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洋節不必與文化自信掛鈎

2020-12-14 小文頻道

中國憲法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基本意思是你有信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的自由;你有信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種宗教的自由……總之,合法的宗教信仰,合法的宗教活動,任何人、社會團體和政府機關不得強制和歧視,應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我們國家一向強調依法治國,會取消和抵制過與宗教有關的洋節如聖誕節、受難節、感恩節……等等節日活動嗎?根本不可能!

早前國家下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只要仔細看一遍文件,通篇找不到一處不許過洋節的字眼,該文件通知要求的主要精神是傳承發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其中關於節日的要求是「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沒有一處字眼是說到要取消或抵制洋節的!

對於過洋節,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出於文化的新鮮和好奇,跟著湊個熱鬧,其實絕大多數國人並不清楚這些洋節是怎麼回事。反而在商家炒作、煽動下,和中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洋節,成為了商人們招攬生意的一個噱頭,成為了呼朋喚友吃飯喝酒的一個藉口,成為了年輕人狂歡的一個理由。若要說人們多喜歡這個洋節,依我看充其量就是葉公好龍似的喜歡,商家們使勁鼓吹一下,力圖趁機多掙幾兩銀子而已。

今年聖誕節很快就到了,商家們很快又忙碌起來,酒吧,夜店忙著招攬客人,商場忙著促銷,水果商人千方百計的包裝蘋果,外國人的節日,商人們拼命地當作中國的節日過。一些大商場門口掛上彩燈貼上裝飾物,門前擺放著聖誕樹和聖誕老人,放著鈴兒響叮噹的音樂,這個城市這幾天又有了過我們傳統節日的熱鬧氣氛了。

記得我對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這些洋節第一次有了感覺是在大學校園裡。那時候的平安夜還有樂隊、時裝、街舞……等等節目表演呢!學校也有留學生、外教的,我們三五成群的跟著他們過節,也是增進友誼,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這樣的和諧氛圍反而覺得我們學校是那麼的開放包容和溫馨,我們學生也很喜歡,輔導員、學校領導也是積極互動的。說句大實話,不管什麼洋節都是我們的情人節和消費節。

這幾年,可能中美關係的消極影響,再加上國外的抹黑污衊,使得我們認清了他們的嘴臉是這般可恥醜陋。因此我們很憤怒,想通過一些方式表達我們對他們不滿,從而有了不過什麼洋節之類的等等言行。

客觀一點,在我看來,一些洋節在現實社會中,有和諧氣氛、促進消費、緩解壓力、增進友誼等作用,談不上與文化自信掛鈎。畢竟5000多年傳承的優秀文化傳統節日使得我們的文化自信有了深沉情懷、價值堅守和不滅信仰,反過來我們這樣深沉持久的文化自信必定會堅守好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代表的中華優秀文化。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於這些洋節,只要對我們沒有損害,沒必要爭持不下。

相關焦點

  • 有了文化自信,何懼「洋節」來襲?
    近些年來,萬聖節、聖誕節等帶有濃鬱宗教色彩的西方節日,因為其特殊的文化底蘊和異域風情,加之一些機構和個人的極力推介,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洋節的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甚至讓許多民族節日都相形見絀。
  • 中國人不必過「洋節」,大學生要尊重宿管阿姨,善良不應該被漠視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國力日益強大之後,漢文化也在逐漸興盛起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著漢服出行,這讓很多人眼前一亮,這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不過,其實無論這則新聞的當事人誰對誰錯,我們都不可逃避的是,如何面對「洋節」。 有人可能認為過一個「洋節」不應該小題大做,畢竟自信的文化,也應該是一種包容的文化。其實,這樣的觀點,也沒有什麼不妥,畢竟有自信心和生命力的文化,並非一定要排斥其他外來的文化,而是要能夠兼容並蓄,同時汲取其他文化的長處。
  • 我們不過「洋節」
    洋節,主要是指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歐美西方國家的節日。這些節日因其特殊的宗教色彩和另類風情,並被摻入一些土洋結合的因素,曾一度受到一些中國人的盲目追捧。部分商家也藉機造勢,營造氣氛,吸引消費者。洋節的社會影響有變大趨勢,甚至變味兒。
  • 過個洋節就是「崇洋媚外」?如何看待這種輿論現象?
    一方面一些人在得意洋洋的顯擺春節的影響力,宣揚天朝上邦濃厚的文化底蘊。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譴責出國旅行是崇洋媚外,你說這是精神分裂?還是嫉妒別人有錢?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哪怕是一個非常弱小的民族,它都有自己的民族尊嚴,都認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優秀的。平心而論,若是比文化,中國人真的不虛,但如今國人對於本國文化的保護和宣揚力度真的不夠。
  • 嵐山一中|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為認真落實《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及《中共教育部黨組共青團中央,關於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圍繞我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團委特組織此次「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傳統文化」暨元旦假期文化自信主題教育活動。01堅定文化自信,拒絕「洋節」倡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
  • 又一「洋節」在國內遇冷,與地鐵相關,網友批判:傷風敗俗
    不同的民俗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節日。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普遍擁有屬於自己的節日。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不少節日走出國門,在全球都頗為流行。每逢碰到節日的時候,人們歡欣鼓舞。尤其是國外傳來的「洋節」,在國內就頗受人們的歡迎。
  • 謠言的背後給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力敲響了警鐘
    起初這個消息剛出來我也是半信半疑,不過我懷疑的只是消息的真假,至於中國象棋,這個早就刻上了中國「水印」的文化是不可能被竊走的。後來也證實,這個消息只是媒體鬧出的烏龍。雖然謠言剛出來時很多人是因為愛國心切、義憤填膺而出言不遜,但是我也隱隱看到了一些人身上的文化不自信的影子。
  • 中國家長該讓孩子過「洋節」嗎?
    但近幾年人們對于洋節的態度也在發生變化,今年感恩節剛過,「該不該讓孩子過洋節」再次成為網絡熱議話題,各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洋節會不會造成「文化入侵」,影響孩子的價值觀。正方觀點:「洋節」可以讓孩子接受多元文化薰陶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洋節」,讓孩子們接受多元文化薰陶是有利於孩子成長的,但關鍵在於如何教育引領。
  • 年輕人熱衷過「洋節」,真的是「崇洋媚外」嗎?
    如今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一輩也開始傾向於過「洋節」,這不,最近四川一位家長反對培訓機構舉辦萬聖節活動,現在這種正能量的東西,它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年輕人為什麼熱衷於過洋節?年輕人總是樂於接受新鮮事物,喜歡追求新的花樣,新的刺激,恰恰迎合了年輕人的精神需求。
  • 洋節VS傳統節日,中國該不該過洋節?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就是中國人該不該過洋節?我的看法是;不提倡!「洋節」指的是外國的傳統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火把節、愚人節、萬聖節等。為什麼不提倡過洋節呢?就拿即將到來的萬聖節為例。我們可以適當地去接受一些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是也要適當。又或許,我們可以在外國文化的基礎上,加入我們中國的特有元素。《西遊記》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作品中師徒四人個性鮮明,劇情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 宿管感恩節發糖遭學生舉報:不過洋節,中國人就硬氣起來了嗎?
    隨著時代發展,很多西方節日的確越來越深入人心,有些年輕人甚至喜歡洋節多於中國傳統節日,但我們就能以此為理由,號召「抵制洋節」,以保護中華文化的「純正」麼?不可以,也不可能。西方節日是越來越受歡迎,但要是將這樣湊熱鬧圖開心的過節行為理解成「文化滲透」,真的大可不必,我們中華文化還沒那麼弱。
  • 不必因「洋」廢「節」
    拿身邊的例子來說,昨日,筆者就讀過的初中,其官微發了一則推送:《增強文化自信,我們不過「洋節日」倡議書》。文章裡寫到:「我們要弘揚民族文化,自覺抵制過『洋節』,過好中國傳統節日。」以「增強文化自信,我們不過『洋節日』倡議書」為關鍵詞,在百度上檢索,有約49700000個相關結果。以同樣的關鍵詞在微信上檢索,會發現刊發一模一樣的文章的學校難以計數。
  • 「洋節」來臨,中國人該過聖誕嗎?清北博士曾抵制:不過外國節
    「洋節」來臨,中國人該過聖誕嗎?清北博士曾抵制:不過外國節。聖誕節其實在我國還是相對較火的,最近幾天應該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聖誕節的裝飾了,而平安夜互送蘋果似乎也成為了一個潮流,這一天蘋果的價格也會有一個飆升。
  • 宿管感恩節送糖遭學生威脅舉報過洋節,包容並蓄不再是美德?
    宿管感恩節送糖遭學生威脅舉報過洋節,包容並蓄不再是美德?二、感恩一詞是我們中國千年文化所強調的,何必推脫為外國文化?至於說過洋節,紙白君認為感恩這倆字本身就是在我國幾千年文化中佔據重要位置的,即古代以孝治天下,以恩求民心,何必非要用洋節來看待感恩節呢?
  • 請記住我們中國自己的節日文化對洋節過度偏愛
    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與傳統文化,從革命時期開始就已經被遺忘,革命分子口口聲聲說著破斥迷信,卻又過分迷信西方。西方開放,開放的是人與人的心,不拘小節,而不是身體。這一點,我們沒有做到卻要學人家。過分迷信所謂的科學,其實中國傳統文化和民俗又何嘗不是一種科學呢?為什麼僅僅把科學局限到一個小小的區域呢?
  •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向洋節說"不"
    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向洋節說"不" 2020-12-24 09: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這是有多不自信,那星期天也應該取消
    對於過洋節之說,人們已經爭論許久,有人認為這是崇洋媚外,畢竟連自己的文化都喜愛,為何瘋狂痴迷於國外的節日,更有甚者還有人做出一些瘋狂的舉動,對這些過洋節的人進行猛烈抨擊。 但恰恰正是這種人,反而是對於自己的文化充滿了不自信。
  • 哈工大宿管阿姨感恩節送巧克力,卻遭學生舉報過洋節,你怎麼看?
    說句實話,現在的年輕人各種節都過,不僅過咱們中國傳統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也過外國人的聖誕節,情人節,這麼多節,咱們還不過癮,還要過一些人造節,比如雙11光棍節。這也能扯上意識形態,咱們說好的自信到哪去了呢?如果西洋的節日都不要了,勞動節,婦女節,兒童節,父親節,母親節這些節日咱們也不要了,這都是西方人發明的節日。咱們數學也別學了,咱們熟悉的阿拉伯數字也不是咱們中國人原創的,是印度人發明的。
  • 家長怒斥:過什麼洋節?正能量東西就是你們敗掉的,你們怎麼看?
    洋節就不應該過,孩子沒有分辨能力,攪和一起過最終也算是混淆視聽,分不清東南西北。 因此我完全支持堅決不過洋節,更不能蹭著洋節搞活動,混淆孩子的認知才是犯罪。」網友們認為中國人就該有自己的節日,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
    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學校禁止在校內舉辦聖誕節等的洋節活動。為什麼要禁止學生過洋節?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哈工大感恩節事件。11月2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一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給學生發送糖果,卻被一學生以公開過洋節舉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