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初,中國兩個師為何拿不下日軍數千人陳誠一語道破玄機

2020-12-18 騰訊網

1937年,日軍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伐,在華北展開大規模攻勢的同時,又將戰略重點南移華東,企圖從上海方向橫插一刀,從南北兩個方向侵略中國,妄圖迫使中國屈膝投降,達到「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目的。

1937年8月9日,日本駐上海的海軍特別陸戰隊官兵二人,企圖駕駛軍用卡車衝入虹橋 中國軍用機場製造事端,機場衛兵不得己開槍自衛,兩個日本兵被當場擊斃。日本以此為藉口,不斷調動軍隊,中國軍隊只能被動應對,同樣向上海增兵,戰事一觸即發。

當時負責上海防衛的張治中將軍認為,一旦戰爭無法避免,我軍應搶先發動進攻,以優勢兵力出其不意,一舉全殲上海之敵。俗話說得好「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張治中一面進行精心準備,一面向南京進行請示。

南京蔣政府原則上同意了張治中的意見,但是卻在張治中部發起進攻前又緊急喊停,結果說好的「先下手為強」最後變成了「奮起反擊」。

然而,即便如此,中國軍隊仍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中國軍隊除87師、88師2個精銳師外,還有2個裝備德國火炮的重炮團,即炮兵第10團(150毫米榴彈炮)和炮兵第14團(150毫米榴彈炮),反觀駐滬日軍,只有海軍陸戰隊3000人,加上動員起來的日本武裝僑民也不過4000多人,而且重武器也不足。

然而,具有這樣大的優勢,張治中部卻未能一鼓而下,痛殲日軍,反而打成了爛仗,久攻不下不說,自身還死傷無數,這又是為什麼呢?淞滬會戰期間,曾任第三戰區前敵總指揮,兼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並率增援部隊赴滬參戰的陳誠,在後來的回憶中一語道破玄機。

陳誠是這樣說的:「以5師之眾,對數千敵陸戰隊實際攻擊,竟未能奏功,實在是當時部署種種不當的緣故。」

陳誠口中的5師之眾,算上了後來陸續增援的3個師。實際上第一批部隊只有2個師,而那時是全殲日軍的最有利的時機。第一批參戰的87師、88師,原為國民政府的警衛部隊,是德國顧問訓練的樣板師,全部德國武器裝備,是當時中國軍隊中的精銳之師,並且有坦克、飛機、重炮的支援。

然而,這樣的軍隊實際上只不過是「樣子貨」,雖然進行了德式改編,但是戰術思想仍停留在老式中國軍隊「一擁而上」的階段,戰鬥中甚至出現了一個營部隊擠在一條街內被日軍堵住街口全部擊擊斃的慘烈戰況;

武器雖然先進,但是全軍並未進行過各軍種(空軍、海軍、陸軍)和各兵種(步兵、坦克、炮兵)的協同訓練,相互配合很差。戰鬥中,日軍憑工事頑抗,中國步兵逼迫坦克發起衝鋒,而不予以掩護,最終導致坦克被日是軍全部擊毀就是缺乏步坦克協同作戰的明證。

當然了,陳誠的說法是否正確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淞滬會戰中國軍隊無疑打了敗仗,舊式軍隊在現代化軍隊面前的劣勢一覽無遺。但是中國軍隊的英勇無畏也大大出乎了日本,乃至國際社會的預料之外。

「一寸山河一寸血」,從會戰第一天開始,日本就踏上了不歸路,速勝只能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他們只能血戰後踏過中國人的屍體才能前進,而中國人是殺不完的,日本的失敗從一開始就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80萬國軍輸給20萬日軍,為什麼會戰敗?日本士兵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 誰說淞滬會戰毫無意義
    甚至在前線準備進攻的時候,蔣介石又首鼠兩端,命令部隊暫停進攻,再次等待調停,以至於貽誤戰機,禍害全軍······」那麼,蔣介石為何決定要在淞滬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會戰?他對淞滬會戰有沒有事先的準備和計劃?在淞滬會戰的過程中,蔣介石的軍事部署有無問題?戰爭的最後失敗與他所謂「討好洋人、乞求和平」間是怎樣的關係?
  • 駁《為什麼淞滬會戰美英拉偏架讓日軍贏》,滿篇胡言亂語和陰謀論
    今日,一位署名「國際觀察」的作者在頭條發布了一篇《為什麼淞滬會戰美英拉偏架讓日軍贏?》的文章,我一般讀文章很少留言,即使留言也是儘量客氣,保持一份互相間的冷靜,唯有這一篇我卻是毫不吝嗇筆墨,我是這麼寫的: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內心太黑暗了!難道你看的歷史書都是黑的嗎?
  • 淞滬會戰之陣地戰(下)
    #抗日戰爭##紅色血脈##抗日老兵的故事##歷史冷知識##圖說軍事#中國抗戰領袖—蔣介石一.史料來源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輯第31冊,《蔣介石規定淞滬會戰戰鬥序列電》時間注1937年9月22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第1卷第2分冊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
  • 淞滬會戰之上海圍攻戰(下)
    》,國民政府軍令部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第25第2864張秉鈞:《抗日戰役第一期作戰之研究—淞滬會戰(一)》,《中國現代歷次重要戰役之研究》,中國臺灣「國防部」史政局1978年版童元亮:《淞滬會戰講稿》,中央軍校內部版1947年《張治中回憶錄》上冊
  • 中國總共投入了約75萬部隊的淞滬會戰,起因究竟是什麼呢?
    從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日本即在上海保持了數千人規模的海軍陸戰隊駐軍。但區區數千之眾,又處於中國當時的京畿腹心、重兵集結之地,勢必成為中方首欲拔除之目標。所以從第一次淞滬停戰之後,中國方即秘密針對此部日軍制定的作戰計劃,準備一旦全面開戰即集中後力首先解決。
  • 1937年淞滬會戰,參加戰鬥的師以上軍官有多少畢業於黃埔軍校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此時在通往上海戰場的所有交通幹線上穿行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軍隊,有穿著草鞋的四川部隊,有戴鬥笠的江西部隊,來自全國的武裝力量與中央嫡系部隊或步行或車運,星夜兼程目標直指上海,近百年來,派系林立,四分五裂的中國地方軍隊從未有過如此高度團結,淞滬會戰的爆發匯聚起中國軍民所有的熱血與力量
  • 淞滬會戰爆發的原因眾說紛紜,真實的起因是什麼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繼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後,中日雙方所進行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作戰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這場歷時三個月的戰役中,中國軍隊投入最為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以及其它148個師和62個旅共計80餘萬人。
  • 「淞滬會戰」每天傷亡一個師,六萬桂軍損失殆盡,白崇禧痛哭一夜
    1937年8.13「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大小小几十個會戰中規模最大、傷亡最多的戰爭,我軍死傷慘重,但堅強的中國軍隊粉碎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為全國抗日、全民抗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知道是去前線打日本人,滿腔熱血的士兵們士氣高漲,他們要求直接將列車開往閘北前線,他們怕去晚了打不上仗。8月12日清晨,第八十七、八十八師已經趕到上海市區。上海市民看到自己軍隊抵達時,他們非常的興奮。這兩個師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多年前也是他們在上海與日軍交手,他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布防。八十八師在上海閘北車站一帶布防,八十七師到江灣市區布防。
  • 淞滬會戰 | 血腥的佘山之役: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幕
    淞滬會戰時期任松江保安司令的王公璵,曾在遺著《畸園殘稿》中描寫了日軍轟炸松江時的場景:「松江城內的西門,在大轟炸後,門內有許多上半身被炸去的屍體……」那時,松江城內屢遭轟炸,老百姓大都逃往鄉下,松江幾為空城。可是唯有松江女中,在這樣的境況下仍照常上課。女中校長江學珠是一位非常敬業的教育家,敵機來時,她率學生避入地下室,警報解除後,隨即複課。
  • 中國軍隊先發制人的淞滬抗戰 三十萬硬是沒能打敗六千日軍
    當時中國軍隊已經集結了數萬人而日軍不過僅有區區六千,而且在開戰的第二日,中國空軍便精銳盡出,對日軍展開空襲並轟炸了停泊在吳淞口的日軍「出雲號」戰艦。到了8月20日,更是將淞滬戰場擴大了第三戰區,中國軍隊更是一下增加到了30萬。中國軍隊的目的很明確,既然決定在上海開戰,那就是要一戰而勝,要通過這一戰為首都南京建立起一道安全屏障。
  • 圖說抗日戰爭,日本記者鏡頭下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為八一三戰役,日本則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至抗日戰爭以來第一次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圖片是日本隨軍記者拍攝的,日本記者一方面拍攝戰爭照片傳回日本作為侵略宣傳,一方面也是在中國作為間諜偷拍我國軍民的情況。圖片為日軍發起衝鋒向中國軍隊進攻。
  • 淞滬會戰,對於中國來說,到底是打贏了還是打輸了?
    說起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那肯定是淞滬會戰。淞滬會戰我國投入80萬軍隊,日軍投入30萬軍隊,雖然最後上海還是失守了,但是成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那淞滬會戰對我國而言到底是打勝了還是打敗了呢?
  • 《八佰》上映,你真的了解淞滬會戰嗎?中國主動出擊卻沒守住上海,但...
    《八佰》時隔一年終於上映,截止到8月30日票房已經突破18億,八十三年前的那段血與火的歷史——淞滬會戰,又引起了許多關注,但是,你真的了解這場深刻影響了抗戰,乃至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巨型戰役嗎?
  • 八一三淞滬會戰前中國為何不能在上海駐軍,真實歷史太讓人痛心!
    當然,1937年的淞滬會戰能打3個月,戰士們勇敢作戰,不畏犧牲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樣也少不了指揮官的決定。而這中間,自然與之前的一·二八淞滬會戰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抗戰期間,中日在上海進行了兩次決戰,一次是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一次是1937年的八一三淞滬會戰,第一次戰鬥後,雙方籤署了《淞滬停戰協定》,這個協定多少也影響了1937年的淞滬會戰。
  • 淞滬會戰迷惑操作,3萬國軍打3千日軍,蔣介石卻3次下令暫停進攻
    淞滬會戰爆發前,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認為,一旦開戰應該採取「先發制敵」的措施,攻其不備,迅速將日軍在上海各處據點清除。張治中曾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滬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對日軍有一定的了解。為了做好「先發制敵」的準備,他安排人員摸清了上海日軍各處據點,並製作了詳細的作戰圖和方案。
  • 淞滬會戰|史可法號魚雷艇奇襲日軍旗艦
    原來,這艘快艇在前一天晚上襲擊了日軍旗艦出雲號,這是當時海軍發動的一次奇襲。故事是這樣的,位於江陰的海軍電雷學校,從英國進口了15艘魚雷艇,分別編組為「嶽飛」「史可法」「文天祥」中隊。8月14日晚,「史102號」和「史171號」快艇偽裝為漁船潛往黃浦江龍華,16日晚上8時許,由「史102號」單獨出擊日軍旗艦出雲號。
  • 歷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史達林格勒,「火星行動」,淞滬會戰
    蘇軍步兵第112師在會戰一開始就投入作戰,兵力約7000人,到9月29日僅餘250人,編為一個混成營。步兵第187師在9月16日投入史達林格勒城內,兵力超過10000人,到10月15日時僅剩下幾百人,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損失是在最初的幾天內產生的,該師也因此獲得了「近衛師」的稱號。
  • 從淞滬會戰看海防的重要性,中國永遠不能缺少海軍!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期間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的一場戰役,國民政府投入了當時中國軍隊的主力同裝備、素質均佔據優勢的日軍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鏖戰,徹底粉碎了日寇三月亡華的迷夢。在這場時間長達三個月驚天動地的會戰中,中日雙方動員兵力超過一百萬人,日方動員兵力約30萬人,傷亡近5萬餘人;中方動員兵力約70萬人,傷亡25萬餘人。
  • 淞滬會戰結束後,此人僅率數百殘兵,敵後襲擾日軍睡不著覺
    在抗戰期間,說到敵後抗戰,我們自然會想到八路軍、新四軍,實際上敵後作戰雖然不像在正面戰場上那樣大規模的殲滅敵人,但採取零敲碎打的方式,拖垮日軍,遲滯日軍的進攻,有非常大的作用,而且這也是在明知道正面作戰不及日軍的唯一方式,除了能繳獲大量的軍用物資外,還能夠保存我軍有生力量,為將來反攻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