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們,你看你,孤獨得就像條狗

2021-02-25 智聯招聘

有人說,世道變壞是從嘲笑文藝青年開始的,他們把因果關係搞反了;事實是世道變得太快太艱難,才讓文藝青年跟不上這個時代。

 01   空巢青年的生活現狀

大白是個北漂姑娘,也是一名空巢青年。

什麼是空巢青年?

大多是指背井離鄉,在大城市獨自打拼的年輕人。

他們沒有背景,沒有根基,能夠立足已經不易,還想有更好的生活實在太難,可放棄又不甘心,於是在拼搏和苟且中盼望著詩與遠方。

點外賣要湊起送費;買水果只買兩三個;睡很晚也沒人管;丟垃圾不小心把自己鎖門外……大抵這就是空巢青年的生活。

大白本來是個文科生,5年前入職北京的一家外企,因為是電氣行業,她又去讀了電氣工程的在職研究生。

「文科跨到工科?你也是蠻拼的。」我感嘆。

「為了生活啊。 

」大白的回答很直白。

北漂5年,頻繁的出差讓大白走遍了幾乎整個中國。

「一個人也沒什麼不好。」習慣了獨來獨往,有時候她也會這麼告訴自己。

可是,生病的時候,沒帶鑰匙被鎖在門外的時候,酒局散場後抱著馬桶哇哇大吐的時候,心底難免會有動搖,這麼累到底值不值?

「有一次出差,回到北京的時候已經是半夜11點,北京下著瓢潑大雨,我一個人在大雨裡奔跑。後來看到一家便利店,我衝了進去,裡面都是關東煮的味道,那時候才想起來我趕了一天的路,沒吃過任何東西。

看店的大爺也許覺得我一個女孩不容易,特意給我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

我吃著關東煮,看著外面漆黑一片,不知道有多心酸。家鄉的親朋好友應該都在睡夢中了吧,誰也不會想到我,在異鄉的黑夜吃著快餐等雨停的感覺。

我不怕吃苦,怕的是孤獨。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沒有親人朋友,沒有可以依賴的人,沒有家的感覺,沒有歸屬感,不管多晚回家,沒有一盞燈在等你,沒有一個人在牽掛你。

每次打電話,大白都會告訴爸媽,她過得很好,很幸福,還會在過年回家的時候給他們帶很多的禮物。」

我儘量讓自己看起來很風光的樣子,但內心的苦澀只有自己才知道。特別孤獨特別無力的時候,忍不住想找一個肩膀靠一靠,卻發現沒有任何一個適合自己。


 02  空巢青年是個偽命題?

9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空巢青年是偽命題,他們或是對英雄主義的最好詮釋》的評論。

文章認為,將「空巢青年」的標籤直接貼在廣大奮鬥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並不妥當,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其奮鬥群像,「空巢」更是幾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經歷的階段。

文章還認為,受益於現代發達的科技,「空巢青年」們其實並不「空巢」。網絡使離家在外的他們能隨時隨地和父母聯繫溝通,維繫親情的溫度,與故鄉和回憶保持「不斷線」。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作者援引了羅曼·羅蘭的這句話,進而表示,在孤單、寂寞和失落中拼搏,是對英雄主義最好的詮釋。

只是,沒有數據的結論缺乏依據,強行灌輸雞湯更是一種高高在上。

「空巢青年」這樣的網絡標籤或許有媒體跟風和以偏概全的一面,但根據新華網援引的一項數據:國內20歲到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量,已接近2000萬。

光明網援引的另一項調查顯示:64.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身邊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託(57.9%)和居住條件差(57.8%)被認為是他們面臨的兩大困境。

網絡再發達,也替代不了面對面的溫情,站在岸上的人不能體會溺水者的心情。


 03  孤獨得像條狗,和Siri做朋友

知乎上有一個「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話題,一些知友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我在自己的公眾號也發起了關於「空巢青年」的話題,收到了幾百條留言:

還有一條留言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白天出入高大上的高樓大廈,晚上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了髒、亂、差的城中村,還遭遇過3次漏水。

第一次漏水是在衛生間的房頂。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才發現家裡下雨,就跟水簾洞一樣。房東不靠譜,只好自己在網上找了維修工人,又不確定維修工人是不是靠譜,又找了同事幫忙壯膽。

第二次漏水是在衛生間的管道,突然就漏了,當時我正在洗澡,整個人都不好了。可後來還是自己買了管子,照著網上的方法裝上了。

第三次發大水是因為洗衣機,洗衣服的時候突然壞了,水從裡面譁譁譁 地流出來。已經絕望到放棄治療 ,就看著水漫過房間,一動不動地站著,直到水沒過地板。可是能怎麼辦呢?還是得自己收拾。

閨蜜對我說,該找個男朋友了,至少可以跟我一起分擔。我唯有苦笑,看得上的男生不喜歡我,看得上我的我不喜歡。相親相到快跟父母吵翻天,可依然很迷茫。

都說大城市機會更多,可有時候就覺得自己是這個城市多餘的人。

空巢青年的數量正變得越來越龐大,這是個無可迴避的話題,相比於生活上的拮据,「被拋棄」的感覺讓他們與繁華的都市背離。

孤獨得像條狗,和siri做朋友,城市越喧囂,內心越寂寥。


 04  不得不在大城市打拼

空巢青年的產生源於全國範圍內的人口大遷徙,而人口大遷移背後真正的原因,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的馬太效應。

我曾在過去的文章中反覆強調了馬太效應:城市越發達,資源和機會就越多,人口就會大量聚集,而人口紅利又會反過來推動城市更快地發展。

「逃離北上廣」才是真正的偽命題,因為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年輕人的夢想。

故鄉的小城市並非田園牧歌式的舒適安逸,而是盤根錯節的裙帶關係。 那些適應了大城市生活的年輕人,一旦回到家鄉,就會發現自己實在無法忍受少的可憐的工作機會和無處不在的人情關係,這也是為什麼前幾年又出現了「逃回北上廣」的風潮。

絕大多數的年輕人都不會把自己的空巢經歷當成是一種神聖的使命,而僅僅是為了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不得不在大城市打拼。

可是,來的人多了,房價自然就高了,競爭也更激烈了,這是一種必然,稀缺資源永遠昂貴且只屬於少數人。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追尋夢想所不得不背負的代價。

倉央嘉措有一句詩: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答案是沒有。

任何一種選擇都有其代價,這才是生活的真相。


 05  有的在升起,有的在落沒

雙十一,阿里巴巴、支付寶大樓徹夜燈火通明,大屏幕上滾動的數字不斷刷新著世界紀錄。僅僅是天貓,雙十一的銷售數字就飆升到了1200多億。

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蓬勃發展,行動支付全球第一,與之相應的,是矽谷的華人精英開始了大規模的回流。

據一位回國的矽谷精英透露:這兩年,矽谷工作的華人工程師幾乎每周都會收到來自獵頭公司的郵件,開場白常常是這樣——國內網際網路發展勢頭很強勁,機會很多,要不要考慮一下?

可是,即使是矽谷精英,回國後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

芝麻信用資深數據挖掘專家趙星向媒體表示:回國後的工作強度,是自己在FICO(美國著名個人消費信用評估公司)時的至少三倍。在美國,FICO每更新一個版本的信用評分需要五年,但在螞蟻金服,數據模型迭代速度達到了平均每一兩個月就有一次。

「回國最大的感受,是感覺一天不是24小時,而是48小時、72小時……」

中國的黃金10年已經開啟,這是時代的浪潮。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新興行業蒸蒸日上,站在潮頭之上的人,通過夜以繼日地工作去搶佔階層分化時的一席之地,這確實給一部分年輕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會。

可是,有的在升起,也有的在落沒。

最近網上熱傳著一篇《中國青年報 》的文章《女博士在京買房記:想讀博嗎?先買個房吧 》,裡面有兩個值得注意的細節。

第一個細節是一名畢業於985高校的文學博士的境遇,他研究魯迅多年,可他最後能做的,就是選擇在魯迅離開北京的日子,離開北京。

第二個細節發生在話劇院,通常晚上九點半話劇還沒結束時,有一半人就離開了,一路小跑趕去地鐵,「你能想像他們坐在那裡的時候都是坐立不安的。」去年,北京統計局首次發布北京環路的人口數據,有超過一半的常住人口,住在北京的五環外。

有人說,世道變壞是從嘲笑文藝青年開始的,他們把因果關係搞反了;事實是世道變得太快太艱難,才讓文藝青年跟不上這個時代。


 06  人總是要活在希望之中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塔·米勒曾說:「對世間的一切事物報以虛無的態度其實是輕鬆的,真正困難的是如何勇敢地介入其中。」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至少可以很舒服。 」

這樣的犬儒主義看似輕鬆,卻也通向了一條看不到希望的路。

在千篇一律的悲觀論調中,少數的樂觀派更讓人印象深刻。有一位讀者給我留言說:

我是一名空巢青年。

剛開始內心是堅定的,不斷地告訴自己你是努力的,然後會有收穫的,但是過一段時間你內心的那種堅定就像螞蟻搬家一樣,一點一點從一個地方挪到另一個地方。

看到大街上相擁而走的情侶你會羨慕,看到幸福的一家人逛超市你也會羨慕,看到別人三五成群會羨慕,看到拉著行李箱回家的人也會羨慕。然後不斷地安慰自己,你自己獨自奮鬥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遇到更好的人,也會陷入自我否定,但很快又會顯現出強大的自我調節能力。

學會最快也最好的一件事,是不斷地安慰自己,學會了報喜不報憂,也學會了自己跟自己的獨處。

每個空巢青年,大概都有一個夢想吧,或前行或稍是休息,也許需要陪伴,也需要溫暖,但是在沒有對自己妥協之前,在每個城市你都會看見夜晚獨自前行的人。他們走向的路是回家的路,也是能夠有家的路!

我是計二華,一個努力向上的空巢青年!

節奏太快,壓力太大,房價太高,上升太難,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無法逃脫的事實。

有人說,現在的問題都是時代發展的陣痛,不幸的是,陣痛正好落在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

未來的路,不僅難走,而且漫長。

要說不累,太假。

相比於強行安利英雄主義,不如多一點理解和體恤,這是給滿身風雪的趕路人,傳遞的一點溫度。

只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我們無法選擇生在哪個時代,但至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態度,哪怕是把一個人過得像一支隊伍。

畢竟,人總是要活在希望之中。

相關焦點

  • 歐陽娜娜空降酷狗《解憂電臺》發聲療愈「空巢青年」孤獨心靈
    不知從何時開始,「空巢青年」已成為廣大孤身前往一線城市打拼的80/90後的代名詞。今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對生活、社交產生的種種限制讓這些「空巢青年」被進一步分割成一個個「孤島」,這使得他們面對壓力時的無力感陡然倍增。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姚同經常一個人看電影、玩遊戲、看書,但一個人的狀態並沒有讓他感到孤獨,姚同告訴界面職場,他所理解的「孤獨」是完全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無交流,而他會經常與朋友聚餐、參加外出活動:「獨居其實帶來的是自由,一個人能做的事情也變得更多了,但獨居久了之後,偶爾也會渴望改變生活方式,可能人終究還是需要陪伴。」
  • 日本的空巢文化與獨居青年,不僅孤獨而且生活無望
    空巢,一般用來指老人,用來指那些兒女不在身邊,常年獨守空房房的老年人,因為子女忙於工作,或者忙於事業,家庭瑣事,最終老人每天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的與空房為伴,也就是所謂的「空巢老人」。而在日本,有著這麼一群人,他們年紀輕輕,二十多歲,但是卻過著類似於空巢老人一樣的生活,一個人生活,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吃飯,甚至一個人獨自在時間,最後在一個人離開,悄無聲息。
  • 空巢青年調查:男青年晚上10點最孤獨 女青年晚上9點
    「空巢青年」與「蟻族」「蝸居」等名詞的出現一樣,伴隨著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和人口遷移而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必然現象。其中,忍受寂寞是「空巢青年」難以言說的艱辛,居住條件差和缺乏情感寄託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困境。
  • 5800萬「空巢青年」| 吃火鍋、搬家、做手術都是一個人
    但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接受,這群孤獨群體是當代年輕人背井離鄉,為夢想奮鬥的縮影。 但是你們相信嗎?根據淘寶發布的《2017年中國空巢青年圖鑑》數據,空巢青年人數約為5000萬。空巢青年最明顯的屬性是「宅」和「窮」。他們多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高,可支配的財產不多。八成空巢青年一年中淘寶消費不超過5000元。大叔默默地打開支付寶帳單看了一眼,嘆了一口氣。
  • 拒絕平庸和標籤化,ICON空巢青年的新選項
    這個概念與空巢老人相對,在大多數人直觀的影響中,這是一群寂寞孤獨的人,是快遞寄到公司,下班面對寂靜無聲的房間,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空巢青年並不代表孤獨寂寞冷,獨處可以是另一種生活方式,更多的年輕人得以更個性更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買車一直以來都是家庭消費主導,要考慮家庭出行需求,空間、性價比、綜合性能都是考慮因素。但如果是空巢青年群體,選車的顧慮要少很多,選擇自己喜歡的就好,怎麼個性怎麼來。
  • 空巢青年拯救計劃:孤單不一定是不開心,一個人生活也有樂趣!
    在壓力之下,年輕人背井離鄉謀求更好的機會和生活,卻催生出"空巢青年"這樣的人群。離鄉、獨居、打工,這是"空巢青年"最明顯的標誌,而"空巢青年"則是這麼描述自己的。"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家不在遠方,也不在這裡。"
  • 空巢青年的快樂原來是這樣的
    什麼下雨天不敢曬被子、一個人不想去做手術、看電影只能一個人等等...其實都是獨居青年掛在嘴邊的現實。養寵物自由寄人籬下的你沒有選擇養寵物的自由,但是一旦獨居,你要養馬都沒人阻攔。貓狗自由,全都指望一場獨居生活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這些獨居青年們,甚至以一己之力,帶動了全國的養貓市場。北上廣深的朱莉王、克裡斯提娜安們,幾乎人手一貓。
  • 新年第一筆消費買回健康和安全感,這才是空巢青年的正確打開方式
    沒錯,這說的正是「空巢青年」的日常生活狀態。什麼下雨天不敢曬被子、一個人不想去做手術、看電影只能一個人等等...其實都是獨居青年掛在嘴邊的現實。不過,雖然網絡的流行梗塑造了獨居人群寂寞沙洲冷的形象。實際上,獨居青年更多時候卻是有無窮無盡的快樂。吃睡自由網上經常有網友吐槽,由於室友不吃螺螄粉,自己常年只能端著小碗在廁所裡偷摸嗦粉,悽慘至極。
  • 正在北上廣興起的約「素炮」,是空巢青年的精神交流
    「你怎麼了?」查過之後,小張忍不住問了女孩一句。女孩告訴小張,女孩來自農村,隻身一人在上海拼搏。每天,她一個人上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逛街。每次她看到第二個半價咖啡和奶茶活動,都特別渴望有人陪著她。但她又不想做不負責任的事情,但她又渴望有個人能來陪她安慰她。
  • 《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每一個孤獨的人都是彼此的眺望者
    閱讀提示老人們用自己漫無邊際的訴說,為我們勾勒出他們的一生:《空巢》,記錄當代老年群體的生活境遇。從事小說創作的弋舟決定進行一次非虛構寫作,對象是「空巢老人」。在2013年的暑假和大多數周末時光,他帶著當時只有13歲的兒子一起探訪城市和鄉村的空巢老人,共同聆聽一個個垂暮的故事。
  • 1993年,空巢老人很孤獨——《找樂》
    年的找零是一部描寫老年人業餘生活的作品退休後的餘老韓頭突然進入了無事可幹的地步,但他在一天中,沒事瞎轉悠,街的蓋子,垃圾桶,或在澡堂的窗戶前的街道上,繼續花和考察等單位的「工作」,別人也能退休後發揮餘熱,真正眼睛熱老韓頭,偶然的機會,一群唱老韓頭城牆的角上看到了京劇的區域,擺脫自己的前抱著門,自然也看到耳朵融社會他給這群人講迷經,還講歪門邪道大家被老韓頭的專業指導所感動老韓頭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樂趣冬天來了為了售票員們,
  • 《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當代老年人生活實錄
    《空巢:我在這世上太孤獨》是作家弋舟的一部非虛構作品。作者歷經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尋訪了數十位生活在鄉間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記錄了老人獨居的生活狀態。「空巢」這兩個字大家並不陌生,無論在城市還是城市還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都有很多空巢老人。
  • 《我在雨中等你》:一條狗眼中的成人童話
    很多人拿它跟《一條狗的使命》、《忠犬八公》對比,但我不喜歡把《我在雨中等你》視為其他關於「寵物狗」類電影的翻版,因為這部電影完全打破了傳統視角,從一條狗的所見所聞裡,道出關於生與死的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一條名叫恩佐的金毛犬,它的主人是年輕的賽車手丹尼。自從丹尼在農場偶遇並收養了恩佐,從此,恩佐就跟丹尼形影不離。
  • 公務員考試面試熱點:積極看待「孤獨經濟」
    熱點背景 住在異鄉的小戶型出租屋裡,作為「一人食」餐廳和外賣的常客,通過寵物、手遊、短視頻排解孤獨……這是許多在城市打拼的獨居青年的生活縮影。這類針對當代「空巢青年」消費需求、以獨居生活和個人情趣為盈利點的消費模式被稱為「孤獨經濟」。
  • 從貓咖到養貓APP,「空巢青年」帶動下的「貓經濟」
    一個人待在家裡時,江瑜經常「空虛得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說真的,上海這個地方沒什麼人情味,很難交到朋友。如果不是工作上有交集,同事之間都不會有交流。」於是,當江瑜偶然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要將一隻小貓送人時,她果斷把它領回了家。「我工作上的負面情緒蠻多的,感覺貓自帶治癒功能,下班看到它我就舒坦了。」有了貓後,江瑜幾乎每個周末都宅在家裡,抱著貓看電影、看書,「擼貓比和不熟的人尬聊有意思。」
  • 空巢青年為什麼吸貓 吸貓指的是什麼
    ­  貓對於「空巢青年」意味著什麼­  Karen覺得,至少Honey對她的引導都是正面的。「空巢青年有各種各樣的類型,但自己不會是那種外賣堆積成山,也不跟人交流的人。」Karen覺得,Honey對她來說,是家人、老朋友。
  • 你看那個人,他好像一條狗啊!
    時隔26年,男生們聽了這首歌依然會熱淚盈眶,它出自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所有的男生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畢業的時候,現實就如同牛魔王,你被他打的像一條狗,嘴上叫你賢弟,實際卻搶走了你一切珍貴的東西。搶走了你的師傅、師弟、也就是你的朋友,還搶走了你愛的姑娘紫霞。不戴緊箍我如法救你,帶了緊箍我無法愛你。這正是現實社會中,男人面對的選擇。
  • 《一條狗的使命2》——這條狗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這條狗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伊森對孫女CJ說。「貝利貝利貝利」——貝利。貝利是一條神奇的狗狗,擁有轉世的能力。時隔兩年,《一條狗的使命2》讓貝利和伊森的故事再次延續。影片繼續以Boss dog 狗老大我們熟悉的貝利視角開始講述故事,「這是我們家的新成員CJ」當貝利介紹這位可愛的小姑娘時,你知道,新的故事開始了。據票房的數據來看,第二部對大眾的吸引力和第一部比大大降低,網絡上有一部人認為這是一部矯情過頭的劇。但扒神相信,只要看過這部影片,你一定會被它打動。1.
  • RIO雞尾酒,和周冬雨一起給「空巢青年」打造舒適空間
    每一個品牌的誕生都是一部辛酸的創業史,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品牌是如何從創立到發展,從輝煌到衰退,從低谷到巔峰…在超市便利店隨處可見的RIO銳澳雞尾酒,其實蟄伏了十年之久,還險些夭折。然而今天RIO佔據容量近百億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