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宜家這家在全球吸粉無數,年營業額340多億歐元的全球最大的家居用品零售商,其背後竟然是由兩個基金會——斯帝廷·宜家基金會(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和英特羅格基金會在運作,而通過雙基金會的模式,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和他的兒子們,牢牢把握著宜家的命脈。
宜家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
1943年,17歲的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在瑞典南部的埃爾姆胡爾特市創辦了一家郵寄公司,經營鋼筆、皮夾、手錶、尼龍襪等物品,他將公司命名為IKEA公司——由他自己的姓名(Ingvar•Kamprad)、他生長的農莊艾爾姆塔裡德(Elmtaryd)和牧區阿根納瑞(Agunnaryd)的首字母組合而成,這就是後來的英氏控股集團(Inska Holding)。
世界上第一個宜家商場
1953年,坎普拉德發現了家居市場的巨大潛力,並進入家居行業。從那時起,宜家將自己的願景描述為:通過提供各種設計精美、實用可靠和價格低廉的家居產品,為顧客創造更好的居家生活。
宜家認為,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地方,而兒童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
幾十年之後,這個從坎普拉德騎著自行車給鄰居們挨家挨戶送家居用品的企業,已經成為全球業內翹楚,在全球47個國家成立和特許經營了373家門店。根據宜家2016財年(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數據顯示,宜家集團銷售總額達342億歐元。
宜家標識在公司的整個歷史過程中幾乎未經改變,1967年的版本一直是宜家的象徵。
鮮有人知道,除了英氏控股集團(InskaHolding),英格瓦·坎普拉德和他的家族還創辦了兩家企業,分別為英特宜家控股公司——創始人及董事長為坎普拉德的小兒子馬修斯·坎普拉德,和伊卡羅(Ikano)公司——董事會主席為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大兒子彼得·坎普拉德。
1980年的宜家
其中,總部位於盧森堡的英特宜家控股旗下有四家公司,分別為英特宜家系統公司、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英特宜家地產公司和英特宜家財務投資公司。
而英特宜家系統公司擁有「宜家家居」品牌和零售概念。此外,英特宜家控股還通過與英氏控股公司(對外稱「宜家集團」)合資成立英特宜家購物中心集團。而英特宜家控股旗下的後兩家公司則主要做商業地產開發和財務投資。
而伊卡羅公司旗下業務則涉及房地產、資產管理、保險和零售,並在東南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等國開發購物中心,它同時還被英特宜家控股特許授權開設宜家家居商場。
2016年的宜家
也就是說,經過74年的發展,坎布拉德家族已經建立了一個跨越家居、物流、金融、地產、投資、服務等多重領域、足跡遍及全球47個國家的超大型跨國企業。
然而,這個商業機構從表面來看,卻並非完全為坎普拉德家族所有。
1982年,坎普拉德在荷蘭設立了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目標是「促進和支持建築和室內設計創新」。坎普拉德本人將擁有的英氏控股集團(Inska Holding)股權全部捐獻給了該基金會,從而使得英格卡基金會實際擁有著英氏控股集團(Inska Holding)。
英格瓦·坎普拉德工作時在宜家總部吃工作午餐,會從自己的錢包裡掏出鈔票付帳。他喜歡喝酒,但不一定要貴重,一瓶廉價的威士忌能讓他更加愉快。
1989年,坎普拉德又在列支敦斯登設立英特羅格基金會,通過層層資本運作,實際擁有著英特宜家系統公司。
這就意味著,坎普拉德家族創辦的三家公司中,只有伊卡羅(Ikano)公司為家族所有。儘管坎普拉德本人對外界宣稱「自己和家人不擁有宜家的一分錢」,但坎普拉德家族通過架構雙基金會,不僅有效的規劃了稅務,同時實現了家族與基金會的共同執政。
英格瓦·坎普拉德沒有時髦的服飾、昂貴的手錶。日常裝備是:一件褐色外套、一雙磨損舊鞋戴著一副老式眼鏡。超市和二手衣跳蚤市場是他最長光顧的地方。
宜家通過品牌授權、宜家基金會、宜家集團運營三權分立的創新模式,編織出「公司與基金會」的交織網絡,形成了一個由坎普拉德家族牢牢控制的宜家王國。
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專屬座駕是20年不變的老式沃爾沃
宜家的兩個基金會分別控制著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其中,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控制著英氏控股集團,後者是整個宜家「有形業務」(一切看得見的商店、商品等)的母公司,其目標在於妥善支持和管理宜家;而英特羅格基金會控制著英特宜家系統公司,後者擁有宜家的「無形業務」,也就是「宜家家居」品牌和零售概念。
宜家集團的所有權結構
每年,英氏控股需要向英特宜家系統公司支付總營業額的3%,「租借」宜家概念。按2015年宜家的銷售總額計算,品牌使用費高達近10億歐元。
在宜家的兩個基金會中,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擁有370億美元(《經濟學人》估算),2006年5月被譽為「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之一」和「最大的非政府組織」,其資金用於投資宜家集團和慈善捐款。由於它的非營利和慈善屬性,宜家的適用稅率不是行業通用的18%,而只有3.5%,每年可節省數十億美元。
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架構說明
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由兩部分組成:慈善機構——斯帝廷·宜家基金會,資產管理機構斯——斯帝廷IMAS基金會。英格卡基金會有五名董事會成員,坎普拉德家族佔兩個席位,目前由坎普拉德本人及其長子彼得·坎普拉德擔任。在英格卡基金會的章程中,明文寫到:有兩位董事會成員聯合授權,就可以制定及修改章程內容。
坎普拉德與他第二任妻子及三個兒子Peter, Jonas 和 Mathias。2013年6月,坎普拉德本人從宜家國際公司董事會辭職,小兒子,Mathias 取代Per Ludvigsson 成為控股公司的董事長。
這種多基金會模式,使得權利掌握在不同機構間,讓兄弟都能各自為政,從而避免了對繼承權的爭奪;同時宜家集團最終歸屬於基金會,又避免了由於繼承人在財務、婚姻等方面出現問題,而影響集團整體的發展。
在創辦之初,坎普拉德曾說,「我之所以努力的,不僅僅是宜家的長盛不衰,而且是要使它成為一個獨立於任何一個國家的公司。」通過雙基金會制度,坎普拉德最終實現了這個目標。
英格瓦·坎普拉德曾說,「我們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安逸的家、健康的身體、穩定的收入,讓我們的孩子有安全感、獲得良好的教育,創造成功的人生。宜家基金會所關注的,正是這些最基本和重要的需求。」
宜家博物館
作為斯帝廷·英格卡基金會下的慈善部門,宜家基金會目前與31個國際性非營利組織都有合作,並且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難民署、拯救兒童組織(Save the Children)、柯林頓健康倡議和眾籌組織KickStart等國際機構的最大企業捐贈者。
瑞典宜家員工參加拯救科索沃兒童項目
宜家基金會,最初成立於1982年, 僅專注於建築和室內設計。2009年,宜家基金會修改章程,擴大了業務範圍,增加了「保護改善兒童的發展機遇,使得兒童最終能夠掌控自己的未來」的內容。
它致力於為世界上最貧困社區的兒童和年輕人提供更好的機會,具體表現為四個最基本的元素:一個家;健康的人生起點;優質的教育;以及穩定的家庭收入。
拯救兒童組織幫助菲律賓南部的兒童從暴力中康復
英格瓦·坎普拉德還先後設立了各種公益基金,力所能及地幫助兒童和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們。他建立了以他母親的名字命名的癌症研究基金會,每到聖誕節,宜家公司總部的員工們都會向這家基金會捐款。
而通過商業與慈善的結合,讓坎普拉德家族和宜家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作為一個非營利機構,宜家在踐行社會責任上頗具特色。將其擅長的家居、創意在公益項目上充分發揮,充滿了人道主義關懷精神。我們特別選取其中兩個精彩案例,一起分享。
「25㎡敘利亞」
2016年底,宜家在挪威推出了一個另類的樣板房,這個25㎡的樣板房與傳統宜家的溫馨格調完全不同,樣板間用深色的泥渣磚壘砌起來,牆面凹凸不平,整個房間破敗不堪,裡面家徒四壁。
這個樣板間叫做「25㎡敘利亞」。它其實是復刻了一個敘利亞難民的家。這個難民叫做 Rana,和她的 4 個孩子住在和這間 25 ㎡ 的樣板間一模一樣的房子裡。
Rana是一名教師,同時她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們有一個安全的環境,Rana不得不辭去教師的工作,帶著孩子們四處流浪。
25㎡敘利亞
在宜家複製的房子裡,多了宜家標誌性的價籤。但是價籤上沒有價格,沒有材質,也沒有設計師的姓名,有的是對這個家庭真實生活狀況的描述。走進來的人們好像瞬間來到那另一個世界,他們不僅靠近仔細觀看,連背影都沉重起來。
在這個樣板間內的、由挪威紅十字會聯合宜家發起的捐款活動,最後為紅十字會在敘利亞的工作中籌到2200萬歐元。
每周都會有4萬人來到這樣的樣板間
Better Shelter
2013年,宜家與聯合國難民署合作,為敘利亞難民設計他們的居住屋。居住屋的設計很「宜家」,它是由平板化部件安裝而成,小屋還設有太陽能充電裝置,這樣就可以解決一部分用電不便的問題了。
宜家為難民所設計的「Better Shelter」(更好的庇護所),試著讓它更有家的感覺。
這個由宜家打造出的避難所,更堅固、智能及人性化。
•使用壽命長達3年;是傳統難民帳篷的6倍。
•模塊式設計:門窗可以隨地按需放置。
•照明設備為太陽能供電的LED燈,它還能為手機充電。
•門內和門外均可使用掛鎖。
•居住面積達17.5平方米。
每個庇護所都有門和門鎖,對於難民,有了門和門鎖,這就是一個家。
這些單間格局的臨時房屋為難民營裡的人們提供了比帳篷更好的避難所,讓他們住得更有尊嚴、更安全、隱私更有保障。
自2015年起,聯合國難民署已訂購了約15,000間「Better Shelter」提供的避難所,並分發給了七個國家。而希臘和伊拉克兩國的表現最為引人矚目。它們不僅向敘利亞難民敞開國門,更將難民在避難所中逗留的時間從短短數日延長至了數年。
推薦閱讀
基金會讓企業基業常青成為可能?看看嘉士伯就知道了
剛過完117歲生日的諾貝爾基金會,還要繼續把獎發下去!
它舉辦的藝術盛會,被譽為「一年只為這幾天」
歡迎各校友組織、各位校友
從不同維度貢獻力量、共建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