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阿姨心聲:「廢物式養老」,讓我的晚年生活越來越不快樂

2020-12-17 千帆說情感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一個人晚年有錢有閒,兒女孝順,老了後能頤養天年,就是幸福生活。所以許多兒女在父母年老後,給他們創造好的物質條件,不讓父母忙碌操勞,不讓他們操持家務,把老人當成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人,以為這就是真正的孝順。

可這真的是老年人需要的嗎?作為父母,他們也和年輕人一樣,有對自我價值的期許,有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如果說優渥的生活滿足的是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可被他人需要,活出自我價值,卻是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曾看過一個故事,有幾個大學生去老師家做客,學生們吃完飯後,老師對白髮蒼蒼的母親說:「媽,洗碗了。」老師的話讓學生們很不解,一向文質彬彬的老師,怎麼可以這樣對待自己的母親?

看到學生們不解的目光,老師說:「母親雖然老了,但她不希望閒著,讓她洗碗,她才會感覺到自己仍被兒子需要,心裡會充實愉快一些。」

老師說的話沒有錯,對老年人養老這個問題,我曾與許多老人聊過天,他們無一例外都持有同樣觀點:人到老年,最害怕的,是讓別人感到毫無用處,被拋棄而產生的孤獨感,會讓一個人很容易陷入到抑鬱狀態中。

鄰居70歲的趙姐對此就深有體會,她的女兒對她非常孝順,不讓她做飯、打掃衛生,也不讓她帶孫子,她想做點什麼,卻完全幫不上任何幫,慢慢地,她越來越不快樂。

為什麼會是這樣?下面是她的自述,也許會對你的養老生活有所啟發。

退休前:

要說我們這代人,年輕時該吃的苦都吃了,如今條件慢慢好了,想吃什麼有什麼,想穿衣服,市場上各式各樣的衣服任你挑選,可為什麼幸福感會越來越低?尤其退休以後,當我有了自己時間,可以享受退休後的自由生活時,卻感受不到快樂。

要說前半輩子,用打仗兩個字來形容不為過。我的丈夫在女兒上小學三年級時,患病身亡,這麼多年來,我一邊帶女兒,一邊工作,加之要不斷學習業務,生活的忙碌可想而知。

對我來說,工作和女兒,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一個也不能放下。我常常把單位的工作帶回家來做,女兒寫作業時,我就趴在她對面工作,等她寫完作業睡下,我又開始學習業務知識。第二天早晨六點起床,為女兒做早餐,開車送她到學校。

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雖然忙碌,但工作業績帶給我滿滿的成就感。在對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女兒對我百般依賴,我們既是母女,又是朋友,之間無話不談。

以至於二十多年後,當回憶起這一幕,我都認為,這是我生命中的高光時候,也是我最幸福的歲月。因為在單位裡,我被領導和同事需要;在家中,我被女兒需要。我用自己的辛勞和能力掙得優厚的薪水,又用這些薪水,給女兒創造好的生活條件,讓她可以無憂無慮地走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

這是我存在的價值,因為自己的付出,我影響了另外一個人的一生。

退休後: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我55歲退休那年,女兒結婚了。

突然從工作中解脫出來,我很不適應。為了打發時間,我報旅遊團出外玩了幾次,想體驗人們所說的走在路上的感覺,可很快我就感覺乏味,提不起興趣。有時候與朋友們一起玩鬧的時候,我時不時感覺到落寞,常問自己一個問題:人的一生就這樣完了嗎?退休後,生命的意義何在?

女兒生孩子後,我原本想幫女兒帶孩子,可女兒不讓,她說我忙了許多年,現在正是享福的時間,帶孩子太累,她已經請了保姆。女兒不但不讓我帶孩子,還擔心我一個人居住,在吃飯上湊合,讓保姆做好飯後每天給我送來。

每周末,女兒會僱鐘點工來家裡打掃衛生,所以我平常在家中,幾乎什麼也不用做,每天無所事事,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我想要的,人「有作為」,才會「有快樂」,我希望自己被女兒需要,而不是每天混吃等死,那人生的意義何在?

現在,我經常回憶起年輕時被他人需要的感覺,那時候雖然累,但日子過得充實,每一天都精神十足。而現在,我成了一個無用的老年人,被他人照顧,卻對他人毫無作用。

白巖松曾說過一句話:幸福需要三個層面的因素:物質、情感和精神。物質是基礎,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

一個人在晚年想要獲得幸福,首先要有充足的物質條件,能滿足日常需求,以及未來養老所需費用;其次,要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兒女陪伴,這是老年人情感方面的需求;最後是做一個有用的人,獲得生存的價值感,是精神方面的追求。

這三者缺一不可。

那麼,如何獲得精神方面的需求?在我看來,要做好兩個方面的事情:

一是兒女不能讓老年人閒著,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為兒女,一定不要認為老年人閒著、衣食滿足就是幸福,只要老年人想做的事情,不涉及安全方面,就做到儘量滿足。老年人在做事中不但鍛鍊了身體,也會感受到存在的價值,以及生存的意義。

如果可以,老年人可以養一兩個寵物,在照顧寵物的過程中,被寵物需要的滿足感,會讓自己體會到全心付出的快樂。

二是滿足老年人想了解新事物、新知識的需要,幫助他們適應社會。

人在年齡增大後,學習能力下降,對新事物新知識的掌握能力遠落後於年輕人。尤其在如今社會,網絡普及,智能化時代的來臨,更讓老年人無所適從。所以當老年人想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時,兒女們應耐心教會他們。

讓父母學會如何掃碼乘坐交通車;如何在網上預約掛號看病;如何在網上購物點外賣;如何利用網絡查找路線;如何識別網絡詐騙等。如果可以,兒女們也可以教會父母下載應用軟體等。當父母們學會了這些,被社會拋棄的念頭也會減輕,才會積極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少了孤獨感。

有時候,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要,甚至比物質方面更重要,讓他們體會到被他人需要,而不是在無所事事中快速老去,這樣的感覺更重要。

相關焦點

  • 「廢物式養老」,正在毀掉大量老年人的養老生活……
    把老人當成沒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輕人包辦一切的,以為只要給老人吃好喝好,滿足生活物質和安全的需求,就是最大的孝順。殊不知,這種「廢物式」養老,其實是對老人生活的一種綁架。 我們欠缺的,是和年齡對抗的自由 一直以來,尊老都是我國傳統美德。
  • 「廢物式」養老讓老人們深受打擊,網友:別讓父母覺得自己是廢物
    女兒把父母照顧得很「體貼」,可老人卻不開心,年輕的子女們需警惕「廢物式養老」王女士今年35歲了,有一個兒子正在上小學,平日裡老公的工作忙,家裡的大事小情都是由王女士一個人來操持。再加上王女士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的年紀大了,王女士隔三差五的就得回娘家照看下老人。王女士打小就受父母的寵愛,所以她的話父母們很愛聽。
  • 「廢物式養老」興起:永遠不要讓老人覺得,自己很沒用
    等父母變老後,子女要扛起孝敬老人的責任,讓父母能夠度過幸福的晚年。小滿生活在單親家庭,為了彌補對他的愛,媽媽對他悉心照料,讓他健康快樂的長大。如今媽媽已經退休,小滿也已經結婚生子。為了孝敬母親,小滿將其接到自己身邊,每天都讓媽媽吃好喝好,不讓她傷心難過。
  • 「垃圾式養老」悄悄興起,正在毀掉老年人生活,年輕子女無所謂俱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在我國一直有養兒防老的說法,所謂百善孝為先,老人含辛茹苦的把子女拉扯大,到了晚年理應享享福。確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子女對老人都很孝順,只是有些時候子女給予老人的養老方式,未必真的是他們想要的。
  • 70歲老人真心話:做好這5點,餘生不給兒女添麻煩,養老靠自己
    現實生活的高速發展,慢慢的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思想,覺得養老靠自己更為靠譜。這樣不僅自己老的有尊嚴,更加老的有意義。既不給兒女增添麻煩與負擔,也讓自己輕鬆的安度人生暮年。時代變化如此的快,如何讓自己的晚年生活的有質量與尊嚴,讓兒女們安心放心的去闖自己的日子呢?
  • 大學教授讓80歲老母親刷碗:廢物式養老,毀了老年人的最後時光
    很多人認為,孝敬父母就是讓退休的他們不用做事情就可以,覺得他們老了,閒著就好,也正是這種矯枉過正的「廢物式養老」,讓老人們感受到了心靈上的衰老,這也是對老年生活的一種以「愛」的名義的綁架。……初心或許是好的,但行為上,真的讓他們自我感覺自己老了,已經變成毫無自理能力的「廢物」了,在哪個地方都是多餘的「障礙」。退休後,本就無所事事,空曠的心靈找不到一絲慰藉,再在年輕人「無微不至」的關愛下,他們真的會認為自己成了「生活的廢物」。
  • 一位70歲大爺的真心話:有倆兒子,晚年我卻只想進養老院
    一位70歲大爺的真心話:「有倆兒子,晚年我卻只想進養老院。」老人說這番話的時候,並沒有報怨及不滿的想法,顯得非常冷靜與平和。他為何會有這種打算呢?可能聽過他的訴說,大家就會明了。01我姓佟,今年70歲了。我跟老伴育有兩個兒子,現在他們都40多歲的,早已成家立業、娶妻生子。當年為了支持兩個兒子結婚,我們倆口子算是砸鍋賣鐵,傾其所有。大兒子當時結婚的時候,我們為他出了婚房的首付款以及彩禮。
  • 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惹人慕 她們給女性上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
    01 前兩天我寫過一篇關於66歲阿姨一生未婚的文章,很多讀者會擔心,如果女人一生不結婚的話,是不是在晚年過得很悽慘   原標題:五位單身姐姐的養老之家惹人慕 她們給女性上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     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希望我的文字能夠溫暖你的心。
  • 55歲阿姨自述:退休後,繼續找工作賺錢,生活過得充實又快樂
    可是真正到退休的時候,就發現體驗生活之後,才知道過得好不好。一位55歲阿姨自述:退休後,沒有閒下來,繼續找工作掙錢,日子過得充足又幸福。唐女士/55歲我退休前,就打算幫忙帶孫子,我本身是一個很喜歡小孩子的,我覺得跟小孩子生活在一起能感到生活的樂趣,我特別喜歡孩子。可是後來我退休後,我準備去兒子家帶孩子,兒媳卻不給我帶,說我老了帶的方式不一樣,也不會教育,這樣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 70歲老人:每月給兒媳三千工資,我的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
    生活當中,大家都知道你請別人做事,都是需要支付報酬與薪水的,可是面對自己的子女與兒孫,卻會認為無論做什麼,都理所當然。但事實就是:懂得善待對方,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實惠與好處。分享一位70歲老人養老的方式:「每月給兒媳三千工資,我的晚年生活得到了保障。」看過之後想必大家都會有所感悟。01我單位有個退休的老太太,現在有70歲了。
  • 一生不婚,50歲退休,她們給女性上了一堂關於幸福的課
    人生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希望我的文字能夠溫暖你的心。記得點擊「關注」我哦!01前兩天我寫過一篇關於66歲阿姨一生未婚的文章,很多讀者會擔心,如果女人一生不結婚的話,是不是在晚年過得很悽慘,很孤獨。所以,老年的孤獨感和結不結婚關係不大。但真的有人把退休後的生活過得多姿多彩。在綜藝節目《夢想改造家》中說到五個50歲的姐姐組團養老的故事。在四川成都有3個姐姐,她們一直是單身,平時也都住在一起生活的非常開心,有空就會一起去好多地方遊玩。
  • 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中國式養老的擔憂:我還沒長大但您卻漸老
    在這部劇中的「老同學」其實是一幫平均年齡都在七十歲以上的老頭和老太太們,演繹了他們是如何度過老年的生活。而劇中所反應他們的晚年境遇大致是:英媛阿姨:多次的離婚+獨身+現任男友的背叛;蘭熙阿姨:對丈夫曾經外遇的怨念+女兒已是大齡剩女還不婚+一直的抗癌鬥爭;喜慈阿姨:喪偶式的獨居+被兒子兒媳看作是幾乎什麼也不會做的老公主+輕中度的妄想症;
  • 一個53歲女人的自述:一塊荒地,成就了我退休後幸福快樂的生活
    對於許多中老年人來說,隨著年齡增大,身邊朋友少了,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生活變得越來越孤寂。於是許多人退休後想要融入人群,讓自己的晚年生活看起來熱鬧一些。 為了讓晚年幸福,生活充實,有人退休後到處打工賺錢;有人選擇幫助兒女們帶孩子,渴望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老了後,也能享受子孫滿堂的快樂。
  • 75歲老人坦言:人到晚年,有錢與沒錢的區別太大,趁早多存錢吧
    75歲潘阿姨說,人到晚年,手裡有錢跟沒錢的區別太大了,親家老兩退休金高,手裡積蓄多,我兒子平時去親家就多,而回來看望我就少了很多,不打電話,也就過節時回來看看就走了。02、傾訴人:70歲的潘阿姨潘阿姨有一兒一女,都在同一個城市裡居住,可他們卻很少回家,偶爾回來也只是看看,買些日常用品,待一會就走了,沒有更多的交流。而我兒子卻是經常開車去親家那裡吃飯,有時還主動開車帶他們一起出去遊玩。主要還不是因為親家給他買的車,每次出去親家報銷費用。
  • 72歲母親:「新型啃老」讓我崩潰,我寧願再婚,也不求兒子養老
    如果家庭裡有這樣的子女,那晚年生活都會過得苦不堪言。一位72歲老人哭訴:「新型啃老」讓我崩潰,我寧願再婚,也不指望兒子養老。霍阿姨/72歲我72歲了,我只有一個獨生子,當年兒子出生後,我們一家人都特別開心,特別的疼愛兒子,因為有一個孩子在家,特別的熱鬧,本身我就很喜歡小孩子,所以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兒子,不管兒子需要什麼,我都會滿足。
  • 退休老人的自述:晚年只想自己一個人過,這些養老方式我不接受
    導語:都說養兒防老,人這一輩子忙忙碌碌養育子女就為了到了晚年子女能給自己養老,但是到了晚年子女的養老方式老人真的可以接受嗎?子女成家之後對於自己的父母就很少有時間去顧及被忽略的老人晚年過得很苦。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她們幾位老人的晚年養老經歷鍾大爺:三年前我老伴去世,我一個人獨自生活了幾年我有兩個兒子都已經成家,我跟我老伴辛辛苦苦一輩子攢了一些錢只足夠我們的兩個兒子一人首付一套房子讓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家兩個孩子都去了城市生活。
  • 不婚族和丁克族越來越多,以後如何養老?
    面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婚族或者丁克家庭。有網友趙老伯表示,他已經75歲了,老伴前幾年因病住在康復醫院裡面,自己現在一個人住在家裡,雖然膝下也育有一兒一女,但也不可能經常來照顧自己,真的犯起重病,也只好鄰裡相助了。其實,現在的獨居老人與不婚族、丁克家庭也差不了多少。相反,不婚族和丁克家庭還能夠趁著年輕時多積累一點金錢以備年老時使用。
  • 「我20多萬養老錢被孫子取出來花光了」老人晚年悽涼,讓人心疼
    我同事小區的一位70多歲的老人,辛苦一輩子攢了20多萬的養老錢,結果前段時間去看病,發現裡面的錢幾乎被人取光了。後來才知道,是她孫子拿著她的卡和身份證,輸密碼取的。老人說:「我20多萬養老錢被孫子取出來花光了,以後養老指望誰啊?」原來,這麼多年老人每月的退休金都拿來貼補兒子一家了,這20多萬積蓄是她留著養老用的。
  • 有退休金的女人不會找老伴兒,男人卻不同,三位55歲阿姨說了原因
    兒媳婦特別孝順,我也很放心兒媳婦的人品,所以把幾千塊錢的退休金全都放在兒媳婦那裡。從我跟兒媳婦交心開始,兒媳婦對我也開始交心,像對她親媽那樣對我好,時不時帶我去逛街,領我去旅遊。我不再找老伴的理由很簡單,現在的生活很滿足,兒子一家不會嫌棄我,會給我養老,即便是等我不能動了,兒媳婦也會為我養老。」李阿姨一說起她的情況,臉上就浮現出自豪的笑容。
  • 幸福晚年,來百齡幫
    70歲,行動明顯變得緩慢,這時孫子上學不需要接送,收拾屋子也變得心有餘力不足,如何打發大把的閒暇時光就成了快樂生活的難題。80歲,身體機能下降,大病小病接踵而至,有時還需要家人全天候照護……想到這也就不願再想下去了,這樣的晚年生活還有許多人正在經歷,可那些不願晚年生活平靜得像一潭死水的人在努力激起一圈圈漣漪,這群人正是生活在百齡幫這個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