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戰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能,一些網友們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他應該是二戰德軍中無人能出其右的最優秀參謀軍官。可是,曼施坦因軍事才能那麼突出,為什麼德軍統帥部不將他用到陸軍總參謀長位置,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首先,曼施坦因出身名門天生傲骨,鶴立雞群難逃遭人嫉妒處境
出生於1887年的曼施坦因,是德國陸軍元帥和軍事家、戰略家,他與隆美爾和古德裡安被稱為二戰德軍的三駕馬車。相比於其它兩位出身,曼施坦因家族顯赫名聲在外。
曼施坦因出身於軍人世家、名門貴族,他的父親是普魯士的炮兵上將,他的兩個爺爺、舅舅都是普魯士的將軍。更讓曼施坦因與眾不同的,他的三姨夫是德國總統、陸軍元帥保羅.馮.興登堡。
正是由於曼施坦因的特殊出身,他在軍隊中的仕途毫不擔憂,而他本人也憑藉著官二代優質的資源和本人聰明的才智,很快在軍中嶄露頭角。
一戰以後,由於英法作為戰勝國對德國提出了非常嚴厲的懲罰,除要求德國賠償高額的戰爭賠款外,只允許德軍保留十萬陸軍。作為德軍精英的一分子,曼施坦因順理成章進入了德軍總參謀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一名高參。
但曼施坦因真正發跡是二戰德國的崛起,在1936年到1939年二戰爆發,曼施坦因見證了德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和整個閃電戰理論的產生和出爐。從這時起,他的參謀才能逐漸被德軍高層所重視。
1936年,曼施坦因參與制訂了德軍入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1939年,他又參與制訂了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計劃。而在制訂後一個計劃時,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保留波蘭作為緩衝區以避免兩線作戰的建議,但因為資歷尚淺沒有引起重視。
二戰爆發以後,曼施坦因又參與制訂了西線作戰方案,由他提出的「曼施坦因計劃」獲得統帥部重視並實施,從而成功地使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進軍法國。
佔領法國以後,曼施坦因雖然才能突出,卻並不受人待見。美國作家夏伊勒評價他在德軍中人緣不好,時任陸軍總參謀長的哈爾德更是對他恨之入骨,因為曼施坦因總是在關鍵時刻搶了總參謀部的風頭。
其次,德軍參謀體制形同虛設,曼施坦因只能隔著鍋臺上炕為人代做嫁衣
但是,曼施坦因不被哈爾德等將領看好,並不是他當不了總長的主要原因,因為二戰爆發以後,整個德軍指揮系統都處在將在外君令必須執行的地步。
一方面,二戰德軍的崛起是依託原有普魯士軍官團的參謀指揮體系,德軍統帥部建立後,這個體系基本成為擺設。縱觀德軍在二戰中的指揮狀況,自始至終是統帥部控制著整個作戰方向,大到戰役計劃與制訂,小到一個裝甲師的調動和使用,可謂事無巨細。
到了莫斯科戰役後,德國統帥成了陸軍總司令,總參謀部成為了一個傳話筒。從這個角度講,總參謀部的職能作用根本沒有發揮出來。
另一方面,曼施坦因的恃才傲物使他經常隔著鍋臺上炕。從總參謀部到任第38軍軍長,應該是曼施坦因走錯的第一步。當時,曼施坦因已經有擔任過德軍第三軍區參謀長、總參謀部第一總軍務長、副總參謀長的經歷,應該說,憑他官二代的背景和資歷,他完全有競爭總參謀長的實力。但他也有普通才子的通病,自視清高,被哈爾德用明升暗降的方法踢出了總部機關。
曼施坦因來到前線任職,對權力欲強的人,這也許是個機會,因為在前線是實職,又容易建功立業。但曼施坦因卻是個不會見風使舵的人,無論是當軍長還是當集團軍司令,他喜歡隔著鍋臺上炕,撇開頂頭上司直接與統帥部討論戰局,客觀上,他把自己放在明火上烤,給別人做了嫁衣。
再次,「甩鍋帝」並非徒有虛名,曼施坦因屢立戰功,只是被利用和不信任
坊間對於曼施坦因的評價褒貶不一,一部分人認為他是德軍中的上上將,他打的仗場場精彩只有贏沒有輸;一部分人認為曼施坦因就是個投機分子,打了敗仗就找理由推到別人頭上。事實是怎樣的呢?
一方面,曼施坦因有急於求成的想法。曼施坦因提出「曼施坦因計劃」致使德軍成功佔領法國,卻讓總參謀部一幫人心中有火,因為他搶了別人的飯碗。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後,曼施坦因指揮第56裝甲軍所向披靡,因前鋒跑得太快步兵跟不上遭到上司訓斥,但他在回憶錄中卻將此歸結到北方集團軍群指揮不力上。
另一方面,曼施坦因喜歡我行我素。如果說德軍統帥部沒有重用曼施坦因,那是有點冤枉人家。曼施坦因從38軍軍長到晉升元帥,才一年時間,而他升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也才一年半不到。但他打的仗卻總是與眾不同,其中重要一點就是他不喜歡被人左右,即使統帥部的命令他也是左耳進右耳出。
原本,曼施坦因到克裡米亞,就像隆美爾到北非一樣,統帥部並沒想到他能打出一片天地,但他卻出其不意佔領了整個克裡米亞還攻克了塞瓦斯託波爾要塞,這既是個驚喜也是個意外,統帥部除了給他晉升元帥外,還讓他擔任戰場救火隊員的角色。
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曼施坦因在救火場上的成績並不理想。從克裡米亞取得大捷後,他的第11集團軍就被分散了出去,原以為他在列寧格勒戰場有所突破,但因為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在勒熱夫-瑟喬夫卡遭到圍攻,他被派到那裡作短暫停留,沒成想朱可夫在史達林格勒發動了「天王星」行動,他又被命令組建頓河集群負責解圍保盧斯第6兵團。
在這一系列的調動過程中,曼施坦因一直被邊緣化。與莫德爾被圍相比,德軍將6個裝甲預備隊派到了中線,卻不給曼施坦因一個師的增援,這讓他好生不快,所以,當保盧斯不願意向西突圍時,他毫不猶豫撤出了史達林格勒戰場。
當然,1943年3月,曼施坦因指揮了南線集團,他還成功指揮了哈爾科夫反擊戰,又為庫爾斯克坦克大決戰創造了條件。客觀上講,他打了一場大勝仗,卻又為德軍喪失東線裝甲主力埋下了伏筆。
總結:縱觀曼施坦因的一生,成也有才敗也有才。1944年3月,因東線作戰問題,他與元首發生分歧被解職,習慣於獨立特行的曼施坦因,終於在遺憾中離開戰場。在他之前,已經有多位與上司意見不合者被解職,但曼施坦因並沒汲取教訓。曼施坦因認為,他的意見一直都是正確的,卻沒有想過,他只是個做嫁衣的,誰穿在身上還需要人家說了算。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
精彩推薦:二戰朱可夫人海戰術,與史達林喜歡進攻有關係嗎?榮譽高於一切
二戰巴格拉季昂行動,德軍為何臨陣換將?蘇軍把閃擊戰術還了回來
二戰霸王行動,巴頓和蒙哥馬利為何要唱雙簧?一將能抵百萬兵
二戰明斯克戰役,蘇德坦克之比2200VS1700,蘇軍為何被包了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