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導演田沁鑫成為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12月4日,由她擔任總導演、上海戲劇學院青年話劇團擔綱主演的《紅色的起點》(青春版)在中國大戲院首演。在國家話劇院工作21年,田沁鑫在《生死場》《趙氏孤兒》《紅玫瑰與白玫瑰》《四世同堂》《青蛇》等劇中,與倪大紅、段弈宏、辛柏青、秦海璐、袁泉等合作。在上戲選演員時,她對學生們提出的要求卻是:「透明度高,笨一點沒有關係。」
初見田沁鑫的人,會驚訝於這個攪動戲劇圈風雲的女導演:看上去不犀利、不咄咄逼人。4年前,她受聘成為上戲教授。聘任儀式上,田沁鑫反覆說了三四次:「我在實踐中培養青年演員,這就是培養戲劇的核心生產力。請明星參演話劇,錦上添花,而青年演員是真正的核心生產力。」
田沁鑫在滬參加《扶貧路上》研討會
「我的內心像小孩,教書育人不是長項,教學對我來說是很新奇的事。」話鋒一轉,田沁鑫不再是「客氣」的田教授。「一畢業,你就不是青澀的學生,而是演員。沒有人會再把你當作學生,沒有人會同情你。畢業了,就要展現出表演能力。這是許多戲劇導演的困境——畢業生分配到劇院,我們導戲的同時還要做表演教學。大家本以為年輕人會朝氣蓬勃,結果反而有種迂腐在身上,學生氣滯留很強烈,不能馬上轉變。這次,我希望教會大家面向社會,鍛鍊合作能力,能快速進行身份轉換,從學生表演變為更加開放的演員表演。」
一位大四表演系學生問了田沁鑫一個所有人都關心的問題:「什麼樣的新人能入選您的作品?」「我的標準是韓東君。」田沁鑫不假思索地回答。2014年,田沁鑫執導話劇《山楂樹之戀》參加第十六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當時還是上戲表演系大二學生的韓東君在劇中扮演「老三」。「我的好朋友推薦了他,形象不錯。」帥,只是獲得登臺機會的敲門磚。「是不是真誠?是不是誠懇?很重要。韓東君健康單純,沒有複雜的想法。試鏡時,他毫不拘謹地轉了自己的正面、側面、背面。他想表達,而不是悶著,看著就很明亮。排戲時,我發現他很用功,接受能力強,有什麼說什麼,溝通方式很現代。」
田沁鑫給學生們劃了一道入行標準:「健康、漂亮;透明度高,笨一點沒有關係,要接受能力強,溝通不要太有障礙;用功,熱愛戲劇,熱愛表演。」一位學生囁嚅著提問:「畢業工作怎麼迅速融入集體,拋掉學生氣?」田沁鑫的回答讓全場笑成一片:「誠懇當然很好,但如果你誠懇地傷害了他人,效果就不好。要全面地認識社會,不要著急,先認識幾年。」
《狂飆》(青春版)
《紅色的起點》(青春版)之前,上海戲劇學院與國家話劇院共同打造2017屆表演系畢業公演話劇《狂飆》(青春版)。2001年,田沁鑫自編自導《狂飆》,以《國歌》作者田漢一生的事業和愛情為主線,由辛柏青、朱媛媛、陶虹、袁泉等主演。「劇本是我寫的,看了田漢16卷文集,融入他的四段情感。」
田沁鑫喜歡參與劇本創作,她曾談及科幻作品對自己的影響:「我十四五歲時,最喜歡看科幻小說家葉永烈的書,也對宇宙飛船、外星、外星人等特別感興趣。這些東西給我提供了很多想像的空間。童話我也特別愛看,比如《大人國小人國》《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凌晨抵達上海後,她便關在賓館房間裡著手改《狂飆》(青春版)劇本。
《扶貧路上》
今年歌舞劇《扶貧路上》在滬上演,為創作《扶貧路上》採風,田沁鑫與劇組同事7天走了21個地方。去年6月中旬,《扶貧路上》劇本定稿。幾乎同時,扶貧幹部黃文秀不幸遇難的噩耗從廣西傳來。主創隨即奔赴百色。「到達黃文秀遇難地點,是她犧牲的第10天」,田沁鑫回憶,「車開了4個小時山路,泥石流尚未退去,她的同事都在哭。」劇組想去黃文秀工作過的地方,又遇到了塌方,「車子沒法過,全體人員穿上雨鞋,棄車而行」。
田沁鑫還導演過蕭紅、張愛玲、老舍、李碧華、李敖等現當代名家作品,她將經典名著的「重新編碼」和「轉譯」,始終以藝術為本,同時保持著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北京法源寺》在上海原定3晚演出由於太受歡迎,又增加了下午場,今年10月22日—11月1日,該劇又在北京上演。
《北京法源寺》
李敖小說《北京法源寺》描繪從1888年到1927年之間的一系列歷史事件。田沁鑫在劇本改編上截取1898年9月11日至21日十天,作為核心的舞臺時間,選取書中光緒召見康有為、維新變法的主張形成、譚嗣同俠之大者的風範、梁啓超西學求新的追求等情節,透過宮廷、民間、寺廟三重空間窺見這段殘酷歷史。在田沁鑫看來,《北京法源寺》最大特點在於複雜的時空結構。「這和我們的民族氣質不謀而合。美國大片結尾總是很快樂,而我們的民族既快樂也憂傷,無時無刻不在掙扎糾結,如同中國菜有好多烹飪工序、好多味道。」
8日院長就職儀式上,田沁鑫說:「今天,我站在全新的事業起點,思考的將不只是個人的藝術創作風格,而是劇院整體的藝術生產和對未來的發展規劃。首先就是要有公心,從劇院著眼,為劇院著想;其次要保持初心,保持對話劇藝術的熱愛,帶領劇院推出更多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鬥、振奮民族精神的優秀舞臺作品。」
文/上觀新聞記者 諸葛漪
內容來自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