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觀察| 宜家創始人去世了,他創建了宜家與雙基金會這一傳奇

2021-02-07 長江商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

很少有人知道,宜家這家在全球吸粉無數,年營業額340多億歐元的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其背後竟然是由兩個基金會——斯帝廷·宜家基金會(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和英特羅格基金會在運作,而通過雙基金會的模式,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和他的兒子們,牢牢把握著宜家的命脈。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

1943年,17歲的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瑞典南部的埃爾姆胡爾特市創辦了一家郵寄公司,經營鋼筆、皮夾、手錶、尼龍襪等物品,他將公司命名為IKEA公司——由他自己的姓名(Ingvar•Kamprad)、他生長的農莊艾爾姆塔裡德(Elmtaryd)和牧區阿根納瑞(Agunnaryd)的首字母組合而成,這就是後來的英氏控股集團(Inska Holding)。


世界上第一個宜家商場


1953年,坎普拉德發現了家居市場的巨大潛力,並進入家居行業。從那時起,宜家將自己的願景描述為:通過提供各種設計精美、實用可靠和價格低廉的家居產品,為顧客創造更好的居家生活。


宜家認為,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方,而兒童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


幾十年之後,這個從坎普拉德騎著自行車給鄰居們挨家挨戶送家居用品的企業,已經成為全球業內翹楚,在全球47個國家成立和特許經營了373家門店。根據宜家2016財年(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數據顯示,宜家集團銷售總額達342億歐元。

宜家標識在公司的整個歷史過程中幾乎未經改變,1967年的版本一直是宜家的象徵。



鮮有人知道,除了英氏控股集團(InskaHolding),英格瓦·坎普拉德和他的家族還創辦了兩家企業,分別為英特宜家控股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為坎普拉德的小兒子馬修斯·坎普拉德,和伊卡羅(Ikano)公司——董事會主席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大兒子彼得·坎普拉德


1980年的宜家


其中,總部位於盧森堡的英特宜家控股旗下有四家公司,分別為英特宜家系統公司、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英特宜家地產公司和英特宜家財務投資公司。


而英特宜家系統公司擁有「宜家家居」品牌和零售概念。此外,英特宜家控股還通過與英氏控股公司(對外稱「宜家集團」)合資成立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而英特宜家控股旗下的後兩家公司則主要做商業地產開發和財務投資。


而伊卡羅公司旗下業務則涉及房地產、資產管理、保險和零售,並在東南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開發購物中心,它同時還被英特宜家控股特許授權開設宜家家居商場。


2016年的宜家


也就是說,經過74年的發展,坎布拉德家族已經建立了一個跨越家居、物流、金融、地產、投資、服務等多重領域、足跡遍及全球47個國家的超大型跨國企業。


然而,這個商業機構從表面來看,卻並非完全為坎普拉德家族所有。


1982年,坎普拉德在荷蘭設立了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目標是「促進和支持建築和室內設計創新」。坎普拉德本人將擁有的英氏控股集團(Inska Holding)股權全部捐獻給了該基金會,從而使得英格卡基金會實際擁有著英氏控股集團(Inska Holding)。


英格瓦·坎普拉德工作時在宜家總部吃工作午餐,會從自己的錢包裡掏出鈔票付帳。他喜歡喝酒,但不一定要貴重,一瓶廉價的威士忌能讓他更加愉快。


1989年,坎普拉德又在列支敦斯登設立英特羅格基金會,通過層層資本運作,實際擁有著英特宜家系統公司


這就意味著,坎普拉德家族創辦的三家公司中,只有伊卡羅(Ikano)公司為家族所有。儘管坎普拉德本人對外界宣稱「自己和家人不擁有宜家的一分錢」,但坎普拉德家族通過架構雙基金會,不僅有效的規劃了稅務,同時實現了家族與基金會的共同執政。


英格瓦·坎普拉德沒有時髦的服飾、昂貴的手錶。日常裝備是:一件褐色外套、一雙磨損舊鞋戴著一副老式眼鏡。超市和二手衣跳蚤市場是他最長光顧的地方。


宜家通過品牌授權、宜家基金會、宜家集團運營三權分立的創新模式,編織出「公司與基金會」的交織網絡,形成了一個由坎普拉德家族牢牢控制的宜家王國。


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專屬座駕是20年不變的老式沃爾沃


宜家的兩個基金會分別控制著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中,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控制著英氏控股集團,後者是整個宜家「有形業務」(一切看得見的商店、商品等)的母公司,其目標在於妥善支持和管理宜家;而英特羅格基金會控制著英特宜家系統公司,後者擁有宜家的「無形業務」,也就是「宜家家居」品牌和零售概念。


宜家集團的所有權結構 


每年,英氏控股需要向英特宜家系統公司支付總營業額的3%,「租借」宜家概念。按2015年宜家的銷售總額計算,品牌使用費高達近10億歐元。

 

在宜家的兩個基金會中,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擁有370億美元(《經濟學人》估算),2006年5月被譽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之一」和「最大的非政府組織」,其資金用於投資宜家集團和慈善捐款。由於它的非營利和慈善屬性,宜家的適用稅率不是行業通用的18%,而只有3.5%,每年可節省數十億美元。

 

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架構說明


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由兩部分組成:慈善機構——斯帝廷·宜家基金會,資產管理機構斯——斯帝廷IMAS基金會。英格卡基金會有五名董事會成員,坎普拉德家族佔兩個席位,目前由坎普拉德本人及其長子彼得·坎普拉德擔任。在英格卡基金會的章程中,明文寫到:有兩位董事會成員聯合授權,就可以制定及修改章程內容。

 

坎普拉德與他第二任妻子及三個兒子Peter, Jonas 和 Mathias。2013年6月,坎普拉德本人從宜家國際公司董事會辭職,小兒子,Mathias 取代Per Ludvigsson 成為控股公司的董事長。


這種多基金會模式,使得權利掌握在不同機構間,讓兄弟都能各自為政,從而避免了對繼承權的爭奪;同時宜家集團最終歸屬於基金會,又避免了由於繼承人在財務、婚姻等方面出現問題,而影響集團整體的發展。

 

在創辦之初,坎普拉德曾說,「我之所以努力的,不僅僅是宜家的長盛不衰,而且是要使它成為一個獨立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公司。」通過雙基金會制度,坎普拉德最終實現了這個目標。

英格瓦·坎普拉德曾說,「我們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安逸的家、健康的身體、穩定的收入,讓我們的孩子有安全感、獲得良好的教育,創造成功的人生。宜家基金會所關注的,正是這些最基本和重要的需求。」


宜家博物館


作為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下的慈善部門,宜家基金會目前與31個國際性非營利組織都有合作,並且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難民署、拯救兒童組織(Save the Children)、柯林頓健康倡議和眾籌組織KickStart等國際機構的最大企業捐贈者。


瑞典宜家員工參加拯救科索沃兒童項目


宜家基金會,最初成立於1982年, 僅專注於建築和室內設計。2009年,宜家基金會修改章程,擴大了業務範圍,增加了「保護改善兒童的發展機遇,使得兒童最終能夠掌控自己的未來」的內容。


它致力於為世界上最貧困社區的兒童和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機會,具體表現為四個最基本的元素:一個家;健康的人生起點;優質的教育;以及穩定的家庭收入。


 拯救兒童組織幫助菲律賓南部的兒童從暴力中康復 


英格瓦·坎普拉德還先後設立了各種公益基金,力所能及地幫助兒童和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們。他建立了以他母親的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基金會,每到聖誕節,宜家公司總部的員工們都會向這家基金會捐款。


而通過商業與慈善的結合,讓坎普拉德家族和宜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宜家在踐行社會責任上頗具特色。將其擅長的家居、創意在公益項目上充分發揮,充滿了人道主義關懷精神。我們特別選取其中兩個精彩案例,一起分享。


「25㎡敘利亞」


2016年底,宜家在挪威推出了一個另類的樣板房,這個25㎡的樣板房與傳統宜家的溫馨格調完全不同,樣板間用深色的泥渣磚壘砌起來,牆面凹凸不平,整個房間破敗不堪,裡面家徒四壁。


這個樣板間叫做「25㎡敘利亞」。它其實是復刻了一個敘利亞難民的家。這個難民叫做 Rana,和她的 4 個孩子住在和這間 25 ㎡ 的樣板間一模一樣的房子裡。


Rana是一名教師,同時她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安全的環境,Rana不得不辭去教師的工作,帶著孩子們四處流浪。


25㎡敘利亞


在宜家複製的房子裡,多了宜家標誌性的價籤。但是價籤上沒有價格,沒有材質,也沒有設計師的姓名,有的是對這個家庭真實生活狀況的描述。走進來的人們好像瞬間來到那另一個世界,他們不僅靠近仔細觀看,連背影都沉重起來。


在這個樣板間內的、由挪威紅十字會聯合宜家發起的捐款活動,最後為紅十字會在敘利亞的工作中籌到2200萬歐元。


每周都會有4萬人來到這樣的樣板間


Better Shelter


2013年,宜家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為敘利亞難民設計他們的居住屋。居住屋的設計很「宜家」,它是由平板化部件安裝而成,小屋還設有太陽能充電裝置,這樣就可以解決一部分用電不便的問題了。


宜家為難民所設計的「Better Shelter」(更好的庇護所),試著讓它更有家的感覺。


這個由宜家打造出的避難所,更堅固、智能及人性化。

•使用壽命長達3年;是傳統難民帳篷的6倍。

•模塊式設計:門窗可以隨地按需放置。

•照明設備為太陽能供電的LED燈,它還能為手機充電。

•門內和門外均可使用掛鎖。

•居住面積達17.5平方米。

每個庇護所都有門和門鎖,對於難民,有了門和門鎖,這就是一個家。


這些單間格局的臨時房屋為難民營裡的人們提供了比帳篷更好的避難所,讓他們住得更有尊嚴、更安全、隱私更有保障。


自2015年起,聯合國難民署已訂購了約15,000間「Better Shelter」提供的避難所,並分發給了七個國家。而希臘和伊拉克兩國的表現最為引人矚目。它們不僅向敘利亞難民敞開國門,更將難民在避難所中逗留的時間從短短數日延長至了數年。 


推薦閱讀


基金會讓企業基業常青成為可能?看看嘉士伯就知道了

剛過完117歲生日的諾貝爾基金會,還要繼續把獎發下去!

它舉辦的藝術盛會,被譽為「一年只為這幾天」



歡迎各校友組織、各位校友

從不同維度貢獻力量、共建長江


相關焦點

  • 與其刷屏宜家創始人辭世,不如關注這些宜家好設計(文末有宜家特別留念品)
    宜家集團發布的官方訃告這樣描述他的成就:「他對宜家的最大貢獻是他的願景——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以及宜家的文化和長期的商業模式。」這個消息最早是去年Off-White創始人Virgil Abloh親自在Instagram上曝光了聯名地毯的一角,他還為兩家的合作款購物袋站臺。
  •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去世,他才是這個時代的超級英雄
    瑞典時間1月27日,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瑞典斯馬蘭的家中安詳去世,享年91歲。自1943年創立以來,宜家在全世界已經擁有362家商場,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英格瓦老爺子的偉大之處,不單單在一手創造一個家居帝國,還在於他向全世界輸出「Jante’s Law」式的北歐價值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越是深入了解宜家,越會發現這個企業確實堪當「偉大」二字。這一切,與英格瓦定下的企業基調有關。改變世界的,不是幻想中的超級英雄,也不僅僅是賈伯斯這樣的天才,還有像英格瓦一樣踏踏實實做好一件事的平凡人。
  • 探秘宜家中國供應鏈:一張床墊從生產到銷售的旅程
    這一場景發生在位於浙江嘉興市嘉善縣的盛諾集團(1418.HK),9月17日,記者走進盛諾集團工廠。這家擁有19年歷史的企業,是宜家記憶棉床上用品和舒適用品的製造商。自2015年與宜家合作以來,不僅逐漸發展成宜家創新型供應商,與宜家共同開發凝膠涼感床墊,還完成了車間的重新規劃,產能大幅提升。2018財年,宜家在中國的採購額佔宜家全球採購總額的28%。
  • 宜家(IKEA)及其創始人的成長史,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圓桌觀察系列第2期,今天要聊聊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家居品牌:宜家(IKEA)及其創始人的故事,我覺得從中還是能帶給我們很多在工作上的啟示。宜家自1943年創立以來(二戰還沒結束哦),因其相對便宜的價格以及引領自行組裝家具的風潮而聞名世界,並成為全球超過367家大型門市的最大家具零售商。
  • 半個多世紀的宜家:從瑞典小鎮走向世界
    從瑞典小鎮起家,1958年10月28日在瑞典小城lmhult,好幾百人在第一家宜家門前排隊等候開門。人們都想看一看這裡不同尋常的新式家具。最不尋常的是,在把書架和床架買回家後,顧客要自己動手組裝。這是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的革命性創意。
  •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每個人都理應有一個叫做「家」的歸宿
    他就是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坎普拉德在他位於瑞典南部的寓所安詳離世,他1926年出生於瑞士斯莫蘭,17歲時創立了宜家。坎普拉德的家人和全球宜家家居員工都會非常思念和懷念他。」宜家在Twitter上寫到。坎普拉德於1月27日去世,終年91歲。
  • 再見了,宜家小冊子!
    學生時期常常跑去宜家逛,完了再吃個一塊錢冰淇淋,每年的《家居指南》(IKEA Catalogue)是我最愛的隨手翻讀物,與其說是產品目錄,它更像是一本製作精良的雜誌,從1951年宜家創始人 Ingvar Kamprad 親自編撰第一本開始,它以每年一本的頻率已經持續發行70年了。
  • 宜家or宜架?青島宜家又雙叒開戰了!10天幹3架,暴露宜家的傲慢與偏見
    24日,不出所料,青島宜家又雙叒開戰了!第一戰三英戰呂布,紅衣女倒地顱骨骨折;第二戰情侶戰一女,一女倒地被抬走;第三戰,參戰人數得到質的提升,地點由商場外、收銀臺,轉戰到了地下停車場。宜家成了「宜架」,網紅打卡地成了網紅打架地。這是即躺屍聖地,不可描述照片拍攝基地之後,又摘得掐架聖地的桂冠。又黃又暴力!為何宜家淪落至此?一切皆是因果,青島宜家的第三戰,恐怕還僅是開胃菜,第四戰,第五戰已經在路上。恐怕是我命由天不由我。為何?
  • 因利益分歧,IOTA基金會宣布創始人David Snsteb已離開基金會
    律動 BlockBeats 消息,IOTA 基金會、董事及監事會 12 月 10 日發文宣布 IOTA 創始人 David Snsteb已離開 IOTA 基金會。基金會表示,出於對 IOTA 及其生態系統的最大利益考慮,監事會一致做出了這一決定。
  • 宜家申請「宜家家居」商標遇阻?竟是「宜家」商標被搶註?
    提起宜家(IKEA),許多人並不陌生。據了解,宜家(IKEA)於1943年創建於瑞典。自1998年在上海開設第一家商場以來,宜家已在中國內地的21個城市開設了27家商場、2家體驗中心、4個物流分撥中心和7個配送中心。
  • 宜家宣布停止發行《宜家家居指南》這是什麼招數?停刊為哪般?
    相關連結宜家在中國發行了10年的《家居指南》,其實隱藏了這12個秘密作為全球發行量最大的出版物之一,宜家的《家居指南》向來是一項營銷利器。然而隨著在線零售業務的崛起,印刷目錄的讀者數量在不斷下降。早在2008年,宜家內部就有員工提出搭建網上商城的建議,不過最終遭到了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駁回。他曾對媒體表示出擔憂,「網頁上可以做買賣,但會減少來店的客人,這樣便會失去一些額外的生意,比如有些商品是顧客隨手挑揀的,並不一定是他們需要的東西。」畢竟宜家本就是以線下龐大而獨特的家居體驗為特色。
  • 福利日丨【AAO北境瑞典】65張封面揭露宜家鮮為人知的秘密與歷史.
    身價上百億美元的英格瓦·坎普拉德,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節儉傳奇:比如,坐飛機總是經濟艙;喜歡反覆使用一次性茶包;在聖誕節過後的折扣季買聖誕禮物;穿Tesco樂購大賣場買的襯衣;以及如果餐廳有小包的鹽和黑胡椒,他走的時候一定會往自己兜裡裝上幾袋……於是,英格瓦得到了「成本屠夫」這一調侃性的稱號。不過話說回來,生活方式是別人的,人只要活在自己喜歡的狀態裡就好。
  • 宜家創始人坎普拉德生前推出的 5 款家具,至今仍是暢銷貨
    上周末,宜家家居創始人英格瓦 · 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瑞典家中逝世。
  • 宜家醒了
    對於宜家未來的電商計劃,Anna Pawlak-Kuliga在採訪中說道:「宜家在做全渠道布局時非常謹慎,這一方面是因為宜家的商品交易量非常大,牽一髮而動全身;另一方面家居產品的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光一套廚房產品就包含800多個零部件。和快銷產品相比,它的配送要複雜得多。
  • 宜家宣布停止發行《宜家家居指南》國內8月發行目錄冊是最後一版
    隨著人們閱讀習慣和消費行為的改變,我們心愛的家居指南也將功成身退,這實際上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為了吸引更多人並與之互動,宜家將繼續以新的方式用我們的家居解決方案激勵大眾。」全球宜家特許經銷商Inter IKEA Systems B.V. 的總經理 Konrad Grüss 表示。
  • 宜家燈具照亮的不只是家具,還有你想要的生活
    他是宜家家居的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當地時間1月27日,他在瑞典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91歲。那一天,全球各地眾多的宜家旗艦店都降下了半旗以示悼念。在宜家集團的訃告中稱英格瓦為「20世紀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宜家是英格瓦在年僅17歲時便創立的品牌。這個想法來源於他中學時期的一次經歷——某次,英格瓦見到鞋店店員為顧客找產品而手忙腳亂。
  • 長春有宜家家居實體店嗎 長春宜家家居如何選購
    長春有宜家家居實體店嗎在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工農大街58號附近,顧客在這個環境中會不知不覺被「宜家文化」所感染。一般這個地方開業的時間是早上八點到晚上的九點。2、而且宜家一直以來都是倡導以「娛樂購物」的家居文化,他們認為,「宜家是一個充滿娛樂氛圍的商店,我們不希望來這裡的人們失望」。宜家家居是先將「家居」這個全新的概念引入中國,很多來宜家的人都不是純粹來購物的,他們已經習慣性地把它當作了一個休閒的地方。
  • 8 個在宜家餐廳裡才會發生的故事
    ·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去世,享年 91 歲。我們找來 8 個年輕人,問了他們和宜家餐廳的故事,裡面有觀察,有感受,有情緒,還貢獻了宜家餐廳點餐攻略,更重要的是,有人間百態。李團團生活方式編輯,社會觀察愛好者我家就住在西紅門宜家對面,可以說是眼睜睜看著宜家從一片空地到車水馬龍。
  • 宜家這回玩兒真的了?
    從2015年起,宜家宣布所使用的棉花全部來自更可持續的來源,這個可持續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是這些棉花可回收,二是這些棉花在生長時使用了較少的水、化肥和農藥,並且能夠為棉農帶來更高的收益。  當然,這部分的可持續能被消費者感知的比較少,消費者能夠感知、觸摸的是陳列在宜家門店裡的以可持續材料為主體設計的各類家居產品。
  • 再見,宜家代購!終於能躺著逛宜家
    對於忙碌的年輕人來說,逛宜家成為一種心靈治癒。停下來品嘗冰涼舒爽的一塊錢冰淇淋,看看清新簡約的居家商品,在舒適的家具擺設裡逛一圈,滿心都是對於未來的家的勾勒。有人說,逛宜家不買東西,靜靜地欣賞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