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軍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在華北展開大規模攻勢的同時,又將戰略重點南移華東,企圖從上海方向橫插一刀,從南北兩個方向侵略中國,妄圖迫使中國屈膝投降,達到「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目的。
1937年8月9日,日本駐上海的海軍特別陸戰隊官兵二人,企圖駕駛軍用卡車衝入虹橋 中國軍用機場製造事端,機場衛兵不得己開槍自衛,兩個日本兵被當場擊斃。日本以此為藉口,不斷調動軍隊,中國軍隊只能被動應對,同樣向上海增兵,戰事一觸即發。
當時負責上海防衛的張治中將軍認為,一旦戰爭無法避免,我軍應搶先發動進攻,以優勢兵力出其不意,一舉全殲上海之敵。俗話說得好「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張治中一面進行精心準備,一面向南京進行請示。
南京蔣政府原則上同意了張治中的意見,但是卻在張治中部發起進攻前又緊急喊停,結果說好的「先下手為強」最後變成了「奮起反擊」。
然而,即便如此,中國軍隊仍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中國軍隊除87師、88師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4團(150毫米榴彈炮),反觀駐滬日軍,只有海軍陸戰隊3000人,加上動員起來的日本武裝僑民也不過4000多人,而且重武器也不足。
然而,具有這樣大的優勢,張治中部卻未能一鼓而下,痛殲日軍,反而打成了爛仗,久攻不下不說,自身還死傷無數,這又是為什麼呢?淞滬會戰期間,曾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率增援部隊赴滬參戰的陳誠,在後來的回憶中一語道破玄機。
陳誠是這樣說的:「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際攻擊,竟未能奏功,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
陳誠口中的5師之眾,算上了後來陸續增援的3個師。實際上第一批部隊只有2個師,而那時是全殲日軍的最有利的時機。第一批參戰的87師、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的樣板師,全部德國武器裝備,是當時中國軍隊中的精銳之師,並且有坦克、飛機、重炮的支援。
然而,這樣的軍隊實際上只不過是「樣子貨」,雖然進行了德式改編,但是戰術思想仍停留在老式中國軍隊「一擁而上」的階段,戰鬥中甚至出現了一個營部隊擠在一條街內被日軍堵住街口全部擊擊斃的慘烈戰況;
武器雖然先進,但是全軍並未進行過各軍種(空軍、海軍、陸軍)和各兵種(步兵、坦克、炮兵)的協同訓練,相互配合很差。戰鬥中,日軍憑工事頑抗,中國步兵逼迫坦克發起衝鋒,而不予以掩護,最終導致坦克被日是軍全部擊毀就是缺乏步坦克協同作戰的明證。
當然了,陳誠的說法是否正確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淞滬會戰中國軍隊無疑打了敗仗,舊式軍隊在現代化軍隊面前的劣勢一覽無遺。但是中國軍隊的英勇無畏也大大出乎了日本,乃至國際社會的預料之外。
「一寸山河一寸血」,從會戰第一天開始,日本就踏上了不歸路,速勝只能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他們只能血戰後踏過中國人的屍體才能前進,而中國人是殺不完的,日本的失敗從一開始就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