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要資訊」關注我們
海權是自然形成的,誕生於國家的工業能力,服務於全球利益的需要,美國用50年的時間走完了GDP第一到海上霸主的路。正如當年的大白艦隊,人民海軍在青島閱艦式走出邁向深藍的第一步,2018年共和國海軍總下水噸位排名世界第一。
來源 | 投研雙傑(ID:invest2019)
作者 | 雙傑
人民海軍迎來了她的70歲生日,盛大的海上閱兵將在青島舉行。共和國的海上力量距離海上霸主美國仍有差距,但人民海軍已經走出邁向深藍的第一步。海權論的提出者馬漢曾經斷定「海權是自然形成的」,回顧世界海軍史,主角一直在換,劇本卻一直沒變。當年英國皇家海軍統治七大洋時,美國大白艦隊顫顫巍巍的邁出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如今滄海桑田,美國早已是海洋唯一的霸主。1894年後的50年,美國走完了經濟第一到海洋霸主的徵程,實踐了海權的自然形成。
1、起源的序章:日本崛起,名將交杯
1886年,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一聲令下,清朝戰艦禮炮齊鳴,《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應聲籤署。大清帝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通過談判爭得了領土,順帶獲得了通航權,北洋水師風光無二,是彼時的亞洲第一海軍。
不久後,北洋艦隊抵達長崎進行訪問,由於旅順軍港未完工,軍艦在長崎停留檢修。丁汝昌率領的定遠、鎮遠兩艦購自德國,排水量達到七千噸,遠高於當時的日本軍艦。38歲的日本海軍少佐東鄉平八郎抱著學習的心態,登上了號稱遠東無敵的定遠艦參觀。
定遠艦厚重的裝甲和獨步亞洲的巨炮固然令東鄉震撼,但大清水兵散漫的態度給他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大炮的炮管上晾著衣物,甲板上到處都是菸葉子。東鄉平八郎參觀後對同僚說:「大炮是水兵的聖物,連大炮都不尊敬的艦隊,沒什麼戰鬥力。」
話音未落,北洋水師士兵散漫的軍紀就惹出了禍端。大清水兵上岸購物、嫖妓,過程中與日本警察發生了衝突,5名水兵被逮捕。得知消息的丁汝昌命令四艘鐵甲艦將305毫米巨炮對準長崎市區,並派出400餘名水兵圍攻警察局,李鴻章也對日本政府表明了強硬的態度:「如今開啟戰端,並非難事。」面對大清的堅船利炮,日本只得放人,還賠了數萬元的撫恤金。
此時,明治天皇已經親政近二十年,自認與西方為伍的日本,竟被一水之隔的亞洲國家大清侮辱,簡直是奇恥大辱。「長崎事件」之後,明治天皇發誓,在日本戰勝大清之前,每天只吃一頓飯。甲午戰爭前一年,天皇又決定此後六年,每年從皇家金庫中拿出30萬銀元,用於海軍建設,這已經超過了皇室開支的十分之一。
天皇的舉動起到了帶頭作用,很多政府議員「主動」獻出四分之一的薪俸用於造艦。反觀大清,慈禧太后依然吃著滿漢全席,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大辦60歲壽宴。丁汝昌提出要將北洋水師的後裝炮全部換為德國的克虜伯速射炮,需要六十萬兩白銀,卻因為李鴻章和翁同龢的私人恩怨而被朝廷拒絕。
慈禧的頤和園,北洋水師的毒藥
日本為了加速海軍建設,在長崎事件同年通過了建造各類艦隻54艘,合計66300噸的軍備擴張議案,而北洋水師在購買「致遠」、「靖遠」、「來遠」、「經遠」四艘巡洋艦回國後,直至甲午戰爭爆發,再未購置一艦一炮。甲午海戰時,對日本艦隊威脅最大的305mm主炮也只有個位數備彈。
大清的洋務運動轟轟烈烈進行了20年,表面上看一片繁榮:圍繞著國防的採礦、冶煉、航運、鐵路等幾大支柱產業都有建樹,洋務派官員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但把鏡頭拉近,會發現,在寥寥無幾的鐵路上,為了保護帝國的龍脈,驢子和馬拖著一節節的「火車」車廂。定遠和鎮遠等精銳戰艦的維修保養,也僅靠工匠們的零星修補,彈藥基數都無法配足。
長崎事件的8年後的甲午海戰中,東鄉已經成為一名艦長,指揮浪速號巡洋艦。北洋水師面對日軍高航速、高射速的戰艦,原有的噸位優勢反倒變成了機動性上的劣勢,黃海海戰大敗而歸,在「避戰保船」的戰略下被圍威海衛。隨後,日軍登陸劉公島,丁汝昌服鴉片自盡,和北洋水師一起走向了終結。也就在甲午海戰開始的那一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上GDP最高的國家。
黃海海戰(甲午海戰)
十年後,日本人再一次站在了賭國運的十字路口上,這次的對手是沙皇俄國。俄國曾在1898年從大清手中租借了旅順和大連,同時還積極向朝鮮半島擴張。這侵害了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得的利益,日俄兩國關係日益惡化。雖然俄國土地廣闊,是老牌西方強國,但實際上日俄兩國的經濟實力差別不大,日本的工業化程度甚至更勝一籌。
俄國太平洋艦隊參謀長衛特捷夫特曾揚言,俄國太平洋艦隊不可能被日本艦隊擊敗,而日軍想在朝鮮或黃海海岸登陸更是絕無機會。兩年後的對馬海戰中,東鄉的旗艦三笠號Z旗高揚,他指揮日本聯合艦隊用「敵前大迴轉」這種風險巨大又天馬行空的戰術幾乎全滅了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日軍僅損失三艘魚雷艇。「皇國興廢在此一戰」,以弱勝強、東方戰勝西方的軍事冒險讓日本人陷入了對武力的狂熱之中,為日後的毀滅埋下了伏筆。
為了慶祝勝利,日本天皇在御花園舉行露天晚會招待參戰的指揮官們,東鄉大將是理所當然的主賓。日方不知出於禮貌還是得意,邀請了駐泊在東京灣的「俄亥俄」戰列艦上的美國軍官參加。美國的高級軍官並無興趣,亦或礙於身份不便出席,委派了切斯特·尼米茲等6名青年軍官出席。
宴會臨近尾聲時,美軍的年輕人們看到東鄉迎面走來,決定一起向他敬酒,提出這個想法的正是當時年僅20歲的尼米茲。春風得意的東鄉並未拒絕這些異國的年輕人,與他們把酒言歡。尼米茲對那個晚上一直記憶深刻,對東鄉平八郎的顯赫的戰績和平易近人的作風始終充滿敬意和懷念,戰後甚至為三笠號和東鄉神社捐款。也就在這時,日本和美國國運開始交匯,兩國的海軍也由此結下不解之緣。
2、初露崢嶸:大白艦隊啟航
1907年,日本還沉浸在日俄戰爭勝利的喜悅中,大洋彼岸的美國就派出了一隻艦隊開始了環球航行。老羅斯福總統命令將參與環球航行的8艘戰列艦幹舷都塗成白色,所以被稱為「大白艦隊」(Great White Flee)。此時,威廉·哈爾西是「堪薩斯」號戰列艦上的一名少尉軍官,隨艦出訪各國。
大白艦隊於次年二月訪問日本,受到了熱烈歡迎,明治天皇召見了艦隊指揮官,東鄉平八郎也參與了歡迎聯歡活動。當時已是大將軍銜的東鄉允許美國的年輕軍官們將他拋向空中,接受大洋對岸的讚譽,這些軍官中就有哈爾西少尉。日美的兩位傳奇艦隊司令在這裡相遇,東鄉已至巔峰,而哈爾西正冉冉升起。
這隻艦隊的最後一站是廈門,清政府同樣隆重的歡迎了美國海軍的使者們。清朝大興土木,建造了彩樓和迎賓館,水師也出動大半艦船迎接,但在美國8艘戰列艦的編隊面前仍顯單薄。清政府舉辦了盛大的西式宴席,軍機大臣接待陪同,重視程度可謂極點。五百年前,鄭和七次下西洋,一樣萬國來同,但大明並沒有走上海權之路,反而閉關鎖國。及至清朝,中國不僅屈服於英國的堅船利炮,而且在與日本的戰爭中水師覆滅,或許是某種冥冥中的必然。
經過長達14個月的航行,大白艦隊返回了漢普頓錨地,老羅斯福總統親自迎接。總統的左眼已經完全失明,他用僅存的右眼通過望遠鏡竭力遠望被雨霧籠罩的海面,看到心愛的艦隊出現在海天相接處時,他興奮的高喊起來:「他們在那!」此時,他的任期僅剩兩個星期,想起自己全力支持的海軍已小有成就,他自言:「又是一個篇章的結束,這對於我的政府而言是一個最好的落幕。」
大白艦隊返回漢普頓
此時,美國海軍崢嶸初露,而處於世界頂點的是英國皇家海軍。為了應對德國公海艦隊的挑戰,皇家海軍規模持續上升。彼時的英國奉行「兩強標準」,皇家海軍的主力艦噸位必須超過排名二三國家的總和,以保證日不落帝國的絕對海上霸權。相比正值盛年的皇家海軍,美國海軍只是青春期的男孩,滿是朝氣但略顯稚嫩。
溫斯頓·邱吉爾在一戰開始時任英國海軍大臣,他得到德國對俄國宣戰的消息後直接下達了海軍總動員令,第二天被內閣追認,皇家海軍的驕傲和昂揚可見一斑。雖然皇家海軍進攻達達尼爾海峽不利,邱吉爾也被免職,但英國皇家海軍的表現仍無愧最強之名,在日德蘭大海戰中頂著劣勢交換比擊退德國公海艦隊,將其圍堵在港內,確保了絕對制海權。
經歷了4年的艱苦戰爭,英國贏下了一戰。德國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內集體自沉,英國皇家海軍雖以勝利者的身份走到了終局,但維持這樣一隻龐大的艦隊早已讓英國力不從心。一戰之前,英國對美國有4億英鎊債權,戰後變成了8.5億英鎊債務。英國1918年的軍費開支約810億美元,GDP僅有243億美元,同年美國GDP達758億美元。
大英帝國雖然仍是海上強國,但不得不放棄兩強標準,轉而採取一強標準,即保證主力艦噸位第一。但是,財大氣粗的美國對英國皇家海軍展開了蠻橫的追趕,公開宣稱要「建設一支世界上最強大、最優秀的海軍」。皇家海軍的榮耀——胡德號剛剛下水,美國就把6艘更強的列剋星敦級戰列巡洋艦提上了日程,還有10艘新銳戰列艦的計劃。日本也不甘落後,開工了陸奧、天城、加賀等5艘主力艦,美國表示加倍跟。再這樣下去,實現兩強標準的恐怕會是土豪美國。
皇家海軍最後的榮光——胡德號
邱吉爾的戰後時光並不好過,他在1923年的大選中落敗,而這一年華盛頓海軍協議籤訂,他沒能陪皇家海軍走過這個命運的轉折點。東鄉元帥此時仍在日本海軍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他在對馬海戰中的下屬加藤友三郎是日本在華盛頓海軍會議的全權代表。
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美國、英國、日本主力艦噸位之比是5:5:3,這其實已經宣告了英國海權的衰落。不僅美國在明面上與英國平起平坐,而且日本的主力艦噸位都可以達到皇家海軍一半以上,兩強標準徹底崩塌。今後十年最強的戰列艦「Big Seven」,英國有兩艘而美國有三艘。不過,這個條約仍是英國和日本佔了便宜,他們在造艦競賽中早已精疲力竭,而美國未出全力,此時終止無益的競爭尚能為英國的海上霸權續命十餘年。
Big Seven在華盛頓海軍條約中是焦點之一,總噸位被限定後,這些新銳戰艦的去留會很大程度上影響海軍實力對比。日本人對已經接近完工的「陸奧」非常執著,甚至宣稱這艘戰艦的經費來自國內小學生的捐款,拆除無法面對民意。與之相反,美國對即將建成的主力艦並無太多感情,雲淡風輕的願意放棄已經下水的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這些新艦並不是什麼寶貴的東西。
日本偏執的保留了「陸奧」,這艘戰艦在今後十年裡一直是東鄉的兩大王牌主力艦之一,與姐姐長門輪流擔任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拜日本人的偏執所賜,美國可以擁有三艘科羅拉多級。英國同樣得以建造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這個兩百年前在特拉法爾加角見證了皇家海軍輝煌的名字,也將見證它的落幕。
同年11月,胡德參加了為期十個月的帝國巡遊,向世界展示了皇家海軍最先進也是僅有的新主力艦。她的三位姐妹在海軍條約前就已夭折,海軍上將級單艦造價602萬英鎊,大英帝國無力養育這些優秀的兒女。胡德在巡遊中受到熱烈歡迎,艦長甚至因為握手過多而右手受傷,人們瞻仰著大英帝國的輝煌,但也知道,皇家海軍已不是七大洋唯一的主人。直至殞命於冰冷的丹麥海,胡德和同樣以皇家海軍名將命名的納爾遜、羅德尼一道,支撐著大英帝國的餘暉。
根據海軍條約,美國和日本將終止建造的列剋星敦、薩拉託加、赤城、加賀四艘主力艦改造成航母,英國也開始探索這種新的兵器,尋求主力艦外的海上力量。皇家巡遊剛剛結束,日後成為東鄉繼承者的山本五十六進入霞浦航空隊任教官兼副長。稍早的時候,尼米茲也主持了蘭利號航空母艦的協同編隊試驗。時代的變革已經開始悄然醞釀,這個時代不屬於英國和皇家海軍。
3、命定的終結:太平洋上的鏖戰
時間到了1936年,隨著日本退出條約,海軍假日結束,各國開始了新一輪的造艦狂潮。美國推出《兩洋海軍法案》,力爭將海軍規模擴充70%。日本開啟丸三計劃,開建兩艘空前絕後的大和級戰列艦,和兩艘當時最優秀的翔鶴級艦隊航母。至珍珠港前夜,日本擁有6艘大型航母,航空兵力超過美國,7萬噸巨艦大和、武藏也即將入役,日本聯合艦隊到達巔峰。此時,尼米茲已是太平洋艦隊司令,哈爾西也成為了艦隊指揮官,美日兩國和它們的海軍迎來了對決大洋的宿命。
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派出全部6艘艦隊航母奇襲了美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重創太平洋艦隊。此時,哈爾西中將正指揮著企業號航母運輸戰鬥機,僥倖躲過一劫,也錯失了迎擊日本偷襲的機會。噩耗傳來,哈爾西痛心不已,發誓要將參與珍珠港事件的六艘日本航母親手送入海底。
英國皇家海軍同樣遭受日本聯合艦隊的打擊,在日軍航空力量凌厲的攻勢下,英國 遠東艦隊損失兩艘主力艦、一艘航母,剩餘力量全部撤出太平洋和印度洋。邱吉爾聽聞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被擊沉的消息後,痛心的說道:「有多少努力、希望和計劃,都隨這兩艘戰艦沉入了大海。」
此時擔任太平洋艦隊總司令的尼米茲提出積極防禦、主動出擊的作戰方針,得到各界支持。次年4月,哈爾西指揮「杜立特空襲」,用陸軍的B25轟炸機轟炸了日本本土。雖然實際效果有限,但這次行動中,美國的戰爭潛力已經展現冰山一角。
1942年6月4日,中途島海戰爆發,哈爾西由於皮膚病入院治療。這場戰鬥中,他原來的下屬雷蒙德·斯普魯恩斯少將指揮第16特混編隊手刃敵軍,以損失一艘航母約克城號的代價擊沉日本四艘艦隊航母,這四艘航母參與了當年偷襲珍珠港的行動。山本曾經在赤城號擔任艦長,但最終不得不下達用魚雷擊沉赤城的命令,承認此戰的失敗。
中途島海戰日本損失4艘航母
中途島海戰顯然有一些運氣成分,企業號的俯衝轟炸機迷航後沿日本驅逐艦尾跡搜索,找到了日本航母,而此時日本戰鬥機大多已返回母艦補給,給了這些飛機絕佳的攻擊機會。赤城號飛行隊長淵田美津雄在《中途島海戰》中回憶,日本的飛機只差五分鐘就可以全部起飛,因此中途島的失敗完全是天命使然。但是,且不說這種說法存在爭議,即便中途島戰役日本聯合艦隊全身而退,勝負的砝碼也已經開始傾斜,太平洋戰爭的走向必將是唯一的終點——日本的戰敗。
同年10月16日的聖克魯斯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企圖佔領要地瓜達爾卡納爾島,以實行南進戰略,乃至佔領澳大利亞。這場戰役中,日本海軍取得了戰術上的巨大勝利,美海軍僅存的三艘航母,一艘沉沒一艘重創,薩拉託加號戰前也因潛艇攻擊而返廠大修。在廣闊的太平洋中,日本聯合艦隊短暫的取得了對太平洋艦隊的絕對優勢,尼米茲和哈爾西無航母可用。雖然日本聯合艦隊在連續的海戰中損失慘重,但他們終於短暫的獲得了在南太平洋的絕對優勢。不過, 他們也無力繼續進攻,曇花一現的優勢中,日本聯合艦隊毀滅的序曲已然奏響。
早在1940年,美國通過了「艦隊擴大法案」和「兩洋海軍法案」,計劃建造13艘埃塞克斯級艦隊航母。扛過艱難的一年後,首艦埃塞克斯號在1942年最後一天服役。隨後的一年中,這一型號的航母又有7艘服役。馬裡亞納大戰之前,美國海軍艦隊航母數量已經是日本海軍的2倍。即便是日本人最自豪的戰列艦領域,美國也形成了壓倒性優勢。雖然大和、武藏的單艦實力世界最強,但是美國在海軍假日後建造了10艘新銳高速戰列艦,無論總噸位還是火力都有壓倒性優勢。有人戲稱,別的國家造軍艦都是按艘造,只有美國是按艦隊造。
埃塞克斯級邦克山號下水
美國恐怖的造艦速度源於壓倒性的工業實力。1944年,美國的鋼產量5.62億噸,日本只有0.49億噸,差距超過十倍。日本只有橫須賀海軍工廠可以建造航母,而美國的埃塞克斯級同時在紐波特紐斯、霍河、紐約、諾福克和費城五個船廠建造,建造周期最快只要14個月。對空戰至為重要的飛機產量上,美國一直保持在日本的3倍以上。自1944年,日本海軍擊沉美艦的速度已慢於美國造艦速度,太平洋艦隊越打越多。美國的工業能力全部投入戰爭後,日本人面對的只有絕望。
最終審判來的又快又狠。1944年10月,日本和美國間爆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綽號「蠻牛」的哈爾西錯過了中途島和馬裡亞納,這次終於獲得了復仇的機會。雙方實力對比懸殊,美軍僅航母就有17艘,是日本的4倍有餘,戰術細節已不需要多言。哈爾西此時擔任美海軍第三艦隊司令,擁有9艘艦隊航母和1000多架戰鬥機,如願讓偷襲珍珠港的六艘航母中僅存的瑞鶴號葬身菲律賓海。曾經艨艟八百、海鷲三千的日本聯合艦隊,幾乎灰飛煙滅。
武藏號戰列艦在空襲中被擊沉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海權更替的時代,皇家海軍英雄遲暮,美海軍新王登基。相比西班牙到荷蘭再到英國的過程,人們覺得這次海洋霸主的變化來的太快。但實際上,美國海軍取代英國皇家海軍的時刻來的太晚了。早在1894年,美國GDP就超越了英國,海軍實力雖然不斷追趕,但直到太平洋戰爭期間才真正取代英國,成為最強的海權國家。海權論的提出者馬漢曾說:「海權是自然形成的」,經歷漫長的五十年,美國終於實踐了海權論,得到了與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軍事和國際地位。
現在,美國海軍如日中天,美國GDP也高居世界第一。中國經濟總量雖與美國尚有差距,但正高速追趕,中國GDP超越美國那天已不遠矣。屆時,屬於我們的海權也將自然形成。正如當年的大白艦隊,人民海軍邁開稚嫩的步伐,已踏出邁向深藍的第一步。
敬請仔細閱讀本平臺 《免責聲明》
點一個在看,給我們愛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