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怎麼成了當代青年的職場厚黑學?

2021-03-04 ELLEMEN睿士


在社交網絡上,播出近10年的《甄嬛傳》依然是現象級話題,哪怕是它下架的新聞,還能登上熱搜。就連即將還完債務的羅永浩要拍一部自己還債歷程的紀錄片,片名也怒蹭《甄嬛傳》熱點,就叫《真還傳》。

為什麼開播十年後,觀眾們依然對它津津樂道?關於這部劇的細枝末節沒有隨著時間推移而被遺忘,反而漸漸成為了國內網際網路上的一種類亞文化般的存在。

 


2011年,《甄嬛傳》出現在了國內觀眾的電視機熒幕上。開播剛開始,據說這部劇的豆瓣評分一度沒有超過5分。

 

那時,正是中國古裝劇和穿越劇的「黃金時代」,年初於正的《宮》播出,幾個月後《步步驚心》火遍大江南北,而一部叫《後宮甄嬛傳》的劇剛剛在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冰面上殺青。導演鄭曉龍為了拍這部戲,三次去故宮,每次都停留一整天,就是為了讓這部小說拍成劇後看起來能夠更真實。

 

他認為「過度渲染帝王如何至情至性並不真實」,希望拍一部有歷史厚重感的戲,體現出封建制度對人性的摧殘,對封建社會進行理性批判。



《甄嬛傳》在當年11月在一些地方頻道播出,反響平平。和當時的古裝宮鬥劇相比,男主陳建斌離人們想像中才子佳人式的帝王距離過大,穿越戲份的不在,更讓這部劇在一些臺播出時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原著黨們沒看劇就認定這部戲又是一部改歪了的後宮劇而已。

 

然而,隨著劇情的深入,這部劇的口碑漸漸好轉。豆瓣上最熱的一條短評稱這部劇「演員演得比長得好。劇本改得比小說好。」 另一位網友更是將它誇到天上:「如今後宮劇泛濫,可是我想說『甄嬛』一出,誰與爭鋒。」

 

2012年3月底,這部劇正式進入四家衛星頻道,在東方衛視,《甄嬛傳》創下了該臺有史以來本地和全國的收視最高紀錄。

 

隨著《甄嬛傳》的爆紅,也捧紅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華妃」演員蔣欣。蔣欣後來爆出自己接到劇組試戲邀請的時候,角色並不是華妃,但是自己真的很喜歡華妃這個角色,自己也看過小說,就大膽毛遂自薦,在她的極力爭取下,她才要到的華妃的角色,試鏡時那句「哭哭哭,就知道哭」把華妃的跋扈演了出來,吸引了劇組的注意,也將這個傳聞中預留給範冰冰的角色拿了下來。


而當時一口港普硬是把皇后的角色演下來的蔡少芬,也走上了事業的新高度。據說在拍戲時她基本上無法和導演交流,也憑自己的實力把這個皇后的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而男主陳建斌也一躍成為新一代的「師奶殺手」。去年在某節目中首次談到了拍《甄嬛傳》的感受,他的答案相當另類,只有三個字:「真的煩」,他說自己剛開始看著一大屋子的「後宮佳麗」非常享受。但一拍完,一屋子的女演員瞬間開始各聊各的。陳建斌說自己餘下的時間都是在《植物大戰殭屍》中度過的。      

當然不用多說,這部劇奠定了孫儷「電視劇一姐」的位置,將她推向事業的最頂峰。這部劇還一直火到了海外,被當成了軟實力輸出的典型。


人們對 《甄嬛傳》上癮更多的還是在於劇情中,幾乎每一句臺詞都帶有深意,看一遍看不懂,還需要動腦揣摩,播出後近10年的時間裡,電視劇本身也被「肢解」成了一門值得討論上千次的學問。

 

信息量巨大、緊密細緻的臺詞,推動了這部劇在網絡上的傳播,有網友認為,這部劇就是一部教你如何撩漢的百科全書。


剛剛失去孩子的甄嬛,在倚梅園用滿身的蝴蝶成功吸引皇上的注意,當即復寵,之後又裝病欲情故縱,又和男人共同保有小秘密;祺嬪主動鑽進皇帝被窩調情;華妃各種恰到好處的撒嬌.圍繞皇帝一個男人的爭鬥,折射出當代情感生活的不同樣態。


作為一部宮鬥劇,貫穿《甄嬛傳》始終更多的還是「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故事,而第一個盯上這部劇的,就是出版行業。


就在這部劇播出不久,圍繞著《甄嬛傳》的職場書就快速上架,書名更是直指當代人生活的軟肋——職場。比如:


《從菜鳥到終極CEO:甄嬛傳裡的職場啟示錄》

《看甄嬛傳學職場生存術》

《甄嬛傳:華妃早知道該多好的道理》

《後宮甄嬛傳之教我的80件事》


還有職場小說《職場連嬛計》等等,這部劇整個成了一部「人生厚黑學」。各本書大部分聲稱這部劇裡的各種情節,都能為一個人的一生「答疑解惑」「給出完美的答案」。


裡面聲稱可以解決問題有但不限於以下:「我以前對他那麼好,為什麼他最後還是背叛我」「對方真的是我可以依靠託付終身的人嗎?」「為什麼他老是跟我作對,主管卻假裝沒看到?」「又被辦公室流言蜚語所傷,該怎麼辦」「為什麼男人都喜歡那些故作嬌柔的綠茶婊?」


這些問題的答案,通常就是甄嬛傳裡的一段劇情。


在某網站的問答「我們能從甄嬛傳中學到什麼」,答案裡有不少直接引用劇情內容的材料:



裡面將甄嬛比作中產階級的女兒,認為父母雖然沒有太高的官職,但基本為人處世和侍奉帝王之法,還是理解得相當透徹。因為甄嬛的母親曾告誡她:「尋常夫妻之間,也要謹慎保全恩愛,更何況是帝王家。娘娘和皇上又有君臣之分……」當時的封建社會來看,女人需要依附男人而存在,而一段婚姻對於她們來說,是自身最大的保護傘。所以尋常人家尚且如此,面對掌握著天下人生殺大權的皇上,更是要慎之又慎。

情侶之間坦誠相見固然沒錯,但是太過「捆綁」對方,失去了尊重與耐心,或多或少會觸及到人們天生就會存在的心理邊界,即使再愛也會讓人感覺不適。

相對地,華妃便喜歡瘋狂越界,明著叫恩寵,還要讓哥哥加官進爵。雖然在最後,觀眾也懂得了華妃愛到深處才會如此,但她早已敗壞了周圍幾乎所有人的好感。

以上滿滿的「過來人」智慧,完全可以作為原生家庭影響學的參考教材。其實現在,這種關於「謹慎保全感情」的觀點在某種程度上也不算過時。


除此之外,《甄嬛傳》還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們建言國際關係的新方式。


在某985大學學者曾經在某學術網站上登載一篇文章,叫做《甄嬛傳》中的國際關係學。


文章認為:劇中的後宮其實是一個國際體系,反映了諸多國際關係學中的基本原理。


文章認為在絕大多數時候,皇帝是扮演了離岸平衡手的角色,不專寵一家,而是保持後宮的權力制衡狀態,以維持後宮的穩定。


而甄嬛又是懂得攘外必先安內的戰略高手。通過韜晦無為故意放走了功利短視不忠不信的掌事太監康祿海,同時考驗了槿汐和小允子的忠心,後來又設計揪出內奸侍女花穗,不僅如此,甄嬛還通過情誘換取了溫太醫的絕對忠誠,從而一舉穩定了後院。

     


而劇中頻頻出現的各類餐食和藥品,也成年輕人養生的參考資料


沈眉莊最愛吃的棗泥山藥糕、華妃的小廚房裡做出的馬蹄糕、甄嬛愛吃的藕粉桂花糖糕.在各類烹飪app裡,有人已經將這些宮廷點心的食譜公開,以養生食譜的名義重新定義了劇中的各種美食。


而戲外演員們的日常吃食更是被扒出,新華網等官媒也在當年列出主要幾位女主們的養生秘訣:皇后蔡少芬豬骨湯延緩衰老、甄嬛孫儷百合增加皮膚彈性、沈眉莊斕曦紅甜菜補血益氣、華妃蔣欣桂花藕粉排毒美白.以至於當年這幾類食材曾在某電商平臺長期佔據食療類榜單前幾名的位置。


劇中的好幾味中藥方,也成了網友好奇的焦點之一。舒痕膠、薰香催情、苦杏仁等等也有人專門寫成文章分析裡面的具體成分和藥用價值。小紅書等平臺上的祛疤痕產品也一舉坐上順風車,將自己家的產品一律改名為「舒痕膠」

除了上述可以廣泛討論的話題之外,《甄嬛傳》還有一個隱性的寶藏,就是彈幕,從而誕生了一門彈幕學。

 

多次刷劇的觀眾,不僅完全掌握複雜故事線,還留下了各種讓人忍俊不禁的包袱。



去年,一直播平臺上有人24小時輪播《甄嬛傳》,直播間熱度非常高,凌晨三四點都會有觀眾發彈幕,他們會跟著劇情發搞笑段子,在皇帝被綠的劇情裡,還會配合著發幾串綠色的emoji。今天當你同時觀看《甄嬛傳》和彈幕時,基本就跟看喜劇節目差不多。

 

比如在劇情前期,富察貴人懷孕的消息一出,彈幕立馬就會出現:「您有新的墮了麼訂單,請及時處理」!

 

等到皇后要害富察貴人時,彈幕就變成了「墮了麼小分隊準備出發」。


還有觀眾無時無刻都在盯著演員的妝容做文章,比如甄嬛的某些造型,總會被人叫成是「豬剛鬣同款」。


皇帝問三阿哥功課問得好好的,突然有人開始提給孩子輔導作業這種令人窒息的事情。配角也逃不過觀眾的法眼,沒給打燈,確實有點像在演鬼故事。

       


而觀眾最不願意看到的去甘露寺修行的那段,肯定也會被「刷個野」這種描述逗笑吧。

      

而皇帝臨終前準備拉下黃帶子的動作,也被想像成拽下來之後甄嬛就會掉入陷阱,畫面感十足。更有甚者還代替甄嬛發話:「黃帶子已經被本宮縫死了」。

                          


當然《甄嬛傳》裡,也催生了它的一大遺產——數不清的表情包。


熹貴妃時的回眸瞪眼、蔣欣飾演的華妃傷心時吃酸黃瓜、飾演皇上的陳建斌咽氣之前的震怒等畫面,也成為了網友聊天時必不可少的工具。


       




有人調侃,甄嬛傳教給了我們一個準則:「跟著主角才能笑到最後」,但波雲詭譎的世界裡,又有誰能一針見血地認準生活中的貴人,亦或是在某個領域長久做個主角。

 

很多人認為《甄嬛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也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引起共鳴的國產劇。它不同於傳統宮鬥劇中,基本只是為了男人或名份,惡毒設計陷害其他女人的互毆故事。


b站UP主統計的後宮登記變化圖

在這個無聲的大逃殺戰場中,縱觀全部劇集,收穫真正愛情的也只有四人,崔槿汐與蘇培盛,玉嬈與允禧。前者有人身體殘缺,但卻都能看破一切。後者合力瘋狂挑戰權威,直到最終如願得償。每個遵循看似「傳統」的人,卻均沒有回歸傳統。

 

這種無奈、彷徨、痴情以及意料之外,就像一把把無形的利刃,從屏幕中呼嘯而出,扎在了每個現代人的心窩子裡。


在當代年輕人的職場世界裡,辦公室政治、職場上升通道早已超越了個人成長和社會貢獻的意義,人們對職場的想像,自然而然也會和《甄嬛傳》等宮鬥劇的劇情慢慢劃上等號。


不少人喜歡「鈕祜祿甄嬛」從凌雲峰迴宮之後,那個成熟且狠辣的形象與作風,這也代表著很多人對職場上升終點最絢麗的想像。但大家也都明白,看似大獲全勝的甄嬛,卻也不是真正生活在快樂中,在現實中,權力的爭鬥最終也會讓每個職場人疲憊不堪。


而觀眾從這部劇中,都在渴望能看到那個最終倖存下來的人,是否會得到幸福,轉而思考自己能否在人生這個「宮鬥劇」中成為最終贏家。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別到人生最後轉頭一看,發現自己只不過是鬥了個寂寞罷了。



相關焦點

  • 職場厚黑學8句精髓,噎得讓人無法反駁
    職場是戲,全憑演技。』職場與我們的生活是分開的,每個人都要帶上不同的面具,在不同的戲裡說不一樣的臺詞,扮演不一樣的人物。職場腹黑手段各種各樣,走進這場從來沒有停過的戰場吧,職場厚黑學8句精髓送給大家。1.在利益面前,感情不堪一擊。
  • 圍觀:21世紀新版厚黑學《職場綠皮書》,全乾貨
    生活中很多人,看過厚黑學,讀過很多處世書籍,為什麼他們還是對為人處世,對自己的人生不能把控,是因為厚黑學不可取?不是的,而是缺了具體運用的術。厚黑學講的是法,而不是術。所以你不能融會貫通。還是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它給你一個觀點,你自己去品,自己去悟,唉,只是小編悟性不佳,不能讀懂厚黑學,悲哉,哀哉,悟性是硬傷啊。
  • 厚黑學:想成大事的男人,會有3種「心計」,悟透才可能走向成功
    「古之成大事者,不外面厚心黑而已!」這是厚黑學開宗明義的一大觀點,也道出了厚黑學與成大事的直接關係。男人如何成大事?有一些東西是眾所周知的,如明確的目標,強大的行動力,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不可動搖的自信,正確的思維方式,健康的身體……不過,只是具備這些超級正能量的東西,尚不足以讓男人成大事,社會複雜、人心難測,很多時候男人要想成大事,還需要學點厚黑學,具備一些厚黑「心計」。
  • 厚黑學:不叫的狗,咬人最兇!教你小心職場上的10條「潛規則」
    我們常常說,人性這東西難以捉摸,而且在有利益的地方,人都是不能心平氣和的相處的,所以學會怎麼與人「爭鬥」,是保證你不受別人欺負的重要手段。在這時候,學習厚黑學就是大多數人的一個選擇,民國年間,李宗吾創作了《厚黑學》,闡述了臉皮要厚而無形、心要黑而無色,將「厚黑」發展至一門學問。在本書中,他以劉邦、項羽、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人物實例為主線,探討論證厚薄與黑白如何影響成敗得失。
  • 想成大事,建議你看看《厚黑學》,一旦悟透,便不再是庸人
    "人往高處走"是社會競爭的本質,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面臨的競爭不亞於戰場,不是你上,就是我下,一個位置不可能做兩個人,這就產生了競爭。職場中既有君子,也有小人,和君子做生意,當然要有君子風度。在提升和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哪些明槍暗箭,一味地勇攀高峰有時候並不是一件明智之選,學會如何與會才是生存之道,在切身利益面前,每一位職場人和生意人都應該掌握一定的厚黑法則。
  • 現象級《半澤直樹2》襲來,無處不在的職場厚黑學
    歡迎大家閱讀嘟爸的文章,歡迎大家駐足關注,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現象級《半澤直樹》結局解讀,無處不在的職場厚黑學,如果說這個夏天最受期待的日劇是什麼,我想大部分人都會不由自主的想起那部曾經創下日本當年收視紀錄的《半澤直樹》。
  • 10年過去了,我才真的看懂《甄嬛傳》
    十年前,我以為《甄嬛傳》會是精良後宮劇的開端,十年後看,卻成了宮鬥劇的落日餘暉。 有人說,甄嬛三起三落,更像是一出「紫禁城升職記」,職場重視忠誠、業務、複雜的人際關係,《甄嬛傳》亦是。 皇帝像是一個至高無上的領導,妃嬪們也需要獲得皇帝寵愛,下屬忠心,運用權謀機關算盡。 76集《甄嬛傳》,是甄嬛成長之路,晉升之路,也是她的心死之路。
  • 聯想威6 Pro助力當代職場青年勇攀高峰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創業青年湧現出來,他們在面臨困局時,表示出了更為勇敢、堅定的態度,網際網路陪伴他們成長,筆記本電腦也是他們很重要的使用工具。對於當代青年來說,筆記本什麼牌子好呢?當然是選擇和他們有同樣理念的聯想威6 Pro,為職場的所向披靡助力。
  • 從《甄嬛傳》感受職場腥風血雨,職場生存有多殘酷,看完就明白了
    電視劇《甄嬛傳》是改編自流瀲紫所著的同名小說,整部劇注重圍繞著後宮女人的真實情感為主題,掀開的宮廷情感中暗藏玄機的宮廷故事。《甄嬛傳》自開播以來就備受關注,劇中「甄嬛」從一個初入後宮的單純少女,一步步到嬪妃到皇太后,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單純少女成長為一個善於謀權的深宮婦人,也反應出千百年來後宮女子的縮影,通過她在宮中的各個階段做出的對策,同時也影射出當下我們在面對職場危機時做出的良策。
  • 聯想威6 Pro助力當代職場青年勇攀高峰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創業青年湧現出來,他們在面臨困局時,表示出了更為勇敢、堅定的態度,網際網路陪伴他們成長,筆記本電腦也是他們很重要的使用工具。對於當代青年來說,筆記本什麼牌子好呢?筆記本什麼牌子好?
  • 厚黑學的10句大實話,5句成 黑幫「處世」規矩,5句成名人座右銘
    這時,就有人問了,生活不易,怎麼可能會過得「風生水起」呢?這時我就推薦你讀讀《厚黑學》,厚黑學是一門極其實用的學問,上至廟堂,下至市井,都有其用武只地。厚黑學的代表人物有曹操、司馬懿、劉邦等,都是縱橫天下的人物。厚黑學從某個角度反映了人性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人們的處世之道。從一個方面來說,為人處世要想活得好,還是需要點「厚黑的」。
  • 想要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厚黑學》告訴你試著記住「5條天規」
    第二條厚黑學天規:在人屋簷下,必須要低頭我們所熟知的一句話叫「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是厚黑學強調「在人屋簷下,必須要低頭」。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三條厚黑學天規,對付小人,你要比小人更狠辣厚黑學指出,君子討厭小人,不願意和小人靠近,可小人偏偏愛算計君子,所以對待小人,你必須表現出來狠辣的一面,凡事比小人更狠,同時你也要保全自身,不要在小人面前露了怯,讓他找到你的弱點,只有這樣
  • 《厚黑學》:為何只有臉皮厚心腸黑的人,才能走上人生巔峰?
    《厚黑學》為民國年間李宗吾先生所作,他言道:「古來成大事者,不過厚黑而已,我看二十四史字裡行間皆能讀出兩個字:厚、黑!「於是一部奇書《厚黑學》就此誕生。他在厚黑學一書中,闡述臉皮要厚而無形、心要黑而無色,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中國古來政治家、人中豪傑皆此形象。而在職場上,很多人會發現,一個能最終走到高位的人,都未必是能力最強的人,而往往是那些最有心機,最懂得隱藏自己,巧妙發揮實力的人。
  • 「厚黑學」《海上夢囈》作者:邵明
    我今天看了民國李宗吾寫的《厚黑學》,才知道原委。李宗吾說:《厚黑學》一書中,宣揚臉皮要厚如城牆,心要黑如煤炭,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他列舉了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人物為例,試圖證實其《厚黑學》而列舉當中各人之厚薄與黑白如何影響他們的成敗。 李宗吾寫到——「偶閱《三國志》,而始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成大事者,不外面厚心黑而已!
  • 讀《厚黑學》這10句話勝讀10年書!悟透一半,就能左右逢源成大事
    《厚黑學》為民國年間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學一書中,闡述臉皮要厚而無形、心要黑而無色,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他以劉邦、項羽、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人物實例為主線,探討論證厚薄與黑白如何影響成敗得失。
  • 楊絳說人欺侮老實人,《厚黑學》暗藏了老實人絕學,聰明人學不來
    提到《厚黑學》,你最先想到什麼?黑色封面、奸詐、手段、勾心鬥角、曹操、爾虞我詐、上位學……估計,都是這種自帶情緒的詞語。市場上,《厚黑學》總被定性為勵志、成功學圖書,後面跟著一堆臭不要臉的投機者,趁機搞一堆商場厚黑學、職場厚黑學。讓世人都以為,這是本教人臭不要臉的書。
  • 《甄嬛傳》夏冬春看似鬧劇的人生,實則是新人入職場的警示
    《甄嬛傳》中有一個戲份很少卻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那就是夏冬春。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她太過張狂,以至於進宮幾天還沒見到皇上的面就被華妃賞了一丈紅,這個細節甚至還被觀眾們津津樂道,人人都笑夏冬春蠢笨。但若是將新入宮準備搏個前程的小主們看作職場新人,和今天的職場對照來看的話,未必人人都能做得比夏冬春更好。
  • 做人太「愣頭青」,往往沒有好下場,學會這三招厚黑學可平步青雲
    人一定要懂得保護自己,要不自己跌倒都不知道怎麼跌倒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如果你不會玩弄套路,富於心計,那麼成功的機率可以微乎其微。話說得太滿,總是輕易的答應別人,就給自己留的餘地少了,經常說「包在我身上」的人,往往什麼事情都不能包,你求他做件事情要猶豫半天的人,往往做一件成一件,所以人一定要珍惜自己說話時的權利,不要自己給自己埋坑。在中國還有一句話「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 論算計,厚黑學只能排第二,那麼第一的到底是誰?
    《厚黑學》為民國年間李宗吾先生所作,他在厚黑學一書中,闡述臉皮要厚而無形、心要黑而無色,這樣才能成為"英雄豪傑"。他以劉邦、項羽、曹操、劉備、孫權、司馬懿等人物實例為主線,探討論證厚薄與黑白如何影響成敗得失。大家都不陌生,今天我們就不講厚黑學了。
  • 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厚黑學中的幾條潛規則
    不懂厚黑學中的「潛規則」,你怎麼出人頭地?無論你現在是什麼身份,都要記住一句話:「會哭的孩子才有糖吃,能屈能伸才是大丈夫」。縱觀古今,不難發現,歷史上但凡成大事的人物,都多多少少的懂得「厚黑學」這門高深的學問!像曹操和劉備,他們都懂得「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道理,對於厚黑學之中的馭人之術掌握即為透徹,所以才能成就一番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