的瑞幸。美東時間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股價暴跌,美股盤前一度跌超80%。
  • 瑞幸咖啡的迷思
    『我的眼裡夢裡全都是你』對於瑞幸,依然還有一些「迷思」沒有解開。為什麼瑞幸的問題能夠糾纏我那麼多天?為什麼媒體上有那麼多關於瑞幸的報導?為什麼有的人看好瑞幸,有的人不看好瑞幸?單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瑞幸最後的走向如何,它的出現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 瑞幸咖啡遭做空大跌!附渾水報告翻譯及全文
    該消息一經披露,瑞幸股價盤中大跌超過20%。同時,渾水在Twitter上表示:「我們收到了一份長達89頁的不明身份的報告,聲稱瑞幸咖啡是個騙局:『在2019年第三季度和2019年第四季度,每店每日商品數量分別誇大了至少69%和88%,有11,260小時的門店流量視頻為證。』我們認為這項工作是可信的。」
  • 尼古拉-武切維奇
    NBA比賽中心> NBA球員> 尼古拉-武切維奇尼古拉-武切維奇(Nikola Vucevic)根據球員場比賽計算得到排名
  • 瑞幸被「渾水摸魚」
    渾水報告出籠當天,瑞幸咖啡盤收跌幅一度超過20%,至收盤跌幅收窄至10.74%。美東時間2月3日開盤前,瑞幸咖啡發布公開回應,逐條否認了渾水報告的所有指控並稱「匿名報告有意誤導和虛假指控」。根據瑞幸回應的態度,對渾水惡意指控進一步反擊的可能性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