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2020-12-22 島主說事

二戰胡貝口袋戰也叫卡梅涅茨-波杜爾斯基口袋戰役,是蘇德戰爭1944年3月到4月間的一次重要戰役,由於這場戰役涉及到幾個關鍵因素,蘇軍由朱可夫指揮,德軍由曼施坦因指揮,而蘇軍又有10倍於德軍的優勢兵力,最終卻讓20萬德軍從蘇軍包圍圈中撤退了出去。對這樣的結果,人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向來能掐會算的朱可夫,怎麼在這場戰役中沒有鬥過曼施坦因呢?

01胡貝口袋陣的形成

1944年1月到2月間,蘇軍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將德軍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包圍在第聶伯河畔的卡涅夫-科爾松一帶。這一戰,有名的德軍「維京」裝甲師和瓦隆突擊旅受到重創,曼施坦因的第8集團軍的第11和第42軍陷於蘇軍重重包圍之中,這就是蘇德戰爭中很有名的科爾松戰役。

為了解救圍困中第8集團軍餘部,曼施坦因命令胡貝率第1裝甲集團軍火速增援,不巧的是,胡貝救出了第8集團軍,他的第1裝甲集團軍卻又陷於蘇軍兩個方面軍的包圍之中,而且蘇軍這次來勢更猛兵力更多,蘇軍準備用兩個方面軍的力量,將第1裝甲集團軍包圍在普羅斯庫羅夫-文尼察-卡緬涅茨-波杜爾斯基一個圓形包圍圈中,到2月底,胡貝口袋陣由此形成。

此時的戰場態勢為:

按戰場防線從西向東,德軍部署為第4裝甲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第8集團軍-第6集團軍,各自對應區域分別為羅夫諾、文尼察、烏曼和尼古拉耶夫;在德軍的對面蘇軍布防有烏克蘭4個方面軍,西邊還有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負責與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共同阻擊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

兵力情況:拋開防守克裡半島的第6集團軍不算,曼施坦因手上能用於救援第1裝甲集團軍的兵力總共只有8個步兵師、3.5個裝甲師;而蘇軍卻動用了25個步兵師和7個坦克軍或機械化軍,兵力相差懸殊。(以上數字摘自曼施坦因回憶錄)

從這個層面講,包括包圍圈中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的21個師近20萬人一起,德軍也才只有近30萬兵力,在蘇軍幾個方面軍200萬兵力面前,胡貝想突出重圍難度可想而知。

02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朱可夫是1944年3月1日直接接手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司令員職務的,在這之前他一直是統帥部副統帥,全面負責前線各個戰場的協調和組織指揮,史達林任命他直接指揮部隊,說明蘇軍已經解決了指揮上的難題,前線各個方面軍的指揮員完全可以獨立擔當起指揮作戰的任務了。

也許是朱可夫過於自信,上任第二天,他就指揮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發動了進攻,胡貝口袋戰役由此展開。在他認為,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已經處於蘇軍的三面包圍之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南越過德裡斯特河向喀爾巴阡山脈撤退,從而與羅馬尼亞的部隊匯合。

為了阻止德軍南下渡河,蘇軍先頭部隊已經率先渡河佔領了渡口,堵住了德軍南下的道路。此時,在朱可夫看來,胡貝除了投降別無他選,於是,他寫了一份勸降信希望德軍主動放棄武器,但遭到拒絕。

與朱可夫大舉進攻不同,面對蘇軍包圍圈不斷縮小,作為第1裝甲集團軍的頂頭上司,曼施坦因也面臨幾個難題。一方面,要側應胡貝突圍,必須在外圍有足夠的兵力阻止蘇軍包圍。在他以辭職為威脅下,德軍統帥部才調派給了一個黨衛裝甲軍和100輕型師以及367步兵師前來支援,總共有15個師的兵力,這才基本緩解了蘇軍對包圍圈的壓力。

另一方面,在選擇突圍方向上,曼施坦因與胡貝發生了分歧。胡貝認為越過德裡斯特河向南突圍時間短、路程近,蘇軍在這裡的布防也比較弱,對第1裝甲集團軍突圍有利。但曼施坦因卻認為,德軍認為最容易突圍的地方,蘇軍肯定也會加強防禦,雖然向西困難更多,但可以與第4裝甲集團軍匯合,又有第4裝甲部隊接應,突圍的可能性大一些。最終,在曼施坦因嚴令之下,胡貝才答應改變突圍方向。

從這個角度講,面對戰場複雜緊張的局勢,曼施坦因的表現似乎要比朱可夫看得更遠一點,如果沒有他及時從統帥部要來援兵為胡貝撤退贏得時間,加上他選擇蘇軍也認為不可能的方向突圍,就不可能有朱可夫的判斷失誤,顯示出了一個戰場指揮員的睿智和才能。

03胡貝口袋戰,三個關鍵人物的作用

關於胡貝口袋戰役前後的一些變化,似乎能昭示這場戰鬥在蘇德戰爭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首先,朱可夫在關鍵環節接手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指揮權事出有因。由於前任司令員瓦杜丁在戰場上受傷不治身亡,使蘇軍喪失了一員大將,也把朱可夫推到了前線。朱可夫接手後就迅速發起進攻,客觀上也有對戰場形勢了解不夠充分的原因,雖然蘇軍也派出了偵察,但看到的都是德軍向南撤退的跡象。而且他自己也在回憶錄中談到了,對德軍進攻方向出現了誤判。

其次,胡貝口袋戰是曼施坦交給德軍的最後一份答卷。實際上,曼施坦因從向德軍統帥部要援兵到3月26日以辭職為由請求向西撤退,再到30號就接到了解職命令。就此戰來講,既是他軍旅生涯的終極一戰,也是他交給德軍的最後一份答卷,功過自有後人評說,但此戰他打了滿分。

再次,胡貝在突圍中的作用。有些人誇大了胡貝在突圍中的作用,實際上他的功勞就一項,成功使用欺騙戰術聲東擊西,沒有被重裝備拖累。但是,如果沒有曼施坦因使用強制命令他向西突圍,按他向南突圍的打法,第1裝甲集團軍可能就不復存在了。至於風雪因素的影響,蘇軍同樣遭遇相同的氣候,對雙方都一樣。

總結:胡貝口袋戰役,對於德軍和曼施坦因來說,是跳出一個包圍圈又進另一個包圍圈,對整個戰爭也只是保存了一點實力;可對於蘇軍和朱可夫來說,放跑了第1裝甲集團軍,讓後續的戰鬥又增加了一些進攻難度,遺憾歸遺憾,但不會再有第二次。所不同的是,人們把這場戰役作為曼施坦因和朱可夫的指揮水平較量,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朱可夫放跑了胡貝,卻並不影響他在整個蘇德戰爭中的高超指揮能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朱可夫:回憶與思考》

精彩推薦:二戰伊久姆突出部爭奪戰,蘇軍為何遭受重創?使用預備隊不當

二戰堡壘行動,莫德爾為何不配合曼施坦因南北夾擊?各有各的打算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坦克集團軍為何起步較晚?走了一段彎路

二戰歐洲戰場,盟軍與蘇軍開創聯合作戰模式,歷史功績載入史冊

相關焦點

  •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中,哪個綜合軍事能力超過朱可夫?只有曼施坦因
    而隆美爾乾脆不夠級別前往東線戰場,他連跟朱可夫交手的資格都沒有,蘇軍的頑強和玩命,不是二戰英軍可以比擬的,所以真正夠重量也確實跟朱可夫掰過手腕互有勝敗的只有一個:曼施坦因。蘇德戰爭爆發時,古德裡安是陸軍大將、裝甲集群司令,隆美爾是裝甲兵上將、裝甲集團軍司令,而曼施坦因不過是步兵上將、裝甲軍長。
  • 二戰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戰,依然讓蘇軍吃了大虧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雖然製造了無數災難,但單論其軍事素養,依然值得稱道,在二戰期間,德軍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將領,其中以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最為有名。如果說隆美爾是戰術大師,古德裡安是防禦戰的王者,那曼施坦因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戰略家。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曼施坦因以劣勝優,收縮與擴大戰線的較量
    但是,讓蘇軍沒想到的是,在隨後發起的哈爾科夫反擊作戰中,蘇軍讓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僅將好不容易收復的頓巴斯盆地讓給了德軍,還讓曼施坦因重獲戰場主動權,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到2月中旬,蘇軍的進攻已經佔領了哈爾科夫,此時,蘇軍內部也出現了分歧,是繼續擴大戰果還是採取防禦和局部戰鬥。朱可夫認為戰線拖得太長,繼續全線進攻的把握不大,但瓦圖京等前線將領認為趁勝展開全面進攻機不可失,為了平衡關係,史達林採取了折中措施,命令在哈爾科夫方向展開全面進攻,以達到圍殲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群的目的。
  • 二戰頓巴斯戰役,蘇軍為何48小時就把曼施坦因打求援了?三面受敵
    曼施坦因被譽為蘇德戰場德軍的智多星,多次挽救德軍於危難之中。但在1943年8月份的第二次頓巴斯戰役中,他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卻難敵蘇軍西南和南方兩個方面軍的進攻,最終丟掉了德軍極力防禦的頓巴斯重要工業區和能源基地。那麼,同樣是兵力懸殊、德軍處於背水一戰的處境下,曼施坦因使用相同的手段,取得了第三次哈爾科夫的勝利,為什麼在頓巴斯戰役中失靈了呢?
  • 一天埋下敵軍坦克的三倍數量的地雷,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怎麼贏?
    但史達林認為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再衝擊一次就可以徹底消滅德軍,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死諫之下,上了頭的史達林這才冷靜下來,與德軍在庫爾斯克一帶展開對峙。曼施坦因此刻也很難受,原本按照他的設想,此時應該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趁著哈爾科夫的勝利,蘇軍還在整備的檔口,集中優勢兵力再次突擊,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戰果。
  • 二戰哈爾科夫反擊戰,瓦圖京錯判形勢差點解職,曼施坦因重獲生機
    這次戰役蘇軍不僅損失慘重,還使南線戰況更加趁於緊張。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時間是1943年2月19日到3月15日,蘇軍主動進攻的一次戰鬥,但結果完全出乎蘇軍意料。第4次哈爾科夫戰役,是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的收尾之戰,這一仗蘇軍終於收復哈爾科夫,使德軍元氣大傷。那麼,這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是如何形成的呢?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曼施坦因如果先進攻羅斯託夫會贏嗎?輸得更快
    1943年7月5日,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正式打響庫爾斯克戰役,但這場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東線坦克大決戰,並沒達到德軍預期的效果。不僅仗打成了虎頭蛇尾,還讓曼施坦因把4個月前奪回的哈爾科夫又還給了蘇軍。一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按照曼施坦因當初的想法,先進攻羅斯託夫然後再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就會打贏這場戰役。事實真是這樣嗎?
  • 二戰頓涅茨行動,為何曼施坦因玩的是心跳,瓦圖京玩的是大意?
    在二戰名將曼施坦因指揮的戰役中,多數都以面對面硬碰硬著稱,唯有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他用半個月時間想出了奇招,居然在蘇軍兵力5:1的不利局勢下,反攻得手,重新從蘇軍手裡奪回了哈爾科夫,為德軍東線戰場爭取到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那麼,曼施坦因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 二戰蘇德戰爭,曼施坦因為何3戰瓦圖京不敵對手,強中自有強中手
    由於蘇軍將德軍保盧斯集團包圍得如鐵桶一般,德軍命令曼施坦因火速南下,在史達林格勒戰場組建頓河集團軍群,主要負責解救保盧斯第6集團軍和確保南方集團軍群側翼安全。此時擔任德軍總指揮的是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曼施坦因,而瓦圖京此時又回到了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員的崗位上,他的任務是阻止德軍南路大軍向北突破庫爾斯克突出部蘇軍防禦。由於史達林格勒戰役時,德軍將主要兵力和裝甲集團都移防到南線,加上42年3月曼施坦因取得哈爾科夫大捷,因此,蘇軍也將主要兵力部署在南線已抵抗德軍的有生力量。
  • 二戰最激烈的攻城戰,曼施坦因憑藉此戰封帥,圍殲蘇軍近三十萬
    ,德軍一級上將曼施坦因卻已劍指克裡米亞半島,準備解決德軍南方側翼的威脅。 曼施坦因最初是以第56裝甲軍軍長的身份入侵蘇聯,後來又升為了南方集團軍第11軍團司令,他的前任馮·舒伯特上將死的比較冤屈,他的座機視察前線時降落在了蘇軍雷場裡,二戰以來德軍第一位高級軍官就這樣陣亡在了雷場裡。
  •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不堅持到底?計劃沒有變化快
    01「冬季風暴」行動展開前的戰場態勢曼施坦因被派到史達林格勒戰場,是因為蘇軍1942年11月19日對保盧斯第6集團軍發起了「天王星行動」,由於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想借這個計劃於11月25日展開的「火星行動」,同時對南線和中線德軍進行一次全面反攻,德軍統帥部不得已才將曼施坦因從列寧格勒戰場緊急派到南線來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都是「突出部」戰役,一個讓朱可夫顏面掃地,一個讓他一雪前恥
    蘇軍在各個方向上開始大舉反攻,德軍邊打邊退,並實施了反衝鋒,遲滯對手進攻。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相機出擊,迫使蘇軍退守到庫爾斯克,形成了一個正面寬約400公裡的突出部。雙方稍事休息的同時,都將目光放在了這個「惹眼」的突出部上,並引發了一場戰略大決戰。
  •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說蘇軍的大炮打得遠,德軍的裝甲跑得快
    二戰蘇德戰爭,圍繞閃擊戰和大縱深理論誰能技高一籌的爭論一直經久不斷。有人形容蘇軍的勝利是依靠大炮打得遠和拼兵力消耗來抵消德軍的閃擊戰,而德軍的上半場頻繁得手也是依靠閃擊戰的速度和快速機動佔了先機。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蘇軍的消耗戰到底是不是戰勝閃擊戰的根本原因呢?
  • 蘇德戰爭,曼施坦因實施頓涅茨克行動,蘇軍8比1優勢為何落敗?
    1943年2月2日,史達林格勒戰役即將結束之機,蘇軍趁勝發起了收復哈爾科夫的「星」號行動,企圖將德軍的「B集團軍群」餘部全部殲滅。讓蘇軍意外的是,從2月19日開始,曼施坦因率領新組建的南方集團軍群發起了「頓涅茨克行動」,一舉擊敗蘇軍52個師,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曼施坦因由此獲得偉大統帥稱號。
  • 二戰列寧格勒戰役,蘇軍為何在同一戰場犯同樣錯誤,缺乏創新打法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在戰爭爆發後走了很多彎路,尤其是在1941年到1942年間,因為不適應閃擊戰快速進攻和德軍慣用的鉗形攻勢,吃了不少虧。在北線列寧格勒戰場,有這麼一支隊伍,蘇軍第2突擊集團軍,就兩次犯同樣的錯誤,兩次都差點全軍覆沒。這是什麼原因呢?
  • 二戰葉利尼亞戰役,朱可夫為何準備30天後才反攻?磨刀不誤砍柴工
    在朱可夫不斷的試探和有針對性的摸底過程中,德軍在前線部署的情況他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還發現了德軍步坦協同的一個漏洞,當德軍裝甲離開陣地後,德軍的步兵就都撤回到戰壕,客觀上為蘇軍步兵衝鋒創造了條件。加上8月23日古德裡安請求進攻莫斯科受阻,德軍裝甲部隊主力都向南進攻,朱可夫認為反擊葉利尼亞的時機已經成熟。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史達林格勒戰役對於蘇軍來說,有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最精銳的第6集團軍完全被蘇軍殲滅。自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以來,只有德軍殲滅蘇軍整個集團軍的份,在西部特別軍區、在基輔包圍戰,蘇軍都遭到了空前的重大損失,西南方面軍差點全軍覆沒。即使是莫斯科戰役,蘇軍也沒有給德軍造成這麼大的損失,但史達林格勒戰役做到了。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蘇德坦克損失4比1,為何德軍不敢再發動進攻
    二戰蘇德戰爭,一些人認為德軍不該在1943年7月5日,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發動堡壘行動。由於這場戰役致使德軍在東線丟掉了戰場主動權。實際情況卻是,德軍在這場戰鬥中的坦克損失遠比蘇軍小得多,戰後統計顯示,蘇軍坦克損失高達6800輛,而德軍只損失了1500輛。那麼,蘇軍坦克損失這麼大,難道對後續戰場形勢沒有影響嗎?
  • 二戰東線戰場德軍最後的勝利,殲滅蘇軍52個師,第三帝國的續命之戰
    二戰蘇德戰場上,在哈爾科夫這一個地方雙方就打了四仗,有些類似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長沙會戰。第一次是德軍奪城之戰,第二次是1942年5月德軍在此粉碎蘇軍攻勢,第三次是曼施坦因打的,第四次發生在1943年8月,蘇軍終於勝了一次,收復哈爾科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