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生活上那些爽翻天的小癖好,小編第一反應就是想到掏耳朵。
尤其是耳機戴久了感覺耳朵發癢,或者洗澡後耳朵進水的時候,把棉籤伸進耳道輕輕旋轉,那感覺真的太爽啦!
不過一時掏耳一時爽,小編最近就被一條關於掏耳惹禍的新聞嚇到了:
說的是有一位愛掏耳的英國男孩,由於棉籤裡的小部分棉絮掉進耳道引起感染,逐漸蔓延到大腦,導致顱內感染,引發癲癇!
嘶~就掏個耳朵而已,竟然還有那麼深的危機?
雖然知道經常掏耳不對,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一直忍著不掏耳,耳屎積聚太多也會十分難受,甚至堵得耳朵聽力下降?
為了搞清楚耳朵到底能不能掏、怎麼掏,小編還是總結一些知識點跟大家說說吧。
01
耳屎,真的不是「屎」!
耳屎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髒,但人家正經學名叫耵(dīng)聹(níng),是耳道耵聹腺產生的分泌物,由脫落的皮膚、皮膚正常菌群的細菌、以及偶爾脫落的毛髮混合形成。
正常情況下,耵聹為黃色或偏褐色的粘性物質,它有助於外耳道形成酸性環境,且有疏水性,防止形成理想的微生物生存環境。
耳屎非但不髒,而且還是塊寶。
它能保護耳道和鼓膜免受侵害,能粘灰塵保持耳道清潔,還能擋住蟲子飛進耳朵裡,確實不應該急著把它清理掉。
但由於耳屎是脫落的細胞、皮屑、洗澡的汙水,混合一些細菌而成的組織,在耳朵裡慢慢堆積久了會發出酸臭味。
雖然這種特殊氣味具有驅蟲的功效,但多數人還是覺得有點髒,想掏,尤其是那些擁有一雙油耳朵的朋友。
02
油性耵聹 VS 乾性耵聹
耵聹分為兩類,一種是乾性,一種是油性。
幹耳屎是比較乾燥的薄幹痂,顏色呈現淺黃色;而油耳屎則為黏稠油狀的蠟黃色或黃褐色。
決定耳屎幹油的因素,主要與遺傳基因有關。
黃種人幹耳屎比較多,而白種人和黑種人則多為油耳屎。
在我國,大約有10%~20%的人耳屎是油性的。
而油性耵聹比乾性耵聹更難受的地方在於:耳朵真的會有漏油的感覺!
這是因為油耳朵所分泌的油脂比較旺盛,產出的耳屎自然比較粘稠油膩,所以總感覺耳朵裡面黏黏糊糊不乾爽。
而油脂分泌旺盛,也間接令油耳朵的人特別容易有狐臭,因為油耳屎和狐臭都屬於大汗腺類型,它們有著同樣的決定基因。
所以大多數是油耳朵的白種人和黑種人都愛噴濃厚香水,是為了掩蓋濃重的體味。
03
為什麼不建議掏耳朵?
那為什麼說正常人無需掏耳朵呢?
△第一,因為耳屎是會通過人們日常咀嚼、講話、咳嗽等震動而自己排出體外的,所以一般情況下,掏耳朵變得有點多此一舉。
△第二,因為耳朵的構造實在太複雜了,就像迷宮一樣。大部分人自行掏耳朵完全是憑感覺辦事,也沒有專業工具輔助,一不小心很容易把鼓膜捅傷。
爽沒感受到,傷先來報導。
△第三,頻繁掏耳朵會破壞耳道內的生態平衡。
耵聹要是缺位了,鼓膜受到的震動得不到緩衝,聽聲音時特別容易感覺尖銳刺耳;
加上皮膚屏障被破壞,細菌容易入侵,引發外耳道炎。
△第四,我們自行掏耳的工具多數是頭部圓滾滾的棉籤,雖然並不尖銳,但它對於狹窄的耳道來說還是太粗礦了。
不僅掏不出耳屎,反而把它越往裡面推,久而久之,會形成耵聹栓塞。
04
耳屎堵得慌,是什麼情況?
長期沒有清理耵聹,或者耳朵進水,水分把耵聹「泡發」引起阻塞,把耳朵通道都堵死了,會出現耳悶、聽不清的症狀,少數人還伴隨耳鳴、眩暈、噁心、走路不穩的情況。
引起耵聹栓塞的因素,還可能是因為頻繁掏耳朵,原因有兩個:
一是小編上面所說的,越掏越把耳屎往裡面推,形成堵塞;
二是清理耳內分泌物,會刺激耳道繼續分泌出更多耵聹,進入越掏越多的死循環。
另外,老年人和嬰兒因為咀嚼能力弱,比較難通過震動鼓膜把耵聹排出體外,所以耵聹栓塞的機率比較大。
有些人天生外耳道狹窄,也會導致耵聹堆積。
不常掏耳朵的朋友可能隔一段時間就覺得聽力下降,周遭的聲音像糊了層紙一樣,聽什麼都感覺「音質」很差。
其實啊,這很大可能只是耳屎太多,堵住了。
雖然不建議頻繁掏耳,但耵聹太多還是要及時清理的,那應該如何科學、安全地掏耳朵呢?
05
如何科學安全地掏耳朵?
1、不要選擇尖銳、粗糙的工具,比如火柴、筆芯、牙籤等硬質物品;
2、不要選擇頭部過於粗大的棉籤,容易把耵聹越推越深;
3、遇到頑固、硬化的耵聹,可以先滴藥水軟化,比如常用的碳酸氫鈉滴耳液;
4、力道要輕柔,無法看到耳道的情況下切勿過於深入;
5、可以採用溫鹽水衝洗耳道的方式,但難度較大,交給專業醫生處理更好;
6、通過耳鏡進行清理,同樣需要專業醫生操作;
7、不建議給寶寶掏耳朵。
06
那寶寶耳朵進水,怎麼處理?
小寶寶不太會用語言表達不適,洗澡或戲水後耳內進水了,寶寶可能會表現出不安、煩躁、不斷撓耳朵的動作。
家長可以用棉棒稍微伸進寶寶耳內吸收,也可以讓寶寶側躺,採用乾淨鬆軟的棉球放在耳廓內吸收水分。
注意操作時要輕柔,也要看護好寶寶別把棉球捅進耳道內。
日常給寶寶洗頭時,除了用手託住寶寶的頭,還要用拇指和尾指把寶寶的耳廓輕輕反著遮住耳道,大一點的孩子可帶淋浴帽。
如果實在覺得操作不來,在洗澡前先給寶寶塞棉花球,洗澡後馬上取出。
寶寶耳朵小,清潔起來難度更大,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不需要為寶寶掏耳朵的。
但是,可以適當清潔耳朵外側和耳洞口肉眼能看見的耳屎,再深入的就別碰了。
如果寶寶耳屎太多感到不舒服,爸爸媽媽還是別自己動手,交給專業醫生處理吧~
碎碎念
其實關於掏耳朵這件事,大伙兒可能更著重感官享受,市面衍生出很多採耳機構,生意也十分火爆。
不過採耳的人未必專業,力度把握不當會損傷外耳道皮膚,小小的破口也會變成病菌和黴菌的溫床。
加上採耳機構所用的工具未必徹底消毒,交叉感染也是黴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總的來說,還是少掏耳為妙。但如果實在享受掏耳的感覺,用棉籤輕輕在外耳道繞一圈,不深入耳道,稍微過過癮就可以啦,千萬別上癮哦!
-END-
* 來源:媽媽網育兒,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