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4歲的周家鼐先生曾仼北碚工商聯領導,其家族於清雍正9年,由湖南入川定居北碚二巖鄉,已有近300年發祥史;家族發現並開採的甲子洞煤窯,已有275年開採史,歷經數代族人不斷開拓,最終成為遠近聞名的復興隆煤礦,北碚因而成為抗戰大後方五大煤炭基地之一。50年代公私合營後,即現在北碚國營嘉陵煤礦。
本專欄將分三期,聽周氏族人講述煤礦家族百年往事,打望民國時代風雲。
開礦
周家鼐先生和老伴住在北碚一幢家居式老年公寓樓。除了一雙拐杖放在床邊,周家鼐的思維、記憶、談吐和幽默感,都顯年輕,一口氣說了三個多小時,沒喝一口水。
周家鼐在家裡排行老三,現在族中後輩尊稱他為三老爺,這個帶有民國味的稱呼,多少還原了他曾作為重慶舊時煤老闆和家族精英的範兒。
周家鼐出生在二巖煤礦附近的周氏家族聚集地,整個家族的房子,散布在嘉陵江溫塘峽3公裡多的河邊臺地上。「我們祖先是從湖南邵陽過來的,最先有一個老祖宗周世元,雍正四年到巴縣來當知縣,當時隔張獻忠屠四川已經很多年了,但四川還是人煙稀少,就湖廣填四川。周世元一看重慶土地寬廣,氣候又好,就修書一封回老家說:你們最好有人遷到四川來務農。信走了很久,老家的人接到信,變賣房產和土地,族弟周興魁帶著侄子、侄媳和娃兒來了,走了一年才走攏,周世元已經升官調到河南去了。他們舉目無親,就往巴縣走,走到草街跟二巖交界的地方,叫青龍嘴。左青龍,右白虎,好地方,他們就落點了。」
周家兄弟通過烤酒,賺了一點錢,就在二巖的巖口買了二十畝地。周家字輩「興隆萬世通」,周興魁生了四個兒子,就是後來的周家四房人。有一天,周興魁下山砍柴,就砍出了家族從此興旺發達的一個偉大的機會。「他砍脫一些樹子和草草,發現了一個山洞,洞子旁邊刻了 甲子洞 三個字。這是一個荒了的煤窯,最先誰開的,已無從查考。二巖這匹山,又有煤炭又有鐵,在張獻忠血洗四川以前,重慶就是個大城市了,就有很多人開礦煉鐵,明朝西山坪就有鐵礦,所以可能是那時開的。」
周家鼐出生的那個院子「獅子樓」,是周家最有名的院落。「我們院子朝著的嘉陵江河對門,有一個縉雲山流水衝成的洞,叫財神洞,也是貓兒洞的意思。在二巖礦上和別的礦上,工人都喊貓兒叫財神。不能直接說貓兒,是一種井下忌諱,因為貓兒咬耗子,耗子叫 窯豬兒 。井下耗子多,工人下去要發飯粑,就是把飯打成砣砣,心子包起豆乾和鹹菜,還要烤乾烤香。工人一邊吃,也丟些餵耗子。有些礦,瓦斯發了,耗子最先跑,相當於給工人報信。我們家對面那個洞子叫財神洞,我們這個樓就叫獅子樓,圖的是一個平衡心理。」
他出生時,父親周雨槎在二巖煤礦(即復興隆煤礦)當經理。「我們周家屋頭的煤窯子,一個祖宗分成四房,我們是么房。老一輩就叫四房娃兒輪流來經營煤礦,輪流坐莊,一坐三年;三年後下莊,別個又上莊。這樣做,是讓大家都學會做生意。」
管礦
有一個「天財地寶」的段子,至今在家族流傳,可見當時周家富貴且仁義,另外的民間人眾也誠信。「獅子樓附近的河邊,有一塊大石頭,上面有個洞,是一口廢窯,我爺爺在門口修了幾間房子,租給一個叫譚良順的人。有一天,他看見洞內有一個套洞,從來沒人進去過,他就鑽進去,抱出來一大鼎鍋銀子,可能是當初那個開窯的人藏的。」
譚良順要把銀子交給房東。「我爺爺說,這不是我的。你運氣好,你租我的房子,又拿到銀子,這是天財地寶,你找到就歸你。他再三要給我爺爺,爺爺不要。最後,他說收我大哥當乾兒,認乾兒,就要給乾兒送個禮,想用這種方法給我爺爺一點銀子。我爺爺這才說好嘛,送個小禮。他後來死了,兒子還在我們礦上當工人,那鍋銀子也沒能讓他們發達。」
真正發達的,還是周家四房的輪流坐莊制。「周家從興字輩起頭,到隆字輩就是四個娃兒,分了家,輪流坐莊。隆字輩長房大兒子沒當經理那一年,他在甲子洞旁邊100多米的作坊灣,打了一個煤窯,那就是大房他們那一房人的窯子,但甲子洞還是四房人共有的。」
周家從此在二巖就有兩眼煤窯了,但還有更多的人並沒吃煤炭這口飯。「本來家族只有二十多畝地,由於大家都會做生意,就賺了錢,又買很多地,開始做各行各業的生意。」
周家男丁,出生以後註定要當經理。「我們周家屋頭的人都是經理,我祖父、父親和我,都當過。你坐莊那一屆,錢都歸你,一年為期。哪個做莊,賺的錢就歸哪個。錢多錢少,就看你經營得好不好,也看你自己的運氣好不好。」
租礦
有一年,到了周通善坐莊,運氣不好了,他也因此發現祖上傳下來的「輪流坐莊」制天然的缺陷。「煤礦在嘉陵江河邊,那一年發大水,百年未遇,北碚廟嘴都淹了,礦上的廠房也衝起跑了,損失慘重,做不走了。」
周通善想出了家族史上繼「輪流坐莊」制之後,劃時代的「租賃承包」制,使家族渡過難關。「他就招外人來承包,由我爺爺組織大家,周家屋頭的人也出錢,外面的人也出錢,第一次引入股東制,以十年為界。周家屋頭搞了兩屆招股,當然,這個錢就流到外面去了,但煤礦主權還是在周家。周家四房人,平分租賃承包股東的租金。」
祖傳的「輪流坐莊」制,因災變而演變成租賃制,助周家渡過難關後,周家就「變臉」了:「十幾個股東,十年期滿後就走了,礦的經營權又回到周家屋頭,我爺爺決定不回到 輪流坐莊 的老路,就搞起家族股份制,只有周家的人才能入股,按誰出錢的多少來分成。你股份多,發言權就大,我們周家么房的股份佔得比較多,因為過去平分租金,么房人少湯釅,大房已經變成百多兩百戶了,每戶錢一攤薄,就拿不出多少股金。而且他們人多,就去經營別的生意,看不起煤黑子。股東大會還選出最能幹的人當經理,就是我爺爺。」
二巖場因周家甲子洞煤礦群而興起,所以民諺有「先有甲子洞,後有二巖場」之說。二巖場本來屬東陽鎮管,場大欺鎮,東陽很快就發現自己管不起了。「二巖的人要操練兵,就要到東陽去,15裡路,不方便,二巖又有這麼多工人這麼多煤礦又賺了很多錢,要自立,上面就把二巖從東陽鄉分出來了。」
雖然分出來了,但二巖人天生的二,還鬧出一個大笑話。「二巖一分出來,鄉頭的老大,當時好像叫鄉約。江北縣既然讓東陽鎮分出來一個鄉,縣長就來祝賀。那天,縣長的船一走攏北溫泉底腳,二巖的鄉約馬上下令放那個鐵炮,咚咚直響,表示熱烈歡迎,心想,縣長肯定高興慘了。」
但縣長不這麼想。「他一聽到炮聲,看見兩岸窮山惡水,以為土匪來了,船不敢往前開了。二巖的人看縣長要走,連忙把船喊回來。縣長一下船,摁住那個鄉約,對到他的屁股就是一頓飽打,飯都沒吃就走了。」
本報記者 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