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駁虎:拜登是希拉蕊第二?深度解析美國大選形勢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

核心提示:

1、選舉人團制度體現了「贏者通吃」的特點,是美國聯邦制分權與制衡原則結合的歷史產物,已成為維護兩黨壟斷格局的重要工具,對選舉結果影響舉足輕重。改革此制度的聲音不斷,但改革很難進行。

2、當今美國政治地理結構:共和黨基本盤191張,民主黨基本盤259張。共和黨處於下風,須要盡取四大搖擺州(82),超過270張;而民主黨只需保住自己的陣營(259),再奪取任何一個大搖擺州,就能超過270張,贏得大選。

3、2016年希拉蕊敗選,很重要的一點,是暗中支持川普以有所圖謀的外國機構,一直用水軍散布希拉蕊大量的駭人聽聞謠言,在網絡上把她塑造成了食骨吸髓、血債纍纍的超級暗黑魔王,製造了「十月驚奇」。

4、拜登的領先優勢要遠遠大於2016年的希拉蕊,黑點也遠低於她。共和黨想要製造新的「十月驚奇」,就得拿出些更厲害的東西來。上周爆出的拜登「烏克蘭-郵件門」,從公布的情況看,完全構不成對拜登的打擊,反而引火上身,可能炸毀自己。

在接連幾期講述解構了狗血的川普-拜登大戰之後,本期轉入嚴肅的技術分析,從歷史到現實,全景解析一下目前的美國選情。

51個聯邦主體和538張選舉人票

首先,美國總統大選,是各州民眾普選公投本州結果——再由各州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按本州結果投票選舉總統的(偽)兩層間接選舉制。

對於第二層的選舉總統,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一共有538張選舉人票。

50個州的選舉人票數,直接對應著各州在國會的100個參議員席位(每州固定2個)、435個眾議員席位(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

每個州的選舉團人數,與每個州的聯邦議員人數相等。因為每個州都在國會有2名參議員和至少1名眾議員,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3票。

除了這3票以外,人口越多、眾議員人數越多(全美平均約75萬人口有1名眾議員),選舉人票數也就越多。

再加上至今在國會沒有代表權的哥倫比亞特區3張票,一共就是538張選舉人票。

(實際上,直到1961年,憲法第23修正案才允許首都民眾參加總統選舉)

另外,各州的435個眾議員席位及其對應的選舉人票分配,每10年會按新一輪人口普查的各州人口比例進行調整。

但2020年大選依然沿用2010年人口普查的結果,2012、2016年大選也是同一分配比例。

出於聯邦制性質,美國憲法載明各州可以自行決定選舉人的產生方式,但不得由聯邦公職人員擔任。

所以美國總統的大選,其實不是全國統一的事務,而是州一級的事務。

| 2016年12月19日,華盛頓州12位選舉人在首府奧林匹亞寫票。

但實際上,除內布拉斯加(2+3=5張)、緬因州(2+2=4張)會細分到按眾議員選區分割外,其他48州和特區都是凡獲得本州民眾普選多數的候選人,便贏得該州的全部選舉人票。

這被稱為「贏者通吃」(winner-take-all)原則。票第二多的候選人一無所獲,即使只有0.1%的差距也一樣。這也是美國選區制選舉的傳統。

這也就會造成在大選中,全國各州普選選民票數總和的贏家,可能會在538張各州選舉人票層面輸掉。

這在1824年、1876年、1888年、2000年(小布希 VS 戈爾)和2016年(川普 VS 希拉蕊)都發生過。

另外,1992年獨立候選人羅斯·佩羅贏得了多達18.9%的普選選票,卻未能獲得一張選舉人票。

這種獨特的選舉制度,造就了普選的失敗者反而能贏得選舉的奇特結果。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林肯以 40% 選票拿下選舉,當然,結果就是內戰了。

總體民意上的「少數票總統」,有違民主的「多數決」的要求,也是美國國內最具爭議的一項政治制度。

美國從創始至今,已有超過10000個修改憲法的提案送交國會(其中只有27個成功),其中超過1/10都是試圖修改總統選舉方法,在各項議題中是最多的。

民意調查也表明,多達72%的美國選民都支持廢除「選舉團制」。然而由於多種因素阻礙,改革始終無法進行。

正如裡根所言,設計選舉人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照顧小州意見。作為人口第一的加州的前州長,裡根在1977年的一次廣播中說:

主權州組成的聯邦是我們自由的根基。我們的憲法規定某些權利屬於各州,而不能被聯邦政府所侵犯。這就需要保證那些人口稀少的農業州也能在全國事務中發出聲音。」

(否則)「一個人口密集的大工業州所支持的候選人,可能擊敗數量眾多的農業州支持的候選人。」

選舉人團制度是美國聯邦制分權與制衡原則結合的歷史產物,同時也是多種利益間妥協與協調的結果,而且已成為維護兩黨壟斷格局的重要工具,因此很難改革。

為了270張選舉人票

畢竟所謂美利堅合眾國,合眾國聯邦國體的意思,就是聯邦政府和人民之間隔著一層州政府。

美國有聯邦和州兩種主權,人民把部分權利賦予州,然後州再賦予聯邦政府。各州組成聯邦。

根據從馬車時代延續至今的程序傳統,在11月初的大選日——第一個星期一後的第一個星期二,各州公民投票決定本州結果。

然後各州選舉人團於12月中的州選舉日——第二個星期三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又是一個拗口的日子(今年是12月14日),在本州首府聚集,完成象徵性的總統選舉投票。

| 20 16年12月19日,紐約州選舉人團(29人)在首府奧爾巴尼投票。柯林頓籤署老婆希拉蕊在本州獲勝的結果。

所以,這一天才是真正的「美國總統選舉日」。各州的選舉結果將被當場封緘,送往首都華盛頓。

直到次年1月6日,才由參議院議長(即副總統)在參議院和眾議院全體議員面前拆開。

然後國會計算票數,並宣布法律意義上的這次大選正式結果。但實際的結果,通常在大選投票日當天晚上,便可根據各州選舉結果算出。

根據制度規定,各州的選舉人(Electors)只是投票機器,必須宣誓按照該州選民的投票結果,來填寫自己的總統、副總統選票。

| 2016年12月19日,賓夕法尼亞州選舉人團(20人)在首府哈裡斯堡投票,賓州是大選的關鍵州。

因此,由於議員本身有強烈的政黨和政治屬性,為了名義上的中立原則,每次大選各州還得在本州聯邦參眾議員(屬於公職人員)之外,另找同樣數量、象徵性的無公職「中立」選舉人(往往是基層志願者)。

但這依然阻擋不了每次都會有少數「背信選舉人」——不按本州結果和宣誓另外投票的選舉人,因為對此沒有什麼懲罰。

當然,由於背信跑票的人數少,至今也未有什麼影響。

| 2016年12月19日,加利福尼亞州選舉人團(55人)在首府薩克拉門託投票前宣誓

從最終結果來看,538張選舉人票,贏得過半(270張)以上,即可當選總統。

但敏銳的人就會發現——538是一個偶數,假如兩個人都恰好分別獲得269張選舉人票,怎麼辦?

實際上1800年就發生過平票,後來對此也有規定——

根據1803年通過的憲法第12修正案,當無人贏得選舉人票絕對多數時,則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前三名的總統候選人中選出總統(每州眾議員合算一票),參議院從得票前兩名的副總統候選人中選出副總統(每名參議員一票)。

| 2016年12月19日,麻薩諸塞州選舉人團(11人)在首府波士頓投票前宣誓

這時,少數人口大州數量較多的選舉人票不再起作用,數目多的各小州的作用進一步凸顯。

但在正常情況下,由於「贏者通吃」原則。無論是人口數量多還是少,大部分州的選民和選情其實無人關心。

在大多數州,由於兩黨支持者人數差距大於10%,便成為大選中牢不可破的「紅州」(共和黨基本盤)和「藍州」(民主黨基本盤),於是競選的主戰場便集中在寥寥幾個雙方勢均力敵的「搖擺州」。

紅藍雙方的基本牌面變化

如果一個共和黨鐵粉住在加州這樣的民主黨「藍州」,或者一個民主黨擁躉居住在堪薩斯這樣的共和黨「紅州」,他就算去投票也根本沒有意義。

他的票,因為贏家通吃而毫無價值。但其實,在大部分「深紅」「深藍」州,兩黨的支持率差異也就是20%左右(60% VS 40%)。

然而事實上就是只有幾個搖擺州的少數中間選民,才有拉票的意義。 這就是美國「贏者通吃」的選區製造就的地域政治。

另一個事實就是,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與經濟結構的改變,在大量黑人和拉美裔的支持下,民主黨逐漸在大多數地區成為多數黨,越來越明顯。

例如,西海岸的人口第一大州加州(55),現在人們都認為是絕對的「白左」大本營。

但實際上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加州都是一個標準紅州,出了著名的共和黨總統尼克森、裡根。

直至1992年的柯林頓選舉,加州才開始變成藍州,變成今天人們印象中的加州。

再例如東海岸的維吉尼亞州(13),也是歷史悠久的鐵桿深紅州。

但從裡根時代之後,維吉尼亞一步步變成淺紅州、搖擺州、淺藍州,現在已經接近深藍州,川普2016年也未能逆轉。

還有新罕布夏州(4),這也是東北新英格蘭「藍區」被包圍的民風彪悍異類。

以前都是傾向共和黨的淺紅州,但是到新世紀逐漸變成搖擺州、淺藍州,川普2016年同樣也未能逆轉。

另外就是西南地區的新墨西哥(5)、科羅拉多(9)、內華達(6),還有尚在轉變的亞利桑那(11)。

這些牛仔故鄉變藍的主要原因相似,都是大量墨西哥移民乃至非法移民湧入,改變了人口格局和政治格局。

所以,標準意義上的持續搖擺州,只有佛羅裡達(29)、賓夕法尼亞(20)、俄亥俄(18)、北卡羅來納(15)四個大州,再就是票數較少的艾奧瓦(6)。

同樣是因為人口結構變化,南部的兩個鐵桿大紅州——德克薩斯(38)、喬治亞(16)也逐步變成淺紅。

現在盤點雙方牌面,深紅州共有126張票,淺紅州有65張;搖擺州共計88張;淺藍州73張,深藍州186張。

合計起來,共和黨的基本盤有191張,而民主黨的基本盤就達到了259張。

共和黨在基本盤上處於下風,必須要盡取四大搖擺州(82),才能超過270張(191+82=273)。

而民主黨只需保住自己的陣營(259),再奪取任何一個大搖擺州,就能超過270張,贏得大選。

這就是當今美國的政治地理結構。

所以,四大搖擺州——佛羅裡達(29)、賓夕法尼亞(20)、俄亥俄(18)、北卡羅來納(15)成了雙方激戰的戰場。

但共和黨只要丟掉其中一個,就很難贏得大選。

2016年的希拉蕊是怎樣輸的

回顧2016年的大選,實在是一場一波六折的遊戲。

對舉棋未定的中間選民而言,希拉蕊的主要黑點是在國務卿任上應對班加西使館被襲處置緩慢、違規私自架設郵件伺服器被黑。

川普的弱點是歧視女性、政見激進、負面新聞多、令人懷疑。從6月到10月的競選期,川普民調長期落後於希拉蕊。

每次希拉蕊的負面歷史一被炒起,川普就能夠逼近、追平,然後又因為自身的負面很快掉落下去。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暗中支持川普以有所圖謀的外國機構,一直用水軍散布希拉蕊大量的駭人聽聞謠言,在網絡上把她塑造成了食骨吸髓、血債纍纍的超級暗黑魔王。

但真正對最終選情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其實是這個人——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

| 詹姆斯·科米1961年生,1985年芝加哥大學獲法學博士。曾在紐約、維吉尼亞州等地任檢察官。

2016年10月28日,在距離大選投票日(11月8日)僅11天之際,作為歐巴馬政府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的科米,突然宣布重啟對希拉蕊郵件門的刑事調查。

這對再次取得明顯領先的希拉蕊選情造成巨大衝擊。當時我就料到,希拉蕊糟了。

11天後,希拉蕊以微弱劣勢輸掉大選。

可以想像,如果科米不來這一出「十月驚奇」,希拉蕊基本鐵定當選。

其實到大選前的最後一刻,11月6日科米又宣布,經過調查沒有任何新發現,不認為希拉蕊用私人郵箱有違規之處。

短短9天就能「調查」清楚?當然不可能。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兩面下注的投機舉動。

科米是共和黨人,2003年12月至2005年8月,擔任小布希政府的司法部第一副部長。

2013年6月,又被歐巴馬力排眾議,提名擔任FBI局長。

在權力更迭之際,自然會有自己的盤算與想法。

川普上任後,「功臣」科米得以繼續留任FBI局長。

而他卻堅持調查俄羅斯幹預選舉事件,以至於讓川普惱怒無比,最後在2017年5月9日將他撤職。

科米後來成為川普的堅決反對者,也成為兩黨都厭惡的人。

2017年6月8日,科米在參議院情報委員會聽證會上作證,直斥白宮「充斥著謊言和詆毀」。「維基解密」始創人阿桑奇則揶揄科米,稱他是「情報界的豔星」

2016大選的最終關鍵細節

最後,川普盡取全部搖擺州(88票),包括選前最後一次民調希拉蕊領先3個百分點的20票大州賓夕法尼亞,最後結果是川普贏了+0.7%。

另外,川普還額外攻下了2個鐵鏽帶的淺藍州——密西根(16,+0.2%)、威斯康星(10,+0.8%),最後在大選層面拿到了306票。

在1.36億人投票後,希拉蕊獲得的普選票是6585萬3514張,川普獲得的普選票是6298萬4828張,兩者之差是286萬8686張。

雖然希拉蕊的普選票高於川普+2.1%,但在幾個搖擺州輸了數十萬票,成為美國歷史上第5個選民票佔優、選舉人票落敗的候選人。

具體到3個關鍵州(賓夕法尼亞、密西根、威斯康星),川普的普選票優勢一共是77744張。

這三個州總選舉人票為46張,一進一出就是92張。就是這1.36億選民中的7.77萬票,決定了2016年美國大選的勝敗。

當然,更極端的還是2000年情況——

贏得了全國普選的民主黨副總統戈爾,只因在關鍵搖擺州佛羅裡達比小布希少537張普選票,最終以266:271輸掉大選。

不過,2016年的最後投票日,也另有令人拍案驚奇之處——天公不作美,瀕臨五大湖的鐵鏽帶下起了雨夾雪。

民主黨選民沒那麼狂熱,一些人就不去投票了;而渴望改變的共和黨選民堅持出門投票,最終改變了局勢。

有趣的是,在2012年羅姆尼敗選之後,川普本人曾發推批評「選舉人團制度是民主的災難」。

四年之後,這個曾被他形容被操縱的「災難」,卻把他送進了白宮。

拜登能有什麼「十月驚奇」?

今年拜登的領先優勢要遠遠大於2016年的希拉蕊,拜登的黑點也遠低於希拉蕊。

共和黨想要製造新的「十月驚奇」,就得拿出些更厲害的東西來。

上周爆出的拜登「烏克蘭-郵件門」,從公布的情況看,完全構不成對拜登的打擊,反而引火上身,可能炸毀自己。

另外,共和黨為編造「修電腦」而出示的收條實在是多餘。所謂2019年4月登記的亨特拜登iCloud信箱帳號——被好事者證明是空的、不存在的,而且由自己新註冊並擁有了。

這下更加坐實是外國情報部門的「餵料」了。

當然,朱利安尼等人當時也放話,5天後(也就是本周初)再放一些更猛的料出來。

畢竟,11月3日就要大選了。太早放,效應會被淡化;太晚放,來不及生效,也可能起到反效果。

還有,今年各州提前投票空前踴躍,到現在超過20%的選民都完成了提前投票,也就相當於大選日期大幅提前了。

每晚一天,形勢就越來越不可挽回。

因此川普要想放什麼大招,也就是這幾天了……如果有,估計還是烏克蘭那些事。

另外,這個時代講究有圖有真相,有視頻更好。如果沒有,那就抱歉了。

畢竟,正所謂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下一篇,將繼續更深入地解析拜登-川普在各個關鍵搖擺州的最新形勢,也將展望未來的美國政治版圖。

相關焦點

  • 唐駁虎:大選1天倒計時,川普能翻盤嗎?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核心提示:1、朱利安尼的對拜登二兒子的持續攻擊並不影響拜登的選情若要獲勝,民主黨只需穩固基本盤即有希望,而「四大搖擺州」共和黨失一不可;賭盤更顯示拜登當選的可能性較大。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大部分讀者看到本文應該是中國時間11月2日的晚上、 美國時間11月2日的早上。距離美國大選投票日投票站開放的11月3日上午只剩24個小時,距離大部分選票點出、結果呈現只有30個小時。
  • 普京的賀電姍姍來遲,美國大選一錘定音,希拉蕊:將改變大選制度
    但此時大選程序尚未完全結束,明年1月6日美國參眾兩院還要舉行聯席會議,再清點一次選舉人投票結果,並正式公布勝選者,屆時美國大選才算是完成了最後的一錘定音。 然而今年的情況格外特殊,現任總統川普堅決不承認大選結果,聲稱拜登和民主黨「選舉欺詐」。他的大批支持者不斷上街遊行示威,客觀上挑戰了大選的權威性,也導致拜登團隊遲遲不能開展權力交接工作,給大選造成了很多變數,所以不能排除之後的兩個禮儀程序出現紕漏的可能性。
  • 美國大選:拜登 vs 川普
    少數黨:重在參與,或有分票效應2 拜登暫時領先,川普仍可翻盤2.1 拜登民調支持率暫時領先2.2 川普仍可能翻盤3 大選結果難以改變美國對華遏制態度正文1 兩黨候選人就位,美國大選白熱化8月17-20
  • 如果希拉蕊和伊萬卡同時參加美國大選,誰能成為美國首任女總統?
    不知不覺間距離美國大選開始只剩下了兩個月多一點的時間,真的到了大選的關鍵時刻。雖然大選還沒開始,但大家都知道能夠贏得大選的不是拜登就是川普,畢竟下一任美國總統一定會在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產生,其他候選人是沒有任何機會的。今天小月和大家聊的話題也和美國大選有關:如果希拉蕊和伊萬卡同時參加美國大選,誰能成為美國首任女總統?
  • 喬·拜登與希拉蕊·柯林頓:美國大選前一周的民調比較
    在2016年大選前的100天裡,希拉蕊 柯林頓的平均民調水平沒有一次落後於唐納德 川普。 她競選過程中最糟糕的時刻,比如肺炎診斷、電子郵件被黑、甚至聯邦調查局(FBI)進一步調查,都沒能讓川普在任何時候處於領先地位。
  • 唐駁虎:川普真正的大殺招來了!一舉ko拜登?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核心提示:1、距離大選還有20天,川普和共和黨忽然又放出「郵件門目前民調顯示,拜登在幾大搖擺州大幅領先川普兩位數以上,甚至可能威脅到共和黨的鐵盤——德克薩斯州。離美國大選投票日不到20天了,關於民主黨候選人、前副總統約瑟夫·喬·拜登能否掀翻川普的猜測也日趨白熱化。
  • 拜登接連收到噩耗,希拉蕊終於發聲
    眾所周知,自美國大選結果出爐後,川普一直不承認敗選結果,還頻頻發起一系列法律戰。目前,法律戰已經接連落敗,川普還在"苦苦掙扎"。反觀拜登,已經宣布多個內閣人選,似乎已做好準備入主白宮。就在兩人"交鋒"之際,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突然發言了。
  • 希拉蕊:拜登必勝,川普悄悄回去打你的高爾夫球吧!
    在談到美國最近現狀時,希拉蕊表示,川普比她預期的還要糟糕,新冠疫情的爆發暴露了他的失敗。希拉蕊支持了很有可能獲勝的拜登,並建議川普安靜地回去打高爾夫。希拉蕊在民主黨內沒有參加黨內初選,即使參也贏不了拜登,因為拜登的人氣和呼聲比希拉蕊要大,加上年齡和健康問題也使她心有餘而力不足。希拉蕊表態支持拜登由於現在美國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非常嚴重,以及國內出現了種族問題,希拉蕊又跑出來諷刺川普,指責川普終於現在把美國搞成第一了。
  • 希拉蕊夫婦祝賀拜登獲勝 歐巴馬:我感到無比自豪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剛剛消息,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當天在推特上稱讚拜登贏得總統大選。德國總理默克爾祝賀拜登勝選:期待與拜登總統合作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發言人斯特芬·塞貝在推特上發布默克爾恭喜拜登勝選的聲明,默克爾在聲明中說,「祝賀!美國人民已經做出了他們的決定。拜登成為美國第46任總統。我衷心祝願他好運成功。」默克爾稱,「我期待與拜登總統合作,如果我們要應對當今時代的重大挑戰,跨大西洋的友誼是必不可少的。」
  • 【2020年美國大選】最新開票結果:拜登暫時領先川普,為何美元卻...
    【美國大選初步開票結果】拜登 贏得 哥倫比亞特區(地圖簡稱DC),2016年大選該州投票給了:民主黨希拉蕊  康乃狄克州  【美國大選初步開票結果】拜登 贏得 康乃狄克州 (7張 選舉人票,地圖簡稱CT),2016年大選該州投票給了:民主黨希拉蕊  密蘇裡州  【美國大選初步開票結果】川普 贏得 密蘇裡州(10張 選舉人票,
  • 拜登被難住了,歐巴馬拒絕出任任何職務,希拉蕊新職務也被指侮辱
    據多家美媒近日集中發布的報導稱,圍繞著拜登未來的內閣人選究竟都有誰,已經成為了當下美國主流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不過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拜登的領導班子恐怕還沒有正式搭建就已經面臨散夥的危險。前總統歐巴馬在接受採訪時就明確表示,自己不會在拜登內閣擔任任何職務。而前國安顧問賴斯則認為,希拉蕊出任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是對這位前國務卿的一種"侮辱"。其實2020年的大選,民主黨可以說是傾巢出動,發動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來幫助拜登助選。
  • 唐駁虎:別了川普!但他還在給拜登挖坑埋雷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核心提示1.當地時間時間11日晚,美國最高法院以7:2駁回了德州總檢察長牽頭的案子自1796年至2016年,美國58場總統大選共投出23507張選舉人票,總計出現158名「失信選舉人」。其中71人是因為他們宣誓支持的總統候選人在投票前死亡(當時還沒有憲法第20修正案做規定),2人棄權,其餘85人因為各種原因將票投給其他人。
  • 拜登馬上入主白宮,是歐巴馬的第三任期?美媒:是希拉蕊第一任期
    美國大選已塵埃落定,在經過川普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四年之後,當選總統拜登正在努力向美國和世界傳達一個信息:美國將再次偉大,熟悉的美國即將回歸。 政治核心與希拉蕊高度相似 美媒稱,四年前的美國大選,希拉蕊被川普擊敗。
  • 拜登過渡團隊名單公布,歐巴馬希拉蕊或無緣重返白宮
    11月13日,福克斯新聞報導稱,目前,拜登團隊正考慮任命希拉蕊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此前,有消息稱,歐巴馬或將被任命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不過近日歐巴馬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重新參政不感興趣。
  • 外媒關注希拉蕊「搖晃」:或將晃動美國大選格局
    【環球網綜合報導】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11日出席在紐約舉行的9•11恐怖襲擊紀念活動時,多次搖搖晃晃,最後被車子拉走,顯示出健康異常狀況。韓國《東亞日報》9月13日稱,希拉蕊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川普十分接近的美國大選形勢似乎出現了變化。
  • 美國大選分析:拜登在民調中一路領先,就能確保今年大選的最終勝利嗎?
    國會山新聞報導,在這個美國大選之年,拜登在全國民調中遙遙領先現任總統川普。一項由機構「Real Clear Politics」所做的民調顯示,拜登的平均支持率領先川普約7個百分點;甚至在川普陣營的福克斯新聞網所做民意調查中,拜登也處於領先地位。
  • 美國確診數超106萬!誰能「拯救」美國?歐巴馬和希拉蕊相繼表態了
    據海外網報導,日前,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一場視頻活動上公開表示,支持民主黨候選人、美國前副總統拜登參加總統大選。希拉蕊指出,美國需要一個相信科學,並將整個美國團結在一起的總統,而不是一個「在電視上扮演總統」的人。
  • 拜登遇到難題,歐巴馬否認出任任何職務,希拉蕊新職務更遭指侮辱
    目前,拜登已經公布了一份過渡團隊名單,而這份名單中的人員都是經過考慮。在拜登基本人員已經定下來時,飽受外界關注的還是歐巴馬與希拉蕊是否重返白宮的問題。歐巴馬否認出任任何職務疫情之下美國各種矛盾都近在咫尺卻異常尖銳,尤其種族運動還未平息之際,因為不滿美大選結果而發起的抗議活動再次揭開美國社會正面臨這撕裂的風險,這對於拜登來說亦是難以取得進展的難題。
  • 美國大選直播文:民主黨拜登暫時領先,川普或贏下關鍵洲佛州,美元...
    】拜登贏得 哥倫比亞特區09:07:57【美國大選初步開票結果】拜登贏得 康乃狄克州 ( 7張 選舉人票,地圖簡稱CT),2016年大選該州投票給了:民主黨希拉蕊09:07:41【美國大選初步開票結果】川普 贏得 密蘇裡州(10張 選舉人票,地圖簡稱MO),2016年大選該州投票給了:共和黨川普【美國大選初步開票結果】拜登 贏得
  • 拜登宣布了首批內閣成員名單,為何他不用歐巴馬和希拉蕊?
    最近,大家備受關注的美國大選,終於塵埃落定,拜登當選為新一屆美國總統,並且宣布了首批內閣成員名單,相信很多人會好奇,拜登組閣為啥不用歐巴馬和希拉蕊?這個問題其實是很好回答的,給大家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