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2020-12-26 新華日報

宇宙浩渺,奧秘無限;仰望星空,求索不止。太陽系外行星探測與搜尋地球外的生命息息相關,一直是國際天文學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負責的「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科研項目,將首次把星冕儀「搬」到天上去,對類太陽恆星周圍「冷」行星進行直接成像探測,為人類尋找系外生命邁出關鍵一步。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兩項關鍵技術攻關,並於2020年10月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在探照燈旁尋找微弱的螢火蟲」

「我們處在一個很好的時代——尋找系外生命不再停留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裡,而是用科學手段來探測適宜人類生命存在的星球。」中科院南京天光所研究員竇江培說。

據了解,國內外科學家進行系外行星探測,主要用的是間接探測法和直接成像法。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已發現4300多顆系外行星,其中絕大多數是通過間接探測法「捕捉」到的。

所謂間接探測法,是通過探測恆星信號(行星對恆星的擾動產生的變化)來推斷行星的存在,如凌星法、視向速度法等。但是間接探測法難以直接獲取來自行星的信號,再加之現有技術的局限,至今科學家尚未確認另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2。

直接成像法,則通過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技術,直接探測行星信號,從而真正地「看到」行星,並研究行星的大氣中是否存在生命特徵信號。這是未來確認「地球2」的關鍵。但是,該技術難度極大,目前利用該方法發現的行星只有40多顆。

「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在技術上非常具有挑戰性。」竇江培告訴記者,因為行星光非常弱,而恆星光非常強,通常情況下行星光會被淹沒在恆星強光之下,難以被直接探測到。他打了個比方:要探測冷下來的系外行星,相當於「站在南京看位於北京天安門探照燈旁30釐米處的螢火蟲」。

因此,要直接「看到」行星的信號,需要藉助高對比度成像星冕儀技術。星冕儀可以通過各種調製技術來抑制恆星強光,在最終像面特定區域內獲得高對比度成像,使得暗弱的行星被成像到。

以中科院南京天光所研製的星冕儀為例,通過對望遠鏡瞳面光能量進行調製,改變恆星最終圖像強度分布,使得目標探測區內的衍射光被有效抑制,行星從而得以直接成像;同時,任何微小的波像差都會在探測區域內產生散斑噪聲,同樣會影響「冷」行星被成像。對此,要精確修正來自星冕儀自身和望遠鏡前端每個鏡面不理想表面產生的波像差,對上述波像差修正精度均方根值要到千分之幾到萬分之一波長。

國際上認為,系外行星的未來探測趨勢,將從注重大數量發現轉入對行星自身物理性質的全面和精細觀測。由於直接成像技術能夠獲取行星更重要的物理信息,未來空間旗艦任務都將開展系外行星成像和光譜探測。

立足於探索高對比度星冕儀的新技術方法,竇江培團隊已攻堅克難十多年,目前在系外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技術和實測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先後入選2009年度和2019年度 「十大天文科技進展」。

研製首套「可攜式」系外行星成像儀

早在2000年左右,歐美國家就開始提出並發展高對比度成像星冕儀技術。目標是發射儀器到太空搜尋質量更小的類地行星,並研究行星上面的大氣成分。當時,有多個大型空間類地行星探測計劃問世,如類地行星搜尋計劃(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簡稱TPF)等。

我國率先開展高對比度星冕儀技術研究的便是竇江培團隊,雖然於2007年開始,起步較晚,他們卻並沒有重複國際上已有的技術路線,而是另闢蹊徑,在高對比度成像技術特定領域提出了一系列的創新理念。

團隊提出了有限帶光瞳調製新方法,創新地解決了原光瞳調製技術因研製難度過大、精度受限的實際難題;提出了大區域超高對比度成像新方法,首次將液晶空間光調製器用於星冕儀高精度像差校正,將成像探測區域提高數倍,顯著提高了空間系外行星探測效率;提出了獨特的圖像旋轉處理技術新方法,將系外行星成像對比度在小角距離處提高一個數量級;並建造了國內首個系外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真空實驗室儀器,實驗成像對比度達到數十億倍。

基於上述重要技術積累,團隊研製成功世界首套「可攜式」系外行星探測系統,與國際4米口徑望遠鏡開展聯合觀測,觀測到系外行星的清晰圖像,實現了我國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測零的突破。

一般來說,天文學家只是使用現有的儀器,來獲取數據開展科學研究,甚至不需要到天文臺站,僅通過觀測助手就能完成數據的獲取。竇江培團隊則需要把自主研製的成像儀器安裝到新的望遠鏡上,既要和望遠鏡開展精密而複雜的聯調、定標和測試,又要對自己的儀器進行很好的標校。

國際上4米級別望遠鏡的觀測時間競爭是非常激烈的,2014年,團隊終於憑實力申請到了歐南臺3.6米新技術望遠鏡的觀測時間。「這是我們團隊首次將研製的可攜式行星成像系統用於國際4米望遠鏡,也是團隊從研製儀器到邁向科學觀測的關鍵一步。」竇江培說,團隊為了這次觀測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團隊的共同努力,最終拿到了預期的觀測結果。目前,團隊研製的地基系外行星成像儀實測成像對比度達到百萬倍量級,達到了國際同類儀器相當的水平。

打開研究「冷」行星大氣光譜的窗口

由於受地面大氣影響和現有技術限制,目前科學家在地面觀測發現的均為形成中的年輕「熱」行星,還不能探測有效溫度接近百K的「冷」行星。為了向人類搜尋系外生命更進一步,竇江培團隊一直謀劃將研製的星冕儀「搬」到天上去。

2018年4月,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向國內徵集新的天文科學載荷,竇江培團隊很快提出了對類太陽恆星周圍的系外「冷」行星直接成像探測計劃——「空間站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項目。2019年6月通過立項後,2020年10月,項目已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與原有載荷相比較,新增的科學載荷立項晚、時間緊、任務重。但整個團隊信心十足,因為這一項目背後,凝聚了團隊超過十年的技術儲備作為支撐。

最初,團隊只有一間空空如也的實驗室;後來,逐步建立起國內首個系外行星探測技術實驗室和空間類地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實驗室。最初,研究所自籌科研經費;後來,逐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個重點項目、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項目、中科院項目基金等上億經費的資助。最初,團隊從摸索十萬倍實驗成像對比度的新技術新方法開始研究;後來,實現了更大探測區域內高達數十億倍對比度這一國際先進指標……

「這些都得益於國家對基礎研究領域持續的投入和支持,得益於研究所對前沿課題的前瞻布局和提前謀劃,得益於團隊團結協作和不懈的努力。」竇江培說,正是基於十多年的積澱,才獲得了空間站科學載荷項目的立項。

目前,「星冕儀」的上天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它將成為國際首臺在類太陽型恆星周圍成像探測「冷」行星的科學載荷,有望打開研究「冷」行星大氣光譜的窗口,為未來發現「地球2」奠定重要基礎,從而推動我國在空間天文、空間高技術領域和行星科學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對這一基本問題給出科學回答,是眾多天文科學家一生追求的夢想。

竇江培預測,未來十年,人類有望搜尋圍繞類太陽恆星宜居帶內的地球質量的行星系統;未來二十年,有望突破類地行星超高對比度成像和後續光譜探測能力限制。「科學家將通過直接成像獲取類似地球質量的行星的圖像,進而通過光譜分析該類行星大氣的成分,判斷生命特徵信號的存在。一旦確認系外生命信號,將最終挑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即地球不再是宇宙存在生命的中心。」

本報記者 蔡姝雯

通訊員 鄭 健 高曉敏

相關焦點

  • 探索|成像探測系外「冷」行星,把星冕儀「搬上天」!
    太陽系外行星探測與搜尋地球外的生命息息相關,一直是國際天文學的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負責的「中國載人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系外行星成像星冕儀」科研項目,將首次把星冕儀「搬」到天上去,對類太陽恆星周圍「冷」行星進行直接成像探測,為人類尋找系外生命邁出關鍵一步。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兩項關鍵技術攻關,並於2020年10月順利通過方案研製轉初樣評審。
  • 萬衛星院士:從深空探測大國邁向行星科學強國
    作為正在崛起的深空探測大國,我國應該怎樣立足國情,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行星科學強國之路?古往今來,人們世代思考 3 個最深邃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向何處去?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無論答案曾有過多少種,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在地球上只能窮盡證據,卻無法找到判據,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走出地球再回望,置身局外才能獲得更有意義的全新視角。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如何探測數千光年以外的系外行星?
    這樣的原理也可以應用於探測像HIP 116454b這樣的系外行星。通過觀測行星從恆星面前經過時引起的光線變化,我們發現了很多系外行星。光線在180年前離開了HIP 1164654的運行軌道,直到現在最終到達了我們的照相機傳感器。這些光子不管我們是不是想要捕獲它們進行成像,徑直奔向了我們。
  • 射電探測:系外行星搜尋利器
    射電波段是搜尋地外文明(SETI)計劃的主要探測手段,也是探索系外行星磁場的直接途徑。當第一顆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在射電脈衝星周圍被發現約30年後,射電天文開始在M型恆星周圍探測到行星的存在。目前在運行和未來幾年即將投入使用的高靈敏度射電望遠鏡,如我國貴州的天眼(FAST)和正在建設的平方公裡陣列,都將幫助人們探測到更多不同於已發現類型的系外行星,並對行星磁場進行測量。
  • 跟蹤「朱諾號」 尋找行星探測新方法
    無線電探測 解開更多行星謎團 開展行星無線電科學探測,可以幫助解答哪些科學問題? 深空測控鏈路上的無線電信號從太空飛行器傳播到地球上,被地面接收站接收,其路徑上的相位、頻率、幅度和極化特性的微小變化,是行星無線電科學探測關注的重點。
  • 2020年深空探測熱點展望|深空探測|火星|2019年深空探測熱點回眸|...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作者:範全林,時蓬,李自傑,白青江,王琴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規劃論證中心2020年全球重要的空間科學發射任務約10次,深空探測任務是重頭戲,主要集中在行星科學,包括4次火星探測和1次月球探測。
  • 另一個恆星系統的第九行星
    沒有人見過這顆行星的真面目。目前我們也只是根據一群繞太陽運行的小天體的軌跡作出推斷。這些天體到太陽的距離是地日距離的250倍,因此被稱為e-TNOs,海(海王星)外天體。由於這些e-TNOs不尋常的集群軌道,人們引入了第九行星的概念,並認為是這顆尚未被發現的行星引力導致了e-TNOs的異常運動。
  • 流浪行星真實存在!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
    但天文學家不時發現線索,暗示存在不走尋常路的行星,也就是所謂的「流浪行星」。它們不依附於任何恆星或者恆星系統,孤獨地在銀河系中流浪。流浪行星的數量超出所有人的預計。根據一項新模擬,銀河系可能存在數十億顆流浪行星。即使在最為有利的情況下,也就是系外行星棲身恆星系統時,對它們進行「人口普查」也是一項非常棘手的任務。
  • 天文學家分享了第一張Beta Pictoris c系外行星的直接成像圖
    天文學家在浩瀚的太空中發現了許多系外行星,但一直以來沒有一顆系外行星被直接成像,通常通過間接觀察行星對其宿主恆星的影響來確認系外行星的存在。
  • 飛馬座51b:引領太陽系外行星研究領域變革的行星
    我們在這裡簡要介紹飛馬座51b的發現歷史, 以及此發現激起的行星形成理論和行星探測領域的變革.Marcy小組更早開始從事系外行星探測的研究, 並且有靈敏度更高的探測儀器, 但是沒有成功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 根據當事人事後的分析, 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是搜尋策略的選擇問題. 當時Marcy小組正在努力尋找類似太陽系中存在的周期為12年的木星系統, 而忽視了極短軌道周期上(例如幾個地球日)可能存在類木行星系統的可能性.
  • 嫦娥五號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探月四期和行星探測將接續實施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造五項「中國首次」  嫦娥五號是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天文學家疑似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
    近日,一支國際科學小組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發布了一項非凡新發現,宣稱可能首次探測到來自系外行星的無線電信號。不得不說,這項新發現聽起來很科幻,一不小心就讓人想入非非。難道我們終於接收到了外星人的呼喚?
  • 科學家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數據中發現,又一顆系外類地行星
    克卜勒、TESS和其他項目發現的大多數系外行星都比地球大得多。用我們目前的技術,更大的行星更容易被發現,但科學家們懷疑,也有很多類似地球的行星。天文學家分析了來自克卜勒任務的數據,發現了這樣一顆幾乎從裂縫中墜落的行星,它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類似地球的行星。
  • 那顆帶來諾獎的系外行星,竟是個「怪咖」
    其中,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憑藉1995年首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一顆圍繞主序星的行星分享一半獎項。飛馬座51b想像圖這顆行星的名字叫飛馬座51b(51 Pegasi b),它在銀河系中繞一顆和太陽類似的恆星公轉。說白了,不過是一顆遙遠的行星而已,發現它憑啥獲獎?
  • 1400光年外的行星克卜勒452b,為何被稱為地球的「表兄弟」?
    科學家們在判定系外行星是否宜居,其標準無外乎以地球為參照,通過觀測到的行星相關參數與地球對應的指標進行對比,如果相似度較高,則被判定為宜居行星。這裡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核心參數必須要加以考慮,比如:處於宜居帶以內。
  • 系外超級行星確認!離奇的運行軌道或暗示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存在
    200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正式定義行星概念,新定義將冥王星排除行星範圍,將其劃為矮行星(類冥天體)。此後,人們就一直希望找到真正的第九行星。迄今為止,已發現的4300多顆確認的系外行星都有共同之處:即與其宿主恆星軌道距離較近,而距太陽系較遠。現在,天文學家又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系外行星,該行星圍繞著一顆雙星運行,繞行一周需要15000年。
  • 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觀測到「行星」誕生,距離我們才520光年!
    圍繞著年輕恆星AB Aurigae的是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緻密圓盤(原行星盤),天文學家在其中發現了一個突出的螺旋結構,它帶有「扭曲」,標誌著行星正在形成的位置,這一觀測到的特徵,是天文學家首次直接觀測到一顆新行星的誕生。
  • 有海洋的行星就有可能存在生命?尋找海洋行星,韋伯望遠鏡的使命
    幾年前,行星科學家們提出一個疑問,在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是否有一顆類似木衛二和土衛二這樣的帶有海洋的行星?儘管這些衛星沒有大氣層,只是表面覆蓋著冰,但它們仍然是NASA尋找地外生命的首要目標之一。行星科學家們將這種星球稱之為「海洋世界」。
  • 小行星、木星等探測都安排上了
    裴照宇透露,中國把月球科研站作為未來月球探測發展的主要目標,以開放合作的方式來開展月球科研站建設。  在行星探測方面,今年7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