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夠理解文人的,也只有文人
進入新世界以來,許多大師相繼離開了我們。
2000年,文學家金克木病逝;
2005年,教育學家啟功病逝;
2012年,國學大師南懷瑾病逝;
2015年,詩人汪國真病逝;
2018年,作家李敖病逝;
2019年,作家流沙河病逝;
……
這一串串星光熠熠的名字背後,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在大師們越來越貧乏的當下,每一位大師的去世,都會引起人們無限的感慨。
作家吳霖所著的《學林側影》,通過對30位大師的採訪,展現與大師們的交往過程,從側面描繪先生們的豐富生活細節,為文化界也保存下珍貴的印記。
與30位大師的交往,或深或淺;文章書寫的角度,或具體或抽象;但對於讀者而言,這些大師們的側影,在作者的描述中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具體。
能夠更準確更透徹理解文人的,恐怕也只有文人,所以在吳霖的筆下,我們所看到的先生們才是如此地鮮活、具體。
2、側面展現大師們輝煌的一生
《學林側影》中的諸位大師,都是與作者過從甚密的忘年交。
作者吳霖談起寫這本書的初衷時,他說希望在本職工作之餘,能夠通過更多的工作以消解積鬱的苦痛,所以準備為當時寂寞已久的文化老人們寫一組文化速寫。速寫的原則是,「有一點新聞,有一點文筆,有一點抒情。」
吳霖長期致力於中國現代文化史研究,相關成果發表於各種報刊上,著有《名人採訪錄》等,工作的便利,也讓他能夠接觸到各位大師們,並私交甚密。
原本在吳霖的心中並不是《學林側影》這個名字,他想取名《歌泣人生》,但是啟功先生則認為「泣」字不好,這也體現了老先生的樂觀精神,寧願永遠樂對人生。啟功揮筆寫下了幾個備選書名,其中就有「學林側影」。
學林者,源自於《漢書·敘傳下》:「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學林。」啟功先生一輩子治學育人,堪稱學林的楷模,如今啟功先生已然故去,讀者能再次看到啟功先生籤章的書名,真是感慨萬千。
《學林側影》的側重點並不是大師們的成就,而是很巧妙地從生活的側面展現大師們的輝煌一生。從吳霖的字裡行間能夠看出一個「情」字,對大師的尊敬之情,對長輩指導的感激之情,對忘年交的相交之情。
在不同的時光境遇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大師們都能夠讓自己生命的能量得以充分發揮,拋開對文化傳播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就從完成自身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來說,大師們的人生就足夠精彩,足夠讓我們終身受用不盡。
3、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從《學林側影》中,我們能感受到大師們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
就比如陳岱孫,參加過五四運動,取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本想以財政金融的專業知識入仕報效祖國,大革命的失敗卻讓他走上了教書先生的崗位。
但陳先生對此甘之如飴,他一心一意地澆灌桃李,成就斐然。數十年後,他笑談往事,說大概是沒有本事去做官的,還是教書比較適合自己。
對世事人生的通達樂觀,能夠感染到身邊的一眾人。
再比如北大教授、哲學家熊偉,早年在炮火硝煙中回國,用西方的哲學思想,與東方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探究人生與哲學的真諦。
熊先生對於社會上唯金錢論的潮流極不以為然,他說過:「我就不信倒退幾年,讓我去學萬元戶的那一套會很困難。」對於金錢的追求,熊先生非不能也,實不屑爾。
熊先生的人生觀點是:「名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質量。」
這句話,其實對我們非常有啟發,歷經了歲月的洗禮,歷經了各種思潮的衝刷,再回思這些年來的經歷,那些理想,那些信念,那些追求,其實並沒有過時,反而是時時刻刻銘記在我們心中,規範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指導著我們的人生準則。
4、用情至深的大師們
從《學林側影》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大師們對待情感的態度。
賈植芳、任敏夫婦,是復旦大學浪漫愛情的代表。
任敏,一個富商的女兒;賈植芳,出身於貧困家庭的農家子弟。這看似不相關的兩個人,卻因文學而結緣,離開各自的人生軌道,相知相愛,讓人不由得感嘆緣分的魔力。
因為那動蕩年代的原因,賈植芳、任敏夫婦歷經二十多年的苦難,才終於能夠在靜謐的復旦校園中相擁相依。他們的愛情,也終於再一次等到了團圓。
採訪賈植芳時,「早開的桃花依舊無言,夭夭灼灼地在蒼松和綠色的草地之間,美得很是燦爛。」這也是他們那令人羨慕的愛情的一種體現吧。
還有著名的畫家吳作人與第一任妻子李娜之間的感情,讓人不由得聞之落淚。
比利時姑娘李娜是吳作人在畫展上認識的,之後陷入了熱戀。雖然李娜的家人極力反對,她還是跟著吳作人回到中國重慶,與吳作人構築了甜蜜的愛巢。
但好景不長,李娜在生孩子時候難產去世,年方二十八歲,孩子也沒有保住,這是吳作人的至暗時刻。
直到吳作人七十多歲時候寫回憶傳記時提到李娜,依然是情難自已,放聲大哭。這在內斂的吳作人身上是極難出現的情緒。
吳作人外孫女學鋼琴時,彈到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外孫女聽到有抽泣聲,看到吳作人淚流滿面,蓋因這是李娜葬禮上放的曲子。
大師們對待感情的態度,委實是當今社會年輕人們難以企及的。尤其近些年來網絡上揭露的各種亂象,更是襯託出大師們對於純真感情的追求。大師們不僅在學術上嚴謹治學,為人處事的態度對於我們今後的人生也是不無裨益。
5、大師真誠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常人的認知中,大師們是權威,是學術上不可企及的標杆,一定是很難接觸的。
但是在吳霖的筆下,大師們在生活中是那樣的親切,是那樣的和藹可親。
初次採訪雕塑家王臨乙時,他告訴吳霖該做幾路車,到哪一個站下,去哪個胡同。後來吳霖找不到地方,他又不厭其煩的指導方位。後來在上樓時,吳霖與一位老者參加而過,這位老人家就是王臨乙,想必是怕找不到地方,下樓去迎接;
歷史學家鄧廣銘,在與作者告別時,握手再三。樓道裡面很黑,怕訪者看不到路,鄧先生獨自走出,為訪者按亮樓梯間的燈;
在昏暗的樓道裡,矮小的賈植芳與吳霖告別,贈予他一句話:「應該用盡吃奶的最後一點力氣,將人這個字最後一畫,畫到應該畫的地方去。」
大師們那高尚的品格,那超強的人格魅力,顯露無疑。
就像是鄧廣銘先生書齋裡面的對聯所寫:「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大師們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於潤物細無聲中感染著學生,激勵著後輩。
6、與自我精神對話的溝通
想起曾卓一首詩,《有贈》。
「我是從感情的沙漠上來的旅客
我饑渴、勞累、困頓。
我遠遠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燈。」
大師們之於我們普羅大眾來說,就是那指路的明燈,是我們在漫漫旅途中的希望。
如果說金錢上的貧乏帶來的是物質上的缺失,那麼精神上的困頓則更多的是一種孤獨。這種孤獨與空間大小無關,而是在心靈上與世界缺少溝通與理解而孤獨。這種精神上的苦悶,對於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來說,絕對是一種折磨。
所以當我們讀到《學林側影》,讀到大師們的風格,大師們的情感,大師們的情操,我們能夠更深刻地領會他們的人格光芒,給我們迷茫的人生路上指引道路。
讀書的過程就是一種理解、溝通,對大師們人格的理解,與自我精神對話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