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外線碼頭和天星碼頭從愛丁堡廣場遷到現址也有十幾年了,仿佛就一瞬間的事情。看著郵政總局隔壁的「國際金融中心一、二期」、「IFC商場」及「四季酒店」,從填海到落成,入駐國際一流的金融機構和各大公司總部,把握了香港的經濟命脈,過程是那麼神奇。
幾十年來這裡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舊天星碼頭旁曾經的第一高樓「怡和大廈」(康樂大廈),那經典的圓窗,已淹沒在浩瀚的摩天巨廈中。
天星碼頭和港外線碼頭一列排開,港灣因填海比以前窄了許多,維港變得風高浪急,渡輪搖晃利害。7號天星碼頭的鐘樓還是那麼亮眼,但已失舊天星鐘樓的韻味。雖然新碼頭遠離中心區域給顧客帶來不便,但重新規劃後更一目瞭然,西邊1至6號碼頭為往離島的港外線。
行走港內線的天星小輪取消了幾條航線後,剩下往返尖沙嘴的7號碼頭,渡輪不間歇穿梭港灣頻密泊岸,略顯繁忙。
8號碼頭改為「香港海事博物館」,展示香港和珠三角的海事貿易歷史,是處讓人們了解本港海事發展的好地方。
東側的9號及10號為公眾碼頭,各種船隻臨時停靠的地方。也是眾多電影、電視劇及廣告取景的場地,是多艘維港遊海盜船港島上客處。
碼頭前廣場上60米高的「香港摩天輪」成了AIA Vitality 公園,也是中環的新地標,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維港景色,給這座密集的石屎森林,帶來一點歡樂和喜悅。特別是本港市民,可以極優惠的價格登上香港之眼,欣賞美麗的家園。
站在摩天輪下,透過旋轉的巨輪,環視這座閃著亮光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個亞洲首位,國際上僅次於紐約、倫敦的第三大股票市場。在大中華區崛起之前,曾叱吒風雲,是國際融資的窗口,大量的資金在香港完善國際法律和會計制度監管下,源源不斷融入大中華發展的洪流中,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
IFC商場的底層是機鐵香港總站,通向世界的窗口,可在此辨理登機和行李託運,省卻了許多麻煩。
商場內雲集國際品牌名店和著名食府,讓在股壇博弈的操盤手們,緊張之餘,得享片刻的松馳。「香港交易所」外平臺上的水牛,伴隨股市的起落,迎接一個又一個牛市的到來,支撐著香港所剩無幾的產業~金融業。
IFC商場內各種食店多不勝數,酒吧咖啡座不計其數,從高級精品到大眾化品牌選擇繁多,在這裡可以消磨上一整天。四樓花園就有美式漢堡Shake Shack,漢堡肉汁四溢,鮮味可口,薯條也是一大賣點。接著可到同在四樓的打造如仙境般的法式浪漫酒吧Dear Lilly,享受一客英式下午茶,在這迷人的氛圍中,伴著茶香欣賞維港美景。也可到二樓來自紐約的頂級甜點LADY M來塊原味的千層蛋糕,讓味蕊得到徹底的滿足。
蘋果港島旗艦體驗店,就落戶在商場的東側,金色的大蘋果和超酷的玻璃旋轉樓梯,如藝術品般,設計經典,彰顯大公司引領潮流的氣派。
IFC商場頂樓的平臺花圓,是閒逛休憩的好地方,幾家著名餐廳的戶外雅座景觀一流,可靜下心來享受那份維港的清靜閒適。
中環是資本主義極度發展的典範,弱肉強食,汰弱留強,存活下來的都是資本市場的精英。這裡遍佈港資、外資、中資的總部,服務於大中華區及全世界,利用香港的低稅率,外匯進出自由的優勢,進行國際融資及進出口貿易,保持金融中心的繁榮與穩定。
位於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香港的第一個公眾文娛中心,一代人的集體回憶。相鄰的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已拆卸遷走,殖民地時代這裡曾經是官方舉行重要儀式和慶典的場所。它的婚姻登記處給許多人留下美好的回憶,經典的婚禮場景延續到今天仍在不斷重複。
終於在林立的商廈中,找到「怡和大廈」的圓窗,還是那麼的亮眼,只是這座曾長時間雄踞亞洲的第一高樓,與旁邊新廈相比矮了一截,可見時代的巨輪轉得飛快。
不遠處「添馬艦基地」船塢現已填平,蓋起了新政府總部和立法會綜合大樓,剩下的沿海地皮變成「添馬艦公園」。這座象徵殖民地統治的軍營大樓~威爾斯親王大廈,由駐港解放軍接管,成了駐港解放軍總部,代表政權的轉移。記得1997年7月1日查理斯王子代表英國皇室,與卸任的未代港督彭定康就在此登上英國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撒離香港,這個來自海上的殖民者,最終以這樣的形式從海上黯然離開,米字旗降下的那一刻,營區飄起了五星紅旗,英國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一場政權轉移,在如此和平的氛圍中,成功移交,香港貫徹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原則,又走過了風雨飄搖的二十幾載。
港島海濱長廊精華路段,中環碼頭至灣仔會展中心也已開通,寬闊的步道美化了生活環境,是遊客必到之處,假以時日定能延伸到港島的東西兩端。
幹諾道中、德輔道中和皇后大道中是三條東西向的主幹道,原本臨海的幹諾道中現因填海已離海岸很遠了。行駛有軌電車的德輔道中,是香港金融中心的標誌,十幾家持牌銀行在大街上設立總部,包括「匯豐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恆生銀行」等。
原本位於街頭「中國銀行」總行,搬到相距不遠花園道一號的新總部大樓~中銀大廈,與長江集團中心隔街相望,成了香港的地標之一。
兩間開設於上世紀初的華資百貨,先施公司、永安百貨的總店亦在這條街上,那可是延續了100多年的繁華。
行駛中「叮、叮、叮」的電車聲,將人們的記憶帶回遙遠的過去,這條貫穿港島,東起筲箕灣西至堅尼地城的有軌電車,原與天星小輪一樣,隸屬九龍倉集團,據說近年已由法資企業「威立雅集團」持有,將這訴說了115年的故事繼續下去。
匯豐銀行前的「皇后像廣場」,是香港一處代表性地方,許多集會都是以此為起點或終點。星期天成了菲傭聚集的場所,若是周未來到,你會以為去了馬尼拉,實在是太壯觀了。
公園邊上原立法會大樓,現已改為「終審法院大樓」,這座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始建於1900年,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花崗巖柱石經過歲月的打磨,顯得古樸典雅,是拍攝婚紗的絕佳配搭。三角楣頂上的泰美斯女神雕像,右手持天秤代表公平,左手握劍象徵權力,蒙上眼睛代表不偏不倚,公正廉明。
廣場的西南角是「香港東方文華酒店」,老牌的五星級飯店,不少名人曾經入住,閒暇時來個英式下午茶,感受尊貴的禮遇。
斜對面的畢打街11號的置地廣場,那可是中環最高級的商場,位處核心地帶,雲集國際一線品牌名店,服務的對象非富則貴。大堂閣樓上的咖啡座CAFE LANDMARK,那是出名的休閒消磨時光好去處,有許多名人、明星光顧。
皇后大道香港開埠的第一條主幹道,由跑馬地的大道東延伸至大道西的石塘咀。中環這段的大道中見證了百多年來香港發展的風雨歷程,99號的「中環中心」是由開埠就有極具風情的「花布街」重建而來,橫跨德輔道中和大道中,一柱擎天,列本港的第五高樓。
大道中93號的「中環街市」,半山扶手電梯的起點,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現列三級歷史建築,受到保護和活化,是閒逛休憩的好場所,但又是維護工程進行中,被網架包裹看不到原來面貌。
旁邊的砵典乍街從幹諾道中至半山的荷里活道,大道中至荷里活道路段是陡斜的山坡,早時為方便行走鋪上石板一直保留至今,故稱「石板街」,滿載著老香港的記憶,列一級歷史建築。
坡頂荷里活道的「舊中區警署」,俗稱「大館」,連同前「域多利監獄」和前「中央裁判司署」列香港法定古蹟。是尋幽懷古的好去處。此三處古老建築群現已由「香港賽馬會」投巨資,活化為歷史文化旅遊區,免費向公眾開放,是年輕人消磨時間和打卡的熱門地點。
半山荷里活道一帶,雲集了大批喜歡老香港味道的外國人,形成特別的社區,他們帶來悠閒的生活方式,故這一帶的酒吧、咖啡館特別多,生意相當興隆。
往西荷里活道124~126號應該屬上環,有座被列為法定古蹟的「文武廟」,這是一座古老的中式廟宇,落成於1847~1862年間,供奉文、武二帝,是人們敬拜文昌君和關帝的地方,香火鼎盛,也是鬧市中一道奇特的風景。
廟內煙霧瀰漫,燻得人睜不開眼,雖然維修的棚架影響了廟觀,仍無損虔誠的信眾們一腔熱誠。
荷里活道匯聚了不少古董鋪和畫廊,位處半山斜坡上,可能地勢的限制,沒有大肆清拆發展,保留不少早期的建築,非常有特色,現在沿途又開了許多餐廳酒吧,吸引遊客穿插在陡峭坡道上的巷弄中尋幽探秘,感受老香港韻味。
「大館」 往東下亞釐畢道2號舊牛奶公司倉庫,落成於1913年間,現列一級歷史建築。目前已改由「穗藝會」和「香港外國記者會」使用,特色的建築和相鄰的斜坡,彰顯老香港特色。
蘭桂坊是泛指雲鹹街和德已立街之間的小巷子,雲集了眾多的酒吧及世界各地美食,形成獨具特色的聚腳地而馳名,有些酒吧還請了駐場樂隊,氣氛歡樂。喜歡蒲吧的年輕人,工餘下來享受個快樂時光,遊客們特意來感受不一樣的氛圍,若運氣好對上眼,一起開心,這裡就是優皮、時尚、潮流的代名詞。
在西方假節日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到來時,氣氛特別濃烈,市民、遊客會盛裝打扮,來到這裡慶祝,而且還舉辦每年一度的「嘉年華」,熱熱鬧鬧。
往下走都爹利街的煤氣燈和石階,時常出現在電影或電視劇的場景中,那些經典的場面,都是在這現場實景拍攝,也是年輕人拍照打卡的聖地,常見背包客在此流連。
花園道口從「長江集團中心」拐彎上去有座哥德式教堂,那是「聖約翰主教座堂」,於1849年落成並祝聖,香港最古老的教堂,列為法定古蹟。
教堂位處金融中心地帶,周圍摩天大樓環繞,百多年來見證香港歷史的變遷,也是幾十萬教徒的信仰中心,在宗教界地位顯赫。
相隔不遠是「前終審法院大樓」,現有的紅磚建築是由法國傳道會1917年重建,1952年由政府購入供不同部門使用,列法定古蹟,現與政府山的舊政縂一起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活化,被圍板團團圈住。
花園道上行往「香港動植物公園」,途經美國領事館、聖若瑟堂等著名建築。
位於雅賓利道,範圍覆蓋至花園道、羅便臣道、已連拿利及上亞釐畢道的「香港動植物公園」,又名「兵頭花園」,原為港督府花園,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公眾公園,1853年動工,1864年部分開放,1871年全面完成,命名「香港植物公園」。後飼養雀鳥和動物,更名為「香港動植物公園」。
公園位於半山地段,與特首官邸為鄰,俯瞰維多利亞港,現雖被高樓大廈阻擋了部分視線,仍不失為繁華都市中的一片樂土,記得三十幾年前,社會沒那麼富裕,到兵頭花園遊玩,已是一家大小周未的娛樂了。
來到上環的「西港城」,1906年落成的愛德華式古典建築風格,濃厚的殖民地色彩,矗立在德輔道中的盡頭,上環電車總站旁。由舊上環街市活化而來,將原中環的傳統行業和手工藝品集中到這裡,加上懷舊收藏品,烘託出老香港風情。
向前走幾步,幹諾道西17號有間「海安咖啡室」,保留傳統冰室風格,咖啡和波羅油相當有水準,公司三文治和厚多士也是必吃之選,逛累了進來坐坐,懷舊一番,可惜禮拜天鐵閘緊閉。
對面幹諾道中200號是上環的「信德中心」,紅色框架的雙塔設計,低座商場連著港澳碼頭,上環的地標建築。在港珠澳大橋開通前,這裡是港島往來澳門的最佳選擇,碼頭頂上有直升機場,亦可搭乘前往澳門。
那就再說說西環吧,在上環幹諾道西38號上了近十年的班,現在大廈也拆掉重建了,對西環那陣南北貨和鹹魚味還真有點懷念,現在西環通上了地鐵,老區新貌,進出方便了許多。
德輔道西的傳統南北貨老鋪和高陞街(藥材街),可能星期天的關係,許多店鋪都沒開門,顯得有點蕭條。幹諾道西的碼頭也因填海失去原有的風貌,被高架橋取代,還是電車路上,保留下最多傳統的商業氛圍。
老西環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慢慢地蛻變中,一些傳統的東西在漸漸消失,遠去的記憶在這次拍照中又被拉了回來。
回到金鐘添馬艦添美道2號的政府總部和立法會綜合大樓,2011年落成至今都沒來過,為拍這輯相片第一次踏足。新政府總部氣勢恢宏,設計新穎,與尖沙嘴隔海相望。不知怎麼說,政府總部自從政府山搬到這裡,是非特別多,經歷了好幾次的大風浪,希望經過摔打後接下去的路會好走些。
大樓前開闊的添馬公園,草坪鋪得相當的漂亮,是市民休憩的好去處,臨海的一列觀景平臺,非常貼心可無遮攔拍攝全海景。站在觀景臺,維港兩岸的天際線在落日餘暉襯託下,璀璨悅目。原來海岸步道轉個大灣就是天星碼頭,搭船回尖沙嘴相當便捷。
金鐘位於中環和灣仔的交接處,由原英軍兵營和海軍船塢,發展為商業區和公園,早期有「統一中心」、「遠東金融中心」、「海富中心」、「力寶中心」、「美利大廈」、「金鐘廊」等。靠山的原「域多利軍營」後改建為「太古廣場」、「政府合署」和「香港公園」。天橋和金鐘廊將這些著名的商廈連在一起,從中環的「遮打花園」登上天橋,可一直來到「香港公園」。政府總部與海富中心跨幹諾道中也有天橋相連,進出金鐘十分方便。
太古廣場是個巨大的新興商圈,匯聚世界頂級時尚精品,打造奢華的生活品味,享受悠然時光。三幢甲級商廈,四間五星級酒店和豪華的服務式住宅(栢舍),組成的龐大建築群,由太古廣場承託起,形成新的消費模式,吸引人潮聚集。
「香港JW萬豪酒店」和「港島香格裡拉酒店」的自助餐都是不錯的選擇,逛街購物之餘,坐下來歇歇,享受美食帶來的樂趣。香格裡拉酒店與有城市綠洲之稱的「香港公園」相連,滿目綠意,鳥語花香。
噴泉廣場吸引小朋友穿梭其間,感受水之樂趣,可惜疫症的關係,噴池和水簾也關閉了。公園內小橋流水,有茶具文物館、視覺藝術中心、溫室、運動館、觀鳥園等,鬧市中的一片淨土,與周邊林立的摩天高樓形成強烈的反差。
紅棉路婚姻登記處位於公園內的羅連信樓,是由昔日的英軍宿舍改建,經典的婚禮場地,給無數的新人帶來祝福。
香港公園紅棉路出口與花園道交匯處,是山頂纜車花園道總站,這個香港最古老的公共運輸工具,1888年落成啟用,亞洲第一條纜索鐵路,搭乘極負盛名的纜車登山,留下一次難忘的體驗,這又是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太平山(Victoria Peak)港島的最高峰,山頂是鳥瞰維港的絕佳選擇。纜車上來中途共停四站,早期的香港華人禁止在太平山上居住,能居山上的多為洋人權貴,可見當時纜車服務的群體,都是一些非富則貴的特權階層。1867~1930年山頂為香港總督𡋾墅所在地,經過時間的洗禮,現巳變成了山頂公園,只存留下來「舊總督山頂𡋾墅守衛室」,列香港法定古蹟,見證了歷史的演變。
山頂「凌霄閣」纜車總站,頂上的觀景臺和隔壁的「獅子亭」均為觀景好地方。亦可坐在太平洋咖啡,聞著啡香,伴著維港美景消磨上半天。
山頂廣場邊的「太平山餐廳」巳成了山上地標之一,愛德華式古典建築風格,原為1888年修建纜車時,供工程師工作及休憩場地,後改為轎亭,1947年成為餐廳延續至今。能夠幾十年興盛不衰,一方面是它地點優越,環境氣氛一流,食物得到人們稱許。餐廳匯聚各國美饌佳餚,適合不同口味的賓客,保持傳統殷勤服務,賓至如歸,才有如此興旺,以至聲名遠播。
太平山頂是訪港遊客必到之處,太平山步道,位列世界十大最美步道之一,有時間的話可以走走,難度不高,穿梭山林間,從不同角度遍覽維港動人景緻,在這繁華都會中,居然有條這麼美的山間步道,令人驚喜和感動。「盧吉道」3.5公裡的環狀步道,盡覽維港壯麗景色,在此觀景,心胸舒泰,豁然開朗。
它的夜景列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真可以說是嘆為觀止,太平山下燈火輝煌,將維港兩岸點綴得浪漫迷人,多少情侶在此山盟海誓,共攜人生路。
灣仔碼頭仍保留在原來的位置,曾因塡海有所變動,最後為了便民終還是還原了。香港的會展中心,是許多國際性大型展覽場地,給香港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婁獲世界最佳會議及展覽中心殊榮。它那大鵬展翅的造型,是維港海岸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會展中心前的金紫荊廣場,矗立一座「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金色雕塑,紫荊花香港的市花,區旗亦以此為圖案,回歸的標誌之一。回歸時的政權交接儀式在會展舉行,廣場上的旗桿莊嚴地升起五星紅旗,宣告殖民地時代結束。
天橋通道從會展中心連接「中環廣場」、「灣仔政府綜合大樓」然後跨越告士打道、謝斐道、洛克道、軒尼詩道來到「叮、叮、叮」聲不斷的莊士敦道。這條路上仍保留不少開埠時期的建築,如「和昌大押」等,原來臨海的道路,幾經填海變成內陸。
俗稱「囍貼街」的利東街,市區重建改成了「囍匯」,商場和社區沿用「利東街」的名字,有地下通道往灣仔地鐵站。歌手謝安琪的一首「囍貼街」將它唱得街知巷聞,成了年輕人的聚腳點。
「合和中心」老一代的摩天大廈,在舊區灣仔的皇后大道東拔地而起,樓高66層,頂樓的旋轉餐廳,是經典的觀景餐廳。從早期的「旋轉66」到現在的「自助山」都是觀賞維港美景的不二之選。
大道東的舊灣仔郵局,建於1913年,列香港法定古蹟,現屬環保署的「環保軒」,向市民推廣環保知識。
同街的「洪聖古廟」建於鹹豐十年,約1860年,原立於海邊的巖石上,現已遠離海岸,供奉洪聖爺等民間眾多神聖靈,列一級歷史建築。
石水渠道的「藍屋」1922年的建築,是為數不多保留完好的帶露臺唐樓,列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現為「香港故事館」從中可以了解香港的歷史。
銅鑼灣是港島最旺的地方,也是一處不夜天,購物和美食天堂。六十至八十年代日資百貨全盛時期,這裡是日本百貨的天下,曾經有大丸、松板屋、三越和崇光雄霸東角。直至「廣場協議」後日本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九十年代日資百貨退出市場,連最後的崇光百貨也落入華資手中。銅鑼灣轉變了消費模式,時代廣場的落成,開啟了新篇章,相繼有利舞臺廣場、世貿中心、皇室堡、熙信廣場、銅鑼灣廣場一、二期等加入,迎來了大陸自由行的客人,生意紅紅火火,也為銅鑼灣創下世界最貴鋪租的紀錄。
銅鑼灣避風塘是港灣中最大的一個避風港,避風塘與維園隔著高士威道。舊時水上人家都巳上岸,僅有少數仍在避風塘做遊客生意。避風塘傍是遊艇會,停泊的主要都是些高級遊艇,每當周末進出頻繁。岸邊的「怡和午炮」是項歷史悠久的傳統習俗,每日中午十二時鳴炮一響,這是持續了一百多年的指定動作,相當有看頭,也具有濃厚的殖民地遺風。傍晚的避風塘日落,是拍攝最佳時機,透過桅帆欣賞維港日落,那景象實在太美了。
維多利亞公園港島最大的公園,由舊銅鑼灣避風塘填海建成,幾十年來幾乎沒有多大變化,中環皇后像廣場那座從日本尋回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安置在公園中央。公園周邊的景觀已經變了又變,還多了一座中央圖書館,是香港公共圖書系統的中樞神經。
記得從前生活不富裕,假節日來公園野餐拍拍照已經是不錯的消遣。現在難得一顧,除了偶爾每年一度的「工展會」或歲未的年霄花市來湊湊熱鬧。已經有段時間沒來了,這趟特意過來,許多埋藏很久的記憶,頓時回來了,只感景觀依舊,已人面全非,不禁慨嘆歲月蹉跎。
離開東角來到北角,碼頭的北角邨巳拆卸重建,新廈拔地而起,煥然一新,命名為「北角匯」,儼然舊區中綻放的美麗鮮花,是新一代聚腳的地方。
40年前來到這裡,落腳地就是正對碼頭的「書局街」,如今街角的「美倫大廈」與「新光戲院」依舊隔街相望,英皇道上的「叮、叮、叮」聲,將漸漸遠去的記憶喚了回來。「華豐國貨有限公司」與對面的「新都城百貨」都是大眾的集體回憶,它們能在這大浪淘沙的歲月裡屹立不倒,足見實力不凡,也與福建鄉親的鼎力支持分不開。
春秧街、馬寶道的流動商販已沒當時興旺,恆生銀行前的「牛雜」、「咖哩魚蛋」、「炸豬大腸」的攤檔也早都沒了,真懷念那久違的味道。英皇道還是老樣子,許多店鋪經營了幾十年都還在,要懷舊來這裡就沒錯了。
再遠點鰂魚湧、太古城、筲箕灣這些地方都留下不少腳印,畢竟在港島也住了十幾年,筲箕灣的東大街記得搬來時還沒有地鐵,廟東街口漁市場清晨傳來的吆喝聲,猶在耳邊迥響。時光飛逝出名的安利魚蛋檔已經搬入鋪位經營,失去原有的風味,東大街成了美食街,雲集了著名的食府,吸引人們跨區來追尋美食。唯一未變的是街中段的「天后廟」和街口的電車總站。
筲箕灣街市仍保留老香港風情,攤檔擺在街中央,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常,有些久違的古早味,驚喜地在此相遇。
東大街尾是阿公巖,那座小小的「譚公廟」面貌依然,廟前廣場和避風塘變化不小,避風塘泊滿了豪華遊艇,原本生活在水面的艇家巳不知所蹤,海旁的空地,變成了「東區文化廣場」,沿著海岸步道可以逛到西灣河。
這些仿佛都十分遙遠了,這趟為拍照故地重遊,模糊了的記憶又回來了。轉眼間搬到紅磡也二十幾年了,光陰荏苒,能留下的也就那一點點的回憶。
香港從高速前進的快車道上慢了下來,倚仗著原有的地緣優勢掙扎求存,優越感巳不復存在,大中華區中心城市的崛起,邊緣化讓港人觸目驚心,民間的抗爭和新冠疫症搞到市面水靜河飛,只有這維多利亞港依舊保留昔日的繁華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