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接力」傳送 青藏高原環境數據收集有望更便捷

2020-12-16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4日電(記者董瑞豐)記者4日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該所一支科研團隊利用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近日實現了無公網覆蓋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可用於採集青藏高原等地環境監測設備數據。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形複雜,部分區域沒有覆蓋移動蜂窩網絡,生態環境監測數據需靠人工採集。針對這一問題,中科院青藏所李新團隊自主研發了面向生態監測物聯網的無人機中繼系統。

據了解,該系統包括無人機機載中繼設備和地面物聯網終端設備。在無公網覆蓋的偏遠地區,無人機攜帶中繼設備飛至地面終端附近區域時,發送遠程喚醒命令,喚醒地面終端上的無線通信模塊。當無人機飛至地面終端上空,機載中繼設備與地面終端建立高速數據傳輸鏈路,地面智能終端將存儲的環境監測數據發送至無人機。收集數據後,無人機飛至有公網覆蓋的區域,轉發已採集數據至公網。

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物聯網領域知名期刊《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物聯網》。(完)

相關焦點

  • 無人機+物聯網:智能監測偏遠地區生態環境—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李新研究員等利用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實現了無公網覆蓋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可用於採集青藏高原等偏遠區環境監測設備數據。 青藏高原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很多區域沒有被移動蜂窩網絡覆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要靠人工採集。而物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實現智能環境監測的革命性潛力。 據此,李新團隊研發了面向生態監測物聯網的無人機中繼系統。該系統包括無人機機載中繼設備、地面物聯網終端設備。
  • 翱翔青藏高原,「雲雀」銜來更多科考數據
    時隔40多年,我國再次啟動為期約10年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60多個專題科考分隊開展十大科考任務,涉及五大綜合考察區域。 為深入實施「科技助力青藏科考」,促進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揭示,此次科考中加入了無人機、無人船和衛星等新技術手段採集相關數據。
  • 【微課堂】青藏高原雪、冰和環境數據集(中英文)發布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典型和熱點區,也是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區域,擁有除極區外全球最大淡水儲量,高原冰雪、氣候、生態環境變化備受關注。2017年8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青藏高原是亞洲水塔,是生態安全屏障,需特別關注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問題。
  • 無人機拍下青藏高原,出現了不該有的物質,學者:人類在自取滅亡
    各種工業活動影響了地球的環境,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地球環境汙染,全球變暖等問題,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人類的科技發展可以使人類進步,但也可能會導致人類毀滅。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產物之時,卻沒有想到隨便一件科技產物讓地球在千百年的時間裡都無法自然降解,更何況是那種工業汙染以及核汙染等,這些年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都無法避免,無人機拍下青藏高原,出現了不該有的物質,學者:人類在自取滅亡。
  • 青藏高原所等在時空三極環境大數據平臺研究中獲進展
    集成三極多要素數據、三極多圈層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方法,構建三極大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開展三極生態環境演變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對提升三極地球系統的研究深度、綜合科學認知水平及我國倡導的「極地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 高質量數據集支撐青藏高原天氣氣候預測—新聞—科學網
  • 瀋陽「雲雀」 翱翔青藏高原 我國實現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 " 雲雀 " 自主飛行機器人(以下簡稱 " 雲雀 ")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以深入實施 " 科技助力青藏科考 ",推動揭示青藏高原環境變化機理。
  • QSR:釐清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變化格局
    現代間冰期的全新世期間,青藏高原降水、溫度、植被、湖泊和冰川均發生了顯著變化,可為預測未來青藏高原氣候和自然環境變化提供重要參考。然而,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和環境變化一直存在諸多爭議和不確定結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態與人類適應團隊陳發虎院士及其合作者,通過系統梳理文獻和綜合分析,集合多種古氣候及古環境變化記錄(圖1),討論了青藏高原全新世氣候與生態環境時空變化格局,指出了過去研究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研究方向。該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京籤約—新聞—科學網
    11月24日,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京舉行。
  • 中科院研發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 實現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
    中新網北京6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3日發布消息說,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李新研究員等利用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物聯網中繼系統,已實現無公網覆蓋偏遠地區實時數據採集,可用於採集青藏高原等偏遠區域環境監測設備數據。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植物須彌芥的基因組奧秘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體操聯合西藏大學、雲南大學及國外多個實驗室,對青藏高原特有分布的須彌芥進行了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為青藏高原植物適應極端環境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線索。相關研究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
  • 「雲雀」助力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實現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的「雲雀」自主飛行機器人在青藏高原開展高海拔冰川與湖泊智能化科考工作,實現了我國首次機器人化高海拔環境科考。青藏高原海拔高、氧氣稀薄、氣候惡劣多變,尤其是極高海拔區科考活動難度大、危險係數高,人類難以開展工作甚至無法到達,嚴重製約了青藏科考全面深入持續開展。為此,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下,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國內技術團隊,圍繞高海拔極端環境下的機器人移動與作業技術開展聯合攻關。
  • 水利系楊大文教授團隊發布青藏高原凍土及土壤碳變化的環境風險...
    基準期(2006-2015年)多年凍土活動層厚度與表層(0-3m)土壤有機碳分布 楊大文教授團隊整合青藏高原地區最新的凍土與土壤碳觀測數據,模擬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與活動層厚度分布,基於數據驅動的機器學習方法得到青藏高原凍土碳空間分布信息,估算了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的儲量。
  • 青藏高原所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態區表層土壤中萜類化合物分布特徵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副研究員白豔與陝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天然產物穩定同位素組學團隊博士周友平合作,選取青藏高原周緣兩個具有明顯垂直地帶性的高度斷面,對其土壤和植被中的萜類化合物進行分析。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構造簡圖。青藏高原是由不同的地塊拼接而成,各地塊的形成過程不同而又有機地統一。紅色圓點為本文涉及到的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地區古海拔研究地點。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是新生代全球最為重要的地質事件之一。它塑造了亞洲的地形地貌,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都有著深遠影響。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長期以來備受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生物學等領域學者的關注。由於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複雜性,目前對於其形成歷史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分歧。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地質災害那些事兒
    藏羚羊和藏野驢高原上的雄鷹和兔子忍不住想去打幾下的土撥鼠很有幸,2018年我們參加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兜兜轉轉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當然,現在的我提及青藏高原,想到的更多的是發生在那裡的故事。陪我走遍天涯海角的主子日喀則的中秋,阿里的國慶還有通向天邊的路和追尋夢想的我們收,回歸正題,青藏高原如何形成?
  • 研究人員探究青藏高原鼠兔生存與環境變化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行進在海拔4600米的科考區  張行勇攝   科考隊員在黃河源區域調查鼠兔、討論相關問題
  • 新英文速遞:基於高解析度夜間燈光數據的青藏高原城鎮化水平研究
    目前,青藏高原正在經歷快速的城鎮化進程,準確量化青藏高原城鎮化水平空間格局對於促進區域城鎮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現有研究主要基於社會經濟統計數據量化青藏高原的城鎮化水平,然而由於傳統的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存在數據缺失和可比性差等不足,限制了相關研究的深入開展。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積極開展青藏高原科考
    記者從中國氣象局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了解到,今年6月以來,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的支持下,蘭州乾旱氣象研究所開展相關科學考察,先後在青藏高原東北邊坡的甘南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四川、甘肅等地,以及雅魯藏布江、年楚河、拉薩河流域中部地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野外綜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