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面,坐落著中歐與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於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制。」
冷戰,這是距離全人類歷史最近的一次戰爭,也是20世紀最為精彩與詭異的一種全球圖畫,冷戰這個名詞愈發超出了狹義上的戰爭行為的對抗,在20世紀末期,冷戰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深深地影響著整個世界。
如果我們縱觀冷戰的歷史,
從邱吉爾的鐵幕演說開始,到蘇維埃紅旗從克林姆林宮樓頂緩緩滑落,我們會發現,狹義上單純的美蘇兩大陣營之間的對抗的冷戰被高估了
,因為人們太過於把冷戰完全看成是美國和蘇聯的狹路相逢,把冷戰看作是美蘇以世界作為棋盤共同進行的一場西洋棋一樣的廝殺,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真正的冷戰是一場群梟式的,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而不是狹義上的美蘇對抗
,在冷戰中,真正精彩的,真正改變了世界格局的,恰恰是站在美國和蘇聯身後的那些所謂的配角,是他們讓20世紀最後的這一場大戲如此波譎雲詭,盪氣迴腸。
因為美國和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下的兩個世界超級大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鎂光燈下的主角,造成了所有人只要是一提冷戰就會想起美蘇對抗,可是我們會發現,冷戰其實無足輕重,真正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的恰恰是冷戰中的熱鬥,那就是韓戰。關於這場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大戰美國和蘇聯其實都無足輕重,他們都是這場戰爭的失敗者,因為在這場戰爭之前,美蘇兩個終極霸權可以說是絕代雙驕,號令群雄莫敢不從,可是在韓戰之後這種局面被打破了,
中國人民用自己的戰略眼光和熱血勇氣讓中國也成為冷戰畫卷中的博弈者
,所以說單純地把中國劃入到蘇聯陣營或者是後期的美國陣營都是不對的,中國是單獨的勢力,有著自己的道路。
所以說關於這一場冷戰,美蘇爭霸的概念實際上是不準確的,冷戰是一個多方共同角力的世界,是一個時而合作,時而對抗,豹變無常的世界,而絕不是只有兩個大國之間的狹路相逢。
美蘇固然是主角,但是在冷戰這場大戲中,主角卻不能決定故事的發展和走向,因為在他們之外,還有歐洲的力量,中國的力量,還有亞非拉世界的力量
,如果非要按陣營分類的話,那應該是蘇聯陣營,美國陣營與中立陣營的三國大戰,而不是兩強爭霸。
關於蘇聯,我們最津津樂道的就是甘迺迪與赫魯雪夫的「膽小鬼遊戲」,全人類距離滅亡只差了一分鐘,很多人認為赫魯雪夫時代是冷戰的真正開啟,其實不然,冷戰的棋局從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就已經開始了,史達林、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以及過渡時期,到最後的戈巴契夫,
他們都在保持著和美國的對抗態度,但是他們的方法不盡相同,具體問題,具體體分析才能看清蘇聯的興衰歷程
冷戰是不是一場被美蘇對抗綁架的戰爭呢?其實也不是,因為如果沒有冷戰,在冷戰之後歐洲和日本完全沒有挑戰美國的機會,從很大程度上說,美蘇兩個超級陣營的對抗是有利於其它一些國家的,使得許多國家藉此漁利,甚至許多國家想要加入到冷戰過程中,因為這些國家想要藉助於美蘇兩大陣營所形成的各自的經濟體系來發展自己的國家,完善自己的建設。
為什麼冷戰中只有局部的熱鬥,而沒有大規模的發展成熱戰呢?
大多數人都會把這其中的原因歸結於原子彈等核武器所造成的恐怖平衡,核武器的出現可以說是冷戰沒有發展成熱戰的一個原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否則就是陷入了唯武器論的怪圈,原子彈雖然殺傷性巨大,可以在轉瞬之間摧毀一個國家,但這只能說提高了戰爭成本,
可是人類歷史從不會因為戰爭成本的提高而停止戰爭,沒有發展成熱戰的原因還有美國和蘇聯在內部都有著自己的問題
對於蘇聯來講,蘇聯是一個擁有很多加盟制國土的,而且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蘇聯有許多國土是通過強行的手段進行合併的,而且史達林時代公旁有別的政策讓蘇聯內部的民族問題和加盟國的矛盾非常深,這就是蘇聯所面臨的問題。那麼另一方的美國有沒有問題呢?
美國的問題也同樣巨大,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上掀起了反抗政治的高潮,階級,性別和民族成為了最大最熱門的主題,而美國這個最純正的族權國家恰恰就是這三個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
不管是示威遊行還是抵抗示威一直在美國國內此起彼伏,而且聲浪一浪高過一浪,這讓美國政府可以說是頭疼不已,這是美國的內部問題,美國的外部同樣有著問題
▲卡斯楚在古巴的崛起
那就是美國在南美洲和亞非拉地區的戰略,美國的全球戰略使得美國需要把觸手伸向全世界,希望控制全世界的任何角落,美國在自己家的後院南美洲和發展中的亞非拉地區採取了扶植政策,
美國開始採用暴力手段推翻當地原有政府或者暗殺的方式建立親美政權,可是隨著獨立浪潮和六十年代末的理想年代運動爆發,美國也是腹背受敵
美蘇都陷入了一種無序的混亂狀態,這種各個國家和勢力之間的博弈共同作用,形成了冷戰波瀾壯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