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是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時是障目的浮雲,「不畏浮雲遮望眼」是也;有時是慘澹的愁雲,「愁雲慘澹萬裡凝」是也;有時是讓人透不過來氣的濃重黑雲,「俄頃風定雲墨色」是也。但更多的時候,是閒雲,是孤獨的雲,是思念的雲。
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南北朝·陶弘景《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
陶弘景隱居山中之後,齊高帝蕭道成問他山中有什麼,他就寫了這一首詩作為回答。高帝問他山中有什麼,其實是說山中什麼也沒有,想勸他出山。陶景弘的回答看似簡單,卻有很深的意味,是一語雙關。他說山嶺上有很多白雲,不過只能自己欣賞、愉悅身心,不能拿著送給你。從字面意思來看,這是實寫,因為白雲的確無法拿著。但這其實是說,我有我的志趣,是你無法理解的。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唐·《獨坐敬亭山》
李白寫孤獨,常常是將物人格化,把物當成人,如「對影成三人」,只好把自己的影子看成一個人,和影子一起喝酒。在這首詩中,是把敬亭山視為人,越看越覺得同病相憐。一個人的孤獨,只有一座山能夠理解,這該是多麼大的孤獨啊。這首詩的前兩句就已經營造出了孤獨感,李白坐在山上,看著鳥群飛走,就連天邊那僅有的一朵雲也悠然地飄走了。敬亭山變得空大,和李白的內心一樣。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唐·杜甫《春日憶李白》
杜甫在春天想起了李白,懷念起他們一同飲酒論詩的日子。但如今他們天各一方,一個在渭北倚著春天的樹,一個在江東看著日暮的雲。這兩句詩對仗十分工整,兩個相距遙遠的空間相對,空間感十足,更添思念。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唐·王維《終南山》
我們不在山中,無法看到這兩句詩所描繪的畫面。但我們應該都遇到過大霧,身處其中,近處看起來很清楚,但遠處卻是白茫茫一團,走進之後,便又沒有了。這和王維這兩句詩所說的,是同一個道理。這兩句詩畫面感很強,有種捉摸不定的朦朧美,還有一點禪意。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唐·王維《終南別業》
王維這兩句詩更是具有禪意。詩人並非有意去尋找水的源頭,而是在隨意地散步,不知不覺就走到了水的盡頭。走著走著,無景可看了。如果是常人,這時恐怕會覺得鬱悶。但王維畢竟是王維,坐在那裡看雲升起,這是閒適而有意趣,充滿了化機的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唐·元稹《離思》
不知有多少人用元稹這兩句詩感嘆過失卻的美好。這朵雲是最美好而又最令人傷懷的雲,讓人過目不忘而又再難遇到,讓人失去了心動的能力,除了這朵雲,眼裡再也看不到雲了。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賈島《尋隱者不遇》
白雲這一意象,常和隱士聯繫在一起。因為隱士多隱居於山中,而山中多白雲,白雲的位置和潔白也象徵著高潔出塵,白雲的遮蔽不僅適合隱居,更顯出了神秘性。這不,賈島來找隱者,童子說師父去採藥了,反正就在這山裡,白雲太多,看不清人在哪,你自己慢慢去找吧,實在不行你喊兩嗓子。
白雲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唐·劉長卿《謫仙怨·晴川落日初低》
古時候,人們通信不便,便寄情於同享的一朵雲、一片月,覺得它們可以把自己的思念之情帶過去,如「隨風直到夜郎西」,如「千裡共嬋娟」。劉長卿想起被貶的友人,甚是思念,可是放眼望去的只是白雲和一輪明月,友人在哪裡呢?千裡萬裡的阻隔,但我們頭頂的該是同一朵雲、同一片月吧,希望白雲可以把我的思念帶給你,希望這皎潔的月光也同樣照著你。
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宋·黃庭堅《水調歌頭·遊覽》
讀了這一句,是不是覺得黃庭堅挺狂?可惜他下一句就是「只恐花深裡,紅露溼人衣」,立馬慫了。這其實展現出來他矛盾的心理,他厭倦了人世的紛亂,卻又有太多牽絆。這裡的白雲深處,只能想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