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會說話】價值連城美玉背後的秘密……

2020-12-15 騰訊網

聽說徐州,古稱彭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華夏九州之一,有超過6000年的文明史,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

哇,徐州的歷史底蘊真深厚啊!一定有很多珍寶文物吧,真想去看看!

那就讓我們跨越時空

和文物來一次對話

傾聽它們的故事

了解徐州這座城市的歷史脈絡

漢玉篇

了解一個城市的過去和現代,從博物館開始。

那你知道,博物館都有哪些鎮館之寶嗎?

那可多啦!不過我們今天主要來看漢玉。我國古代玉器發展的巔峰時期就在漢代,漢玉以其巧奪天工,精美絕倫而飲譽於世。

玉龍佩

點擊播放 GIF 0.2M

當年,我是在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的墓道塞石夾縫中,被考古人員發現的。為啥我會在那裡?據說是盜墓賊在揀陪葬品時,不小心把我遺落在夾縫。考古人員為了救我,用特製的鐵鉤才把我鉤上來。

▲ 雙龍玉佩

▲龍紋玉佩

金縷玉衣

玉衣文化是漢代社會喪葬禮儀的產物,反映了漢代的厚葬之風。王侯貴族們相信美玉凝聚了天地之精華,穿上玉衣便可屍身不腐,因此他們死後不僅穿上玉衣,甚至連上下九竅,都配有玉罩或玉塞。

我聽說玉衣分等級,皇帝死後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使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一般的貴族或大臣須由皇帝特賜才能使用金縷。

我已經迫不及待了,快去聽聽金縷玉衣自己是怎麼說的吧!

點擊播放 GIF 0.3M

楚王去世後便穿上了我,之後我便和楚王一起長眠於徐州獅子山下。我長1.76米,用玉片4248片,金絲1576克連綴而成。我還是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一件玉衣,為西漢早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通常玉衣大約用2100片左右的玉片,而我用玉超過了4000片。並且玉片的玉質最好,都是質量上乘的新疆和田白玉,晶瑩剔透,溫和潤澤,堪稱絕品。據估算,我需要一個熟練工人花費10多年的時間方能完成。

玉棺

了解完玉衣,我們再去看看玉棺吧。

我聽說徐州博物館裡的鑲玉漆棺,可是被稱為「中國第一棺」,快去聽聽它的故事吧。

點擊播放 GIF 0.2M

我是目前唯一實物復原後形體最大,最為華麗的西漢鑲玉漆棺。我的內部為木質漆棺,共使用玉片2095片,多用新疆青玉琢磨而成。

我由棺體、棺蓋兩部分組成,棺蓋由六塊大玉版成列排行。

我的側面以四組豎菱形玉片分割成三個平面,中間平面以五個飾玉的玉版組成對稱圖案,和東漢畫像石中五星連珠的畫像相似。《後漢書•天文志》有所記載「五星如連珠,日月若合璧」,大概就是這個寓意。

食官監玉枕

當然不是啦,遠古時期的古人類已開始有意識地用石頭、木頭、柴草、獸皮或者用自己的手臂彎曲而墊於首下,作為自己睡覺時的頭枕物。在漢代,玉枕是王侯及高級貴族墓葬中常用的喪葬用玉。

點擊播放 GIF 0.1M

我是在獅子山西漢楚王墓內的一座陪葬墓中被挖出來時,因該墓出土有一枚方形銅印,印文為「食官監印」,因而我被取名為「食官監」玉枕。「食官監」是管理楚王及屬下餐飲的官吏。我雕琢精細,華貴典雅,長35.5釐米、寬7.8釐米、高9.5釐米,呈板凳狀。我有枕足、枕板、獸頭飾三部分構成。

熊形玉鎮

點擊播放 GIF 0.6M

我是玉熊鎮,大家總把我看成豬,真傷心啊。不信,你們仔細看看我的臉,是熊對吧。我是通過圓雕和局部線雕相結合的手法雕刻而成的,在古代我是用來壓紙等物品的。我們這些在徐州出土的玉鎮,都為楚王御用。而且我的脖子上戴有項圈,我覺得我當時很可能是楚國王室馴養的寵物呢。

玉卮

這個可不是桶,這個叫玉卮。古人歷來講求「美食美器」,酒器不但具有實用功能,也代表著主人的身份與等級。

那這個酒杯一定有很多故事吧,我們去聽聽吧。

點擊播放 GIF 0.2M

我其實就是古代的酒器,但是我卻承載了千餘年來人民主要飲食生活的歷史,反應了中國古代獨特的傳統文化,也反映了建立在宗法和禮教基礎上人與人之間的特殊關係。

我被發現時,正躺在墓道西側未被盜擾的耳室內,沒被盜走,真的很幸運。

我身材小巧精緻,長寬比值在黃金比例尺範圍內,容量約合280毫升。由半透明的和田玉琢成,溫潤有光澤。我的腳底有三個獸首形矮足。

下一站我們要去哪裡呀?

等到地方你就知道了,我們快點出發吧!

漢風號融媒中心策劃出品

全媒體記者 徐曉旭

攝影 劉冰 譚歌

編輯/設計 辛安然

校對 珵智

總監 陳強

徐州資訊全覆蓋盡在快哉APP

點個和

相關焦點

  • 雅昌快訊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7月23日開播 25件文物呈現戰國到秦漢歷史
    他說:「節目以新視角、微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手法揭秘了中華文物之美,真正讓國寶活起來、火起來;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國家文物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顧玉才說:「就像《如果國寶會說話》這樣,用個性鮮活的表達方式,描畫原始的審美、禮制的規範、文字的意象、先哲的思想、家國的情懷。
  • 只因背後蘊藏大秘密,一件普通白玉杯被列為永久禁止出國文物
    考古隊員從該處大墓找到了2200多件西漢時期珍貴文物,其中有一件白玉杯更是被國務院列為——永久禁止出國的國寶文物。不為別的,正是因為這件白玉杯背後蘊藏大秘密。那麼這件白玉杯到底有何不同之處嗎?1983年6月份,越秀區某處施工工地現場人聲鼎沸,因為有三名工人挖掘地基時發現好幾塊帶有花紋的墓室磚。
  • 文物販子有多貪心?將玉塞進活羊體內,3年後宰羊取玉再賣天價
    前文記載玉有五德,便分別是仁、義、智、勇、潔。而也因為此五德,因此玉石自古以來便被認為是君子之物。人們將玉的貞潔無瑕附作君子之美德,後來還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說法。 實際上,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早期,中國先民就已經發現了玉石之美,於是他們便將玉石進行了雕琢,當時的玉石還是被用作祭祀、瑞符以及殮葬用品。
  • 直擊秦始皇陵出土的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圖四專家也難以置信
    1974年3月,兵馬俑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並出土了許多秦朝時期的文物。秦銅權;共有17稜面,中間是空的,每一面都刻有銘文;它通高7.30釐米,肩徑3.90釐米,底徑5.40釐米,出土於飤官遺址。
  • 文物在說話?百度百科用技術讓文物「活」起來!
    《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文創節目大熱,讓歷史文物以另一種姿態走進大眾視野。它們所承載的歷史記憶、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彰顯的大國氣象,都深深吸引著用戶。以古人之規矩,開時代之生面。如今網際網路帶來的世紀顛覆,讓科技有了重新表達眼前文物的可能性。
  • 《如果國寶會說話》 20餘件國寶壓軸收官第二季
    這段《如果國寶會說話》中膾炙人口的陶鷹鼎介紹,在節目播出後廣受觀眾稱道。活動中,《陶鷹鼎》撰稿王超首次揭秘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撰稿流程:「我們撰稿的程序大概是這樣的,第一稿先由專業人員出一個學術稿給到各個導演,各個導演再把它改成適合電視傳播的文字樣態,有的器物大家特別熟悉,就由導演直接成稿。」
  • 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在他看來,一件文物就是一大串故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不在於文物的堆砌,而是要發掘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       鄭同修認為,如果考古的任務是調查、發掘與研究,那麼博物館的職能就是宣傳、教育,「此外還要加上保護和研究」。鄭同修表示,博物館辦展覽只是一種手段,從根本上說,是要講好文物故事,讓普通人能看得懂文物。
  • 《文物會說話》之石斧
    《文物會說話》——石斧斧是遠古時代最重要的生產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從事火耕和耜耕農業,開墾荒地之時,就需用石斧來砍伐地面的森林和地裡的樹根,也可用來翻土耕地,所以石斧是原始農業開闢耕地時的重要工具。斧體較厚重,一般呈梯形或近似長方形,兩面刃,磨製而成。多斜刃或斜弧刃,亦有正弧刃或平刃。
  • 菜地挖出一顆「玉白菜」,文物販子出80萬收購,老農:無償上交了
    村民將這一件挖到的東西拿回了家,將上邊的汙泥洗乾淨,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顆玉做成的白菜,青翠欲滴,咋一看與自己菜地中的小白菜沒什麼區別。「撿到寶貝了」,他心裡想,並且已經開始盤算,這顆小白菜值多少錢。鄰裡之間沒有什麼秘密,很快的,老農撿到寶貝這件事情就傳了出去,不少文物販子開始上門詢問價錢。
  • 《如果國寶會說話2》網友讚嘆「呼聲依舊」
    文物也「生於凡間」,也有「胖胖腿」,也有「蘋果肌」,豆瓣9.5高分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又來了!第二季節目近日播出後,再次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網友們紛紛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騰訊視頻等留言互動:「沙發!絕對領域!我愛的國寶又回來了」、「特效夢幻!聲音懷孕!表白解說!」
  • 文物會說話:前世是女戰神化身,今生為鎮院之寶——婦好鴞尊
    殷墟,並非是簡單的兩個字,它背後代表的是濃重而悠遠的歷史,作為商朝後期都城的遺址,其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一件件無價的文物,似乎在向我們訴說那段讓無數人為之驕傲的故事。婦好鴞尊背後的語言。文物會說話,婦好鴞尊也不例外,那麼它究竟在向我們訴說什麼呢,我們接著來看。婦好鴞尊背後的殷商人重「鴞」。
  • 【文物拾光】假如文物會說話 孤劍一柄訴雲煙
    【文物拾光】假如文物會說話 孤劍一柄訴雲煙 2020-12-11 14: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鐵建設意外發現「古墓」,出土文物價值連城,施工只能暫停
    踏上旅程,去享受旅行的樂趣,品味大自然的魅力,相信我,你一定會被那美麗震撼。願你踏遍山河,仍覺得人間值得。我相信我的很多朋友都坐過高鐵,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高鐵是世界上最好的,以快捷安全著稱於世,所以邊肖今天想說的是,安徽在修建高鐵的時候,不小心在山上發現了一個大型古墓,後來,建築專家從古墓中發掘出大量珍貴文物,高鐵建設項目也沒有辦法暫時停止。
  • 跟著成語遊邯鄲(十) 價值連城
    本周我們要學習和分享的成語是——價值連城。文王讓匠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上等的美玉,為了表彰卞和獻玉的功績,就將這塊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從此,和氏璧成為稀世之寶。後來到了戰國時期,和氏璧被趙惠文王得到了,秦昭王聽說後非常羨慕和嫉妒,派人給趙惠文王送去一封信,信上說:願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趙惠文王不敢拒絕,只得派藺相如去秦國做這筆交易。
  •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讓文物說話,是每一個文博人的責任
    從考古界大咖到博物館「新銳」,鄭同修跟文物打了幾十年交道,儘管工作有調整,心中的那份感情卻從未改變。在他看來,一件文物就是一大串故事,博物館的宣傳教育不在於文物的堆砌,而是要發掘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文物本身不會說話,需要有人講出故事「眼前的這個車馬坑,來自高青陳莊西周城址,馬的擺放姿勢特殊,又有牛角,很可能與祭祀有關。」在山東博物館三樓的考古山東展廳,鄭同修如數家珍地介紹著一件文物的來歷。
  • 古代鳳冠玉人,猶如龍獸各種動物組合在一起的複合體古樸美
    古玉鑑賞遠看其形,近看其質,細看其工。收藏家們收藏的不僅是古玉物件,更是古代歷史與文化的見證。每件古玉藏品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甚至是一個驚天秘密!而收藏的最大樂趣、最大的意義正是要發現這些故事與破譯這些秘密。猶如龍是中國古人組合了各種動物特徵的複合體。
  • 如果國寶會說話:喲喲~切克鬧!
    它就是由央視紀錄頻道打造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三季選擇在這一天開播,向觀眾發送新的國寶「留言」。翩若驚鴻的《洛神賦圖》、魏晉的「朋友圈」《蘭亭序》神龍本、風隨心動的敦煌飛天……節目一開播,網友們就激動地刷起了密密麻麻的彈幕,「還是熟悉的味道」「可愛賣萌的國寶又回來了」。
  • 建業集團|「我家住在黃河邊」文物篇,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說話!
    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看沿黃九省文物齊發聲,唱響黃河讚歌!1青海陶壎(xūn) & 河南骨笛八百裡河套山川,映照塞上江南的美五千年華夏文明,滋養中原厚土的根深吻黃河母親,一片赤子情深5內蒙古高翅鎏金鏨花銀冠
  • 三星堆文明背後的秘密:與瑪雅文明的關係是巧合還是另有玄機?
    三星堆文明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令考古學家們在時隔34年後再次對其動土考究呢?三星堆文明發現於四川省廣漢三星堆遺址。1929 年,首次被一個稱為燕道誠的農民發現,隨後考古學家們又挖出許多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由於其有3座突兀的黃土堆,顧命名為三星堆。
  • 臺北故宮博物院 「鎮館三寶 」價值連城
    臺北故宮博物院現有書畫、玉器、陶瓷及圖書文獻等歷代珍貴文物藏品近七十萬件。近日,新華社記者走進臺北故宮,探訪了那些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