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饞,臘八過後就是年。」過了臘八,年味就漸漸濃了。寫春聯、掛燈籠、買年貨、殺年豬……家家戶戶都在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忙活起來。
過新年,賀州市八步區南鄉鎮壯族人民有舂餈粑的傳統民俗。臘月廿八、廿九,家家戶戶將木蒸桶、木杵、石臼清洗乾淨,蒸熟糯米,放入石臼中,由家裡的青壯年男子揮動木杵舂成粘粘的糯米糰,女子們則用靈巧的雙手將糯米糰捏成碗口大的扁圓形餈粑,壯鄉人稱之為「粑舂」。
南鄉壯族村民喜氣洋洋地製作「粑舂」,家家戶戶洋溢著新年的喜慶氣氛。
糯米需要提前清洗乾淨,浸泡後放入高大的木桶蒸熟。然後將糯米飯倒入酒杯狀的石臼,用木杵舂打。
舂餈粑是個力氣活,基本上由家中的男丁來操作,兩人相對,舉起中間細兩頭粗的木杵,輪番舂打,幾十下之後,糯米被打碎變得黏黏的,粘在木杵上,舉起都非常費力。待舂打成糯米糰,兩人協力把糯米糰舉起,家裡的女人們把舂好的糯米糰放到洗淨晾乾、抹上茶油的桌面上開始捏餈粑。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民俗,就是第一鍋蒸出來的糯米飯做成的餈粑,是要用來供奉祖先和神靈的,所以絕不允許誰先嘗。傳統的做法是捏成盤子般大的,然後捏個小一圈的,再捏個小一圈的,一圈一圈地變小,捏成九個,晾涼後疊起來,像個寶塔的形狀。每家每戶都做兩疊這樣的「寶塔」來拜神。
之後蒸熟的糯米飯就可以嘗鮮了,其實最好吃的是這時的糯米糰,口感軟糯,人們都喜歡捏出一小團蘸蜂蜜或白糖吃。
這些餈粑大部分是用白糯米做的,有些人家則用在山中稻田種植的紫糯米做,據說紫糯米營養成份更高,口感更好,但是因為產量過低,人們無法大規模種植,所以許多人家只能做少量紫糯米餈粑,作為珍貴的禮物送給親朋好友。
餈粑做好後,在桌上晾乾,冷卻後變硬,便可放入清水中浸泡保存。可以保存好幾個月呢。在過去食物缺乏的年代,人們直到春耕時還可以帶去田邊地頭充飢。
這些白餈粑吃的時候可鹹可甜。喜歡鹹的,放入油鍋小火慢慢煎,邊煎邊用鍋鏟壓壓扁,直到整個變軟變薄,兩面金黃,放入準備好的醬油蒜白香菜等調味,鹹香可口;也可煎好後灑上白糖,香香甜甜;還可放在火上慢慢烤,烤到最後會鼓成一個大麵包狀,外脆裡粘,即使什麼都不放,也非常好吃。
過年的時候,壯鄉的人們都喜歡把這些餈粑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而親朋好友也會把自家做的餈粑作為禮物回贈給對方,特別有意思!外地的朋友,如果你來做客,熱情的壯鄉人民也會贈送給你好吃的「粑舂」哦!歡迎你到壯鄉來!
圖文:賀州青青、覃豔群
責編:覃豔群
投稿郵箱:babu2005@126.com
聯繫電話:0774-5282346
長按二維碼 關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