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研發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 實現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3日發布消息說,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李新研究員等利用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已實現無公網覆蓋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可用於採集青藏高原等偏遠區域環境監測設備數據。

這一無人機和物聯網研發應用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發表於國際物聯網領域頂級期刊《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物聯網》(《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論文通訊作者為李新研究員,第一作者是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張明虎博士。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很多區域沒有被移動蜂窩網絡覆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要靠人工採集。針對這一問題,李新團隊研發出面向生態監測物聯網的無人機中繼系統。該系統包括無人機機載中繼設備、地面物聯網終端設備。在無公網覆蓋的偏遠地區,無人機攜帶中繼設備飛至地面終端附近區域時,無人機中繼設備與地面終端建立遠距離無線電通信鏈路並發送喚醒命令,喚醒地面終端上的無線通信模塊。當無人機飛至地面終端上空時,無人機中繼設備與地面終端建立高速數據傳輸鏈路,地面智能終端將存儲的環境監測數據發送至無人機。收集數據後,無人機飛至有公網覆蓋的區域轉發已採集數據至公網。

無人機戈壁灘準備開展實驗。科研團隊 供圖

據介紹,李新團隊研發的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可兼容大多數環境監測設備,優化傳統人工採集數據人力成本高的劣勢,其遠程喚醒功能可極大降低野外部署設備功耗,保證監測設備長期穩定運行。業內專家稱,對在青藏高原等無公網覆蓋的偏遠地區或極端區域,該系統對開展環境監測和收集監測數據具有重要意義。(完)

相關焦點

  • 無人機+物聯網:智能監測偏遠地區生態環境—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李新研究員等利用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實現了無公網覆蓋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可用於採集青藏高原等偏遠區環境監測設備數據。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物聯網領域頂級期刊《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物聯網》。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很多區域沒有被移動蜂窩網絡覆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要靠人工採集。而物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實現智能環境監測的革命性潛力。 據此,李新團隊研發了面向生態監測物聯網的無人機中繼系統。該系統包括無人機機載中繼設備、地面物聯網終端設備。
  • 無人機「接力」傳送 青藏高原環境數據收集有望更便捷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一支科研團隊利用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近日實現了無公網覆蓋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可用於採集青藏高原等地環境監測設備數據。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形複雜,部分區域沒有覆蓋移動蜂窩網絡,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需靠人工採集。針對這一問題,中科院青藏所李新團隊自主研發了面向生態監測物聯網的無人機中繼系統。據了解,該系統包括無人機機載中繼設備和地面物聯網終端設備。
  • 數據採集與聯網,富士康邁向綠色工廠的「第一把鑰匙」
    84棟廠房與建築,25個能源站,17套中央空調系統、9套空壓系統、17套變配電系統、3套氮氣系統和2套鍋爐蒸汽系統等共計2988個採集點設備狀態亟待檢測。然而在進行能源管控系統前期規劃時,富士康卻碰到了兩大難點: 設備孤島工廠規模大、現場能耗設備眾多。系統大部分各自為陣,沒有實現數據的實時採集和互聯互通。
  • 科學網—祁連山脈生態系統的「瞭望者」
    「這套系統可實現空間上密集、時間上連續的自動聯網觀測,準確捕捉植被生長狀況,隨時提供生長動態信息,完全改變了過去我們拿著儀器進行人工信息採集的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這套設備打破了國外儀器的壟斷地位。」屈永華說。目前,他們正與企業合作進行產業化推廣,以期實現更大價值。
  • 生產管理電子看板系統軟體數據實時採集及管理技術
    生產管理電子看板系統軟體性能分析將實際製造過程測定的結果與過去的歷史記錄和企業制定的目標以及客戶的要求進行比較,其輸出的報告或在線顯示用以輔助性能的改進和提高;主要是數據輸入失敗,或校驗失敗等異常發生時的提示報警信息,以及各種產量數據信息。
  • 粵海水務基於物聯網構建智慧水務應用,打造水務物聯網大數據平臺
    經過數年的摸索和積澱,粵海水務不僅自主研發了水務物聯網、大數據、模型算法等Pass層基礎能力平臺,並且結合自身運營經驗在智慧管網、智慧生產、智慧服務和智慧管控等多個領域形成了SaaS層的核心應用,成功推出了包括: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智能調度系統、二次供水管理平臺、安全管理系統、管網GIS系統、管網動態建模系統、壓力管理系統、在線漏損管理系統、客服管理系統、無人水廠監控系統、智能泵站監控系統、智慧工程管理系統等
  • 基於實時圖示監視處理的聯動報警系統
    而且,前端報警信息的採集已經突破音視頻的範疇,根據需求向周邊信息採集擴展,延伸監控平臺的功能、擴展安防領域的應用範圍,如設備檢測信息、水質空氣含量等都可以通過採集設備或者相應的傳感器來採集數據,通過平臺網絡傳輸到後端。
  • 威勝信息年報、季報雙喜臨門,將打造物聯網細分領域獨角獸
    來自湖南長沙的威勝信息是行業內少數同時具備物聯網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設備及系統研發能力的企業。疫情之下,威勝信息乘著「新基建」政策的東風逆勢增長,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季報均實現增長。威勝信息是行業內少數同時具備物聯網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設備及系統研發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該公司主導設計了模塊化用電信息採集終端,採用Linux作業系統的能源數據採集終端,兼容多廠家、多型號產品的通信中繼產品等多款具有行業競爭力產品;並率先在省會城市和大型企業規模化應用多表集抄、LoRa微功率遠距離無線通信、DMA分區計量等技術和系統。
  • 寄予厚望的電動機物聯網「預測性維護」,為何不盡人意?
    所以如你所見,當下的電動機市場,主流品牌廠商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物聯網系統。雖然更多的只是實現設備狀態監控的功能,但也有一些公司或者電動機物聯網技術公司,已經不僅僅滿足於狀態監測,已著手預測性維護上進行了探索。這主要是基於內部和外部層面。
  • 中科院研發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檢測系統
    中科院研發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檢測系統 據新華社消息,中科院蘇州醫工所汪大明研究員領銜的團隊近日開發出一套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檢測系統。這一系統可常溫儲存和運輸,45分鐘左右出定性結果。儀器體積較小,便於攜帶,可對新冠病毒核酸進行現場即時檢測。
  • 重慶電力運用電力環保大數據監測系統助力企業合理排汙
    中新網重慶12月16日電 (記者 周毅)16日,記者從國網重慶長壽供電公司獲悉,為助力企業合理排汙,國網重慶長壽供電公司聯合長壽區生態環境局、重慶電科院能源大數據中心研發了「電力大數據+環保」監測系統。該系統以後臺統一環保設備運行監控平臺為支撐,將企業環保設施運行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圖為電力工人在現場調試設備。
  • 新華三集團推出自主研發的工業邊緣計算一體機 助力企業實現設備...
    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以下簡稱「新華三」)作為首批通過「邊緣計算標準件計劃」產品測試的廠家,針對生產製造和產品服務兩大場景,推出邊緣計算網關和邊緣計算雲一體機,採用IT與OT融合架構設計,具備全要素數據採集、邊緣實時分析、多協議轉換、雲邊協同等能力,體現了其作為工業數位化轉型先行者的技術積累和深厚的研發實力。
  • 王志勤:車聯網支持實現無人駕駛的思考
    實現網聯無人駕駛,需要路側感知設備、通信單元和計算平臺等基礎設施的配套支持,但是目前適用於無人駕駛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尚未明晰,數據互通壁壘掣肘產業生態培育。 技術融合創新的挑戰。網聯深度協同的技術體系仍需完善,車輛如何信任路側採集、發布的信息進行無人駕駛決策,且需要路側基礎設施建立起相應的功能安全等級、預期功能安全等概念。
  • 天基測控與數據中繼團隊圓滿完成海射測控任務
    火箭點火約86秒後,遠在太空靜候已久的「天鏈一號」02星及時準確捕獲到火箭狀態,並隨即建立運載火箭與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等用戶中心的返向數據中繼鏈路,實現遙測數據的實時傳輸,為火箭各級發動機點火、星箭分離等重要環節提供關鍵支撐,成功護送9顆衛星「出海升天」,進入預定軌道。
  • 物聯網蟲情測報系統艾姆AIM——2020年應用總結
    物聯網蟲情性誘測報系統——艾姆AIM是運用計算機網際網路技術結合昆蟲性信息素技術形成的一套物聯網系統。
  • 農業物聯網ppt
    ,簡稱IOT)是指通過各種信息傳感器、射頻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感應器、雷射掃描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採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 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
  • 做數據的「管家」——拓維信息泛物聯網平臺實踐
    拓維信息泛 IoT 平臺按照協議類型構建了採集指標模版,可實現在不改採集程序的情況下對指標數據動態採集和指令的靈活下發;3、通過自研邊緣算法,在邊緣側完成指標計算、AI智能分析實現設備聯動、規則報警等。
  • 北京中交興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基於車聯網大數據的保險風控AI雲...
    保險風控大數據具有數據類型多樣異構、數據體量大、實時性要求高等特性,為其採集、整合、存儲管理以及相應的分析挖掘均帶來巨大的挑戰,首先,要求能夠高效地支持各種海量、異構(包括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數據地高效採集、清洗與全面整合;其次,巨大的數據量給數據的存儲管理和處理等系統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數據存儲和處理基礎設施難以滿足大數據要求;第三,面對海量的數據,
  • 國家標準《特種設備物聯網系統數據交換技術規範》正式發布
    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的基本特徵從通信對象和過程來看,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是物聯網的核心。物聯網的基本特徵可概括為整體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
  • 2020鄉村溫室大棚控制系統 農業物聯網 聖啟廠家
    石家莊聖啟科技有限公司溫室大棚控制系統可實現遠程控制。目前比較常用的是鄭州託萊斯物聯網技術,這種系統可以在距離較遠時通過電腦控制棚內的操作,一方面較少了操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得操作人員無論在任何地方都能監察整個大棚的狀況,實現了科技的有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