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聰 張豪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梁喻
心中有夢、眼中有光,腳下有路、志在四方。在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上,廣東代表團表現亮眼,共獲得32金、13銀、11銅,和27個優勝獎,獨佔鰲頭。
在三天時間裡,來自廣東的冠軍國手們,在三天的時間裡,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卓越的作品,打造高精度的零件,敲出智能的代碼……充分展現了新時代技能人才的風採。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技能國手的生活,看看他們是如何鋪就冠軍之路的。
工業機械項目金牌選手林家喜:「以師兄為榜樣,繼續拿世賽冠軍」
站著領獎臺上,聚光燈下,林家喜手捧金牌,向觀眾揮手致意。他那自信的神情仿佛在向大家宣告:「我做到了。」
千禧年出生的林家喜,今年剛滿20歲,來自廣東揭陽,是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的學生。2015年,當他還在上初三時,同鄉的林春瀧代表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出徵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參加製造團隊挑戰賽,並一舉拿下世界冠軍。從那時起,在林家喜的心裡,默默地種下了一顆技能的種子。
「那時候,師兄(林春瀧)得冠後,在我們家鄉引起不小的轟動。」林家喜說,家人也希望他也能像林春瀧一樣,獲得世界技能大賽冠軍。於是,2016年初中畢業後,林家喜毅然選擇了走技能報國之路,入學廣東省機械技師學院,就讀工業機械專業。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工業機械項目冠軍林家喜
入學後,林家喜以師兄為榜樣,刻苦學習,報名參加技能大賽集訓隊,一路過五關斬六將,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考核選拔,最終拿到了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的入場券。
「那時候我們訓練的設備很老舊,沒有現在條件好,每天就是反覆的訓練,一天至少訓練12個小時,而且所有的模塊訓練都是站著完成,很辛苦。」林家喜說,因為心中有一個冠軍夢,所以堅持了下來。
工業機械項目共分為加工(車、銑)、電氣裝配與檢測、氣動迴路設計、焊接加工、鈑金加工、手工彎管、軸系對中及機械裝配與調試等八個模塊,選手需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相應模塊的操作任務。比賽總時長2.5天,累計工時13小時。
「比賽期間還比較順利,比預期的難度要低一些,題目比訓練時要簡單一點,其中有一個模塊,比賽要求的精度是不大於0.05mm,而我們平時訓練要求是不大於0.04mm,看到題目後,頓時鬆了一口氣,對自己更有信心完成任務。」林家喜說。
最終,他不負所望,一舉拿下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該項目冠軍。當得知比賽結果後,林家喜第一時間向父母報喜,「我做到了!我爸媽在電話那頭很激動,讓我繼續努力。」他說,比賽期間,父母每天都圍坐在電視前,關注他的比賽情況,為他加油鼓氣。
這一次,林家喜離自己世賽冠軍夢又近了。前幾天他回到學校收拾訓練場地,準備接下來的世界技能大賽集訓。「對2022年的上海世界技能大賽,我很有信心繼續拿冠軍。」林家喜笑著說。
移動機器人項目金牌選手許駿:「發自內心的熱愛,想取得成績證明自己」
「時間到!」計時器數字歸零,裁判哨聲響起,圍欄外響起熱烈掌聲,站在一旁的許駿臉上露出一絲微笑,從容而淡定。
「我應該可以拿到一個不錯的名次。」比賽完許駿對記者說,他對自己在這次大賽的表現充滿信心。
事實果然朝著他的預期發展,12月13日晚,許駿登上了此次大賽移動機器人項目的金牌領獎臺,而他的夢想還遠不止這些。
19歲的許駿來自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是16級工業機器人專業的學生。他從小酷愛組裝機器人,「通過編程就可以讓機器人動起來,感覺很有趣。」許駿說,於是初中畢業後,他便決定入學技師學院,一頭扎進機器人專業。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移動機器人項目冠軍許駿(左)
入學後,他開始真正接觸到機器人專業的學習。對編程軟體的學習、對機器人簡單運動的控制……只要有空,他都「泡」在實驗室裡,一「泡」就是七八個小時。正是憑著刻苦鑽研,他對機器人的控制水平越來越高,被老師選中加入學校移動機器人項目集訓隊。
移動機器人項目兩人一組合作進行,許駿負責硬體維修和手動操作。搖杆的操作對手指尖的動作配合和方向感要求頗高,為了練出肌肉記憶,他針對同一個任務反覆練習。從評分標準的5分鐘內完成任務開始,保證零失誤的基礎之上,一次又一次地加快速度縮減時間,「一套動作每天至少練習20次。」許駿說。
雖年紀輕輕,但許駿已是賽場老手。自2017年8月加入移動機器人項目集訓隊以來,他參加了7場市級以上的比賽,並多次獲獎,去年在2019年一帶一路暨金磚國家技能發展與技術創新大賽佛山未來技能國際挑戰賽移動機器人賽項上,他以明顯的分數優勢拿下了特等獎。
2020年廣東省選拔賽結束後,許駿和另外5位出線的戰友兼對手就進入了長達四個多月的高強度特訓。「每天從上午八九點開始,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才結束,偶爾加班到凌晨三四點鐘。」當記者問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他笑著說,「正是發自內心的熱愛,想取得成績證明自己。」
許駿做到了。在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移動機器人項目上,他和搭檔李曉傑順利完成所有模塊的任務,總得分96.47分。「比賽賽題比我們平時訓練要簡單一些,其實前三名隊都完成了任務,只不過我們組裝的機器人完成任務時間更短,只需要3分多鐘。」許駿說。
而這還遠不是他的目標,在拿下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的金牌後,第二天許駿就又投入到集訓中,為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金牌夢而努力。
物聯網技術項目金牌選手(國賽精選項目)劉思雨:「想成為真正的強者,還有學不完的東西」
劉思雨,今年18歲,2002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市耒陽市。如今就讀於廣東省技師學院17級計算機網絡應用專業。作為物聯網技術項目裡年紀最小的選手,他「出人意料」地拿到了冠軍。
「沒想到自己能拿冠軍。」說起大賽奪冠劉思雨坦言,「我們從6月開始在學校進行訓練,一是訓練時間不算長;二是平時訓練主要是理論知識的學習,而物聯網技術比賽需要使用到的設備非常多,在訓練初期設備沒法確定,接觸到的也不一定是比賽時的設備,所以當時心裡並沒有把握。」
正是因為「沒把握」,劉思雨並不放過任何一個訓練的機會。「比賽前一個禮拜,每天都練習到一兩點。哪怕大賽前夕,住進酒店,還帶了電腦在練習編程。」劉思雨說。甚至在比賽期間,他也是如此。在比賽第一天下午,賽事暫告一段落。劉思雨卻沒有絲毫放鬆,而是不斷復盤當天的操作,希望在第二天的比賽中做到更好。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物聯網技術項目劉思雨
哪怕奪冠後,他對自己表現仍不「滿意」:「比賽時間很有限,如果更充裕一點,可以完成得更完美。」事實上,對技術精益求精,不僅源於劉思雨的自我追求,也是因為行業快速發展,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更精細化的要求。
劉思雨告訴記者,物聯網技術項目是國賽精選項目之一,主要考察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職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能力,包括物聯網選型規劃設計能力、物聯網軟硬體安裝調試能力、物聯網網絡系統搭建能力、物聯網雲平臺配置管理能力、以及物聯網雲平臺應用開發能力。
要求選手根據用戶需求,利用專業工具和儀器設備,設計、安裝、搭建、調試、配置以及應用開發一套滿足需求、可運行的物聯網系統,通過真實的工作任務實施考察選手的綜合職業能力。
「我還有一個學期就要畢業了,非常珍惜在校專心學習的時間和機會,得了冠軍也不能放鬆,想要成為真正的強者,還有學不完的東西。」劉思雨告訴記者,現在自己還期待著接下來回到學校繼續學習和提高。
時裝技術項目金牌選手肖琪:「差0.1毫米都不行,要格外留意細節」
時裝技術項目冠軍肖琪來自廣州市白雲工商技師學院,她直言奪冠和留下手印是「雙重驚喜」,「(拿冠軍)十分驚喜,我們老師一直沒有說,我是站在臺上主持人宣布的時候才知道的。」
肖琪今年21歲,是江西贛州人,因為父母在廣州做服裝生意,她從小在廣州長大。多年在服裝廠的耳濡目染,肖琪早早就決定要學一門手藝。在中考那年,成績並不差的肖琪她鐵了心思,就想讀服裝。在幾經比較後,最終選擇了技師學院。
走進學校後,當看到師哥李浩棟,師姐溫彩雲站在世界的舞臺比拼技術時,肖琪才發現原來學習服裝技術不僅僅是做一件衣裳這麼簡單。「我的師兄師姐,都參加過世界技能大賽。」肖琪回憶起剛入學的情景。「在新生交流會上,那個時候我就覺得,也許我也有機會能夠參加比賽。
在第45屆世賽選拔賽中,肖琪終於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在學校內部的選拔中脫穎而出,代表學校參加廣東省選拔賽,並取得全省第4的成績。雖然成績不錯,但這意味著肖琪並不能繼續參加全國選拔賽。但是她卻獲得了一次難得的機會——在第45屆世賽備戰期間,肖琪作為世賽冠軍溫彩雲的陪練。
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冠軍肖琪
在與溫彩雲一起進行訓練的日子裡,肖琪常常請教溫彩雲,並與她進行交流。在陪練的日子裡,肖琪成長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從溫彩雲處學會了處事不驚的心理素質。
本次大賽時裝技術項目耗時12個小時,選手們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件衣服的設計到成衣,不僅考驗技術,更考驗耐心。「我們的評分規則非常細,有時候差0.1毫米都不行。這要求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格外留意細節,做完以後一定要檢查,不行就要拆了重新再來。」肖琪告訴記者。
在肖琪看來,心態有時候比技術更重要。其實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考的就是心態,要做到享受比賽就更難了,但我努力做到。」在肖琪看來,大賽不僅比的是技術,更比的是心態。
肖琪反覆強調了心態的重要性:在模塊A中,肖琪在勾線時突然卡了一下,讓作品出現了瑕疵。「因為我們勾線筆卡了,那停留那麼一會兒就會多出一些小黑點。那個時候我就想那個地方肯定是會扣分的。」儘管比賽出現小狀況,但是肖琪並沒有慌。而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做完。再靜下來去想如何將扣分點變成一個設計點。
說起奪冠,肖琪直言十分「意外」:「(拿冠軍)十分驚喜,我們老師一直沒有說,我是閉幕式時臺上主持人宣布的時候才知道的。」肖琪說,「接下來我更有拼勁了,也想沿著師姐的路,走上世界技能最高舞臺。」(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呂航
審籤|謝哲
實習生|周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