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門診中,經常見到患者主訴上舉胳膊後出現肩膀痛,影響生活與工作;經證實,這種現象多數是由肩峰撞擊症候群引起的。肩峰撞擊症候群是肩膀痛的常見病因,起病緩慢,過程較長,常被群眾及部分醫生誤認為肩周炎或者頸椎病,導致誤診誤治,甚至病情加重,因此有必要對其進一步認識。
01首先來了解一下正常的肩關節
肩由四個關節(盂肱、肩鎖、肩胛胸廓、胸鎖關節)與肩袖組織組成,肩峰是肩胛骨外側的末端,參與組成肩鎖關節。肩袖組織由岡上肌、肩胛下肌、岡下肌和小圓肌組成,負責前屈、外展、內外旋動作。
肩關節比較靈活,能完成360度的動作,容易脫位,為保障肩關節前方的穩定,人體進化出了喙肩弓:由喙肩韌帶與肩峰組成。喙肩弓是一把雙刃劍,既能保障肩關節前方的穩定,也能引起肩峰撞擊。
02肩峰撞擊症候群如何產生?
當我們舉胳膊過肩時,肱骨大結節、肩袖就會和喙肩弓發生擠壓;在肩袖與肩峰之間長有滑囊組織,防止過度擠壓,起緩衝作用。長期擠壓後,肩峰下滑囊受到刺激產生炎症,出現肩膀酸痛,有部分人肩峰下會增生形成骨刺,造成機械性撞擊,加重對滑囊、肩袖的損傷,從而引起更加嚴重的症狀與功能障礙,這謂之肩峰撞擊症候群。
03肩峰撞擊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與功能障礙呢?
病變初期,當肩關節前屈、外展時(比如伸手過頭取物、曬衣服等)出現上臂疼痛、疲勞感,疼痛主要位於肩膀前外側,可放射至上臂,不過肘,休息能緩解。當病情進展後還出現靜息痛和夜間痛;患者不能向患側睡臥,睡眠翻身時經常被疼醒。多數患者肩部活動範圍正常,只是上舉到某個角度後出現疼痛;部分患者由於疼痛不能完全上舉,並且有力量減弱,但被動活動尚正常。因疼痛後活動受限導致關節粘連的也不少見。也有患者疼痛不明顯,但抬肩無力明顯,這往往提示肩袖撕裂了。
有些患者旋轉肩膀時,出現摩擦感或者彈撥感,這提示肩峰下滑囊炎、肩袖損傷或肱二頭肌腱的病變,合併有肩關節痛風的患者更加明顯。
04肩峰撞擊症候群有哪些疼痛與活動受限體徵呢?
① 疼痛弧:患者外展肩關節60度至90度時出現疼痛,超過120度後減輕或消失。
② 撞擊徵:Neer撞擊徵、Hawkins撞擊徵
③ 肩關節外旋、內旋受限。
④肩峰前外緣與肱骨大結節處壓痛。
05肩峰撞擊症候群需要做哪些檢查?
① 普通X光片(肩關節正位與岡上肌出口位):主要看肩峰下骨刺與肱骨大結節增生程度。
② 核磁共振(MRI):主要看肩袖撕裂程度、肱骨頭囊性變、滑囊病變等。目前最好的檢查方式。
③ B超:可檢查肩袖及滑囊病變。
06哪些人容易出現肩峰撞擊呢?
成年人的肩峰形態分為平坦肩峰、弧形肩峰、鉤狀肩峰。鉤狀肩峰的人群其肩峰撞擊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前兩者。但這不等於平坦肩峰與弧形肩峰就不產生撞擊,隨著年齡的增長,平坦肩峰也會出現肩峰下骨刺、逐漸形成弧形肩峰,弧形肩峰也可進展為鉤狀肩峰。
以下的職業人群容易出現肩峰撞擊:辦公室人群、曾經有過肩部外傷的人群和經常從事手臂上舉過頭的勞作的人群,如網球、棒球、遊泳、體操等項目的運動員或從事油漆及裝飾工作的工人。
07如何治療肩峰撞擊症候群?
保守治療:對於初次得病、沒有形成明顯肩峰下骨刺的、平坦型肩峰、沒有明顯肩袖撕裂的患者,可採取保守治療。保守治療原則:應用藥物及物理治療消除肩峰下間隙的炎症、消除疼痛;通過確當的功能鍛鍊恢復關節正常活動範圍及肌肉力量。
保守治療過程中,儘量避免盲目的粗暴的鍛鍊方式,盲目的進行單手過頭主動運動比較容易加重病情(比如不恰當的爬牆、吊環等動作),導致肩袖撕裂。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循序漸進的進行被動訓練與允許的主動訓練。
手術治療:如果經過嚴格的保守治療超過半年以上,症狀不緩解甚至加重,或者初次就診但症狀已明顯,X線及核磁共振顯示肩峰下骨刺明顯、肩袖撕裂者,可採用微創關節鏡手術治療。微創手術採用肩峰下間隙減壓術,包括前肩峰成形,肩峰下滑囊切除,肩鎖關節骨贅切除。伴有肩袖撕裂的,需同時進行肩袖修補。
肩峰撞擊症候群與真正的肩周炎(也稱為凍結肩)是完全不同的,真正的肩周炎會存在更加嚴重的活動受限(請看前期發表的文章什麼樣的肩膀痛才是真正的肩周炎?真正的肩周炎是什麼樣子?),兩者的治療方案完全不同,許多肩峰撞擊症候群患者被當作肩周炎治療後效果不明顯或者病情反而加重。故肩痛患者需充分認識肩峰撞擊症候群的特點,以獲得正確治療,早日擺脫肩痛的困擾。
#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