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臨近,小區媽媽群裡也在討論給孩子報哪些興趣班,娜娜媽說到:」上個末帶著娜娜去商場裡的培訓機構裡了解了一些興趣班的價格,師資力量等,我家閨女,以前也報過興趣班,到現在為止她都還沒找到自己最喜歡的興趣,她看到美術機構外展示了很多漂亮的圖畫,就要學畫畫;聽到跟她同齡的女孩彈出悅耳動聽的琴聲,也要學鋼琴;看到小朋友們在那一二一的練習舞蹈,也想學舞蹈。我也不知道娜娜到底喜歡哪個興趣,乾脆就一起報名了,錯開了學習時間。」
面對娜娜媽的吐槽,小美媽說到:」自家孩子還是挺省心的,她從6歲開始學習彈鋼琴,下個月又要去參加鋼琴等級考試了。她對彈鋼琴是真的很有耐心能夠一直學下去。現在小美的興趣班除了鋼琴,還有英語口語和一個繪畫班。「
都是孩子學習興趣班,為什麼小美能夠對自己的興趣能夠持續不斷深入學習呢,娜娜就一直處在初級階段呢?
著名生涯規劃師古典老師在《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一書中,提出人的興趣可分3個層次:感官興趣,自覺興趣、志趣興趣。這個興趣金字塔模型告訴我們,為什麼有的興趣只能維持3分鐘,有的人興趣廣泛卻無一精通,而有的人卻把興趣玩成了事業。
一.孩子的興趣只是3分鐘熱度嗎?
感官興趣是基於五官的刺激,產生的即時興奮感。比如有的孩子喜歡打遊戲、看電影、看小說;有人喜歡看畫展、旅遊、享受美食。就像上面提到的娜娜看到漂亮的圖畫,這是屬於感官裡的視覺,聽到悅耳的琴聲是屬於聽覺,這些都屬於感官興趣。
最容易3分鐘熱度的,就是感官興趣。一旦外界刺激消失,感官興趣也會消失。另外,感官興趣對外界刺激的敏感閾值會越來越高。同樣刺激的事情,可能時間長了,就興趣缺缺了。
孩子老是練習畫圓圈,或者彈奏同一首音樂,很快覺得沒勁,必須換著花樣兒嘗試,才能維持感官興趣的興奮感。
小美的同學看到她又將要去參加鋼琴等級考試,就表示非常的羨慕,一直在追問小美關於等級考試的一些內容,也非常佩服小美能夠把鋼琴學的那麼好,學的那麼深入。諮詢小美學習彈鋼琴的一些心得體會。小美告訴同學,她在最開始學習彈鋼琴的時候也是五音不全,沒點音樂細胞,對於老師每次布置得作業也是寫的不夠好。特別是動手彈鋼琴的時候,手指頭老是不聽話,彈錯音符。也被老師批評過。慢慢的我就在家裡多練習幾遍,後面上課的時候就能跟上老師的節奏。直板板的坐在鋼琴前面每次都練習兩個小時,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同學聽到小美將要去參加音樂等級考試,激起了她的感官興趣,但是聽到練習鋼琴這麼枯燥,興趣就消失了。
二、.孩子興趣廣泛卻不精通,自覺興趣小心「內爾納效應」
孩子相比較感官興趣,自覺興趣有了認知思維的加入,開始去學習和實踐。就像有的孩子喜歡繪畫,就在白紙上開始練習畫線條,有的孩子喜歡舞蹈就在舞蹈室裡練習基本的壓腿基本功。
此時,興趣-能力之間的迴路就打通了。
自覺興趣比感官興趣更加穩定,因為它不需要靠外界不停變化的刺激來維持興奮感。而是靠內在的動力,讓「興趣-能力」的正向循環跑起來。
自覺興趣讓我們有能力去做感興趣的事。但為什麼我們總是愛好廣泛,卻又說不出來哪項最拿手?
英國學者貝爾納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天才,但他卻未能獲得諾貝爾獎。因為他總是喜歡提出一個題目,拋出一個思想,涉足一番,就留給別人去創造成果。貝爾納的失敗,根源在於多次淺嘗輒止,缺乏持之以恆,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貝爾納效應」。
小時候學吉他,入門很快,精通卻難,吉他被丟在角落積灰;長大學英語,堅持3個月還聽不懂說不了,於是放棄。興趣領域涉獵眾多卻沒有精通,就是中了「貝爾納效應」。
三、為什麼孩子始終不能將興趣堅持到底?
孩子第一天去上興趣班時候是不是早早起床,帶好工具,興高採烈的吃完早飯乖乖去上課
第二天去上培訓課的時候也是高高興興的去上課
第三天孩子去上培訓課的時候就是面露不喜,甚至抱怨老師講課很無趣,不想去上興趣班
第四天去上培訓課就是一哭二鬧,要不就是裝病不去上興趣班,想留在家具玩遊戲
孩子由第一天的興奮帶著好奇心和新鮮感去上培訓班,到了第三,四天的時候,孩子對興趣班的新鮮感逐漸降低,並且老師教授的課程也越來越難,並且會讓孩子多次重複枯燥的練習。這就是到了孩子厭煩期,就拿孩子繪畫來說,剛開始就是簡單的繪製直線,圓圈這種比較簡單的,慢慢的到了中期老師就要求學生畫一顆樹,難度增加,孩子就不願意去學。有些時候會直接餓放棄不願意學,
度過了中期枯燥的反覆練習,到後期,孩子慢慢深入的學習和掌握了新的知識,那麼孩子就會不斷的繼續深入學習,又會重現新的上升期。
孩子的興趣班學習由最開始的新鮮感上升期,到平穩的厭煩中期,在到最後的重新上升期。大部分的孩子的興趣班都會經歷這麼一個過程,只要孩子克服了厭煩中期,孩子就有可能學有所成。
如果孩子在厭煩中期放棄了,那孩子就是有很多的興趣但是不」精通「。
四.幫助孩子找到志趣興趣,持續精進內在驅動力
1.讓孩子沉浸在感官興趣中
有些孩子興趣愛好廣泛,但是去不知道那一種興趣是孩子能夠確定下來精進學習的。那就讓孩子沉浸在感官興趣中。比如說,孩子喜歡繪畫,那就帶著孩子去參加會展,讓孩子對於繪畫感官上的享受,讓孩子迸發出自己通過繪畫學習,有天自己的繪畫也可有展示出來,被人們欣賞。
2.幫助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將感官興趣轉化為自覺興趣
小美和娜娜是在同一水平上練習彈鋼琴的,為啥娜娜還是處在初級階段,而小美已經往更高的等級考試中進發。小美自己說到:」我剛開始學的時候也是很喜歡,慢慢的變得枯燥也不想練習,後來我媽就給我定了一個目標,只要我每天多按時練習兩個小時,我每個月就可以買一件新衣服。媽媽也在網上幫我找了其他小朋友練習彈鋼琴的教程和視頻,我慢慢的也能自己獨立彈出一首曲子。「
就這樣小美每天到了時間點,就會自己主動去練習彈鋼琴。
3.給孩子正向反饋,讓孩子找到持續精進動力
如果要讓孩子能夠在自覺興趣中持續不斷的精進,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制定階段性的小目標。
制定小目標也會遇到兩種情況
(1)孩子目標不明確
就像孩子學繪畫,什麼樣的畫才叫好看的畫呢?為缺乏具體目標,學了沒有用武之地,就沒有價值反饋,往往這樣的興趣也無法維持長久。
面對這種情況,需要挖掘培養這個興趣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孩子學習繪畫,那是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提高孩子的色彩敏感度。也同樣的讓孩子在繁雜的學習之餘有事可做,孩子就不會長時間玩遊戲。
(2)孩子興趣學習目標產生衝突
孩子學習一門興趣班,有些時候是為了跟風,有些是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就像娜娜一直處在興趣班的初級階段,雖然她的興趣班很多,但是水平都是很淺。是因為娜娜只享受興趣班帶來的新鮮感,一旦這個新鮮感過去了,孩子就會產生厭煩。但是她又希望自己能夠有所成就。也就是說娜娜的目標排名是:新鮮感>成就感。
當孩子的興趣學習目標產生衝突,我們更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再將目標拆分,一步步實現;每一步實現,都是一次正向的價值兌換,就能讓興趣-能力-價值的飛輪轉動起來
結語:孩子興趣班太多,對於孩子來說也不一定就是好的事情,這會讓孩子分散精力,不能持續精進的在某一個興趣中持續努力。讓孩子沉浸在感官興趣中,並且把感官興趣轉化為自覺興趣,最後讓孩子的興趣能夠得到正向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