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曼施坦因才能卓越,為何被統帥部重用卻不信任?是人都有不足

2020-12-14 島主說事

提到二戰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能,一些網友們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他應該是二戰德軍中無人能出其右的最優秀參謀軍官。可是,曼施坦因軍事才能那麼突出,為什麼德軍統帥部不將他用到陸軍總參謀長位置,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首先,曼施坦因出身名門天生傲骨,鶴立雞群難逃遭人嫉妒處境

出生於1887年的曼施坦因,是德國陸軍元帥和軍事家、戰略家,他與隆美爾和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相比於其它兩位出身,曼施坦因家族顯赫名聲在外。

曼施坦因出身於軍人世家、名門貴族,他的父親是普魯士的炮兵上將,他的兩個爺爺、舅舅都是普魯士的將軍。更讓曼施坦因與眾不同的,他的三姨夫是德國總統、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

正是由於曼施坦因的特殊出身,他在軍隊中的仕途毫擔憂,而他本人也憑藉著官二代優質的資源和本人聰明的才智,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

一戰以後,由於英法作為戰勝國對德國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懲罰,除要求德國賠償高額的戰爭賠款外,只允許德軍保留十萬陸軍。作為德軍精英的一分子,曼施坦因順理成章進入了德軍總參謀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名高參。

但曼施坦因真正發跡是二戰德國的崛起,在1936年到1939年二戰爆發,曼施坦因見證了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和整個閃電戰理論的產生和出爐。從這時起,他的參謀才能逐漸被德軍高層所重視。

1936年,曼施坦因參與制訂了德軍入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1939年,他又參與制訂了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計劃。而在制訂後一個計劃時,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保留波蘭作為緩衝區以避免兩線作戰的建議,但因為資歷尚淺沒有引起重視。

二戰爆發以後,曼施坦因又參與制訂了西線作戰方案,由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獲得統帥部重視並實施,從而成功地使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進軍法國。

佔領法國以後,曼施坦因雖然才能突出,卻並不受人待見。美國作家夏伊勒評價他在德軍中人緣不好,時任陸軍總參謀長的哈爾德更是對他恨之入骨,因為曼施坦因總是在關鍵時刻搶了總參謀部的風頭。

其次,德軍參謀體制形同虛設,曼施坦因只能隔著鍋臺上炕為人代做嫁衣

但是,曼施坦因不被哈爾德等將領看好,並不是他當不了總長的主要原因,因為二戰爆發以後,整個德軍指揮系統都處在將在外君令必須執行的地步。

一方面,二戰德軍崛起是依託原有普魯士軍官團的參謀指揮體系,德軍統帥部建立後,這個體系基本成為擺設。縱觀德軍在二戰中的指揮狀況,自始至終是統帥部控制著整個作戰方向,大到戰役計劃與制訂,小到一個裝甲師的調動和使用,可謂事無巨細。

到了莫斯科戰役後,德國統帥成了陸軍總司令,總參謀部成為了一個傳話筒。從這個角度講,總參謀部的職能作用根本沒有發揮出來。

另一方面,曼施坦因的恃才傲物使他經常隔著鍋臺上炕。從總參謀部到任第38軍軍長,應該是曼施坦因走錯的第一步。當時,曼施坦因已經有擔任過德軍第三軍區參謀長、總參謀部第一總軍務長、副總參謀長的經歷,應該說,憑他官二代的背景和資歷,他完全有競爭總參謀長的實力。但他也有普通才子的通病,自視清高,被哈爾德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踢出了總部機關。

曼施坦因來到前線任職,對權力欲強的人,這也許是個機會,因為在前線是實職,又容易建功立業。但曼施坦因卻是個不會見風使舵的人,無論是當軍長還是當集團軍司令,他喜歡隔著鍋臺上炕,撇開頂頭上司直接與統帥部討論戰局,客觀上,他把自己放在明火上烤,給別人做了嫁衣。

再次,「甩鍋帝」並非徒有虛名,曼施坦因屢立戰功,只是被利用和不信任

坊間對於曼施坦因的評價褒貶不一,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德軍中的上上將,他打的仗場場精彩只有贏沒有輸;一部分人認為曼施坦因就是個投機分子,打了敗仗就找理由推到別人頭上。事實是怎樣的呢?

一方面,曼施坦因有急於求成的想法。曼施坦因提出「曼施坦因計劃」致使德軍成功佔領法國,卻讓總參謀部一幫人心中有火,因為他搶了別人的飯碗。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曼施坦因指揮第56裝甲軍所向披靡,因前鋒跑得太快步兵跟不上遭到上司訓斥,但他在回憶錄中卻將此歸結到北方集團軍群指揮不力上。

另一方面,曼施坦因喜歡我行我素。如果說德軍統帥部沒有重用曼施坦因,那是有點冤枉人家。曼施坦因從38軍軍長到晉升元帥,才一年時間,而他升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也才一年半不到。但他打的仗卻總是與眾不同,其中重要一點就是他不喜歡被人左右,即使統帥部的命令他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原本,曼施坦因到克裡米亞,就像隆美爾到北非一樣,統帥部並沒想到他能打出一片天地,但他卻出其不意佔領了整個克裡米亞還攻克了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這既是個驚喜也是個意外,統帥部除了給他晉升元帥外,還讓他擔任戰場救火隊員的角色。

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曼施坦因在救火場上的成績並不理想。從克裡米亞取得大捷後,他的第11集團軍就被分散了出去,原以為他在列寧格勒戰場有所突破,但因為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勒熱夫-瑟喬夫卡遭到圍攻,他被派到那裡作短暫停留,沒成想朱可夫在史達林格勒發動了「天王星」行動,他又被命令組建頓河集群負責解圍保盧斯第6兵團。

在這一系列的調動過程中,曼施坦因一直被邊緣化。與莫德爾被圍相比,德軍將6個裝甲預備隊派到了中線,卻不給曼施坦因一個師的增援,這讓他好生不快,所以,當保盧斯不願意向西突圍時,他毫不猶豫撤出了史達林格勒戰場。

當然,1943年3月,曼施坦因指揮了南線集團,他還成功指揮了哈爾科夫反擊戰,又為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創造了條件。客觀上講,他打了一場大勝仗,卻又為德軍喪失東線裝甲主力埋下了伏筆。

總結:縱觀曼施坦因的一生,成也有才敗也有才。1944年3月,因東線作戰問題,他與元首發生分歧被解職,習慣於獨立特行的曼施坦因,終於在遺憾中離開戰場。在他之前,已經有多位與上司意見不合者被解職,但曼施坦因並沒汲取教訓。曼施坦因認為,他的意見一直都是正確的,卻沒有想過,他只是個做嫁衣的,誰穿在身上還需要人家說了算。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二戰朱可夫人海戰術,與史達林喜歡進攻有關係嗎?榮譽高於一切

二戰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為何臨陣換將?蘇軍把閃擊戰術還了回來

二戰霸王行動,巴頓和蒙哥馬利為何要唱雙簧?一將能抵百萬兵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德坦克之比2200VS1700,蘇軍為何被包了餃子?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也挽救不了東線失敗的命運?回天乏術
    首先,曼施坦因是在二戰中成長起來的將領,重用他需要一個過程曼施坦因、古德裡安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有他們三個在的戰役都會有精彩故事發生。而他們中尤其以曼施坦因的才能格外突出,不僅他指揮的戰鬥堪稱經典,而且他也是二戰中成長最快的將領之一。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在二戰名將曼施坦因指揮的戰役中,多數都以面對面硬碰硬著稱,唯有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他用半個月時間想出了奇招,居然在蘇軍兵力5:1的不利局勢下,反攻得手,重新從蘇軍手裡奪回了哈爾科夫,為德軍東線戰場爭取到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那麼,曼施坦因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不堅持到底?計劃沒有變化快
    蘇德戰爭史達林格勒戰役,曼施坦因的救援部隊離保盧斯被困兵團只有40公裡了,為什麼沒有繼續進攻呢?按道理,曼施坦因在隨後發起的哈爾科夫戰役中都打敗了強大的西南方面軍,為何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連最後這一道防線就越不過去了呢?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3戰瓦圖京不敵對手,強中自有強中手
    首先,列寧格勒戰役,曼施坦因一戰瓦圖京,地形不熟馬失前蹄曼施坦因和瓦圖京在戰前的經歷基本相似,德軍將曼施坦因派往北線,是因為他具備超強的指揮才能和過人的參謀經驗;而蘇軍將瓦圖京派到列寧格勒戰場,也是他具有睿智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指揮作風。
  • 二戰頓巴斯戰役,第6集團軍再遭圍殲,曼施坦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但德軍統帥部似乎有意在考驗他的指揮才能,直到1942年他在克裡米亞半島取得驕人戰績並榮升元帥以後,才奠定了讓他擔任南方集團軍群指揮官的地位。一方面,解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失利,曼施坦因從此與南線綁在了一起。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02蘇軍打得越快消耗越大,德軍收縮越快戰線消耗越少,曼施坦因有了打贏的基礎早在曼施坦因組建頓河集團軍群救援保盧斯第6兵團時,德軍統帥部已經發現救援力量不夠,加上曼施坦因不斷請求增援,德軍不得不先保障莫德爾防禦集團不被吃掉,然後再從西線抽調6個師和2個步兵旅馳援頓河集群。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曼施坦因為何能有這麼輝煌的成就呢?一方面,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繼續戰鬥,蘇軍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史達林格勒戰役勝利,對德軍來說,失去的並不是主要裝甲打擊力量,雖然第6集團軍被殲,但有曼施坦因和頓河集團彌補,南線德軍仍然有強大的攻防能力。客觀上,德軍失去了史達林格勒,必須要收回哈爾科夫的重要戰略地位,因此,此戰中,德軍統帥部也給予了曼施坦因強大的裝甲預備隊增援。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如果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施坦因救援就會成功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多數人認為曼施坦因的冬季風暴救援行動,是因為保盧斯不配合沒有向外突圍所致。那麼,如果德軍統帥部允許保盧斯向外突圍,曼斯坦因會不會把第六集團軍給解救出來呢?第6集團軍的損失又會有多大呢?首先,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利,是因為德軍統帥部指揮失誤。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保盧斯為何不執行雷鳴行動命令?左右為難
    由於曼施坦因1941年冬季到1942年夏季都在克裡米亞戰場指揮作戰,所以對史達林格勒戰場的戰鬥研究較少,當1942年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任命為頓河集團軍群司令,奉命救援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時,他還在列寧格勒戰場參與圍困戰鬥。當他接到命令南下時,並不知道他手上能有多少兵,會打一場什麼樣的戰鬥。
  • 二戰法國戰役,號稱300萬陸軍強國為何投降?閃擊戰的試驗場
    他們自始至終認為,人才是戰場上決定的因素,德國的裝甲再厲害也抵擋不住法軍的人多。結果是,面對德軍強大的裝甲碾壓過來,法國再堅固的堡壘,再多的陸軍都不堪一擊。第三,英法是一戰的戰勝國,認為德國再有本事也不會重蹈覆轍,綏靖政策害了自己。
  •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北方集團軍群3次增兵攻城,為何都半途而廢?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是德軍閃擊蘇聯的關鍵一場大戰,但讓蘇德雙方沒有想到的是,這場仗最終打成了膠著狀態,不僅將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牢牢地牽制在列寧格勒挪不動步,還使北面的芬軍一直使不上勁。而為了儘早結束這場持久戰,德軍統帥部先後三次增兵,為什麼都沒能突破蘇軍的防禦呢?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與朱可夫大舉進攻不同,面對蘇軍包圍圈不斷縮小,作為第1裝甲集團軍的頂頭上司,曼施坦因也面臨幾個難題。一方面,要側應胡貝突圍,必須在外圍有足夠的兵力阻止蘇軍包圍。在他以辭職為威脅下,德軍統帥部才調派給了一個黨衛裝甲軍和100輕型師以及367步兵師前來支援,總共有15個師的兵力,這才基本緩解了蘇軍對包圍圈的壓力。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瓦圖京錯判形勢差點解職,曼施坦因重獲生機
    發生於1943年2月19日到3月15日的哈爾科夫反擊戰,是蘇德戰爭中非常有影響的一次進攻戰役。由於這場戰鬥蘇軍統帥部盲目樂觀,前線指揮員錯判形勢,造成本該十拿九穩的一場打贏戰役,結果卻被對手成功逆轉。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不僅重塑輝煌,贏來軍事生涯最後一勝,還避免了德軍在東線戰場提前走向崩潰。
  • 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實施頓涅茨克行動,蘇軍8比1優勢為何落敗?
    首先,蘇軍全力包圍保盧斯第6集團軍,忽視了德軍側翼打擊漏洞,曼施坦因亡羊補牢曼施坦因的優秀指揮才能並不是天生俱來的,他成功之處就是充分利用戰場條件使戰果最大化。由於德軍統帥部給曼施坦因的任務有兩個,一是解救保盧斯集團,一是確保高加索A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當曼施坦因發現保盧斯固執己見,不願內外配合突圍時,他毅然命令部隊從史達林格勒戰場撤出,不僅保住了A集群側翼的安全,還為即將發起的頓涅茨克行動創造了條件。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如果先進攻羅斯託夫會贏嗎?輸得更快
    對作戰比較謹慎的曼施坦因提出了打遠不打近的作戰計劃,他一方面加強兵力確保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防線的穩固,一方面先用裝甲遠程突擊進攻羅斯託夫,然後再迂迴對庫爾斯克蘇軍進攻。但他的計劃被希特勒否決了,原因是他不敢去冒遠程突擊的風險。從這個層面講,希特勒也許是對的。如果真按照曼施坦因的想法,德軍有兩個問題不好解決。一是坦克補充和燃油補給的問題,二是一旦遭遇意外怎麼辦?
  • 曼施坦因計劃有多完美?為何法國兩個月就宣布投降?希特勒膽子大
    曼施坦因始終沒有氣餒,他連續6次上書德軍統帥部,提出了自己的計劃,卻連續6次被統帥部的人給駁斥了,所以希特勒壓根就不知道他的這個計劃。此後統帥部的人更是將曼施坦因調到了38軍做軍長,讓他離開了作戰第一線。此後曼施坦因並沒有氣餒,而是不斷向自己的同僚和其他高官提到自己的計劃。
  •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蘇軍為何在同一戰場犯同樣錯誤,缺乏創新打法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戰爭爆發後走了很多彎路,尤其是在1941年到1942年間,因為不適應閃擊戰快速進攻和德軍慣用的鉗形攻勢,吃了不少虧。在北線列寧格勒戰場,有這麼一支隊伍,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就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兩次都差點全軍覆沒。這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唯命是從害了保盧斯?心理負擔太重
    首先,保盧斯不想辜負德軍統帥部對他的器重在討論保盧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表現,一些人認為他不適合帶兵作戰,或者說他就是佔位子來了。實際上,單就能力素質來說,可能有些冤枉他了。一方面,保盧斯出身貧寒,卻是個辦事認真而且謹慎的人。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為何沒有史達林格勒戰役慘烈?裝甲實力的比拼
    庫爾斯克會戰究竟有多慘烈?對這個問題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雖然庫爾斯克會戰蘇德雙方都有重大損失,但與史達林格勒戰役相比,其慘烈程度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場戰役的重要意義在於,雙方投入了大量的裝甲坦克作戰,尤其是對德軍來說,此戰大大消耗了其裝甲打擊力量,對於德軍賴以進攻的主要方式,此戰以後,德軍再也發動不了以裝甲打擊為主的進攻戰役了。
  • 二戰蘇德戰爭,交戰雙方同樣下達不準撤退命令,為何效果完全相反
    1941年夏天,由於蘇軍及史達林準備不足,德軍三路大軍閃擊蘇聯開始後,蘇軍因裝備與士兵分離而造成的徒手搏鬥情況比比皆是,幾人用一條槍抵抗德軍的裝甲打擊,這種人為造成的失誤,給蘇軍帶來慘重的損失和教訓。這次的不準撤退,是史達林不掌握前線情況,要求三路大軍向德軍發起反攻帶來主觀臆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