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大約有35,856種高等植物,約佔世界總數的10%,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石松類及蕨類植物2,129種,裸子植物237種,被子植物28,996種等。中國是世界栽培植物的四大起源中心之一,是許多重要農作物和果樹資源的原產地;還是世界上園林花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種類超過7,500種,擁有溫帶幾乎全部的木本植物屬。當前,由於生境喪失和破碎化、資源過度開發利用、環境汙染、入侵物種競爭及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素,中國的植物多樣性受到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受到威脅的植物物種約3,879種。
中國是傳統醫藥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藥用植物資源有約11,146種,佔全世界藥用植物的40%,是中國中醫藥、食品、保健品等產業的重要物質基礎。蓼科(Polygonaceae)中包含著多種重要的藥用植物,如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何首烏(Fallopia multiflora)、虎杖(Reynoutria japonica)和金蕎麥(Fagopyrum dibotrys)等。
蓼科隸屬於石竹目(Caryophyllales),與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成姊妹群關係,進而與瓣鱗花科(Frankeniaceae)和檉柳科(Tamaricaceae)共同構成一個單系分支。蓼科全球有55屬1,100餘種,目前劃分為3個亞科,其中蓼亞科(Polygonoideae)種類最多,有600餘種,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地區;苞蓼亞科(Eriogonoideae)含500餘種,主產北美的溫帶至熱帶地區;欖仁蓼亞科(Symmerioideae)僅有1種,特產非洲西部熱帶地區。蓼科植物中國產13屬230餘種,全國廣布,尤以西南地區最盛。
抱莖蓼 Bistorta amplexicaulis
多樣的蓼科植物中,萹蓄屬(Polygonum)、木蓼屬(Atraphaxis)、沙拐棗屬(Calligonum)植物適應乾旱,主產亞洲戈壁荒漠地區,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冰島蓼屬(Koenigia)、大黃屬(Rheum)、拳參屬(Bistorta)適應寒冷,是青藏高原高山草甸的重要組成成分,尤其是塔黃(Rheum nobile)和苞葉大黃(Rheum alexandrae),是青藏高原4,0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灘上的旗艦物種,如巨人般守望著冰山雪地的流石灘,異常壯觀;而圓穗蓼(Bistorta macrophylla)和珠芽蓼(Bistorta vivipara)則能將高山草甸裝點成花的海洋;何首烏屬(Fallopia)、翼蓼屬(Pteroxygonum)、珊瑚藤屬(Antigonon)善於攀爬,是溫帶至熱帶森林林緣的常見植物;海葡萄屬(Coccoloba)適應熱帶海岸邊鹽鹼灘涂環境;蓼樹屬(Triplaris)則可生長在亞馬遜熱帶雨林中。
沙拐棗 Calligonum mongolicum
蓼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當屬蕎麥屬(Fagopyrum)。蕎麥屬植物的起源地與多樣性中心均在中國,中國北方及西南地區的先民們分別馴化出可食用的甜蕎(F. esculentum)與苦蕎(F. tataricum)。目前,甜蕎在全世界除南極洲外,各大洲均有種植,年產量達380萬噸,因其果實中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質元素,及類黃酮、多肽、糖醇等多種藥用成分,是越來越受歡迎的保健性食品。
蓼科植物生命力頑強,蓼科最大的兩個屬,酸模屬(Rumex)與蓼屬(Persicaria),多數種類為常見雜草。《詩經》「良耜篇」中有「以薅荼蓼」的句子,意為拔除荼(苦菜)及蓼(水蓼或酸模葉蓼)等雜草,又言「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去除雜草後,莊稼才能旺盛生長。
此外,作為觀賞植物,蓼科中比較有名的如紅蓼(Persicaria orientalis)、珊瑚藤(Antigonon leptopus)、千葉蘭(Muehlenbeckia complexa)、抱莖蓼(Bistorta amplexicaulis)、頭花蓼(Persicaria capitata)等;蓼藍(Persicaria tinctoria)自古便是制靛的重要原料,《四民月令》中記載「五月可刈藍」,用於染出藍綠色布料;酸模屬與蓼屬多種植物的幼嫩莖葉可供食用,是風味獨特的早春野菜,其中香辣蓼(Persicaria odorata)具有濃鬱的魚腥草般的氣味,是雲南傣味火鍋中的常用食材。可見,蓼科植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目前,蓼科僅有金蕎麥1種植物被《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列為二級保護植物。很多人有疑問,感覺金蕎麥較為常見,是典型的「大路貨」,怎麼會是保護植物。其實,這可能正體現了立法者未雨綢繆的決策。金蕎麥藥用價值巨大,又據此成功研發出了抗癌藥,即使野生種群數量再多,也需防止因濫採濫挖野生植株而導致的種群急劇萎縮。值得慶幸的是,雲南、貴州等地已發展出成熟的金蕎麥規模化栽培種植技術,滿足了製藥企業的原材料需求。
2017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對220種國產蓼科植物進行了瀕危等級的評估,其中極危(CR)物種2個,分別為條裂大黃(Rheum laciniatum)和垂枝大黃(Rheum subacaule),瀕危(EN)物種5個,分別為頭序大黃(Rheum globulosum)、阿爾泰大黃(Rheum altaicum)、艾比湖沙拐棗(Calligonum ebinuricum)、心形沙拐棗(Calligonum cordatum)和無葉沙拐棗(Calligonum aphyllum),易危(VU)物種6個,分別為額河木蓼(Atraphaxis irtyschensis)、粗糙沙拐棗(Calligonum squarrosum)、寬葉神血寧(Polygonum platyphyllum)、牛尾七(Rheum forrestii)、雞爪大黃(Rheum tanguticum)和雲南大黃(Rheum yunnanense)。
無葉沙拐棗 Calligonum aphyllum
由此可見,蓼科瀕危物種主要集中在大黃屬與沙拐棗屬。大黃屬植物因其塊根可入藥,野生資源被濫挖濫採較嚴重,此為最主要的致危因素;而沙拐棗屬植物生長環境生態脆弱,生態修復困難而緩慢,易遭受過度放牧、農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生境破壞。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是亞洲最大的沙拐棗屬植物保育基地,建有沙拐棗屬植物專類園和沙拐棗種質資源圃,系統地收集保存了國內及中亞大部分沙拐棗屬植物種質資源,為沙拐棗屬植物的遷地保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中國蓼科植物還有許多種類由於缺乏全面系統的野外調查,物種野外分布信息不清楚,加之研究資料匱乏,無法滿足生物多樣性評估與保護的需求。
託葉鞘是蓼科植物最常識性的識別特徵之一。蓼科植物託葉鞘形態極其多樣,筒狀、舌狀或撕裂狀最為常見,有時又會有各種葉狀附屬結構及毛被,是蓼科分屬、分種的重要依據之一。但是,「有託葉鞘的是蓼科,蓼科卻不一定都有託葉鞘」,如產自北美的苞蓼族(Eriogoneae)300餘種植物便沒有託葉鞘。
苞蓼族(Eriogoneae)代表植物金墊蓼(Gilmania luteola)
不具託葉鞘
蓼科植物花粉類型極其多樣,早在1946年,著名植物學家、國際孢粉學奠基人赫德伯格(Hedberg)就提出蓼科花粉類型的進化研究是窺探被子植物花粉演化的絕佳窗口。國內先後有多位科學家對各個不同等級的類群進行過花粉形態的系統研究,研究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蓼科花粉類型的多樣性 (引自張小平和周忠澤,1998)
目前,蓼科許多屬仍存在諸多的分類學問題,比如沙拐棗屬植物種間雜交嚴重,物種界定困難;大黃屬和拳參屬植物在適應青藏高原隆生的過程中發生了物種的快速輻射分化,造成種類界限不明,需要藉助多學科的手段澄清物種界定;蕎麥屬自建立以來,公認的物種數在10種左右,但是2003-2013年十年間,大量的「新種」被描述發表,使得物種數迅速翻番,其中6個「新種」甚至採自同一個縣不同海拔的玉米地,給蕎麥屬的分類增加了大量的難題,亟需澄清。未來,蓼科植物的研究可能主要集中在系統發育的完善和部分類群的分類修訂,青藏高原地區的物種形成機制、蕎麥屬的育種、藥用植物的化學成分及藥理藥效等方面的研究也會是新的熱點。
2008年在《全球植物保護戰略》框架下,中國發布了首個《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10-2020)》,實施中國植物保護計劃。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邀請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五位院士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的二十六位植物科研領域科學家,對中國履行《全球植物保護戰略》和《中國植物保護戰略》2011-2020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了評估,結果表明,中國已在2019年提前完成了75%的主要戰略目標,剩餘目標將在2020年完成。中國在植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已取得了重要進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深入人心,破壞生態環境的狀況得到良好改善,部分地區的生態系統功能得到了有力修復,一些重點植物得到了有效保護,種群數量大幅增加。
CHINESE STRATEGY FOR PLANT CONSERVATION
2020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超級年」,中國將於10月舉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今年生物多樣性主題將被置於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最前列,這將為可持續發展和保護野生動植物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以應對全球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的挑戰。
本期指導單位:
江西農業大學
本期專家:
李波
責任編輯:
張晴
攝影:
李波 / 朱鑫鑫 / 劉昂 / 唐明 / 牛洋
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
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
微信號 : wppaofchina
電子郵箱:cwpca@wpc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