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一個人晚年有錢有閒,兒女孝順,老了後能頤養天年,就是幸福生活。所以許多兒女在父母年老後,給他們創造好的物質條件,不讓父母忙碌操勞,不讓他們操持家務,把老人當成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人,以為這就是真正的孝順。
可這真的是老年人需要的嗎?作為父母,他們也和年輕人一樣,有對自我價值的期許,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說優渥的生活滿足的是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可被他人需要,活出自我價值,卻是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曾看過一個故事,有幾個大學生去老師家做客,學生們吃完飯後,老師對白髮蒼蒼的母親說:「媽,洗碗了。」老師的話讓學生們很不解,一向文質彬彬的老師,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
看到學生們不解的目光,老師說:「母親雖然老了,但她不希望閒著,讓她洗碗,她才會感覺到自己仍被兒子需要,心裡會充實愉快一些。」
老師說的話沒有錯,對老年人養老這個問題,我曾與許多老人聊過天,他們無一例外都持有同樣觀點:人到老年,最害怕的,是讓別人感到毫無用處,被拋棄而產生的孤獨感,會讓一個人很容易陷入到抑鬱狀態中。
鄰居70歲的趙姐對此就深有體會,她的女兒對她非常孝順,不讓她做飯、打掃衛生,也不讓她帶孫子,她想做點什麼,卻完全幫不上任何幫,慢慢地,她越來越不快樂。
為什麼會是這樣?下面是她的自述,也許會對你的養老生活有所啟發。
退休前:
要說我們這代人,年輕時該吃的苦都吃了,如今條件慢慢好了,想吃什麼有什麼,想穿衣服,市場上各式各樣的衣服任你挑選,可為什麼幸福感會越來越低?尤其退休以後,當我有了自己時間,可以享受退休後的自由生活時,卻感受不到快樂。
要說前半輩子,用打仗兩個字來形容不為過。我的丈夫在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患病身亡,這麼多年來,我一邊帶女兒,一邊工作,加之要不斷學習業務,生活的忙碌可想而知。
對我來說,工作和女兒,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一個也不能放下。我常常把單位的工作帶回家來做,女兒寫作業時,我就趴在她對面工作,等她寫完作業睡下,我又開始學習業務知識。第二天早晨六點起床,為女兒做早餐,開車送她到學校。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雖然忙碌,但工作業績帶給我滿滿的成就感。在對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女兒對我百般依賴,我們既是母女,又是朋友,之間無話不談。
以至於二十多年後,當回憶起這一幕,我都認為,這是我生命中的高光時候,也是我最幸福的歲月。因為在單位裡,我被領導和同事需要;在家中,我被女兒需要。我用自己的辛勞和能力掙得優厚的薪水,又用這些薪水,給女兒創造好的生活條件,讓她可以無憂無慮地走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
這是我存在的價值,因為自己的付出,我影響了另外一個人的一生。
退休後: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我55歲退休那年,女兒結婚了。
突然從工作中解脫出來,我很不適應。為了打發時間,我報旅遊團出外玩了幾次,想體驗人們所說的走在路上的感覺,可很快我就感覺乏味,提不起興趣。有時候與朋友們一起玩鬧的時候,我時不時感覺到落寞,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人的一生就這樣完了嗎?退休後,生命的意義何在?
女兒生孩子後,我原本想幫女兒帶孩子,可女兒不讓,她說我忙了許多年,現在正是享福的時間,帶孩子太累,她已經請了保姆。女兒不但不讓我帶孩子,還擔心我一個人居住,在吃飯上湊合,讓保姆做好飯後每天給我送來。
每周末,女兒會僱鐘點工來家裡打掃衛生,所以我平常在家中,幾乎什麼也不用做,每天無所事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人「有作為」,才會「有快樂」,我希望自己被女兒需要,而不是每天混吃等死,那人生的意義何在?
現在,我經常回憶起年輕時被他人需要的感覺,那時候雖然累,但日子過得充實,每一天都精神十足。而現在,我成了一個無用的老年人,被他人照顧,卻對他人毫無作用。
白巖松曾說過一句話: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一個人在晚年想要獲得幸福,首先要有充足的物質條件,能滿足日常需求,以及未來養老所需費用;其次,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兒女陪伴,這是老年人情感方面的需求;最後是做一個有用的人,獲得生存的價值感,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這三者缺一不可。
那麼,如何獲得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我看來,要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
一是兒女不能讓老年人閒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為兒女,一定不要認為老年人閒著、衣食滿足就是幸福,只要老年人想做的事情,不涉及安全方面,就做到儘量滿足。老年人在做事中不但鍛鍊了身體,也會感受到存在的價值,以及生存的意義。
如果可以,老年人可以養一兩個寵物,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被寵物需要的滿足感,會讓自己體會到全心付出的快樂。
二是滿足老年人想了解新事物、新知識的需要,幫助他們適應社會。
人在年齡增大後,學習能力下降,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掌握能力遠落後於年輕人。尤其在如今社會,網絡普及,智能化時代的來臨,更讓老年人無所適從。所以當老年人想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時,兒女們應耐心教會他們。
讓父母學會如何掃碼乘坐交通車;如何在網上預約掛號看病;如何在網上購物點外賣;如何利用網絡查找路線;如何識別網絡詐騙等。如果可以,兒女們也可以教會父母下載應用軟體等。當父母們學會了這些,被社會拋棄的念頭也會減輕,才會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少了孤獨感。
有時候,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要,甚至比物質方面更重要,讓他們體會到被他人需要,而不是在無所事事中快速老去,這樣的感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