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區(村)工作者隊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新時代社區治理體系建設的主要矛盾。2018年底,鎮江市潤州區出臺了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1+5」文件,構設社區(村)工作者職業藍圖。兩年來,潤州區按照文件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和階段性成果。
職業體系形成「立體工作鏈」
社區工作關係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城市基層的貫徹實施,關係黨在城市的執政基礎。社區(村)工作者是離居民最近的服務主體,是「小巷總理」「馬路市長」,黨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最終都要落在社區(村)工作者身上。社區黨組織是離群眾最近的一級組織,是黨在社區的形象代表,其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使群眾時時處處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更加自覺地熱愛黨、跟黨走。社區黨建隊伍要強起來,讓社區黨組織成為「一桿旗」,黨組織書記成為「一盞燈」,黨員成為「一團火」,社區(村)工作者有勁頭有奔頭是保證。
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亟須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一方面,城市的核心是人,社區工作與人民生活高質量發展息息相關,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出許多新期盼;另一方面,社區(村)工作者隊伍建設普遍存在著隊伍不穩定、選聘不規範、晉升不通暢、能力不適應、任務不明晰、保障不到位、社區(村)工作者職業榮譽感歸屬感不強等「七個不」突出問題,一定程度制約了社區治理與服務效能,影響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構建黨領導下的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為增強社區治理能力提供隊伍支撐,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才能實現人民生活高質量。
為了高效推進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潤州區出臺了《構建潤州區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的意見(試行)》「1+5」系列文件,形成了由員額分級管理、社區(村)工作者轉聘考聘招聘、基本薪酬待遇保障、績效管理考核、社區事務準入構成的「立體工作鏈」。
依據服務人口、網格規模等要素,潤州區核定社區(村)工作者員額440個。規範轉聘考聘招聘流程,通過考核考查、「雙全」社工考試和公開招聘的方式,選優配強社區(村)工作者隊伍,345人納入職業體系。
除此以外,潤州區還組織社區(村)工作人員進行理論培訓,崗位技能競賽和「雙全」社工考核的方式,382人取得「雙全」社工證書,增強隊伍整體素質。聚焦待遇有保障,以多樣化手段激勵隊伍幹事創業。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基本工資為年收入的70%,剩餘佔30%的績效工資,經考核適當拉開差距。堅持客觀公正、民主公開、注重實績、群眾滿意、獎優罰劣的原則,建立「綜合評價機制」,運用組織評價、社工評定與群眾評議,科學合理確定社區(村)工作者考核等次及報酬。
多舉措保障基本權益
為適應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促進新時期社區(村)治理和服務水平提升,貫徹落實《關於潤州區社區(村)績效管理考核的指導意見(試行)》精神要求,進一步調動社區(村)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潤州區出臺了《潤州區社區(村)工作者員額管理暫行辦法》。依據全區人口規模和各街道服務人口數量、網格數量進行綜合衡量,潤州區科學合理確定社區(村)工作者員額,控制總體規模。適時根據社區(村)服務人口和工作變化情況,實施動態調整。
1990年1月1日起,鎮江施行的《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只明確了居委會的任務,至今沒有明確社區工作者崗位職責。參照市級文件要求和京口區相關做法,結合潤州實際,突出當前社區治理和服務的重點工作,潤州區制訂了法定基本工作職責、「全科+全能」事務辦理職責和網格走訪入戶服務3個方面崗位職責。
聚焦待遇有保障,潤州區還以多樣化手段激勵隊伍幹事創業。建立「三崗十八級」薪酬體系。「三崗」即:社區正職、副職和工作人員三種崗位;「十八級」即:各崗位按照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關專業水平等綜合因素,建立「三崗十八級」崗位等級序列,設置1至18級崗位等級和基本工資係數,對應崗位等級按「最低基本工資×基本工資係數」確定基本工資,為年收入的70%;剩餘佔年收入30%的績效工資根據本人工作情況,經考核按優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個檔次,適當拉開差距。薪酬待遇專項經費列入區財政預算。
除此以外,潤州區嚴格社區(村)事務準入,推動減負增效。制定潤州區社區(村)協助黨政部門工作事項,明確社區(村)事務準入事項為四類84項。街道及機關部門不得隨意將本級履行的職責轉派到社區(村)。潤州區屬各部門確需進入社區(村)的事項,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程序進行申報和審批,民政部門定期督查檢查,準入事項清單之外部門和街道下派的,嚴肅追責,確保社區(村)減負增效工作落到實處。
明年計劃「雙全」社工佔比90%
下一步,潤州區將加大力度,把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這項工程落細落小、辦實辦好,力爭到2021年和2022年底完成「雙全」社工佔比達90%和100%的目標任務。
接下來,潤州區將繼續抓好員額管理,結合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積極跟進,進一步核對各街道社區(村)工作人員數量,抓實抓好員額管理。進一步指導各街道過細做好未進體系人員分流工作(截至今年10月份全區還有39名工作人員需要分流)。積極籌劃明年換屆選舉之後社區(村)工作的培訓,針對新進社區工作人員,以「雙全」社工考試為抓手,抓好社區(村)工作者賦能培訓,提高社區(村)工作者為群眾服務的能力素質。
同時,進一步深入街道和社區(村),了解收集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推進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梳理研究,拿出改進和提高的意見建議,使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在運行中進一步優化完善,做到穩中求進、進而有效。
人力資源管理和社工理論是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第一支撐」。國際流行的社工理論、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對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具有很強的借鑑價值。實踐證明:人力資源管理「六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鏡中我理論」「互動小組模式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渠道策略」等,在構建「六有六化」工作路徑、豐富專業化培訓方式、實施績效考核、激勵幹事創業等諸多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系統化思維是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的「第一引領」。社區(村)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算好「政治帳」「民生帳」 「經濟帳」「穩定帳」。系統化思維是把工作對象互相聯繫的各個方面及其結構、功能進行系統認識的一種思維方式,其基點是問題導向,核心是頂層設計,靈魂是綜合統籌,三者是有機整體。只要抓住整體、抓住要害,就能使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行穩致遠,讓社工的光榮與夢想在新時代精彩綻放,讓社區的治理與服務在新時代更有質感,讓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變成真實模樣。(鄧宏磊 範海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