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指揮才能不是天生就具備的,拿蘇聯元帥朱可夫來說,蘇德戰爭葉利尼亞戰役,指定是他軍事生涯的裡程碑。因為此戰,他不僅改變了史達林對他的看法,還是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以來打贏的第一場勝仗,意義重大。但如果仔細琢磨朱可夫在這場戰役中的反攻策略,就會發現這場仗蘇軍不僅打得巧妙,朱可夫還真是下了一番工夫。
首先,朱可夫到前線任職時,戰場局勢對蘇軍非常不利
葉利尼亞戰役是斯摩稜斯克戰役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斯摩稜斯克是莫斯科西部大門,而葉利尼亞又是扼守斯摩稜斯克的東大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了。
1941年7月20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佔領斯摩稜斯克大部地區以後,第46裝甲軍也拿下了距斯摩稜斯克70公裡的葉利尼亞,並在那裡構築了一個面向莫斯科的進攻突出部。至此,蘇軍僅在斯摩稜斯克戰役開戰半個月,就陣亡了近30萬人,受傷8萬多,平均每天傷亡高達2萬多人。
得知葉利尼亞丟失,史達林非常震怒,命令鐵木辛哥必須儘快發動反攻把葉利尼亞突出部奪回來,並從第24、28、29、30四個集團軍中,抽調了17個師增援他。但蘇軍的反攻並沒奏效,相反,在古德裡安的裝甲精銳打擊下,蘇軍的步兵衝鋒損失巨大。
此時,莫斯科的史達林卻與朱可夫因南線蘇軍撤到基輔突出部的問題發生了分歧,同樣是突出部,葉利尼亞是德軍構築的進攻莫斯科預備地線,基輔突出部卻是80萬蘇軍的防禦地線。朱可夫建議蘇軍撤出基輔突出部,在第聶伯河沿岸建立穩固防線,而史達林卻認為兩個突出部都重要,一個都不能丟。為此,7月29日,史達林撤了朱可夫總參謀長職務,讓他到預備方面軍任司令員,並命令他把葉利尼亞奪回來。
朱可夫此去前途未卜,即使換做他人,說一點情緒沒有是假的。但朱可夫卻表現出一個職業軍人的崇高操守,他接到命令二話沒說,簡單交接一下就於31號上任了。
其次,德軍在葉利尼亞的防守並非鐵板一塊,朱可夫要尋找戰機
朱可夫在葉利尼亞的反擊成功,絕非偶然。朱可夫上任以後,並沒急於組織部隊繼續使用步兵衝鋒與德軍爭奪,而是採取以靜制動的辦法不斷尋找戰機。
一方面,德軍在葉利尼亞立足未穩,防守分散。德軍佔領葉利尼亞的部隊主要是第10裝甲師和黨衛軍帝國師。但古德裡安命令第10裝甲師在葉利尼亞周圍進行掃蕩防守,讓帝國師在多羅哥布希進攻防守,客觀上這兩個師的防線建立的並不牢靠,尤其是兩個師的銜接上不是很明確,蘇軍有可乘之機。
另一方面,朱可夫暫停了使用人海戰術與裝甲硬拼的打法。他一面組織兵力對德軍的掃蕩進行遊擊戰術幹擾,還以營連為單位進行多路出擊,目的就是使德軍本來就分散的兵力更加分散。一面又親自觀察德軍構築的防禦據點,通過測試和試探出德軍的明暗火力點,為後期炮火準備做準備。
在朱可夫不斷的試探和有針對性的摸底過程中,德軍在前線部署的情況他了解得一清二楚,而且還發現了德軍步坦協同的一個漏洞,當德軍裝甲離開陣地後,德軍的步兵就都撤回到戰壕,客觀上為蘇軍步兵衝鋒創造了條件。加上8月23日古德裡安請求進攻莫斯科受阻,德軍裝甲部隊主力都向南進攻,朱可夫認為反擊葉利尼亞的時機已經成熟。
從這個角度講,朱可夫採取知己知彼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在前期蘇軍蠻幹硬碰硬失利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頭腦將德軍的部署掌握清楚了再動手,這是蘇軍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再次,朱可夫在葉利尼亞反擊成功,是智慧和指揮藝術的結晶
就雙方兵力來講,德軍有兩個裝甲師和一個268步兵師,後期又調來了6個步兵師增援,兵力達到了8萬人,而朱可夫也集合了9個步兵師和一個坦克師的兵力,10多萬人。
在整體素質方面,蘇軍實力是差了一大截子。但是,經過朱可夫周密的部署,最終蘇軍收復了葉利尼亞。一方面,朱可夫先是使用了炮兵精確打擊。由於事先偵察到了德軍的明暗火力點,炮火準備不再盲目打擊,使步兵進攻沒有了前進障礙。另一方面,朱可夫採取側翼進攻的方式,避免了與德軍正面碰撞,從而大大地減少了損失。
但朱可夫這次集中了T34坦克和使用了喀秋莎火箭炮,客觀上彌補了蘇軍與德軍整體素質的差距,也助力了蘇軍的進攻能力。
奪回葉利尼亞突出部減輕了莫斯科的壓力,重振了蘇軍士氣,史達林自然是非常高興。戰役一結束,就迅速通知朱可夫回莫斯科,讓他去解決列寧格勒被困的難題。
總結:葉利尼亞戰役在蘇德戰爭中算不上很大的戰役,但它的意義影響深遠。朱可夫離開以後,葉利尼亞突出部最終還是讓德軍奪了回去,但蘇軍打的這場勝仗卻牽制了德軍中央集團軍兩個多月,延緩了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速度,還極大的消耗了德軍的裝甲兵團戰鬥力。更重要的,朱可夫知己知彼,磨刀不誤砍柴工,不打無準備之仗,避免了蘇軍無謂的犧牲,為後續戰鬥積累了經驗。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請點讚、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朱可夫:回憶與思考》
精彩推薦: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曼施坦因冬季風暴行動失利,計劃沒有變化快
二戰冬季風暴行動,曼施坦因為何延遲20天才發動進攻?等米下鍋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換防?戰況太激烈
二戰蘇德戰爭,蘇軍第16集團軍為何3次重組?戰況太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