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6 03: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陳老伯最近半年來一直在為自己的血壓煩惱,高血壓病史十餘年,半年前因心臟病發,之後血壓逐漸降低,現在血壓基本在90/60mmHg左右,有明顯頭暈伴四肢乏力,醫生建議其暫停高血壓藥,他又怕血壓一下子升高,怕有腦卒中或心臟病發作,那老年人低血壓究竟該怎麼辦呢?
醫學上認為成人肱動脈血壓低於90/60mmHg為低血壓,可分為急性低血壓與慢性低血壓。急性低血壓是指正常或較高水平血壓突然明顯下降,多表現為突發的暈厥或休克,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一下老年人慢性低血壓。
老年人低血壓有少部分是生理性(無明顯原因或體質性),多見於體質羸弱老年人,但絕大部分是繼發有病因,如慢性失血、營養不良、糖尿病、惡性腫瘤、動脈粥樣硬化、心功能不全、藥物副作用等。常見有頭暈頭痛、神疲健忘、心悸悶痛,甚至暈厥等症狀。
西醫學將體循環動脈血壓簡稱「血壓」,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它的高低是由心臟的心輸出量和周圍血管的阻力所決定。而中醫學早在《素問·痿論》就提出心主血脈一詞,其涵義,若合而言之,即指心有推動血液在脈道中正常運行的生理作用。若分而論之,包括心主一身之血和心主一身之脈。全身的血依賴於心氣的推動而在脈中運行於周身,從而發揮濡養作用。全身的脈,均與心相連,網絡全身。心、血、脈三者共同組成一個現代的「循環系統」。
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首先心氣充沛;其次是血液充盈;第三脈道通利。這也是等同於現代血壓穩定的要求:首先心臟輸出量充足;其次體內液體容量足夠;第三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管順應性高,血流通暢。二者之間有驚人相似,在低血壓治療方面,中醫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一、補益心氣,養心安神
老年人心氣不足,鼓動血脈無力,心之脈絡失養,須補益心氣治其本。心主神明,心氣虛則神不守舍,則清竅失養,頭暈乏力,失眠健忘,再佐以寧心安神,開竅益智。可用十全大補湯、生脈散和保元湯等,重用黃芪、人參補益心氣,可用肉桂或附片,增加益氣之效。
二、益氣健脾,補血安神
老年人脾胃運化功能虛弱,氣血生化乏力,氣虛血虧,周身失養則見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脾主統血,有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脾主升清,能將其運化和吸收的營養物質上輸至心、肺、腦。故以黃芪、人參、炒白朮益氣健脾,補後天之本,鼓舞氣血生化之源,再佐以當歸、大棗、龍眼肉等養血統血,共調周身之氣血。
三、益氣活血,通絡開竅
老年人年老氣衰,氣虛行血無力,可致氣虛血瘀,脈絡痺阻,心神失養,心悸失眠,頭暈健忘,甚至中風痴呆。需重用黃芪補氣行氣,黨參健中益氣,兩者通用加強補益氣虛之力,氣旺則血行。以補陽還五湯通補兼施,補氣生血,行氣滯通血瘀,補中寓通,通中寓補,益氣化瘀,通絡開竅之功。
此外,老年人在生活起居時也應注意:
一、飲食方面
每餐不宜吃得過飽,因為太飽會使回流心臟的血液相對減少而發生餐後低血壓。每日清晨可飲些淡鹽開水,或吃些稍鹹食物,或增加飲水量,適量增加血容量,從而提高血壓;適量飲茶或喝咖啡,從而增加心臟交感興奮性,加快心率增加血流,促進心排量。
二、運動方面
生活要有規律,防治過度疲勞,因為極度疲勞會使血壓降的更低。適當加強運動,改善神經、血管的調節功能;避免過快地變動體位和長時間站立,減少直立性低血壓的發生。老年人可選擇動作較較慢的運動,如太極拳、慢走、木蘭拳等。
三、保健方面
可行自我按摩,拿內關、外關;揉神門;按揉足三裡、氣海、三陰交;按揉大椎、風池、腦戶、百會達到益氣養血,寧心健腦的作用。老年人保持大小便通暢,不能用力過度,增加腹腔壓力導致體位性低血壓。
老年人血壓建議保持在90/60mmHg以上,這樣才能保證足夠的全身各臟器的血液供應,才能保持血流暢通,減少腦梗死和心衰惡性事件發生,避免因低血壓暈厥後意外事件發生。
針對老年低血壓患者的治療,西醫沒有特效療法。嶽陽醫院老年病科積極發揮中醫藥優勢,從補益氣血,溫經通脈,清陽通竅著手,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緩解頭暈,升高血壓,深受廣大患者好評。
(圖片來自網絡)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官方微信訂閱號二維碼,歡迎掃碼關注!
原標題:《老年人血壓低也會「頭暈暈」》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